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三、说教法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

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接着,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简介。

带领同学们读记生字词,进一步巩固词语积累。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课题导入后,首先摆出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都有哪些特点,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景象?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

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

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

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三)找一找,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变、巴、弯、拉、贴)。

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爬墙的动态图,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文中还有一句形容爬山虎的脚的比喻句(像蛟龙的爪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四)共同学习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的细读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认真!
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它们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在上了这节课之后,又仔细回想课堂教学,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一、努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一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以读为本,让书声回归课堂
阅读教学就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三、备课还是没有很细致,只考虑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导致没有高度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由于对生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使这节课成了一堂浮于表面的形式课。

四、要有必要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完全没有板书设计,也是以后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