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236p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理论新趋向 2.人生历程理论 埃尔德于1995年提出了人生历程理论。该理论重视环 境的作用,强调环境对人生历程的影响。他认为,人生历程 主要受四大环境背景因素的影响(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 生关联以及人力和社会约束的背景)。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
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二)精神分析学说 20世纪前期,佛洛依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 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 为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
2.心理实质: 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实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 容和意义
(二)学前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 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 指从进入幼儿园伊始到上小学之前(3-6、7岁)的儿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儿童个体从胎儿开始到上小学之前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 规律的科学。
2. 发 展 的 原 则
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
自我调节的原则:儿童的发展不是直线的, 发展的步伐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前进有时倒退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3.育儿观念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 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第六章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儿童期是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大 脑的发育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 迅速的时期,但人的大脑结构和机 能不是自然成熟的,而是在后天的 环境中发育成熟的。 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 期,但人的大脑结构和机能不是自 然成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发 育成熟的。
第一节 学前儿童体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育
1、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
发展儿童的智力;向儿童传授粗浅的知识;
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求 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前儿童智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智育就是按照认知发展的特 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增进儿童对周围环 境的认识,获得粗浅的知识、机能,发展 智力,并培养其认识活动兴趣和良好的学
小泥肠
早点
酸奶
巧克力派
午餐
炸酱面 酱肘花 素炒木耳菜 香菜萝卜汤 主要原料:大米 广式香肠 鸡蛋 玉米 青椒 菜花 蕃茄酱 油菜 鲅鱼
午点
牛奶
木瓜什锦沙拉
晚餐
南洋咖喱牛肉饭 炝炒莴笋 紫菜蛋花汤 主要原料:面粉 玉米面 豆腐 瘦羊肉末 鸡蛋 蒜苗 大米 薏米 核桃仁
晚点
牛奶 梨 薄脆饼
充足的睡眠
合适的衣着
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 考虑季节的变化、地区特点和家长需要。 考虑保教结合。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包括睡眠、饮食及保持个人身体、服装 及环境清洁等习惯。 首先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幼儿每天的睡眠时 间一般不低于1 2 小时,其中的午睡时间应不少于2 小时, 要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睡眠的姿势应保持仰卧和 右侧卧为宜。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学习整理床铺、把衣服鞋袜 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包括愉快进餐、正 确使用餐具、定食定量、不偏食不抵消食,不边吃边玩、不 吃零食等。 再次,培养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 每天洗脸、洗脚、刷牙,经常理发、剪指甲、擦鼻涕,正确 使用手绢,会保持服装的整洁及环境整洁等。 返回
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前教育期是孩了个性品质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孩⼦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那影响孩⼦的个性发展因素有哪些?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育⼉知识,⼀起来看看吧! 影响孩⼦的个性发展因素有哪些? 第⼀是要受神经系统发育的形响。
对于处于学前期的⼉童来说,虽然他们的⼤脑获得了很⼤的发解,重量⼰达成⼈的⼗分之⼋九,可是他们的脑细胞却很柔嫩,他们⼤脑的⽣理机能尚未成然,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的⽀配作⽤,尤其是⼤脑操纵⼩肌⾁群的能⼒还⽐较差。
加之他们⽬侧能⼒差,空间知觉不准确,还有就是这⼀时期孩⼦的好奇⼼特别强烈,所以造成了孩⼦在各种运动或动作时就特别容易出现错误和过失,就特别容易产⽣破坏和掇坏东西的现象。
例如孩⼦想把盛⽔的杯⼦放到桌⼦上,结果却事与愿违,失⼿把杯⼦打碎了,⼜如把刚买来的玩具拆卸的七零⼋落,把家⾥的漂亮的玻漓器⽫摔得粉碎等等。
这⼀时如正是孩⼦的运动器官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所以他们对运动表现了⽔不满⾜的欲望,尤其是5--7岁幻男孩,往往过分地好动、好⽃、淘⽓,常常会出现因互相追逐扭打⽽撕破⾐服,因爬揪或因攀登、跳跃⽽跌伤⼿⾜的事。
在这⼀时期,由于孩⼦的⼤脑细胞还很稚嫩柔弱,他们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
这种抑制过程的柔弱和兴奋过程的强烈⽽产⽣的反差,以及他们强烈的兴奋性还很不稳定,再加上过强的运动欲望,就使他们的⾏为很容易冲动⽽失去控制。
这些合并在⼀起,就使这⼀时期的孩⼦显得特别的淘⽓、顽⽪,再加上他们意志的⾃觉性、坚持性和⾃制⼒还很差,他们的注意⼒还不集中,经不起外界的刺激、⼲扰、引诱⽽产⽣转移,这就使他们⾏为的⽬的性变得盲⽬和不稳定。
例如在幼⼉园⾥,孩⼦们正在⽼师的带领下做操,突然看见天上⼀架飞机飞过,孩⼦们马上就欢呼跳跃起来,他们就会不顾⽼师的哨声和⼝令。
这并不是孩⼦们不听话,不守纪律,⽽是他们的注意⼒和兴奋点发⽣了转移,这正是处于这⼀年龄段的孩⼦们所特有的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二)课程的任务1.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2.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初步学习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并初步学习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前期知识是普通心理学。
它的知识体系与本专业以后的所有课程都有内在联系。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尤其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和性格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 ( 三) 需要、 诱因和动机的关系 • 需要与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 需要比较内在、 隐蔽, 是支配有
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 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 它吸引 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需要和诱因紧密联系: 没有 需要, 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 相反, 没有诱因, 也就不会有某种特 定的需要。 比如, 面对美食, 吃饱的幼儿没有吃东西的需要, 也就 没有动机; 人处荒岛, 有交往需要, 但是荒岛上缺乏交往的对象 ( 诱因) , 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因此, 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 源自需要的性质, 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 三、 动机的种类
• 动机对行为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 可以对动机进行不同 的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
• ( 一)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 根据动机产生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可将动机分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
机。 • 1 原始动机 • 原始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具有先天性。 它通常主要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意志的概述
• (2) 双避冲突。 • 一个人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而又力图想躲避
的事件情境时, 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使其能避免其二。 像这种从两 所恶者或两种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 称为双避冲突。 所谓 “ 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 就属于这种情况。 比如, 一个学生犯 了严重的错误, 想认错又怕挨批评, 不认错又担心被人揭发后受更 大的处分。 对于这种情况, 也需要当事人权衡轻重, 做出明智的选 择。 • (3) 趋避冲突。 • 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 一方面, 希望接近; 另一方 面, 不得不回避。 像这种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 称 为趋避冲突。 例如, 学生想参加学校里的文体活动锻炼自己, 又怕 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类矛盾就是趋避冲突。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第一章:认识个性教学目标:1. 了解个性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3. 培养教师对儿童个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个性概述:个性的定义、特点、类型。
2. 儿童个性发展:儿童个性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
3. 儿童个性教育: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方法。
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儿童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儿童个性发展的认识。
2. 观察身边的儿童,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会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和调节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机能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影响。
2.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儿童个性发展的情景。
3. 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提出改善儿童个性发展的建议。
作业:1. 调查身边儿童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分析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
2.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儿童进行个性教育。
3. 提高教师对儿童个性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儿童个性教育原则: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积极引导、适度调整。
2. 儿童个性教育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及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2. 实践活动:分组实践,运用不同教育方法进行儿童个性教育。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之学前儿童的气质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概述
1.气质: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这些特征有规律地互相联系、组 合,便构成了个人的气质类型特征。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秉性难移”
气质使其心理活动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二、儿童气质的类型和表现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 三种类型:(1)容易抚 育型40%(2)抚育困难 型10%(3)启动缓慢型。
15%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
义在于;气质有类型的差
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来自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应当在了
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
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 的放矢,取得实效。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 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 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 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 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 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 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 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C. 检票员不让你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
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D. 你对此情景感叹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
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心理学家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 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四种基本气质 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
一 、简答
1.简述个性的特性。 2.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论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论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和学习经历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遗传因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前儿童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身体特征和脑功能的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儿童智力、注意力、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关联。
例如,一些儿童可能天生拥有更高的智力潜能,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更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一个温暖、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而一个冷漠或恶劣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儿童情感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社会环境也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这些经历会对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学前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为儿童提供了与同龄人交往和互动的机会,促进了他们社交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而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个富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一个缺乏机会和资源的社会环境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和学习经历也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前阶段是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适当的教育和学习经历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与此相反,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可能导致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滞后。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和学习经历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性格的类型
1. 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制型
儿童性格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根据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分为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 制型。情感抑制型性格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水平较高, 对不熟悉、不可预测的环境反应往往比较强烈,面对新环 境,容易表现出畏惧和退缩。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加关注,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变化。
•6.时3 域信分号析的是时指域在分时析间域内研究系统在一定输入信号
作用下,其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趋势 、大小、相位等)。 • 信号的时域描述:以时间为独立变量,描述信号随时 间的变化特征,反映信号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优点:形象、直观; • 缺点:不能明显揭示信号的内在结构。
6• .3周.1期周信期号信的号幅值幅特值征特常征以分幅析值、峰-峰值、均值、
例2.6函.2函 数创发数建生一发器个生。可器以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和锯齿波的
6.2.3 波形生成
• 在波形生成子选板中的所有函数不仅输出包含指定波形 图形的数字型数组,而且包含时间参数,这种数据类型 在LabVIEW中称为波形数据。
1• . 波波形形数生据成以函簇数的的形式特给点出,如图所示,包含起始
三、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
(一)气质的稳定性
气质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与神经生理密切相关的特 点,在整个儿童期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多数婴 儿出生后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到其成人后还一直存在。
(二)气质的可塑性
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在与周围环境的 不断互动中,其气质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
(2)频域分析
• 测量时直接采集到的信号是时域波形,由于时域分析的局限 性,所以往往把问题转换到频域来处理。通过频域分析可以 得到信号在频域的各种特征量及信号的频率组成信息。最主 要的频域分析方法就是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二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 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 幼儿思维的发展
五 幼儿想像的发展
--------------------------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幼儿感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更加完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觉的随意性增长;辨色能力增强;听觉感受性进一步发展;触摸觉与运动觉的细致性和准确性也有所增强.
五 儿童游戏的发展
从游戏的内容看:
游戏主题逐渐扩大.
游戏情节逐渐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看: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
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
各种感觉在认识事物中的地位的变化: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都进一步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但常常需要和具体生活活动相联系;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4、5岁幼儿还常常分不清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幼儿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第六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在教育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人。
本文将探讨教案设计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个性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心理品质,包括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成长和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2.塑造性:儿童的个性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以塑造和发展。
3.相互作用性:儿童的个性受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教案设计中的个性发展策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应该积极考虑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以下是几个个性发展策略的案例:1.兴趣导向: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和选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培养其个性特长。
2.灵活性: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风格。
例如,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调整小组成员的搭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
3.情感教育: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个性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通过反馈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其个性差异。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个体化的辅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个性特长,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四、学前儿童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游戏是实施儿童德育的有效方式。 (三)专门德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 效手段。
五
第五节
学前儿童美育
一、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美育是指对学前儿童实施的审美教
育,即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各种美的 形态,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初步感受 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由此促进其美感 发展的教育。
(7)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活动,乐于与人交往,习惯互助、合作与
分享,讲礼貌,守纪律、爱护公物等道德行为习惯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一)掌握日常生活中必要德道德准则和规 范,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从目的性和坚持性,提 高儿童的道德意志。 (四)培养儿童良好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稳 定儿童的道德行为。
教育
三
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根据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 的有计划地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提高他们的基 本行为技能,并由此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基本目标
根据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
是促进学前儿童各种认识能力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智
童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
学前儿童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
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 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 着眼于培养学前儿童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以其
为基础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
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指孩子在学龄前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既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快速提高的阶段。
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会成为对自己情感、兴趣和能力有自我评价的主体,表现出自尊心的形成。
2.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表达爱意。
3.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有一定的朋友圈子。
他们能够适应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尝试与人分享玩具和游戏。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
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5.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进行游戏和活动。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6.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新的学习和体验,开始表现出对一些领域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与塑造
性格是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特点 (一)婴儿性格的萌芽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和引导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 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个性倾向性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和引导 需要是学前儿童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 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 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需要越简单、越低级,生理 需要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前期,孩子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加, 出现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探索性需要、游戏的需要及与伙伴交往的需要等。
(一)学前儿童动机发展的特点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性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二)学前儿童良好动机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动机主要和自己的需要、直接兴趣有关。儿童动机的培养 不是孤立的,应放在整个个性的整体结构之中。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幼儿期儿童的气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3.3—4岁为幼儿气质发展的关键期
最近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3-5岁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积极气质因素, 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有的则为没有显著影响作 用的中间型气质因素。
学前心理学 (10):学前儿童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
个性概述
二、个性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 的了解,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 我监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系统。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水平越高,个 性就越成熟和稳定,可以说,自我意识 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结构的这些成分或要素因对象、 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组 合,就产生了个性千差万别的人。
学前心理学概述
个性概述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 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也同样具有自己个 性的独特性。因为构成个性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 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的不向,有的人性格细致、 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性格较粗犷,善于概括; 有的人情感较丰富、细腻;而有的人情感较冷淡、 麻木等。就如同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 子一样,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个性的共同性。 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 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 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正是个性具有的独特性 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
目录页
个性概述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概述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 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 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为他 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 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心理学对个性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 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个性,个性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但却时时刻刻都起着作用,如 一个性格开朗、宽容大度的人和一个自私狭隘 的人在对事情的处理上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个 人的性格特点。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概述1.1 学习目标:理解个性及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1.2 教学内容:个性及个性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个性?小组活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案例分析:探讨实际案例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表现。
第二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1 学习目标:理解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2.2 教学内容: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如从依从性到独立性、从表面到内在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自我意识?小组活动:分析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发展3.1 学习目标:理解情感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3.2 教学内容:情感及情感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包括情感的认识、表达、调节。
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露到内隐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情感?小组活动:分析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情感发展的过程。
第四章: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发展4.1 学习目标:理解意志力及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4.2 教学内容:意志力及意志力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
意志力发展的特点,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易受干扰到稳定性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意志力?小组活动:分析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任务挑战:通过任务挑战体验意志力发展的过程。
第五章:学前儿童性格发展5.1 学习目标:理解性格及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不可遏制型 (兴奋型)
胆汁质
精力旺盛、易于冲动、 反应迅猛、难以自制、 鲁莽、急躁
强
灵活
平衡活Biblioteka 型不灵活 安静型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捷善感、 灵活多变、情绪外显、 浮躁、轻率
安静稳重、忍耐沉着、 粘液质 反应迟缓、内心少外
露、冷静、坚韧
不平衡 弱 (抑制
占优势)
弱型 (抑郁型)
.
抑郁质
柔弱易倦、体验深刻、 细致敏感、缄默迟疑、 谨慎、孤僻
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郁型)
.
23
平衡型
情绪平衡,善于自制,动作形成较准
确等
兴 奋 占 优 精力旺盛、爱冲动难自制
势 不平衡型
抑 制 占 优 胆小拘谨、缺乏魄力、易生闷气
势
强型 弱型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 发展
.
1
学习目标
了解个性的概念 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
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 重要性。
.
2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
3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 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
4
二、个性的特征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个别性
甚至做小动作。但看见老师稍有示意,即能克制自己。 她能较快地适应不熟悉的环境,第一次上台报幕和第一次演出都能很好地
完成任务。 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从来不一个人单独玩,并很擅于和小朋友交往,
在游戏中常常当小领袖。
这是个偏多血质倾向的孩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过程设计.doc

网上学习
这是远程教育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网上学习交流,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正确理解。
6
网上辅导答疑
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老师交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6
合计
三、教学模式设计
该课程是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地学前教育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相关理论知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按内容的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计划课内学时72按教学容学时分配如下表:
各章标题
内 容
课内计划学时
第一章 绪论
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性。
4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要求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了解胎内环境的重要性。
12
第五章 学前儿童活动的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和游戏中的心理特点,学会应用有关知识指导幼儿的活动。
14
第六章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儿童发展环境的设计,本章就如何设计儿童发展的环境做了说明。要求学生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性.
8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10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重要性;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主要是介绍学习的方法和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理念, 并就如何学好本学科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建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实施细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实施细则[日期:2008-04-07]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实施细则一、课程简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科的一门必修课。
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了解国内外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初步学习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并初步学习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材1.文字教材是教师教案、辅导和学生自学的主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由王振宇主编。
2.IP课件是按教案进度精讲课程文字教材中主要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
3.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按教案进度,针对课程文字教材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辅导和提供相关教案参考资料。
4.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案的录像教材。
以上几种教案媒体在教案大纲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使各种辅导媒体与教材做到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使教师、学生根据教与学的条件,对辅助媒体进行选择。
三、教案特点学生的学习以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学习为辅。
另外,教师和学员之间还有网上实时辅导和答疑。
1.个别化学习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活动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完成平时作业、上网浏览(含下载)、视听学习(收看电视、录像、CAI课件、VCD学习光盘和听录音等)、参加BBS讨论、用电子邮件和电话咨询等方式与教师交流、VOD点播等。
以上内容的记录是考核学生个别化学习的依据。
2.集体学习集体学习除正常的班级授课外,还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学习活动。
小组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小组的划分以专业、兴趣或居住地为原则。
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案大纲中的活动议题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教案活动另行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一、学习要求
掌握个性、气质、性格的概念。
了解儿童气质的类型和表现、儿童性格的特征,以及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掌握儿童的性别概念。
了解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掌握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特点。
了解心理学的气质理论的启示,以及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二、学习重难点
、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有三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他们是个性倾向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一般表现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有: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气质有类型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性格是表现为人对先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它是表现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有: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行动的认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
而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较弱的。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特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角色是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其发展阶段为:生物取向阶段;社会取向阶段;心理取向阶段;
、学前儿童的气质。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爱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三种典型的婴儿的气质类型包括: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有类型的差异,没有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都有消极的一面。
教师应该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学前儿童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
具有社会意义,它是表现一个人能精
神面貌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
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具有如下特点: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概述。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意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认识。
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从内容上看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状态。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性别化
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化的过程。
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