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
1.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一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

②不同点: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
学能。

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自养型分光能自养--绿色植物,化
能自养:硝化细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异养型(如:动物,营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细菌);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虫、乳酸菌是厌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厌氧型(多数动物和人等)。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

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

(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为自养需氧型,蘑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

4、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

2.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1)有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有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四部分。

(4)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及应用
(1)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3.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三
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大多数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进行的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防御作用。

非特性免疫中依靠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

(4)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为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T细胞。

(5)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

抗原不一定是异物。

(6)抗体是抗原刺激下产生,能够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四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

需要时间短。

(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
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
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
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五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
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6.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六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
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
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
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
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
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7.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
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有关。

(6)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
原状的能力。

(7)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强弱是一般呈
相反的关系。

(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
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
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与功能的协调。

8.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八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
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
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
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

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
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
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
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
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
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
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
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9.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九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
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
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
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
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
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
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0.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冬天法国梧桐树
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
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还能调节气候;柳
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
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

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
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1.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
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
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
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

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13.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机能旺盛的含量多。

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

线粒体内含少量的DNA、RNA。

2、叶绿体:双膜结构,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核糖体:无膜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白质装配机器。

5、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与蛋白质加工包装有关,是物质运输系统。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_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蛋白质
加工厂)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_有关。

7、液泡:单膜,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
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8.溶酶体:消化分解物质(酶仓库)
14.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
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XX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
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
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5.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
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
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
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

细胞
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
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
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
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
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
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
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
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
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
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
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
物质和吞噬细胞。

16.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牛顿第二定律
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
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
①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②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④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17.高二生物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