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概述]
一.内生五气的概念:
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二.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均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不同点——前者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产生。

后者是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总之,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辨证论治]
一、内风
1.病因病机: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筋。

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

2.临床表现:常夹痰火为患,若风、痰、火相互搏结,随气上逆,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3.病理属性:分虚、实两端。

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

但虚实每多兼夹,因阳亢与阴虚可以互为因果,引起内风。

二、内寒
1.病因病机: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由脾肾阳虚而生,属虚证,故又称为“虚寒”。

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病变脏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运化功能的发挥,主要赖
肾阳的温煦。

若肾阳亏虚,命门之火衰微,则“釜底无薪”,脾阳亦不能健运,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

三、内湿
1.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内湿是指内生之湿,与脾有密切关系。

内湿的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饮食失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纵饮酗酒;或饥饱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脾的运化、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聚而成湿,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2.病理因素: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有常相互影响。

外湿发病,多犯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3.病理特点:内湿与外湿在病理特点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如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湿性重浊、趋下等。

但内湿黏腻,更易阻滞气机,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

4.临床表现:湿郁化热,或湿热内生,则可形成湿热证候。

由于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病证。

⑴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或口干口苦等。

⑵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

⑶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泻与痢疾。

⑷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

⑸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四、内燥
1.病因:是津液耗伤的一种表现,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

2.病机及病变脏腑: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

3.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

五、内火
1.病因病机:多由情志抑郁,劳伤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称为“五志之火”。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心肝气郁化火,或胃热火盛,有火旺的一系列症状;虚火多为肺肾阴虚火旺,表现阴虚特点。

但火旺每易伤阴,与阴虚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3.辨证要点: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采取相应治法。

@头条小助手看后记得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