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过度竞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过度竞争分析
三、中国乳品加工业形成过度竞争的缘由剖析
为什么在乳品加工业利润率下降的状况下还存在过度进入?为什么行业内的低效率企业无法顺当退出?在此,本文从市场进入、乳品的产品特性、退出成本三个方面剖析乳品加工业形成过度竞争的缘由。
(一)市场过度进入
从市场结构看,中国乳品加工业目前仍较为分散。
2022年,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共有1600多家,其中,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占90%~95%,国有企业及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有359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12家。
根据鲜奶收购量分析,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0%。
大量企业并存是产业过度竞争形成的基础,而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缘由就是市场的过度进入。
其一,从生产技术、经济规模、资本投入因素来看,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首先,乳品加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稳定,先进设备又可以直接引进,这大大降低了乳品加工业的技术壁垒。
其次,由于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集中度还比较低,新进入的企业只要能拥有4%的乳品市场份额就可以打破乳品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
第三,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也较低。
依据农业部农村经济讨论中心的测算,目前,中国奶业每生产万吨牛奶的资金投入为3180万元,其中,乳品加工
企业的实际投入(包括设备、厂房、牛舍三项投入)占全部投入的42.8%,即乳品加工企业每生产万吨牛奶需投入1335.6万元。
其二,乳品消费高增长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投资。
中国人均乳制品的年消费量增长快速,2022年,乳品人均消费量是9.96公斤,比1990年的4.4公斤提高了1.26倍。
消费的快速增长和可观的市场成长空间,不但吸引了许多私人资本,同时招来一些国内外的大型集团公司投资乳品德业,例如国内的新盼望集团、国外的卡夫集团等,从而引发了乳品加工企业盲目扩张。
各家乳品加工企业纷纷引进项目和设备,造成了生产力量过剩、企业严峻开工不足的局面。
据估量,目前,全行业日加工产能超过实际加工需要30%以上,且产能扩张之势仍在连续。
而对中国城市消费者饮食结构的调查表明,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奶量已经达到40多公斤,基本趋于饱和;省级和中型城市居民的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10公斤左右,还有肯定的增加空间;农村乡镇市场的潜力虽大,开发难度却相当大。
产能的扩张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更加剧了市场竞争,例如,2022年上半年,全国液态奶的产能同比增长60%多,但销售只增长了30%左右,供大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
此外,政企不分体制下的政府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加剧了过度进入的程度。
由于政府机构把经济总量增长作为其主要的行为目标及评价标准,而且在项目投资中一般实行行政动员手段,因此,为追求行
业的企业数量和总产量,当政府机构直接介入投资项目时就简单消失过度进入的状况。
政府的这种投资行为进一步减弱了乳品企业的进入壁垒,资本更加简单筹集,企业在申办时得到关照,且享有各种税收优待和财政补贴等。
(二)乳品的特性为低效率企业供应了生存空间
首先,乳品具有易腐败、保质期短的特点,因此,乳品加工不仅要邻近奶源基地以保证原料奶新奇,而且要靠近市场以保证产品质量。
一般来说,鲜奶制品只能掩盖300公里保鲜半径内的市场。
乳品的这种特性客观上就形成了“分割市场”。
此外,地方政府从本位动身,把所管辖区域内的企业作为增加政绩的重要筹码,除了在投资上,还在市场上支持本地企业。
在地方爱护下,企业淡化了经济规模的概念,企业在保鲜半径内的市场相对巩固,企业的成本也由政府以税收优待和补贴的形式予以降低。
其次,产品差异化不足。
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分为横向差异化和纵向差异化。
横向差异化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一样,但在产品的设计中存在着差异。
纵向差异化是指根据某种品质要求生产的一系列产品之间的差异。
国外乳品的差异化程度较高,不但每个类型的产品都细分为多种口味和功能,而且还根据质量指标对产品进行分级、分类,例如,根据脂肪含量的凹凸,液态奶就可分为十余个类型。
然而,国内乳品的差异化程度却明显不足。
从横向差异化的角度
来看,中国市场上乳品的品种雷同,几乎每家乳品加工企业都生产草莓、巧克力等口味,或者加锌、加钙等功能的产品。
从纵向差异化的角度看,乳品分类也过于简洁,例如,液态奶只分为全脂、低脂和无脂三种类型。
另外,由于现有乳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线和包装设备也基本相同,乳品的外观也相差无几。
第三,乳品质量凹凸的指标,例如乳脂率、蛋白含量、体细胞数等,需要采纳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消费者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口感加以辨别。
由于乳品差异化不足和质量难以检测的特点,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混同存在于市场上,这就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难以得到高的回报,而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得以生存。
企业在质量信号失效的状况下,倾向于实行短期行为。
小企业实行低质低价的策略,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质量,而大企业则利用成本优势,实行掠夺定价的策略,于是,市场消失价格战等过度竞争的表现。
(三)企业退出存在障碍
假如说事前决策信息的不完全造成企业的错误进入,那么,在市场检验了企业效率的凹凸后,为什么低效率的企业仍旧不退出呢?这是由于这些企业面临着较高的退出壁垒。
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有:①专用性资产存在退出障碍。
乳品生产设备专用性较强,加工
流水线和冷链设施等很难向其他产业转移,而且企业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形成了大量沉淀成本。
②地方政府阻挠。
虽然在目前乳品市场竞争中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但是在短期内,当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仍旧会有供应,企业退出的条件是价格低于边际可变成本。
企业由于预期到将来的高收益而忍受目前的亏损,期望通过价格战战胜对手后,取得更大的收益。
出于税收和政绩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赐予乳品加工企业各种税收优待和补贴,使企业有更大的承受力,甚至可以将供应曲线降低到边际成本以下。
③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企业负担重。
许多乳品加工企业的前身都是国营食品厂或者国营农场,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启动之后,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退休工人的社会福利等问题因劳动力市场和保险市场不发达而成为企业退出的严峻阻碍。
④破产、兼并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和完善。
四、相关政策建议
过度竞争并不是竞争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于产业进展不成熟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资源流淌障碍以及市场信号扭曲所致。
对于竞争性较强的乳品加工业来说,在肯定进展阶段消失肯定程度的过度竞争是不行避开的。
尽管如此,考虑到过度竞争对产业进展的恶劣影响,应当尽量通过一些规制和政策对乳品产业进展加以引导,使其尽早摆脱过度竞争的困扰,步入健康而有序的进展轨道。
1.提高进入壁垒。
为了提高中国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效率、技术水平
以及可持续进展力量,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章,严格考核市场主体的资格。
企业只有在技术水平、规模水公平方面达到要求,才具有生产经营的资格。
详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限制:一是制定乳品加工企业最低经济规模标准,对厂商进入规模进行限制。
即严格掌握新投产企业的规模水平,从而达到掌握整个行业规模水平的目的。
二是制定乳品加工企业应达到的技术标准,例如加工设备、冷链设备、质量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标准,杜绝技术落后的、产品无质量保证的企业进入乳品加工行业。
2.加强技术讨论。
一是提高乳品的保鲜和包装技术,从而延长货架期,突破保鲜半径的限制,形成统一市场;二是改善乳品加工工艺,开发不同口味和质量的差异化产品,以丰富竞争手段,从而缓解价格竞争的压力。
3.改进乳品的标识制度。
国际上,一般采纳对以生鲜奶为原料,并经低强度热处理消毒的液态奶加贴专用标识和在还原奶制品的包装上注明“再制奶”的方式来区分非还原奶和还原奶。
中国也早有相关质量标准,却未真正实施。
将于2022年10月实行的“禁鲜令”,虽然提高了产品标签的精确性,却使还原奶更加难以区分。
只有通过产品标识,才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的信息,激励企业转向正常的质量竞争,进而改善产业的竞争秩序。
因此,应尽快改进乳品的标识制度。
4.降低退出成本。
首先,对低效率的乳品加工企业实施退出救济,例如,通过加快固定资产折旧、资产拍卖和资产重组等,降低资产专用性壁垒;其次,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清除地方政府的盲目爱护,停止政府赐予企业的政策性补助,鼓舞低效率企业通过破产或兼并、重组的方式顺当退出;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来自乳品加工企业内部和主管部门的退出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