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部分区2024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11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史上,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朝书家苦苦。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建立,从滋生、萌动、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形成的高峰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谷。
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
这种外在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执着而痴迷。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
再一方面,他们嬉戏生命之虚空无依。
为此,他们反复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界。
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索一见倾心询问
B.追索一往情深叩问
C.探索一见倾心叩问
D.探索一往情深询问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情感的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B.因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使得他们体认与把握了这种情感。
C.这种情感的体认与把握,使他们形成了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D.他们之所以对生命意识高度敏感,正是因为体认与把握了这种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审美风格的建立,从萌动、滋生、壮大、繁茂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形成的高峰又迅速坍塌。
B.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滋生、萌动、壮大、繁茂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形成的高峰又迅速坍塌。
C.一种审美风格的建立,从滋生、萌动、壮大、繁茂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D.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壮大、繁茂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答案】1.B 2.A 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追索:追寻;追逼索取。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语境是说“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朝书家追寻,应选“追索”。
一见倾心:初次见面就十分爱慕对方。
一往情深: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
语境是说魏晋书法家容易对事物倾注很深的感情,应选“一往情深”。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叩问:打听;询问(含尊敬意)。
语境是对生命真谛和意义的探寻,带有尊敬意味,应选“叩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这种外在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情感丰富,易于动情”,是讲魏晋时期书家的情感特点;根据话题一致原则,括号内主语仍然应当是“这种情感”,排除BD;
括号后面“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是讲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正是这种敏感造成了他们“情感”的特点,而C项表达的是“情感”形成“敏感”,不合逻辑,排除C。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错误有:
“滋生、萌动、繁茂、壮大”语序不当,应当是“萌动、滋生、壮大、繁茂”;
“形成的高峰又迅速坍塌”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改为“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
据统计,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占比达18.7%(2010年为13.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2010年为8.9%)。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新征程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就要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李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民日报》2023年1月9日,《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报告)材料二:
“孝”,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
当前,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
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
养老需求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施压,老年人逐步丧失传统社会威望,常常被描绘为社会重负,“老”的意义日渐负面化,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亟需矫正,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
其次,我们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明,我国65-69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百岁及以上老人仍有13%使用智能手机。
为有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要积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体验。
鼓励老年人努力破除“科技恐惧”,克服畏难情绪,以“别人行的我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勇于尝试。
另一方面,引导其加强学习,既要与他人充分交流,也要学会保护隐私和财产、识别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
(摘编自郭笑语《夫孝,道之本也》,《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但是,习惯上人们更关注和强调“挑战”,对“机遇”则缺乏认识或
视而不见。
这种局面的形成源于中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角色定位误区。
只将
老年人看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却忽视了老年人群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需求定位误区。
只将老年人的需求看作一个老有所养的问题,以为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老年人的问题。
如
果固守这一观念去制定政策和执行项目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方面,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另一方面,忽视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积极作用,屏蔽了“机遇”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难以呈现。
就我国而言,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与此同时,参与社会活动能使老
年人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增进健康,从而减轻国家医疗和照料的负担;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单
纯的消费群体为生产和消费统一体,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是有益的。
(摘编自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英、法、德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所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已迫在眉睫。
B.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总体上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这
可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
C.当前我国31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老大难”,我们要开启积
极应对老龄化的新篇章。
D.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党中央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确保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的角度来说,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能够促进代际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B.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
C.中国目前在老年人存在角色和需求定位上误区,导致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机遇”缺乏认识或视而不见。
D.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
6.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养老服务优化建议的一项是()
A.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系统性应对老年群体出现的常见问题。
B.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
C.优化养老服务,正视机遇,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D.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被无限放大,形成“困境”甚至“危机”。
【答案】4.C 5.B
6.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当前我国各省份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说法错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图3可知,西藏目前未进入老龄化阶段。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说法错误,由原文“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可知,该做法只能“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并非“改变当前的老龄化趋势”,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继续向老龄化转变,整体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是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不是养老服务优化的建议。
其他三项正确。
故选D。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
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善射,爱士卒。
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
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
..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汉闻,族陵母妻子。
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
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
...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
冒白刃,北首
..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
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
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居延北可.千余里可:大约
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引:引领
C.抑.数万之师抑:抵挡
D.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沮:诋毁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身虽.陷败齐国虽.褊小
D.令陵为.助兵吾属今为.之虏矣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
屯卫胡
B.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
屯卫胡
C.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
屯卫胡
D.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
屯卫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B.天汉,汉武帝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中国古代纪年法只有年号和干支两种。
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编纂史书等事务。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做太史令,故《史记》中自称太史公。
D.北首,头朝北。
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
文中有抱着必死决心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
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
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
13.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答案】7.B8.C
9.C10.B
11.C12.①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②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
13.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
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
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
B.不正确。
引:退却。
句意: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
C.正确。
句意:抵挡数万的敌军。
D.正确。
句意: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
A.不同。
以:用。
/在。
句意: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B.不同。
而: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句意: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
C.相同。
虽:虽然。
句意:李陵虽然兵败被俘。
/齐国虽然狭小。
D.不同。
为:做。
/被。
句意:让李陵做协助之兵。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
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二千余里”作“深入”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无所见虏”为“还”的原因,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年号和干支两种”错误,中国古代纪年法共有四种,除年号、支纪年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文为“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是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不是司马迁主动站出来。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经……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贵”,使动,使……显贵。
(2)“不当”,不成功;“全”,保全;“媒孽”,捏造诬陷;“诚”,实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从“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
②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联系二三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胜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勇猛,足以与古今名将媲美,最终有此下场实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
③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
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
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
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
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
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
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
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
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
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
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
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
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
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
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
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
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
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
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
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
”
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
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
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
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
”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
孟郊
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
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
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
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
郢唱【注】一声发,吴花千片春。
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
【注】郢唱:指高雅的诗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朋友才高学饱自然气度高贵,其才德能承续祖上为相的余风,表达了对韦生的仰慕之情。
B.五、六句写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个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见。
C.九、十句写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就,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愈发表现出朋友的美好形象。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总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相对之时所感受到的,归去之后愈发觉得真挚。
(2)诗歌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予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