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XXXX,请及时领取。

”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送货的电话却日益稀少,“不告而投”和“懒人快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但快递员存件需要付费,其中最小的格口费用是两角钱,中号的格口是四角钱,最大的格口是六角钱。

虽然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进行补贴或者费用返还,但也有不少公司规定,快递柜使用费由快递员承担。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快递员愿意自掏腰包,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100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150到160个。

在效率和成本压力之下,快件入柜也成了多数快递员的无奈选择。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年10月31日)
材料二:
快递送货上门、当面验货是基本要求。

《快递暂行条例》对快件投递当面验收也有明确规定。

有些价值较高的货品必须当面验收,如果不顾用户要求,将快递一律放到快递柜里让用户自取,既不合法也不合
情理。

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

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快递公司要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要求快递员在把快递放进货柜之前,先征得客户同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

同时,应加大对快递自动化、科技化软硬件的逐步升级,科学派单,提高快递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于一些大件物品、必须当面验收的物品及收件人主动要求送货上门的物品,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不能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0月30日)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丰巢快递柜取件时出现“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

有市民质疑,丰巢快递柜存在诱导付费行为。

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赞赏,亦可“跳过”直接取件。

10月9日,家住成都的周女士下班回家收取快递员暂放在丰巢快递柜的包裹时,发现屏幕上显示该件巳保管7小时,需要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货。

付款后回家上网搜索,才发现支付步骤是可以跳过的。

有用户吐槽称,丰巢快递柜默认提示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件,而“跳过赞赏”字样不但是灰色的,还又小又透明,网上误付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对此,丰巢客服回应称,存件大于等于7小时,丰巢快递柜确实会弹
出赞赏打款的页面,但可以点击“跳过赞赏”进行免费取件,不会强制收费,即使超过24小时也不会强制收取費用。

丰巢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费模式的实施是实际运营中摸索出的必然结果。

“由于市场巨大,快递柜投放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丰巢快递柜在免费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占柜’行为,为了提高快递柜使用率,公司逐渐开始对快递员收费。


《电商报》了解到,《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201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该管理办法对运营智能快件箱企业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保管期限内不得向收件人收费”。

另据了解,2019年9月25日,全国首张快递柜经营许可证诞生,由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

(摘编自“观察者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效率和成本压力,很多快递员自掏腰包使用快递柜投递快件,但不告而投的行为是违反有关规定的。

B. 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

C. 丰巢快递柜收费的理由是免费阶段出现大量的“占柜”行为,收费能提高快递柜使用率,收费是必然结果。

D. 效率和成本的压力使快件人柜成为一种选择,而快递服务新规也使快件人柜这一行为日趋规范化。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

B. 使用智能快递柜提高了派件的效率,存放超时收费也被部分消费者接受,但仍要事先征求消费者意见。

C. 丰巢快递柜的诱导付费是针对存件大于或等于7小时的情况,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D. 目前新规已明确智能快递柜收费需收件人同意,且要设定免收服务费的保管期限。

3. 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

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

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

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 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 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 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

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

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
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记忆。

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可圈可点。

对乡村的书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应该构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

20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等人,多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

乡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10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义。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中则把怀乡的情感表达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

怀乡或者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或者是一种家国情怀;它构成了古往今来文学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

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乡愁也表达了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体验,文学作品在这种表达中显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历经剧烈的变革,而乡村承受的现代冲击更为激烈。

中国作家既要去表现历史进程
显现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对历史剧变带来的伤痛。

作家、诗人对故土的书写经常怀有他们特有的痛楚和眷恋,或许他们怀有更多的对现代到来的不信任态度。

他们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忧虑,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带有更多悲观和感伤,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

但是我们要看到,贯穿其中的否定性其实是表达了肯定性——表达了作家、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来得更为激烈,乡村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

2005年,贾平凹出版《秦腔》,表示要用这部作品为他的家乡棣花街做传。

在贾平凹的笔下,乡村人去到城镇,土地正在萎缩甚至凋零,清风街的年轻人更时尚却未必更精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秦腔声调越来越悲戚……作家对乡村的表现未必全面,也无法断言是否有典型性,但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期乡村面临的困局,作家的感情是真挚而忧虑的。

这一作品引导人们关切乡村的困难、传统生活的消逝、农村心灵的枯竭,引人思考,激发起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光明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也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

B.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也影响了大批作家。

C.中国当代文学对乡村的书写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书写乡村应该构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D.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有不少关于乡愁的诗篇,如《诗经》中的《采薇》,如唐诗宋词等。

现代的一些作家也有关于乡村的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

B.在世界文学传统中,乡愁也是不可少的主题,如荷马史诗《奥德赛》,此外还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也是其重要的主题。

C.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借乡愁表达出这种体验感受,从而使
文学作品显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D.作家、诗人或许对现代到来有不信任,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忧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时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诗人在表达对乡村书写时态度是矛盾的,在表达对乡村否定时,也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B.90年代以来乡村遭遇冲击没有离开诗人、作家的视线,如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

C.关于乡村的作品会有思想引领的作用,如贾平凹的《秦腔》引导
人们关心乡村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D.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家国情怀,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网络动画是为互联网而生的动画类型,目前比较准确的定义应是: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并且以互联网为主要发行渠道的动画作品。

网络动画技术表现形式为GIF(1994-2000)、Flash (2000-2005)、Video(2005-今)以及新兴的VR动画等,接收终端也经历了PC、手机等智能终端变化。

与传统动画相比,网络动画在作品的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表现尺度、类型细分,叙事节奏、视觉呈现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和差异。

网络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视觉形象等,吸引着大量年轻粉丝,成人化倾向明显。

数据显示,网络动画在20岁以下及20-30岁年龄段群体中覆盖率分别为43.8%和43.6%,其中以月收入较高人群(超过10000元)和无收入人群覆盖率最高,分别为36%和35.4%。

这说明网络动画主要受众群以无收入的学生和有较高收入的都市白领为主。

网络动画产业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制作周期、评估手段、产业价值链条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特点。

网络动画大多是周更,长度在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大量网民参与以及互联网海量存储能力使日益增
多的网络动漫平台储备剧增。

基于互联网特性,经过网民或从业者大量原创产品在网络上“试错”,这些作品有了与市场对接的机会,也减少了作品后期开发的市场风险。

(摘编自孙平《中国网络动画产业现状探析》)
材料二:
2017年,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国内主要互联网播出平台在引进海外作品的同时,也自觉加大了原创自制的力度。

一系列制作精良的网络动画,有效改变了国产动画的形象,使得“古风”“国风”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新审美。

网络动画由于互联网受众本身的年龄特征,体现出以“青春”为代表的主题关键词。

例如,《全职高手》根据蝴蝶蓝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网游高手叶修在遭到俱乐部的驱逐后,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重返巅峰之路的故事,充满激扬奋进的正能量,《一人之下》的架空世界观把玄幻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发掘人性的光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网络动画的主流,不再是以俊男美女、神鬼妖狐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是通过英雄、个性、梦想等青春主题来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沟通,逐步从注意力经济发展到情感力经济。

(摘编自《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
材料三:
在中国网络动画发展的前期,各网络动画公司几乎都是亏损状态,网络动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开始探索出一条与日本和欧美都不同的盈利道路。

动画的制作成本一般都很高,10多分钟一集的网络动画
一般要50万元以上,如果没有一条可持续的盈利途径,中国网络动画很难会再有新突破。

现在网络动画的盈利模式--般是通过视频网站购买播放权能够收回一定成本,再授权给一些公司销售动画的有关漫画、图书、衣服、手办、玩具等动画衍生品也能收回一些成本,像秦时明月和不良人授权拍真人剧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式,有些动画公司还将动画播放权卖到国外赚取版权费,同时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会得到一些国家奖项的奖金,政府的扶持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综合下来,只要动画公司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盈利将变得简单。

(摘编自李国正《中国网络动画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的,但其发行渠道并不是仅限于互联网。

B.网络动画比之于传统动画,有明显的特征与差异,其受众不再以未成年人为主。

C.随着网络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内主要互联网播出平台已自觉将主要精力放在原创作品上。

D.国内网络动画发展前期,网络动画公司基本都是难以盈利的,如今情况有了改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的年轻粉丝以月收入较高人群和无收入人群覆盖奉最高,说明其受众以都市白领与学生为主体。

B.当前国产网络动画出现了与青少年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审美新倾向,
开始由注意力经济向情感力经济发展转变。

C.如今中国网络动画的盈利道路是多向的,通过视频网站购买播放权、授权给相关公司销售动画衍生品、授权拍真人剧以至政府扶持等等。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看,传统动画一度以俊男美女、神鬼妖狐来吸引人,审美倾向、题材选择等等。

9、对于网络动画的现状,三则材料阐述的主要角度各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

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

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份,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

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

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

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

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
是时代环境的写照。

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反映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

所以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

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

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

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

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

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

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迥然与先前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许多公共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