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久了,觉得自己都懂,这时就快走火入魔了

合集下载

参禅悟道的三个境界

参禅悟道的三个境界
参禅悟道的三个境界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当你一旦打破虚空,那就本参重关一起透,只是两个念头:第一个念头自我没有了,第二个念头众生也是无我,两个念头就经历了两大阿僧祇劫,所以禅宗有破重关的功夫,当然末后牢关是圆成佛道,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参禅悟道几何时。
但是分担的时候又难免会做错了一些事情,后得分别智不够,所以菩萨在破重关的情况下,要修习一大阿僧祇劫,那不是简单的,那个跟我们现在要了生死的难度不相上下。我们要了生死,还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死问题,菩萨要在破重关以后,要能够圆融自在,那要为一切众生解决问题,这谈何容易啊!
对他好他粘着了,对他不好他又脱离了,就像你手上抓的鸟,抓紧了它死掉了,放松了它又跑掉了,自己用功是如此,你要度众生也是如此。你对他好,他马上把你当亲人看,粘着了,使他增长了另一重执著,你对他稍微冰冷一点呢,他跑得远远地,又不接近你,又不喜欢听法了。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的破本参的人。

学佛以后的改变和感言

学佛以后的改变和感言

学佛以后的改变和感言我以前是个特别浮躁的人,整天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心里呀,就像一锅煮沸的粥,乱得很。

那时候的我,脾气大得像炮仗,一点就着。

和家人相处,三句话不到就开始嚷嚷,和朋友呢,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别扭。

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直到有一天接触到了佛。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抓到了一根可能通向光明的绳子,我就顺着这根“绳子”开始了解佛。

学佛之后,我发现自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我的心逐渐平静下来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慌慌张张的。

以前我看到不顺眼的事情,那肯定是要跳起来大骂一顿的,现在呢?我会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就好比在路上看到有人插队,以前我肯定会冲上去理论,现在我会想,他可能是有什么急事,或者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就像我们在花园里看到一朵长得有点歪的花,我们不会去责怪花为什么长歪了,而是会想,是不是土壤不够肥沃,或者是风把它吹歪了呢?我和家人的关系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前我妈唠叨我几句,我就不耐烦地甩门而去。

现在啊,我会静静地听她讲,我发现她的唠叨里其实都是对我的爱。

有一次,我妈又开始唠叨我工作的事情,要是以前,我早就发火了。

可那次我就笑着对我妈说:“妈,您说得对,我会好好努力的。

”我妈当时特别惊讶,她可能都不敢相信我会这么回应她。

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相处变得特别融洽,就像春天里温暖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特别舒服。

我还有个朋友,以前我们因为一次聚会的事情闹得不愉快。

他想安排在一个我不太喜欢的地方,我就和他吵起来了,最后两个人谁也不理谁。

学佛之后,我就想,友情多珍贵啊,不能因为这么点小事就破坏了。

我主动去找他,我跟他说:“兄弟啊,咱们别为那点事儿置气了,就像两只斗气的小公鸡,多傻呀。

不管在哪聚会,咱们的友情才是最重要的啊。

”他听了我的话,特别感动,我们又像以前一样好得穿一条裤子了。

学佛还让我对生活中的困难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遇到困难,我就觉得自己倒霉透顶了,就像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一样。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醍醐灌顶的解释

醍醐灌顶的解释

醍醐灌顶的解释醍醐灌顶是一个佛教术语,是指一种突然领悟的体验,就像是一瓶醍醐(一种印度传统的甜味糖浆)灌入头脑,使人彻底认识到某个问题的本质。

这种体验通常是由于修行中的某个关键时刻或者某个人的启示而发生的。

在佛教中,醍醐灌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因为它可以使人突破自己的迷惑和烦恼,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觉悟。

在修行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往往会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而当人们经历了醍醐灌顶之后,他们就会豁然开朗,明白自己的修行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修行的道路。

醍醐灌顶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大般涅槃经》中,这本经典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书,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总结和精华。

在这本经典中,佛陀曾经用醍醐灌顶这个比喻来形容自己达到了佛果的体验,他说:“我曾经在菩提树下坐禅,突然之间,醍醐灌顶,顿悟了一切,成为了一位佛陀。

”醍醐灌顶的体验通常是非常深刻和持久的,它可以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进而帮助人们实现更高层次的境界和目标。

在佛教中,醍醐灌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体验,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醍醐灌顶这个词语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人类的认知和思维领域中,醍醐灌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人际交往和沟通领域中,醍醐灌顶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醍醐灌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体验,它代表了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和意志。

在佛教中,醍醐灌顶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突破自己的迷惑和烦恼,走向更高层次的境界和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醍醐灌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了人类认知和思维、人际交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修行不要太执着感应

修行不要太执着感应

修行不要太执着感应一般而言,修密的人比较执着於感应,常听很多人说,我看到佛了,看到菩萨了;或是,做了种种不同的梦,以为自己修得很好,感应很多很灵验,快要成就了。

其实,感应不是一件好事,中国有一句话说: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

*** 的大成就者,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修行得很好,理解得怎麽样了,我的上师是一位伟大的修行者,他曾说:其实,我没有什麽能力,我只是依照传承的规矩去做而已。

成就者们已经修持得很好,他们还是那麽谦虚,他们从来不说感应到什麽,做了什麽梦,自己到了很好的境界等等,如果你感应到有佛告诉你,你快要成佛了,成佛的名字是什麽,你的未来是如何如何,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了,这是魔套住了你,如果你因此感到欢喜,便开始走火入魔了!所以不要太执着感应,不要认为修法修了那麽久,没有感应,说不定没有感应就是快成佛了呢!比方说,大海很深,丢下一个石头,仍然很平静,不会有很大的声音,如果水很浅,丢下石头,会发出比较大的回声,所以,修行不要太执着有没有感应。

在*** ,如果出现感应,却是一种修行的警讯,如果在此中间执着,就会有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因为都是在三毒中修嘛!竹谦仁波切的前世,有一次在寺庙中修行,有一个魔变成阿弥陀佛到他的头上,他是很高深的成就者,他知这个阿弥陀佛是个魔,虽然作恶多端,还有心思化成佛,他觉得很可怜,当时就掉了眼泪,一掉眼泪,头上阿陀弥佛马上到变成一只鸽子,掉在他的手上,像这样的事很多,所以对感应不要执着!在白教有一位疯僧叫作竹巴衮那,他平常疯疯癫癫,有点像中国的济公,他说过,对待感应,不要有喜恶取舍,不要好坏分别,一定要平常心平等看待。

修行有没有进步,自己是可以察觉的,如果,不断追求感应或神通,贪瞋痴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糟,心地越来越不好,根本地失去了菩提心,你就是往下走入三恶趣了!不管你是在顶礼佛菩萨,观想佛菩萨,或是持咒的时候,必须念念要保有菩提心,你就会修得越来越善良,慈悲心会越来越大,佛菩萨的加持不用刻意追求都会自然到你身上,此时你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能不能进步的关键,就在於有没有具备菩提心,可见菩提心在修行上的重要。

解开心灵枷锁释迦牟尼的自我觉醒之路

解开心灵枷锁释迦牟尼的自我觉醒之路

解开心灵枷锁释迦牟尼的自我觉醒之路解开心灵枷锁释迦牟尼的自我觉醒之路心灵的枷锁,是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种困境。

释迦牟尼,也就是佛陀,通过自我觉醒的过程,摆脱了心灵的枷锁,达到了超越尘世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是如何解开心灵枷锁的,以及他的自我觉醒之路。

一、寺庙中的领悟对于释迦牟尼来说,寺庙是他接触佛法的地方。

在年轻时,他进入寺庙修行,通过默默地思考和冥想,开始对人生产生了疑问。

他发现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而这种痛苦正是由欲望和执着所引起的。

于是,他决定寻找一条逃离这种无尽痛苦的道路。

二、放下世俗欲望释迦牟尼认识到,欲望是人们陷入痛苦的根源之一。

为了解开心灵的枷锁,他选择放下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他抛弃了财富与权力的追逐,过起了简朴的生活。

通过修行和冥想,他渐渐舍弃了对物质欲望的执着,逐渐远离了心灵的枷锁。

三、修行与觉醒释迦牟尼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行。

他通过打坐、冥想和严格的戒律来提高意识的觉醒。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没有意义的。

他体悟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四、菩提树下的觉醒在修行的道路上,释迦牟尼找到了理解人生真谛的途径。

他于菩提树下进行了长时间的冥想,在这段时间里,他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痛苦与困惑。

最终,他彻底领悟到了“四圣谛”以及“八正道”,找到了超越痛苦的解脱之道。

五、成为佛陀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实现了自己的自我觉醒。

他成为了佛陀,也就是“觉者”。

“佛”一词意味着“觉醒”的人,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觉醒,解开了心灵的枷锁。

他把他所悟到的真理传授给他的弟子们,并为世人带来了智慧与救赎。

结语通过解开心灵枷锁,释迦牟尼实现了自己的自我觉醒,并成为佛陀。

他通过放下世俗欲望,修行与冥想,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他的自我觉醒之路,为后世众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与启迪。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佛陀的智慧,通过冥想与修行,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解开心灵的枷锁,达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这三种错误的学佛心态千万不要有,哪怕有一种都会让你走错路

这三种错误的学佛心态千万不要有,哪怕有一种都会让你走错路

这三种错误的学佛心态千万不要有,哪怕有一种都会让你走错路“修持佛法,功德圆满”,是每一位修佛弟子的修行历程,修弟子们修行内容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等等。

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是修学的根本,学佛只要坚持到底,遵守三皈、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便可成为标准的佛家弟子。

学佛其实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它是从错综复杂的乱象中,跳转到成就三宝具备的无限慈悲和智慧的串习中。

在整个过程中,人难免会遇到盲区,遇到隘口,从而导致修行停滞不前,顿生无明妄想,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也是为什么如今修行者虽多,但禅悟者颇少的主要原因。

过去我认识一位朋友,作为一名在家居士,他就曾在学佛过程中遭遇到四众弟子都会遇到的瓶颈,也曾为自己修行速度缓慢,学佛程度不够深入而苦恼。

为了帮他解决心中的桎梏,我特意带他找到一位和我交情甚深的高僧,希望他能够为之指点迷津。

朋友在给高僧讲述自己的问题后,高僧如是说道:一个人在学佛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毛病,犯错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知错不改,那即便终其一生去修,也注定难有成就。

对此他还特意嘱咐道:在学佛所有的毛病当中,心态的问题尤为突出,念佛学佛,只有成佛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

心中有善,感应三善道;恶在心头,招感三恶道,心灵上的障碍才是阻碍修学的病根,特别是这三种不正确的心态,有一个都会误入歧途,修行不顺,必须警觉,不可马虎大意。

01交换心态佛经上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学佛之人,如不能以正确的行动和心态来学佛,不以识本心为目的去学习,那么修学愈久,就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与生命。

现实中很多人学佛压根不是因为正信佛法,为求佛缘而学,而是单纯的崇拜佛陀,迷信佛陀,他们供奉佛菩萨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谋求私人利好而来的。

过去我曾在庙堂上见识过一些所谓的“佛弟子”,他们每天都会记录自己为佛做了什么,尽了哪些佛弟子该尽的义务。

譬如今天诵持了多少遍经书法文,心中默念了多少次佛号,在佛前禅定了多长时间,磕了多少个响头。

学佛之后的感悟

学佛之后的感悟

学佛之后的感悟好呀,那我开始写啦。

学佛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

没学佛之前,我就像那没头苍蝇似的,整天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心里头乱糟糟的。

遇到点事儿,就着急上火,要不就是郁闷半天。

后来呀,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也是懵懵懂懂的,觉得那些经文啥的好深奥呀。

但慢慢地,就好像摸着点门道了。

你说这佛法吧,就像那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路呢。

我发现自己变得不那么容易生气了。

以前要是有人惹了我,我肯定得跳起来跟人理论,现在呢,就会在心里默念几句佛号,那火气呀,就像被一阵微风给吹散了。

这就好比是大热天里,给你送上了一碗冰凉的绿豆汤,那叫一个舒坦呀!而且呀,学佛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了。

以前总觉得日子还长着呢,啥都不着急,现在明白了,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珍贵。

就像那花儿,开的时候你不好好欣赏,等它谢了,你再懊悔也没用啦。

还有啊,对人也更宽容了。

以前看别人不顺眼,就会在心里嘀咕半天,现在想想,大家都不容易呀,都有自己的难处。

这就像走在路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总不能揪着人家不放吧。

学佛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了。

以前遇到点困难就想退缩,现在会告诉自己,没啥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就像那爬山,虽然过程很累,但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你说这生活中的烦恼不就像那一团乱麻吗?学佛就像是找到了那根解开乱麻的线头,慢慢地把它理顺了。

难道不是吗?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哎呀,那都是迷信。

可我想说,只有真正去了解了,你才知道其中的好呀。

就像那没吃过榴莲的人,光听别人说臭,就不敢尝试,可真尝了,说不定就爱上了呢。

学佛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是融入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让我变得更平和,更从容,更懂得感恩。

这感觉,真的很棒!总之呢,学佛这件事,谁学谁知道。

就像那宝藏,等着你去挖掘呢!大家不妨也去试试看呀,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修行的人越到后面障碍越大

修行的人越到后面障碍越大

修行首先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你如果只是注重外在的修行仪式和方法,而并没有真正去修心,总是带着病态心理去修行,那么你就会出现越精进反而感觉障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何谓病态心理?即希求神通怪异之心;希求别人认同认可之心;希求别人喜欢自己以及喜欢自己的信仰;希求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仰慕的心理;希求家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信仰和兴趣;希求自己在家庭、生活、工作中能够受到大家的瞩目和赞誉;希求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希求证果;总是感觉自己修行很厉害,轻视傲慢于他人,等等这些都属于病态心理。

因此修行初期一般都是从修心开始,首先破除我执和法执,从而证得一颗平常心,使心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明了心的功能,这样明心的功夫就做好了。

最后所做的功夫就是用这颗已经有了觉性智慧的心去见性,最终见性成佛。

因此修行首先你得有一颗平常心。

这样才容易减少修行中的障碍。

在修行中你如果总是希求神通怪异,你这种贪欲就会引发内魔和外魔的障碍,内魔指自己的病态心理(自己的病态心理就是内魔),外魔指能够扰乱自己心神的邪魔外道的修道者。

因此在训练神通的过程中,要以平常心处之,不要生起欲望和贪求之心,以健康的心理去勤加练习,渐渐自能开发出人体潜能。

在修行中你如果希求别人认同认可自己,这样就给了自己的病态心理可乘之机,病态心理就会乘着这种贪欲就会出来扰乱自己的内心。

因为每个人的信仰和想法不尽相同,只要内心光明磊落,无愧于天地,又何必去希求别人来认同认可自己呢?在修行中你如果希求别人喜欢自己以及喜欢自己的信仰,这种贪求心也会使自己的内心失去平静和安宁,这也是自己不健康的心理(也叫心魔)障碍修行的一种体现,这也叫做心魔障道。

因此别人喜不喜欢自己以及自己的信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清净自在光明磊落,自信快乐,这就足够了,何必去要求别人来喜欢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位正道的修行者,当捍卫正法,可以指出邪魔外道的错误,但不可以强迫邪魔外道和别人来喜欢自己和喜欢自己的信仰。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迷时师度,悟后自度“迷时师度,悟后自度。

”这是六祖大师说的。

没开悟见性,还不识本心时怎么办?这个时候真的是需要师父,需要善知识。

真的明心见性,破了见惑,登初地菩萨了,自己搞定自己就行了。

好好实修、好好观照,做功夫。

初关破了,接着就是除习气,破重关。

但是,现在这个时节明心见性真的很难。

因为习气太重了,业力很深重。

妄想分别没间断过,睡觉做梦时都还在打妄想,没有清净下来过。

但如果真的发心求解脱,这一念顿超百万劫,也是很猛的。

佛经里讲,初发心即成正觉。

就是看你的发心够不够彻底,够不够真切。

这向道之心真能够发到一百二十分,也是可以成就的。

末法时期,成就很难,可是成就的高。

现在障碍很大,要么不成就,要么成就的就很高。

因为时时刻刻面对的境缘都是染污的,都是充满着诱惑、欲望,随时都要调伏自己的心性。

一个妄念、一个杂念,一个很微细的念头生起来,你怎么能瞬间把它化空,怎么能念起不随,这个功夫真的是靠日积月累做起来。

不实修,谁都不行。

你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佛说了,阿难十世都是声闻第一,都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倒背如流,佛说什么?你不如一日一夜修无漏功。

就是禅宗里的,参个话头,起个疑情。

看着这个不思善、不思恶时,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境界。

你看着它,你能不能守住、保持住,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无漏功。

现在有谁在做这功夫?没人做了!大多是盲修瞎练,很多人扎堆在一起,喊喊口号,搞搞口头禅,纸上谈兵。

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研究研究。

佛法不是拿来研究的。

佛法是不生不灭法,是究竟法,非得用身心生命去体证不可。

无论你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到它,研究来研究去,还是在生灭法里打转转。

你再理解得透彻,那还是个思维妄想。

理悟不是证悟啊!理悟不能了生死,一口气上不来时,到何处去安身立命?要的是心地上的真功夫。

一定要身体力行亲证到才管用。

现在是末法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得其门而入。

想解脱的,没有好的因缘,没有好的善知识。

不想解脱的呢,就扎堆在一起,盲修瞎练,喊喊口号,就把这时光全都错过了。

学佛后,很多人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学佛后,很多人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பைடு நூலகம்
在风浪里翻滚的心,还不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需要沉淀下去,像无浪安静的储藏室,又像手机的内存卡,电脑的芯片一样,这就被叫做阿赖耶识。你没办法跟贮藏的一切对话,只能敲键盘,找到你要的部分,业力会表演给你看。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主意识会让它往内看自己,让它自己去分析。
当你心情好的时候,听到别人讲笑话,你的主意识会告诉你这个人特别幽默,他讲的笑话太好笑了,这是它在分析,因为它在快乐当中。如果你现在心情不好,刚刚失恋了,或者有人惹你生气,心里正遭受着煎熬,对方讲个笑话给你听,你会觉得这个人太可恶了,讲话这么没水平,一点都不好笑,反而让人感觉恶心。这个是谁在分析?其实就是心,就是主意识在分析。
我们学习与心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它学会平静,学会接受正面的东西,不让它起浪。当主意识分析完了,沉淀下去不受诱惑的时候,它会慢慢清理阿赖耶芯片里的东西,再往下再沉淀的时候,会发现芯片本身是没有对错是非的,对错是非都是外面拍摄回来的东西留在这里的图像,这个没有对错是非的芯片,我们就叫它“佛心”,它没有实体,是内心最光明、最智慧、最慈悲的一面,就像浩瀚的虚空,不受任何污染。
学佛后,很多人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上师嘎玛仁波切教你怎么办!
导语:心,是个很可爱的东西,平时你感觉不到它,但它一旦起浪,就会让你受尽折磨。在风浪里翻滚的心,还不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需要沉淀下去,像无浪安静的储藏室,又像手机的内存卡,电脑的芯片一样,这就被叫做阿赖耶识。让心回归到原来的位置,让心沉淀下去,不再起浪的心,我们是可以和它对话的。
佛教徒,是内教徒,只有反观内心,才能把事情分析透。比如光一个傲慢就分很多种,粗糙来看比如种族慢,像有些人生在好一点的家庭背景下,傲慢就比普通人要大;还有色慢,只要长得比别人美一点,帅一点,发自内心的傲慢永远都存在。再延伸出去,衣服的品牌比别人贵一点等等方方面面会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傲慢。文化水平高一点的人,会产生“别人没我有文化”的傲慢。文化是什么东西?其实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哪怕筷子怎么用,糌粑面条等怎么吃,所有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一切习惯等等,这些都叫文化。如果人们只单一的从读过多少书或把专业方面的特长当成文化,知识慢就会形成。就算是一个文盲瓦匠,如果你问他,“师傅,这个瓦是怎么做出来的?”他立刻也会傲慢起来。

禅修中魔事的预防与救治

禅修中魔事的预防与救治

魔事的预防与救治--------宋智明魔事的预防与救治编按:佛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偏离正道,误入歧路,所引起一系列反常的思想行为,障碍修行,称为魔事.浙江省嘉兴市一位读者采信反映该市的二位佛弟子,由于用功的不得法,为魔所使,引起精神病状,其中一人让其家属强送入基督教门中。

对佛教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如何以智慧剑斩烦恼贼、摧伏魔怨、让人人皆得解脱。

特请宋智明居士为大家解答.魔事对于一个真正修行者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定心所现的虚影与变相,尽管在名相上可以把魔分做五阴魔、烦恼魔、死魔、病魔、中断魔以及天子魔、精灵邪魔等,无非是心念在不同层次上所相对应的境况而产生幻觉与虚相,其实皆是虚假不实,纯属唯心所造,像自然界中的云雾变化一样,虽然神秘莫测,等到一一析离,原来都是空的。

但是因行人在用功过程中,初得禅定,能量聚散,神经变得敏感,觉受生执,不能透过禅定而以正智照见诸法空相,所以内动宿种——心灵的念头之种子习气与生理的寒热往来等;外引宇宙能量及境相的交参变化。

因行者处在定中,能所相合,全是自心幻化,迷者不知,往往上当受骗,以为实有其境,实有其能,于是分别妄认,执取不舍。

故气机乱窜,虚火上炎,颠倒神经,分裂大脑,因此造成发狂、乱语、失常、不眠、幻景、焦燥等不正常的心身变态,这种情况即俗称“走火入魔”的现象,如不及时救治,严重发展下去,即使活佛再世也难医治。

因为心身俱病,所以像电视机线路短路烧掉后很难再通电显相一样。

魔事并不可怕,在了知一切唯心所造的基础上,再导人正行即可走上佛祖走过的正道而得顺利到达。

正行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点,皆以统一心态趋向于道为根本:一是真正归依三宝,明了三宝的意义与功德,引生菩提悲愿,进而返归自心觉,正、净的三宝。

使凡夫与三宝得到统一。

二是明解经教——学佛不是一生的事业,因此应知如来垂教的本怀,修证的要旨,理事的分别,诸法的异同,一一融通,归于自心,使心解意开,明鉴佛法,得到统一。

三是忏业障积福德——业障不忏,黑、散、逼等境常常现前,决难修持佛法.故应至心忏悔,消业见瑞,再以广大心拜佛,供养、读诵,赞叹,随喜等培养福德,业消则心清明,福厚则居无碍,自然内外无忧,心得统一。

走火入魔的教训,练功不修心,到老一场空!三华聚顶

走火入魔的教训,练功不修心,到老一场空!三华聚顶

走火入魔的教训,练功不修心,到老一场空!三华聚顶2005年的夏天,我接到融原师兄的电话,他说练功时听到我说“我们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他问我有没有感应,我说没有。

聊了一阵子,我请教他对走火入魔高见,他说“练功不修心,到老一场空”,“哦,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功夫”。

我说。

其实这个问题时,我只是在理上认识,并没有体会修心和练功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大,有多紧密,因为在现实中还没有看见走火入魔的什么人。

这个成语我们每个人都会说,歇斯底里,大发脾气我们就会说这个人走火入魔了。

但练功人走火入魔就会弄出人命的,我不能理解怎么会严重到这个程度。

融原师兄是个有老修行了,修道炼内丹,前前后后有三十多年,佛、道之理都颇通达,我跟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江湖把戏,巫蛊之术他也懂不少,也时常和我略说一二。

他很健谈,肯把自己的所悟毫不保留地说给我,正面和反面的都说,意思是让我少走他的弯路,这是他的可贵。

他的经历有很传奇,做过两次监狱,一次是走私军火,一次是冤狱。

他说自己的魔重,总是战胜不了自己。

我也认为他在现实中利益心重了些,心里有怨恨没有化开,他通理,但在日常落实在行动上还是少了些。

聊到这一点他自己也坦诚承认,让我多说他,不要顾及面子。

我经常会给他寄些修心方面的书,他看了很认可。

他说练功时经常会出现魔境,出现让他生气的景象,这时,他一身冷汗,心烦意乱,练不下去了。

但他练内丹是花了苦工夫的,经过带上干粮,到深山里练。

他的太极、五禽戏、八卦掌打得漂亮,是一个已经过世的老道长传承他的。

他练内丹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境界,2006年的夏天,我第一次领女友伊蓉和融原师兄认识,融原师兄看了一眼伊蓉说:“你现在不能要小孩,你的子宫有病。

”我的女友惊讶得不得了,说:“这个想法我还没有和明月说过呢!”我才知道融原师兄是有些他心通的,我的女友当时非常佩服,称他师傅。

时间一晃到了2007年的夏天,当时我在福建诗友道辉、阳子夫妇的乡下老家,突然接到女友宋冬游的长途电话:“融原师兄心肌梗死差点死了,现已经脱离危险了,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我一听,顿时目瞪口呆!如一盆冰水浇上头顶……融原师兄练了几十年内丹外拳,练内功的人血是清的,不会粘稠,他怎么能得心肌梗死呢?!前两年他到医院体检,他还说自己是五十多岁的人,二十岁的心脏,况且他自己还是个好中医。

“走火入魔”的机理及纠治

“走火入魔”的机理及纠治

“走火入魔”的机理及纠治祝华英笔者在武当山紫霄宫道观行医多年,由于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旅游风景区,故能接触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客,因而也间接接触到一些在练功中产生出轻轻重重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

他们有的练功导致头昏脑涨,有的导致胸胁胀满,有的心慌气短,有的神昏头目如朦,有的眼、耳、口、鼻、咽喉、牙齿等处充血或发炎疼痛,有的导致烦躁不安,彻夜难眠。

以上当属练功出偏的轻者,至于“走火入魔”的严重患者,即导致精神错乱,幻视幻听,妄言妄见,神志失控,甚至不怕水火刀枪,出现一些投水、自焚、跳楼、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这应引起灵修者们的高度重视。

关于“走火入魔”的情况,据笔者了解,凡属“走火入魔”的患者,多是发生在练功初期。

由于修炼初期,修炼者本身的任督二脉尚未打开,故“小周天”功夫未有通达,因而身体的阴阳气机还没有取得与“道体道机”的合谐。

所以,修行炼道者处此阶段一定要明白以下问题。

1〃入体前面的“任脉”,是属诸阴经之海,而入体背后的“督脉”,是属诸阳经脉的总督之会。

所以,任督两脉如还未曾获得联系之时,其阴阳二气还处于分离状态不能相交。

处于这种情况下练功,如果不明本身阴阳气机之顺逆知识的要领,一旦产生气机流窜就易于岔道。

所以,在这真气流窜之际,是易于导致“走火入魔”的关键。

2〃《丹经》云:“顺行则生男育女,逆行则成佛成仙。

”这是说明入体之内“元精”的顺逆走向。

《医经》云:“脑为髓海”。

故男女交合,其元精皆由大脑兴奋而下降腰脊,再经肾睾丸和输精管排出,所以男女媾合便能孕育出儿女后代。

故言“顺行则生男育女”。

然修行炼道之入却是炼肾精化厢而上入脑,故在练功初期必须先炼通“督脉上升,任脉下降”,才能阴阳圆通交合,再经逐日逐月逐年长久的还精补脑进修,一直到达功果圆满的境界。

故言“逆行则成佛成仙”。

因此认为,修道者在初期打坐习静功时,排除杂念并用心目内观,要时常不忘咽吞口中的涎液,便能使前胸部的能量常常保持下降,可称为“气神引精”。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一、共修时的魔事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这可分自修与共修两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是在共修方面,共修的时候发生魔事就是道场魔事。

道场魔事通常有:1、两言斗乱道场要起魔事,常常都是先有两言斗乱。

两言是指挑拨离间,这里讲讲、那里讲讲。

某甲向你抱怨某乙之事,然后你就好心地去暗示或告知某乙,要他小心点,因为有人在抱怨他。

接着某乙便向你深入追问,于是你就干脆合盘托出;某乙听了之后勃然大怒,一定要找某甲理论、并要与你对质。

最糟糕的莫过于对质;纵使没有两造对质,则心里也会暗中怀恨,从此双方不睦,这就是两言斗乱。

即使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由于传话、拨弄,其中便会横生许多枝节。

所以在道场中应遵守的第一条守则——不传话。

第二条守则——不代言。

不代替别人传话,不当别人的发言人。

我在台北的道场,有些弟子因皈依比较久,和我比较亲近。

其它弟子便由于这种情况,有时会请他们代为向师父禀明某些事情;或于法上有疑问的,也会请他们代向师父请示解决的方法。

那些受委托而当代言人的来找我时,全都被我训斥一顿。

我都对他们说:同是皈依弟子,有事可以自己来问,不须人代劳。

没有人有特权,而垄断接近师父之路。

又修行须是自家的事,于法有疑,须自己问,不能由人代问。

更何况代问之后,传言常有误差,反而坏事。

此外我也常和别的弟子讲,你们不要害别人被骂。

还有,这种代言之事,也常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

譬如:诸代言人会慢慢形成一个核心,包住师父,外面的人打不进来,里面的人也攻不出去,而师父呢?则被困死在里面。

甚至于有人要跟师父讲几句话,也要经过好几重的代言人的关卡,到后来师父变成有如黑手党的头子一般——难得见上一面。

这种情形在道场里很常见,敝端很多。

所以一般人要跟师父或是老和尚讲几句话,常要排很久很久的队,而且也不见得排得上。

在很多年前,我熟知一位相当有名的习禅之士,只是缘悭一面。

有一回我从美返台,只能停留两个星期,于是趁机打电话去想拜见他。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
为什么修道人会着魔?「贪求冥感」。

在修行当中的时候,想求一种感应,所以在禅定之后,他的心虚悬,就想得很远,想的很远,乃至想到多生劫前。

意思就是想佛的加持,乃至于自己冥求开悟,就「周徧精研,贪求冥感」,精细的贪求,跟他默默的相合,就叫冥感。

修禅的人不求三宝加被的,如果是你修禅定的人,说佛菩萨加持,非着魔不可,这都是贪求冥感的。

「心爱悬应」,想求一种相应。

在自己习禅定的时候,心里贪求,或者圣人或者菩萨来加持我。

这跟念佛不同,跟其它的行门不同,修禅定的人,假使修三摩地,心求悬应,修定的人,一定着魔。

「贪求冥感」,魔也是乘虚而入,不是无缘无故就来魔的。

因为你贪求冥感,魔就来了。

哪里头来的?心魔。

五十种阴魔,阴魔即是心,从五蕴生的,自生的魔来障失你的定力。

凡是着魔的,都是心引进的,心正魔不能入,心邪魔则能入。

修禅定的人讲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所有修禅的人,对任何境界相,根本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是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见诸相非相。

若能这样子来,魔不入体了。

魔都是乘虚而入的。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

念经总走神,如何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问:请问师父,念经时,比如念《金刚经》总会走神,怎样克制不断升起的念头呢?宏海法师答:关于念经的问题,之所以走神,从最根本的问题上讲,就是没当回事。

至少没有再尽力一些!为什么我们常说目不转睛、全情投入呢?就是我们把它当成了一回事。

佛门中有个比喻,说看一场戏,别人都看的很好,给一名囚犯头上放了个装满水的碗,若碗中有一滴水滴下来就要 ... 头,不滴水就赦免。

结果他整场戏看下来根本不知演了什么。

这就说明他专注下来了,我们现在就需要专注,读经时也一样。

这就是祖师们讲读经时要如对圣容,就像释迦牟尼佛来了跟我们讲法一样。

我们在世间,不要说再大的官,就是我们跟我们的上级在一起的时候,心里都会有战战兢兢,如缕薄冰的感觉。

这就说明我们的心念提在这里,这就是一种世间的恭敬。

我们走神很可能是恭敬度不够。

恭敬度不够就会导致我们把它当作功课、任务。

虽说我们要修行,每天要做功课,可是久而久之就会疲掉、麻木,就会认为是这个做完了我今天就算数了,松了一口气了。

我想,一定要当作每一次、每一念的发心都是新鲜的,就像我今天读《金刚经》走神了,就说明我的心没有到。

正念足了妄念就进不来。

这就有点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再者也可能是念的熟了,就遛了。

所以要一个字一个字盯着。

不要管上一个字什么意思、下一个字什么内容,就这一个字我要盯的清清楚楚、不能落过、不要滑过。

按照印光法师讲的诵经 ... ,就不容易走神。

再一个,也不要走神了就急躁,觉得我又走神了,越来越差之类的。

走神也是正常的,每个凡夫都有妄想。

随它去,只要神回来了继续就行了。

越想走就不让它走,走了回来也不会悔恨难当,继续念。

久而久之坚持就会长养一些正念的惯性,没有问题的,坚持就好。

唯一有问题的就是我们要当回事,当回事了什么都好办。

要把读经当作是我解脱、激活法身慧命、了却我的生死轮回滚滚红尘无量劫来的大事一样,每次要把它当作这样神圣的事来做,效果就会好很多。

学佛前后的不同

学佛前后的不同

学佛以前觉得伤害他人才是错的,伤害其他的生灵不是错误;学佛以后觉得一切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是错误的。

学佛以前,觉得打骂别人是错误的,自己贪嗔痴满分别执着不是错误,所以任由自己别扭纠结,学佛后才知道一切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都是堕落到无边地狱的缘由。

学佛前,觉得自己很多优点,常常以此为荣;学佛后,知道那是在增强贡高我慢之心,是在造孽,所以常常忏悔。

学佛前,常常抱怨环境或他人;学佛后,常常对于环境和他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佛后常常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有一种出了一身冷汗的感觉。

学佛以前,自己常常感冒,大病不长,小病不断。

只是认为自己体质不好。

学佛以后,知道这些都是业障使然。

学佛后,常常忏悔自信,身上的疾病少了,情绪也阳光了许多。

学佛以前,常常多疑,而且常常担惊受怕。

认为自己胆小,是天生的。

学佛以后,变得坦然,能够面对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事情。

学佛以前,我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他人都很难相处,学佛以后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我前世修来的因缘,我都要好好珍惜。

学佛以前,我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的人,就是干工作挣钱活着而已;学佛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的修行,更好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最好的是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亲朋好友走向幸福的彼岸。

学佛以前,我常常受到钱权名色美味舒适安逸等诱惑,自己的内心就像一艘随风飘荡在大海上的小舟,没有目的,没有毅力,只是得过且过而已。

学佛以后,我觉得自己要向孔子说的那样,要一以贯之,不仅是学识更主要的正直坦诚认真的对待自己和他人,时时处处都要珍惜。

学佛之前,我常常觉得无事可做的时候,非常无聊,常常要找一些刺激;忙起来的时候,觉得要死要活,恨不得立即解脱。

学佛以后,没有事情的时候,我打坐诵经在禅定中提升对于佛法的理解,发现自己当下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所在,盘算着当下或者下一刻要怎么想说和做让一切更加如法。

学佛之前,我总是感觉物欲横流,周围一切都在扰乱自己的眼睛和心思。

学佛以后,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变,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改变的只是我的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录自尊贵的嘎玛仁波切上师《快乐之源》
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段因为优越感而傲慢的阶段。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傲慢让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更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当明白必须打开心胸,宽宏大量地视天下众生为父母,进一步要将众生当成佛看待时,我们的傲慢又从何而来?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时,是我们走火入魔的开始。平常我们念经持咒,一旦做了噩梦或身体不舒服,就觉得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不是的,那只是气脉不顺造成的。但是学佛久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觉得自己都懂,这时就快走火入魔了。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佛法是用来化解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让我们越来越快乐的。
学佛久了,觉得自己都懂,这时就快走火入魔了! 上师嘎玛仁波切开示
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这种世间聪明并不是智慧,世间的聪明无法返观内心,只有智慧才能返观内心。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因为聪明会让人钻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尖,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每个人都有自认为最优秀的阶段,但那是果实刚长出来,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也一样,从小在良好的佛教教育气氛里长大,别人又说你是什么大师的转世,有各种丰富的学识等等,就因为别人都说你是谁,自己也就相信了,尤其到了二十五六岁时,开始飘飘然,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了。这时候,需要经历一个磨难期,带你离开那个神圣的光环。就像我,离开了信徒,离开了寺庙,到了国外,马上就知道自己是谁了。只有一个答案,你就是你,现在就要靠你的双手、你的大脑,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很多时候,挫折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当你离开熟悉的环境,会有更多深层的思考,内心的果实开始慢慢成熟了。因为成熟了,才会开始低头、开始弯腰,这才是真正果实累累,开始丰收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