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全书综合与测试习题(含答案) (10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全书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含答案)
158.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
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
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

②嘘气:吐气,呼气。

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

④感:通“撼”,摇动,震动。

⑤汩(gǔ):淹没。

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有时②面对③本来④竟然。

(2)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①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但龙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

(4)借物寓意。

乙文,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5)①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②客观条件:还要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

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或:有时。

②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

临:面对。

③句意为: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固:本来。

④句意为:竟然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及:竟然。

(2)本题考查断句。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那么就不是云的能力,让(龙)成为神灵的了。

可知划线句,虚词“则”后应停顿,“非云之所能”应为句子的主语,“使为灵也”应为句子的谓语,主谓间应停顿,所以断句为: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①中重点词语有:第一个“其”,难道,表示推测;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第二个“其”,表推测,其实、恐怕;句意为: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②中重点词语有:无以,无法,不能;句意为:但龙如果没有云,它的神妙神通就无法展现出来了。

(4)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方法。

结合全文内容忽然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用阐说龙和云的相互作用,来论说明君和贤臣,个人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抒发韩愈希望朝廷能够重贤任能,朋友之间能够互相关爱的愿望。

文章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主旨,可处处扣题。

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意味深远。

“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

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通过借用写龙与云的相互作用,来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举贤任能,君臣之间能互相信任支持,朋友同僚之间能互相关爱帮助的思想。

(5)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在现实生活中,一匹马不仅主观上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客观上还要得到赏识,施展才能。

然而,如马一样,人也有着种种别具特色的某项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否能受到旁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接纳呢?如果没有人使用马来跑长途,它也就失去了具备千里马能力的优越性,因为无用武之地嘛。

现实中,我们要联想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

而另一方面,千里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不识货的人只能把珍珠当成鱼眼,贬低了事物内在深刻的价值,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点睛】
(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

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
之秦。

..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

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

1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才美不外见.(______)(2)擅.齐之强(______)
16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5)主以.故归之(_____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
之秦(______)
..
161.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162.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159.(1)xiàn (2)shàn
160.(1)有时(2)用鞭子打(3)同“饲”,喂(4)通晓(5)因为(6)像虎豹一样凶残
161.(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162.①共同话题:人才。

②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

【解析】
15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

(1)“见”通“现”,读作xiàn;(2)擅,意为“拥有”,读作shàn。

可据义定音。

16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时。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只是。

“奴隶”:奴仆。

“骈死”:并列而死,一起死。

“特”:只,不过。

“耳”:罢了。

16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

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
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

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译文:
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

(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