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B.细胞都能够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摄取所需的物质
C.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D.正常情况下,癌变的细胞能够被免疫系统清除
2.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核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发生突变而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B.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3.在我国北方,许多冬泳爱好者不畏寒冷,坚持锻炼。
冬泳时,机体发生的变化有()
A.心跳加强加快,皮肤血流量增大
B.体温明显下降,耗氧量显著减少
C.下丘脑产生冷觉,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D.甲状腺细胞分泌增强,机体代谢加快
4.如果一个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A.无法转录出mRNA
B.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可能减少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增加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5.将某小鼠的皮肤移植给多只同种小鼠后,将受皮鼠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每天统计植皮的存活率,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移植的器官未存活主要是因为作为外来异物被抗体攻击
B.使用环孢霉素A植皮存活率高可能是因为该药物抑制了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C.移植的器官不能完全存活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移植的器官未存活的机理与自身免疫病的产生机理相同
6.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容易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基因重组
B.单倍体育种产生的植株高度不育但抗病性较强
C.单倍体育种也会涉及杂交技术和多倍体诱导技术
D.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形豌豆,需通过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绿色圆形豌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能否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成为疾病防控的关键。
请回答:
(1)下图表示SARS-CoV-2病毒检测的部分流程。
科学家以病毒的RNA为模板通过①____________过程合成cDNA,再对cDNA进行PCR扩增,这项技术称为RT-PCR。
(2)进行RT-PCR需要加入的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要从cDNA中扩增出新冠病毒特有的基因序列ORF1ab和核壳蛋白基因N关键在于要加入__________、dNTP及所需的酶一起构成反应体系。
(3)RT-PCR加入Taqman荧光探针可以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检测产物浓度,原理如下:Taqman荧光探针为一段与_____________互补的核苷酸单链,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荧光基团R和一个淬灭基团Q。
探针结构完整时,R发射的荧光被Q吸收;而PCR扩增时结合在模板链上的探针被切断,使R和Q分离,R基团发射的荧光不被淬灭,这样通过
对荧光信号强弱的监测就可实现对产物的检测。
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经历的循环数越少,说明含有病毒的概率越____________。
(4)一次核酸检测历时需16小时,为快速检测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这一技术的关键是要生产出能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请写出生产这种抗体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某课题组为得到青蒿素产量高的新品系,让青蒿素合成过程的某一关键酶基因fps在野生青蒿素中过量表达,其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酶1和酶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使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解链为单链的条件是加热至90~95℃,目的是破坏了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_键。
在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_______中。
(2)检验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青蒿素基因组,可以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________________做成分子探针与青蒿素基因组DNA杂交。
理论上,与野生型相比,该探针与转基因青蒿素DNA形成的杂交带的量____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
(3)据图分析,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该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必须检测转基因青蒿素植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____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
①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
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如图是北温带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示意图,请分析与湖泊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单位:cal/(cm2•a)]
(1)如图是研究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生态学家还可以研究能量沿着________流动。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是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
(3)该湖泊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优良的水环境使其蕴藏着丰富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4)如果在该湖泊中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____。
(5)某同学在该湖泊中发现了一种鱼,其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11.(15分)冰叶日中花是一种原产非洲的植物,长期逆境胁迫下,其光合作用能够从C3途径(卡尔文循环)可以变为CAM途径(图一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宜条件下,冰叶日中花通过C3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白天气孔处于_________状态,CO2与_________结合进入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2)长期在高温、缺水、高盐等逆境胁迫下,冰叶日中花进行CAM途径,白天气孔关闭,CO2来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逆境胁迫下进行CAM途径的意义是_________。
(3)图二是长期在两种条件下生长的冰叶日中花某一天的光合曲线图,表示C3和CAM光合途径分别是_________曲线与_________曲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内环境是动物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之间的交流方式有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详解】
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 正确;
B、动物和人体的组织细胞通常需要从内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而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B 错误;
C、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C 正确;
D、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D 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但知识点较零碎,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判断能力,要求考生能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总结记忆。
2、A
【解析】
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均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的配子中的一个和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详解】
所谓平行关系即两者的行为要表现一致,基因突变是DNA上的某一基因发生变化(微观变化),而染色体(宏观)没有变化,A项符合题意;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Aa杂合体发生染色体缺失后,可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即A也发生缺失,均表现出了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B、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基因与染色体是否存在平行关系,要看二者的行为变化如分离、组合、数目变化是否是同步的。
3、D
【解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
A、机体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A错误;
B、体温基本维持稳定,耗氧量显著增加,B错误;
C、冬泳时,大脑皮层产生冷觉,C错误;
D、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碱基对的替换会引起个别密码子改变,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可能会引起多个密码子改变。
2、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会发生改变,进而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翻译过程中氨基酸序列、种类、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
【详解】
A、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但其之前的基因仍可进行转录形成mRNA,A错误;
B、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前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减少,B正确;
C、一个基因的中部增加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使转录出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后移,导致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增加多个氨基酸,C正确;
D、基因中部增加1个核苷酸对,使信使RNA上从增加部位开始向后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合成的蛋白质中,在增加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能正确分析替换、缺失和增添造成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B
【解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与免疫排斥反应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甲、乙两组小鼠处理的异同”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分析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
【详解】
A、移植的器官未存活主要是因为作为外来异物被效应T细胞攻击,A错误;
B、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比乙组小鼠出现的时间晚,外源供皮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甲组小鼠对外源供皮的免疫排斥强度小于乙组小鼠,进而说明环孢霉素A能够减弱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
C、移植的器官被免疫排斥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
D、移植的器官未存活的机理与自身免疫病的产生机理不同,D错误。
故选B。
6、C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详解】
A、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育种容易实现的是相同物种间的基因重组,A错误;
B、单倍体育种经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后获得的是纯合体,是可育的,B错误;
C、单倍体育种也会涉及杂交技术(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合在一起)和多倍体诱导技术(秋水仙素诱导加倍),C 正确;
D、基因型为YyRR的黄色圆形豌豆经过自交可以获得YYRR、YyRR、yyRR,其中绿色圆形豌豆的基因型一定为yyRR,可以直接选择,不需要连续自交,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各育种方式的原理、方法以及优缺点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逆转录(或:反转录)逆转录酶Taq酶(ORF1ab和核壳蛋自基因N)的特异性引物目的基因大
①向小鼠体内注射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或灭活的新冠病毒):②提取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多次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③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解析】
1.将标记有荧光素的Taqman探针与模板DNA混合后,完成高温变性、低温复性、适温延伸的热循环,并遵守聚合酶链式反应规律,与模板DNA互补配对的Taqman探针被切断,荧光素游离于反应体系中,在特定光激发下发出荧光,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被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呈指数规律增长,通过实时检测与之对应的随扩增而变化荧光信号强度,求得Ct值,同时利用数个已知模板浓度的标准品作对照,即可得出待测标本目的基因的拷贝数。
2.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
通常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来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详解】
(1)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或反转录,故题图中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cDNA的过程为①逆转录,再对cDNA进行PCR扩增,这项技术称为RT-PCR。
(2)RT-PCR是扩增DNA的过程,因为加入的模板是RNA,故需要加入的酶是逆转录酶和Taq酶。
要从cDNA中扩增出新冠病毒特有的基因序列ORF1ab和核壳蛋白基因N关键在于要加入(ORF1ab和核壳蛋自基因N)的特异性引物、dNTP及所需的酶一起构成反应体系,从而实现了相关基因的扩增。
(3)RT-PCR加入Taqman荧光探针可以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检测产物浓度,原理如下:Taqman荧光探针为一段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苷酸单链,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荧光基团R和一个淬灭基团Q。
探针结构完整时,R发射的荧光被Q 吸收;而PCR扩增时结合在模板链上的探针被切断,使R和Q分离,R基团发射的荧光不被淬灭,这样通过对荧光信号强弱的监测就可实现对产物的检测。
若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经历的循环数越少,说明扩增次数少,说明更多的荧光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了碱基互补配对,可推测获得的核酸产物中含有病毒的概率越大。
(4)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病毒检测,需要制备能与新冠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能够大量制备的优势,故设计的思路是设法获得能产生该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步骤如下:①向小鼠体内注射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或灭活的新冠病毒),目的是要获得能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效应B细胞;②提取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多次筛选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③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点睛】
熟知逆转录、PCR扩增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理解题目中关于荧光检测的关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难点,获取信息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要能力。
8、逆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氢T−DNA fps基因或fps基因的mRNA(写出一项即可得分)较多农杆菌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青蒿素产量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据图示可知,酶1促进逆转录的过程,故为逆转录酶,酶2用于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故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使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解链为单链的条件是加热至90~95℃,目的是破坏了DNA 分子中的氢键,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中。
(2)检验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青蒿基因组,可用DNA分子杂交法,即将fps基因或fps基因的mRNA做成分子探针与青蒿基因组DNA杂交。
由于产量增高,故与野生型相比,该探针与转基因青蒿DNA形成的杂交带的量较多。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由图可知,农杆菌的作用是感染植物,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判断该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必须检测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的青蒿素产量,若产量增高,则说明达到了目的。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等,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
9、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基粒、基粒片层)暗(碳)降低D1蛋白含量减少大于解除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
【解析】
1. 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2. 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
【详解】
(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 蛋白含量、D1 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据图甲、乙的CK 组为水、25℃处理,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减少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 组D1 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 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 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 组D1 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 + H 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解除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依据各图的结果分析可知: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说明D1蛋白可能发生了转化,故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
【点睛】
本题结合直方图,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0、一条食物链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垂直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捕食和竞争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1)能量流动的研究出了可以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还可以研究能量沿着一条食物链流动。
(2)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是1.2+1.8=3,而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3+7+0.5+4.5=15,所以二者之间的传递效率是3/15=2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定期投入饲料说明该湖泊生态系统中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5)该生物幼体以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为食,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所以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重点是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相关的计算知识。
11、开放C5叶绿体基质苹果酸分解细胞呼吸减少水分的散失 A B
【解析】
分析图一:冰叶日中花夜间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内,形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苹果酸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
在图二中,中午时分B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说明此时气孔关闭。
【详解】
(1)在适宜的条件下,冰叶日中花通过C3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白天冰叶日中花的气孔开放;CO2通过气孔进入叶绿体,和C5结合生成2分子C3,进入卡尔文循环,卡尔文循环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长期在高温、缺水、高盐等逆境胁迫下,冰叶日中花白天气孔关闭,根据图1的提示,其CO2可以来自于液泡中的苹果酸的分解和线粒体细胞呼吸产生。
逆境胁迫下关闭气孔进行CAM途径的意义是减少水分的散失。
(3)由于进行CAM途径是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为了防止水分丢失,所以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对CO2的吸收减少,光合作用降低,因此对应B曲线;而C3途径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随着光照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对应A曲线。
【点睛】
本题重点是结合图中的CAM途径对植物光合作用进行分析,考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植物进行这个途径,怎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