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必学的4个课程结构搭建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师必学的4个课程结构搭建原则
书籍通过目录就能表明整体思路。
书籍的目录是读者看书的索引,书
籍的目录不仅体现书的逻辑是否清楚,还能体现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
如同书籍的目录一样,文字版课程大纲就是课程结构的表达形式,课
件的核心内容也是依据文字版课程大纲去制作和调整的。
课程结构既是知识结构也是表达结构。
优秀课程的结构都是非常清晰的,讲师在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时。
既要梳理课程知识的体系,又要考虑授
课的过程。
课程结构可以帮助授课者厘淸逻辑,提高授课时的流畅性。
因此,课
程结构是课件全部内容的框架,也是讲师的表达结构。
一旦课程结构形成,改变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必须有正确的思路指引,避免课程设计不当导致
结构重建,推倒重来。
1.紧扣主题
所有的课程结构都应围绕主题去展开和设计。
主题的方向和范围直接
影响结构的框架和设计的复杂程度。
又如“高效沟通”和跨部门沟通”这两个课题虽然都是讲通的,但它
们的主题范国却不相同,前者范国较大,后者范围小。
因此,课程的主题会决定课程的内容,在设计这些课程结构时,不随
意把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随意堆砌上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
留意课程结构涉及的内容是否将课程目标的内容涵盖进去。
一旦发现课程结构的内容没有涵盖课程目标的内容,必要时我们需要
修改标题,扩大标题范围。
课程的结构就是课程的内容框架,它包括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
很多人在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时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把学习的
知识罗列出来就可以了。
比如,有些课程是讲产品知识的,课程设计者经常把产品手册照搬到
课件上去。
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讲,这似乎没问题,但是大多数产品手册描述的是
产品的基本信息,而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来听这些产品知识的目的却是不
同的。
也就是说,销售人员、维修人员、服务人员等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各
不相同。
不可否认核心知识应该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从听众的角度来讲,
我们设计课程时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在运用这些“知识”时的“态度”和实
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操作技能。
3.内容之间的关联
各种逻辑顺序有很多,但内容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
搭建课程结构的
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考虑模块和模块之间、内容和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
一
些内容之间的逻辑不仅应考虑“顺序”问题,还需要考虑前后的“呼应”
问题。
例如,在“员工职业化”课程的第一部分,讲师讲授了“职业化的意义”,接下来分别讲授“什么叫职业化”和“如何做才算职业化”。
在第一部分“职业化的意义”中详细讲了“对企业的意义”“对个人的意义”;第二部分重点讲授了“职业化的定义”“基本要求”,最后一部分“如何做才算职业化”详细讲了怎么做的几个要点”。
这种结构在逻辑上问题不大,但从授课效果来考虑,特别是第一部分“职业化的意义”,学习者在听的时候容易觉得是“讲大道理”,职业化的意义不讲大家也知道一二
因此我们建议在第一部分不仅要讲意义,还要加入职业化进程中“有什么误区,常见的问题是什么”等内容。
内容之间的关联是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细节问题,需要精心设计。
关注应用
考虑清楚这几个基本原则后,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来搭建和调整课程结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