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总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形态的变化: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 药物及一些胶类药物,受潮后粘连成结块。
阿胶、樟脑
2020/4/4
28
8、融化与潮解: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 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 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9、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
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
为粉末状态。
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人参(生晒参)
原药材一般修治整理
部分药材特殊处理
2020/4/4
31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半夏、川乌
第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
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 要。 生地黄—熟地黄 荆芥(辛温)-荆芥炭(苦涩平)
芒硝
二、 储存时间长,药效降低
人参、石菖蒲
2020/4/4
29
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 如炒米贮存人参,木炭、
生石灰等 4、化学药剂养护,如硫黄熏蒸吸潮、杀虫 5、气调养护
2020/4/4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炮炙)的含义:
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
—— 五代时期韩保昇
本草(古称): 古代记载药学的专著(中药学) 。
如《中华本草》
2020/4/4
5
2020/4/4
6
《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系。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
份含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2020/4/4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冰片、人工牛黄等) 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
2020/4/4
3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 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0/4/4
4
本草
“药物以草为本” “药之众者,莫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 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0/4/4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清炒(黄、焦、炭)、固体辅料炒(沙炒穿山甲)
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
引药入经。加液体辅料(酒、蜜、醋、姜汁、盐水)伴炒
煅:猛火-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煅(磁石) 间接煅(血余炭、棕榈炭)
煨:(面裹、纸裹、隔纸)置火灰中/直接煨-去油、减毒、
增效。
肉豆蔻
烘焙:微火-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
败气味等现象。
2020/4/4
杏仁、柏子仁 27
4、色泽变化: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变化。
半夏受潮
5、气味变化:是指药物固有的气味在 外界因 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
麝香、薄荷、丁香
6、质地变化:是指有些药材软硬的异常变化 (失水干裂、枯脆、发酵膨胀等)。
叶、花、胶类中药因失水而干裂发脆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020/4/4
8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 学的发展
2020/4/4
9
一、中药的起源: 源于生活实践 血余炭 乌梅 山楂
神农
2020/4/4
10
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一)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人之
作),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治病原理: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
以偏纠偏
2020/4/4
38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中药的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
作用 不良
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麻黄
作用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
2020/4/4
7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 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 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 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 次,最新版本为2010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2020/4/4
21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2020/4/4
19
七、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成书于 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 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 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 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 响的大型药学丛书。
2020/4/4
20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 1977年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 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特点:地域性强。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 江苏:薄荷、苍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广东:广霍香、陈皮、砂仁
2020/4/4
22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0/4/4
24
➢ 果实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青皮)
➢ 根和根茎类:一般在于秋末或春初采集(农历二、 八月)。 “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三七
➢ 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
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 “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当季是药,过季是柴木”。茵陈
2020/4/4
25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阿胶宜冬,鹿茸宜春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四、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磁石、牡蛎
第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用量准确 第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酒制乌蛇
2020/4/4
32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 则气味反失。”
——陈嘉谟
1.修治(修制) 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挑、拣、刮、筛、刷 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 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 贮藏、调剂称量 。
2020/4/4
12
《炮炙论》: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叙述药物通 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 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注意区别 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2020/4/4
13
(三)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 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 。
“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 人身,其奏效亦如何”。--清·徐灵胎《神 农本草经百种录》
2020/4/4
14
《新修本草》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
洲最早药典早800多年)
2020/4/4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36
5.其它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或经过物料析出细小
结晶后的制品 巴豆霜、西瓜霜 发酵:产生新药 神曲、淡豆豉 发芽:产生新功效 谷芽、麦芽
2020/4/4
37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不足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偏盛偏衰
外邪内侵
2020/4/4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0/4/4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 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 分类。
反应
2020/4/4
39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明.贾九如《药品化义》首次提出“力” ,清代明确 提出“功效”
1.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 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 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2020/4/4
35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煮:减毒,增效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清蒸桑螵蛸、酒蒸大黄 燀[chǎn]/潬(shàn)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即 取出-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 分。 马齿苋干燥,桃、杏仁去皮 淬:明煅后入冷液中-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2020/4/4
2020/4/4
33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润 :便于切制。
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盐附子、紫河车
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
刺激。
非水溶性矿物质或动物贝壳 飞朱砂、飞雄黄
2020/4/4
34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 增强疗效。
2020/4/4
40
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 带或内服。
吴茱萸、苍术、佩兰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2020/4/4
41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偏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 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
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
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
润燥等)。
鸡爪黄连
2020/4/4
42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 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 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
“盖人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 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 应也”。
2020/4/4
26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
1、虫蛀:指中药及其饮片有被蛀蚀的现象。
人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
2、霉腐: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 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
牛膝、天冬、白术
3、泛油(泛糖):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油
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
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
中药学
2020/4/4
1
“中药”含义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 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利于区分西医、民族医药)
2020/4/4
2
药物的来源: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鹿茸、地龙、蜈蚣) 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 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
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实用性强),首创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
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
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0/4/4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
阿胶、樟脑
2020/4/4
28
8、融化与潮解: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 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 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9、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
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
为粉末状态。
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人参(生晒参)
原药材一般修治整理
部分药材特殊处理
2020/4/4
31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半夏、川乌
第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
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 要。 生地黄—熟地黄 荆芥(辛温)-荆芥炭(苦涩平)
芒硝
二、 储存时间长,药效降低
人参、石菖蒲
2020/4/4
29
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 如炒米贮存人参,木炭、
生石灰等 4、化学药剂养护,如硫黄熏蒸吸潮、杀虫 5、气调养护
2020/4/4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炮炙)的含义:
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
—— 五代时期韩保昇
本草(古称): 古代记载药学的专著(中药学) 。
如《中华本草》
2020/4/4
5
2020/4/4
6
《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系。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
份含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2020/4/4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冰片、人工牛黄等) 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
2020/4/4
3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 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0/4/4
4
本草
“药物以草为本” “药之众者,莫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 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0/4/4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清炒(黄、焦、炭)、固体辅料炒(沙炒穿山甲)
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
引药入经。加液体辅料(酒、蜜、醋、姜汁、盐水)伴炒
煅:猛火-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煅(磁石) 间接煅(血余炭、棕榈炭)
煨:(面裹、纸裹、隔纸)置火灰中/直接煨-去油、减毒、
增效。
肉豆蔻
烘焙:微火-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
败气味等现象。
2020/4/4
杏仁、柏子仁 27
4、色泽变化: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变化。
半夏受潮
5、气味变化:是指药物固有的气味在 外界因 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
麝香、薄荷、丁香
6、质地变化:是指有些药材软硬的异常变化 (失水干裂、枯脆、发酵膨胀等)。
叶、花、胶类中药因失水而干裂发脆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020/4/4
8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 学的发展
2020/4/4
9
一、中药的起源: 源于生活实践 血余炭 乌梅 山楂
神农
2020/4/4
10
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一)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人之
作),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治病原理: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
以偏纠偏
2020/4/4
38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中药的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
作用 不良
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麻黄
作用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
2020/4/4
7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 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 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 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 次,最新版本为2010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2020/4/4
21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
2020/4/4
19
七、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成书于 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 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 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 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 响的大型药学丛书。
2020/4/4
20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 1977年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 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特点:地域性强。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 江苏:薄荷、苍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广东:广霍香、陈皮、砂仁
2020/4/4
22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0/4/4
24
➢ 果实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青皮)
➢ 根和根茎类:一般在于秋末或春初采集(农历二、 八月)。 “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三七
➢ 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
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 “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当季是药,过季是柴木”。茵陈
2020/4/4
25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阿胶宜冬,鹿茸宜春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四、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磁石、牡蛎
第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用量准确 第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酒制乌蛇
2020/4/4
32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 则气味反失。”
——陈嘉谟
1.修治(修制) 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挑、拣、刮、筛、刷 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 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 贮藏、调剂称量 。
2020/4/4
12
《炮炙论》: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叙述药物通 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 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注意区别 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2020/4/4
13
(三)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 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 。
“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 人身,其奏效亦如何”。--清·徐灵胎《神 农本草经百种录》
2020/4/4
14
《新修本草》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
洲最早药典早800多年)
2020/4/4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36
5.其它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或经过物料析出细小
结晶后的制品 巴豆霜、西瓜霜 发酵:产生新药 神曲、淡豆豉 发芽:产生新功效 谷芽、麦芽
2020/4/4
37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不足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偏盛偏衰
外邪内侵
2020/4/4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0/4/4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 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 分类。
反应
2020/4/4
39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明.贾九如《药品化义》首次提出“力” ,清代明确 提出“功效”
1.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 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 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2020/4/4
35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煮:减毒,增效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清蒸桑螵蛸、酒蒸大黄 燀[chǎn]/潬(shàn)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即 取出-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 分。 马齿苋干燥,桃、杏仁去皮 淬:明煅后入冷液中-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2020/4/4
2020/4/4
33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润 :便于切制。
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盐附子、紫河车
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
刺激。
非水溶性矿物质或动物贝壳 飞朱砂、飞雄黄
2020/4/4
34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 增强疗效。
2020/4/4
40
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 带或内服。
吴茱萸、苍术、佩兰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2020/4/4
41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偏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 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
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
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
润燥等)。
鸡爪黄连
2020/4/4
42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 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 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
“盖人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 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 应也”。
2020/4/4
26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
1、虫蛀:指中药及其饮片有被蛀蚀的现象。
人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
2、霉腐: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 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
牛膝、天冬、白术
3、泛油(泛糖):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油
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
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
中药学
2020/4/4
1
“中药”含义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 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利于区分西医、民族医药)
2020/4/4
2
药物的来源: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鹿茸、地龙、蜈蚣) 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 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
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实用性强),首创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
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
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0/4/4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