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人教版1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让学生养成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大小计算;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教具】多媒体PPT课件【教学方法】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与练习反馈小循环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创设【情境设置】找一名女同学推讲桌,没有推动;又上来一位男同学推讲桌,推动一段距离。
提问:哪位同学的力显示出了成效?现象分析:1.推讲桌,讲桌未动。
推力没有成效2.推动讲桌沿推力方向移动推力有了成效课题提出师:功的含义很多,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
以上哪位同学对讲桌做了功?【提出课题】第一节功领悟:上面男同学的推力取得了成效,力学里就说男同学的推力对讲桌做了功。
新课探究<一>“功”的含义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记忆、理解、感悟探究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自主活动一】: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图a: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图b: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学生分析:学生A:人对有小车施加了推力,并显示出成效,小车在推力方向了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学生B:人对口袋有向上的拉力,并且把口袋向上提升了一定的距离,所以也显示出了成效,拉力做了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5.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2. 能够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因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机械能的计算及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重点:掌握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知识梳理:a.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b.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c.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d.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e.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讲解错误。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涉及功、功率、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5.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大小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a. 运动员跑步时,为什么脚要用力向后蹬地?b. 为什么抛出的物体在空中会下落?a.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移动了10米,求这个力做的功。
b. 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米/秒,运动时间为5秒,求这个物体的功率。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功和机械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复习目标(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
(2)知道功率的概念。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3)能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的互相转化。
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能量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2.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
3. 能量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4.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间的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
(二)题型、方法归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例1、下列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力对它做功的是()A.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滑动的物体B.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C.从高处落下的雨滴D.正在下坡行驶的汽车【解析】A、物体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即此时没有摩擦力,所以其运动是靠惯性,故没有力做功,故A正确.B、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此时牵引力和摩擦力都做了功,故B错误;C、高处落下的雨滴,重力做了功,故C错误;D、下坡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摩擦力都做了功,故D错误;故选A.例2、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解析】A、在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机器,功率一定大.选项A缺少“相同时间”这一条件,所以A不正确;B、做相同的功,做功时间短的,功率一定大.选项B缺少“相同的功”这一条件,所以B不正确;C、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短的,功率一定大.有条件,且结论正确,所以C正确;D、因为选项C的说法正确,所以D不正确.故选C.例3、跳伞运动员受平衡力作用,在空中匀速降落.关于他在下降过程中其机械能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少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解析】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质量不变,高度越来越小,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故机械能减小.故选B.例4、小明在超市乘坐扶梯匀速的从一楼到达二楼,在这一过程中()A.小明的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B.小明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C.小明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D.小明的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解析】把小明从一楼匀速送到二楼,小明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动能+势能.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故选D.(四)归纳小结1、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也可以说施力物体做了功。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十一章流体的力现象一、在流体中运动授课地点:教室、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硬纸、吸管、胶带、电吹风机、铁丝、纸条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分析推理法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制作“鸟翼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制作飞机的机翼模型;在因特网或百科全书上查阅有关风洞的内容,并且用自己的话写一下风洞的作用。
【教学反馈】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做为了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不停地诱发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解决了问题。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怎样依据方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一)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阿基米德以及死海的资料。
二、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二)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盛有水的水杯、两端带有绷紧程度相同的橡胶膜的玻璃圆筒、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较大的铁块、食盐、小塑料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出浮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二、合作探究: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三、交流展示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用力推车;(2)用绳子提重物。
让学生讨论想想这些实例中,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1.1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11.1 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为您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学具:计算器、测量工具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功”的概念。
例如,让孩子观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讲解: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孩子们理解,功是力对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使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计算出实际物体所做的功。
例如,让孩子们测量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所需的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功”的概念。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孩子们对“功”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进展,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拓展延伸,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功”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他们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理解其中所涉及的“功”。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功”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人教版)第一节功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暴风雪过后,一辆汽车陷进了雪堆里。
你帮司机把车周围的雪铲开,试着把车子往后推,司机则发动了车子,但车轮只是原地空转。
尽管你已使出了全身力气,车子还是纹丝不动。
10min后,你已是精疲力竭,而车子还是卡在雪堆中。
【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你对车的力产生了效果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2页至第64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力学中的功(1)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11和图11.22。
【教师点拨】在物理学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教师举例:工人师傅用力推着煤车前进100米;起重机将货物竖直吊起20米。
【思考】一个力要对物体做功,应该满足哪些条件?【教师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强调】一个力在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这个力应始终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由于惯性而继续前进,前进过程中再没有受到这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那么这个力同样也没有对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1)试着比较功的大小;【举例】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二楼;小丽扛着50N的凳子从一楼爬上二楼。
【思考】谁做的功多?为什么?【举例】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二楼;小亮扛着200N的课桌从一楼爬上三楼。
【思考】小亮哪一次做的功多?为什么?(2)分析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W=F·s功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J=1N·m即: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3)功的公式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强调解题注意事项。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1.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概述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其他各种形式能的起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动态关系,理解做功有快慢之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功”,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2.第2节“功率”,首先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方法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3.第3节“动能和势能”,本节内容先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如何转化,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动能、势能、弹性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并引入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最后还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机械能——风能和水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②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定义,由定义得出公式,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③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④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各种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能用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⑤了解天然的机械能——水能、风能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功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和转化过程.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和功率的概念,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功、功率、速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功、功率、速度的综合计算和运用;水能和风能的常见利用方式.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功…………………………………1.5课时第2节功率………………………………2.5课时第1课时功率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功率的综合运用第3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功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师生活中的“功”是个多义词,功劳、立功中的“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中的“功”有成效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人们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叫做“功”,那力学中的功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叉车和货物的运动情况,思考并评价叉车工作的成效.生叉车给货物一个向上的力F(如图),而货物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叉车向上的托力对货物作出了贡献,有了“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贡献、成效二词).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学中的功1.功的概念教师由“叉车运货”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板书: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中力做功的实例和11.1-3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学生讨论:①在图11.1-2甲中,小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前进,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推力做了功;②在图11.1-2乙中,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被提升,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拉力做了功;③在图11.1-3甲中,人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手对滑板的力是向上的,而滑板只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没有在提滑板的力的方向上移动,人提滑板的力没有做功;④在图11.1-3乙中,用力搬一块大石头而没有搬动,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人对石头的作用力也没有做功.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同时物体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那在图11.1-3的甲图中也有力作用,也有距离变化,可是为什么说这个小朋友对滑板没有做功呢?刚才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就是在竖直方向(提滑板的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那同学们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竖直方向移动距离呢?水平方向不是移动了距离吗?生再次讨论,并进行各种猜测.师提示:不妨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去思考下,或许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开始动手画受力图:在教材图11.1-2和11.1-3中推动小车的力水平向左,绳子拉动物体的力竖直向上,提起滑板的力竖直向上,搬动石头的力竖直向上.生:移动的距离必须和力的方向一致,这样才算做了功.师:回答正确,真棒!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怎样判断力是否做功师同学们请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可以发现哪些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师:接下来请大家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请你们分析下列示例中力是否做功了.例题1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做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生思考、回答、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力不做功(用多媒体展示).答案:(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对杠铃做了功,但举在空中停留5秒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功,在空中停留的过程中因为举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没有移动距离;(2)因为小球尽管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但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因此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做功;而在水平方向上尽管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做功.(3)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因为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货物移动的距离是在水平方向上,二者方向不一致.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力不做功:即光有力的作用不做功;光有移动距离不做功;有力又有距离但二者方向不是一致的,同样不做功.知识点2 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积极猜想并发言.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或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移动,并提醒学生观察后思考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大小.第一次:用较小的力F1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 (用刻度尺可以量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与第一次距离相等);第三次:用与第二次相同大小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较远的距离s2.通过三次实验比较可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板书: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W=Fs.单位:焦耳;符号:J;1J=1N·m.2.功的计算的初步应用教师提问:1J的功有多大?如果同学们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教师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同时示范做计算题的规范)解:鸡蛋的重力G=mg=0.05kg×10N/kg=0.5N,人手对鸡蛋的向上的托力F 大小等于重力,F=0.5N,鸡蛋被举起,移动的距离约为s=2m,那么人对鸡蛋做的功为W=Fs=0.5N×2m=1J.例题2 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4页的例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展示计算过程.知识点3功的计算的综合运用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综合性习题.例题3(多媒体展示)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问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 )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 )图象.(3)若汽车运动中所受阻力大小为3000N ,根据第(2)问中汽车运动距离(s)-时间(t)图象提供的信息,求汽车在10s 内牵引力所做的功.解:(1)s=12vt=12×340m/s ×0.4s=68m. (2)由乙图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当t=3s 时,s=90m ,解得汽车速度9030/3s m v m s t s===,所以速度(v )-时间(t)图象如下图所示.(3)汽车在10s 内移动距离s ′=vt ′=30m/s ×10s=300m ,牵引力所做的功W=Fs ′=3 000N ×300m=9×105J.【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说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生:老师,我问一下,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如图所示,怎么求解功的大小呢?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力的方向与移动的距离不完全一致,即二者之间有个夹角θ时,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我们知道,力F 产生了两种作用效果:一种是水平拉动物体前进,另一种是把物体竖直向上提起(当然,物体没有离开地面是因为在竖直方向上的这个分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很明显,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对地面的压力要比没有这个力时要小些),可看出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成效,因此,只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才对物体做功,竖直方向的分力没有做功.所以,水平方向的分力做的功就是这个力所做的功,故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s=F 1s=·Fcos s θ.由此可见,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大小在0~Fs 之间.顺便指出,如果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相反,那么这个力对物体起阻碍作用,这个力对物体也做功,是消极功,所以,通常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到此,同学们会发现,力与移动距离的夹角θ不同,做功的大小不同.当夹角θ为90°时,不做功.【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功的概念,理解了物理学中做功的特定含义,并能进行功的简单计算.请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身边的实例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做功的含义.好,谢谢!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功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谈到某人作了“贡献”,有功劳、立了功,做事成功、事半功倍等有“成效”,引出功,物理学中也谈到功,进而类比,发现物理学中说一个物体做功与现实生活中的功是不一样的,不仅包含“成效”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谈到的某个量是有差距的,它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明确指出,让学生有牢固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想想议议》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比较、交流和讨论,从而归纳出物理学中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对做功概念的理解.3.在介绍功的计算公式时,可以不必讲述为什么是将力与距离相乘即为做功的大小.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这是物理学中规定的.学生们有了识别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的能力,再介绍物理学中规定的计算功的方法,就不难接受了.所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关键,然后教师通过适当的例题来引导,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大小.教学板书第2节功率第1课时功率的初步认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2.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和P=Fv.3.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功率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教具准备】磅秤、皮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出)上个周末,我到小明家家访,小明家正在装修新房子,小明非常高兴,帮助爸爸搬材料.看到小明和他爸爸一起搬砖,小明干得非常火热.小明要和他爸爸比赛,楼脚地面放有两堆相同的砖块(40块,每块重约50N),小明一次最多搬起4块,爸爸一次可以搬起8块,结果爸爸用了20分钟,小明用了30分钟才搬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小明和爸爸做功相同吗?谁赢了?为什么呢?生:一样多,爸爸赢了.因为搬一样多的砖块到相同的高度,对砖块做功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多,爸爸耗费的时间少,所以,小明做功慢,爸爸做功快.师大家分析很好,由此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功率的定义式和功率大小的比较1.功率的定义式和功率大小的比较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做相同多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判断做功的快慢,即用的时间越少,做功就越快;再看一种情况,如果20min内小明搬了30块砖到楼上,他爸爸搬了40块砖到楼上,那谁做功快呢?为什么?生:爸爸做功快.因为爸爸做功多,小明做功少.师:可见,相同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可以看出做功的快慢,即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表明做功就快,反之,做功少的做功慢.师那如果这种情况,又如何比较呢?(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10min小明搬完20块砖到楼上,6min爸爸搬完18块砖到楼上,谁做功快呢?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小明做功快,有的说爸爸做功快,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师:(引导、启发学生)请大家回忆,前面我们学习哪些比较快慢的物理量,如何定义的,有何特点?生:描述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用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比值越大,运动越快,速度越大.师:同学们说的正确,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方法,用做的功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因此,描述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注意:做功快慢与运动快慢的类比(用多媒体展示)板书:(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3)功率的定义式:2.功率的单位“瓦”师功率的单位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则功率的单位是焦耳每秒.功率的单位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正体书写作为单位;要注意,功作为物理量也是用W表示,但必须是斜体.这一点,书写时要区别.另外,工程技术上,功率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W =103W,1MW=106W师:功率1瓦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同学们,你想了解我们身边的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多大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66页第2段,并说说你的看法.生思考、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并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搜集一些相关资料.3.功率的计算:W Pt师:下面,我们看看如何计算物体的功率.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6页例题.师引导学生分析:要计算起重机的功率P,已经知道了所用的时间t,根据功率的定义式P=W/t,就必须计算出所做的功W,根据功W=Fs分析,匀速提起重物时,所用的拉力F等于重力G,移动的距离s即是物体上升的高度h(已经知道了),因此,所做的功W即可求出.教师板书演算计算过程.师:请大家思考:起重机的电动机做功的功率也是4×103W吗?为什么?生:不是的,因为起重机的电动机除了提升物体做功外,还要克服起重机自身部分重力,如钢绳重力做功,还有机器部件间的摩擦力做功,这些功合起来肯定要大于4×103W.师:分析正确.有道理!起重机提升物体做的功为有用功,而它的电动机所做功为总功,这些物理量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学习.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某单位帮助一个扶贫村打了一口地下水井,并在地面上修建了一个深2m,能储存30t水的水池.已知水井中的水面距离水池进水口的竖直距离是30m.(g取10N/kg)求:(1)将30t水从井里刚好抽到水池里,抽水机对水做的功.(2)水池装满水后,水对池底的压强.(3)将30t 的水从井中抽到水池中需要1h ,则这台抽水机的功率不得低于多少瓦?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不仅涉及了功和功率的计算,还涉及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在分析本题时,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知道水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水受到的重力,又知道水提升的高度,再利用功的公式W =Gh 求抽水机对水做的功;(2)水池装满水后,知道水深,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水对池底的压强;(3)知道抽水机抽水的时间,再利用功率公式求抽水机的功率.解:(1)水的质量:m=30t=30×103kg=3×104kg 水受到的重力:G=mg=3×104kg ×10N/kg=3×105N 抽水机对水做的功:W=Gh=3×105N ×30m=9×106J(2)水池中水深h=2m ,则水对池底的压强:p=ρgh=1.0×103kg/m 3×10N/kg ×2m=2×104Pa(3)抽水机抽水的时间t=1h=3600s ,则抽水机的功率至少是691025003600W J P W t s⨯===知识点2 功率的计算:P=Fv教师给学生推导功率的计算公式P=Fv :当物体在力F 的作用下,以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 =Fs ,v=s/t 可得公式P=Fv.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公式P=Fv 表示的物理意义.板书:(1)当物体的功率一定时,它受到的牵引力越大,速度越小.(2)当物体的牵引力一定时,功率与速度成正比.(3)当物体速度一定时,牵引力越大,它的功率越大.提示:若F 和v 为定值,则P 为定值;若F 和v 在变化,则P 也在变化,所以公式P=Fv 反映的是瞬时功率.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水平牵引力大小恒为F ,运行速度为v ,问:(1)此时汽车牵引力F 的功率为多少?(2)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功率是90kW ,匀速行驶速度是30m/s ,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少?解:(1)在一段时间t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vt,水平牵引力做功W=Fs=Fvt,牵引力做功的功率P=W Fvtt t==Fv(2)P=90kW=9×104W,v=30m/s由P=Fv得,F=491030/P Wv m s⨯==3×103N因为汽车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故牵引力与阻力二力平衡,所以阻力f=F=3×103N.【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类比方法,由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功与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功是力与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生2:描述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做功的多少,而且还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长短有关,也就是说,功率是由功和时间共同决定的.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就大,同样做功时用的时间少的物体,功率也不一定就大.生3:描述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必须是单位时间内完成该物理量的多少.生(讨论):老师,机器铭牌上的功率是指什么意思?师:机器铭牌上标示的功率指的是机器的额定功率,如“125型号”摩托车车架铭牌上标定为7.8kW,指的就是摩托车输出的额定功率为7.8kW.(这些内容以后将学)生4:汽车的输出功率与牵引力、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一起来探讨下:我们知道功率WPt=,而W=Fs,v=s/t,则功率P=Fv,作为汽车来说,最大输出功率P是一定的,因此,Fv =P(定值),可见,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所以,汽车上坡时因需要的牵引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司机要换挡减速;换句话说,如果需要同等大小的牵引力的条件下,功率大的汽车,上坡速度快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1.1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一部分第一节,主要涉及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指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介绍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即力的大小、物体的移动距离以及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3. 功的应用:讨论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学生能够将功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功的作用。
3. 学生能够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写出功的定义,解释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
3.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如何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强调力和移动方向的关系。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典型的功的计算题目,如提着一块重物上升一段距离,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功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6. 应用讨论:讨论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计算方法:力和移动方向相同,功为力和移动距离的乘积;力和移动方向相反,功为力和移动距离的负乘积。
3. 应用实例: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设备中的功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计算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升一段距离所做的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课。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5. 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功率的计算方法、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2. 教学重点:功、功率、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关于功和机械能的实际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初步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功。
(2)讲解功率的概念,介绍功率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如何计算功率。
(3)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的计算方法,示例讲解如何计算机械能。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几个关于功、功率、机械能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关于功、功率、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一、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三、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五、影响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提水:用力提起一桶水,质量为20kg,高度为5m,求做的功、功率、机械能。
(2)跳伞:一名跳伞员从空中跳伞,降落到地面,质量为60kg,下落高度为100m,求做的功、功率、机械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
本节课主要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计算功。
3.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判断功的正负。
3. 掌握功的单位,能够进行功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特别是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记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例子,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推力做了多少功。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写出功的定义,解释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给出功的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计算功。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功的大小。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给出与其他物理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6. 练习题讲解:讲解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功的单位换算。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面几个例子中力做的功。
例子1:一个人推一辆车,推力为20N,车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10m,求推力做的功。
例子2:一个人拉一根绳子,拉力为30N,绳子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了5m,求拉力做的功。
2. 作业答案:例子1:推力做的功为20N × 10m = 200J。
例子2:拉力做的功为30N × 5m = 1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功的计算公式的记忆情况,是否能够正确计算功的大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8.课后辅导与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正负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进行解答。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功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4.能量转化:分析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景涉及到力做功。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功的正负含义。
2.难点:将功的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共同完成实验和问题讨论。
9.结合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需要用力去做的事情?”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意识到力的作用和功的概念。然后,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学生推门、提水、爬山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活动中,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接着,我会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功?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不同。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恒力做功的计算。
难点:理解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正确判断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对应关系。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和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7.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教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新课标[人]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导入一:暴风雪过后,一辆汽车陷进雪地里,你帮司机把车周围的雪铲开,司机发动车子,你试着帮司机推车,但车轮只是不停空转,尽管你已经使出了全身力气,车子还是纹丝不动,过了一阵,你已经精疲力竭,而车子还是卡在雪堆里.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你对车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导入二:出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这位战斗英雄吗?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董存瑞手举炸药包,点燃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他是人民的功臣.可是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董存瑞手举炸药包时却是“劳而无功〞,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怎样才算“做功〞?在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一、力学中的功思路一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明想把大石头移开,但没有搬起.让学生讨论叉车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学生思考并答复:叉车的工作有成效,表达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货物举高了.小明的工作没有成效,表达在他虽然施了力,但并没有使大石头移动.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奉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设计意图]运用事例比照进展思考,学生易于承受新知识.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课件展示:(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3)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让学生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再说出几个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一样之处?学生分析并答复.(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时,人施了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人做了功;(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时,工人施了力,车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工人做了功;(3)小孩子用力推车时,小孩施了力,但车没有移动,小孩没做功;(4)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时,吊车施了力,但重物没有移动,吊车没做功.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积极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学生可能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教师引导:下面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学生分析讨论后答复,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例2: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学生答复: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例3: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物体将会怎样?学生答复:物体靠惯性运动,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学生答复后接着问:假设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物体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不做功.(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设计意图]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思路二(一)怎样才叫“做功〞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下图).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2.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拟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1)这两幅图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3.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二)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活动:请教室后排一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送给教师.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做没做功.3.分析课本图11.1 - 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展表述.4.练习:分析以下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当工人停顿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答复的根底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三种不做功情况.[知识拓展]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的两个因素具有同向性,即物体通常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判断某个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关键要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通过了距离,如果物体根本没有动,或者物体虽然运动了,但运动的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垂直,那么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2)功的两个因素具有同体性,即一定要明确某力对某物体做功,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此“物体〞必须是同一个物体,尤其是通过机械做功时,一定要注意两因素的同体性.(3)功的两个因素具有同时性,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指力和物体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如果物体受力后脱离施力物体,由于惯性而运动,此时的原作用力已不存在了,其做功为零.二、功的计算思路一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测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测的依据.学生认识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与力和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有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表达式:W=Fs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1焦=1牛/米(1 J=1 N/m)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为什么?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 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 m.重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因此重力不做功.[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答复,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小结.[设计意图]促进知识的稳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思路二1.功的多少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砖块匀速提升1 m,做了一份功W.如图乙所示,如果用力把二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 m,做功多少?如图丙所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 m,做功又是多少?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4)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2.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公式:功=力×距离,即W=F·s.(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3)1 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 J.即1 J=1 N×1 m=1 N·m.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3.功的简单测算(1)请学生实际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 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2)如下图,一人拉着重2000 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 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功吗?如果拉力为500 N呢?强调解题标准化要求.1.做1 J的功就相当于()A.把质量是1 kg的物体移动1 m做的功B.把1 N重的物体水平移动1 m所做的功C.把质量是1 kg的物体匀速举高1 m所做的功D.把1 N重的物体匀速举高1 m所做的功解析:A项中力的大小和移动距离的方向不明确;B项中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水平方向上受力大小不明确;C项中克制重力做的功W=Gh=mgh=1 kg×9.8 N/kg×1 m=9.8 J;D项中物体克制重力做的功为W=Gh=1 N×1 m=1 J.应选D.2.如下图,以下实例所列举的几个力中,没有对物体做功的力是()A.船在水的作用力下前进一段距离B.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C.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滑行了一段距离D.当杠铃静止后,举重运发动对杠铃的支持力解析:物理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由图示可知,杠铃静止时受到了运发动的支持力,但在支持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故D选项中支持力没有对杠铃做功.应选D.3.分别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水平向右的力,拉物体向右运动了相等的距离,但一次使物体匀速运动,另一次使物体加速运动,如下图,那么()A.两次做功大小相等B.哪个物体重力大些,外力就对物体做功多些C.拉物体匀速运动的力做功多些D.拉物体加速运动的力做功多些解析:物体在不同路面上受到的拉力F大小相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相等,由公式W=Fs可得W1=W2,因此选项B,C,D的说法不正确.应选A.4.如下图,在50 s的时间内,男孩提着重15 N的小提琴水平向左匀速走了100 m,女孩用5 N的水平拉力拉箱子向右匀速走了100 m,他们中对物体做功的是(选填“男孩〞或“女孩〞),做功的大小是J.解析:由题图可知,男孩提小提琴的力与运动的方向垂直,所以不做功;箱子在女孩5 N拉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100 m,所以做了功,W=Fs=5 N×100 m=500 J.【答案】女孩5005.质量为50 kg的何勇同学,在一次爬杆比赛中,用12 s爬到了5 m高的杆顶(g取10 N/kg).(1)何勇受到的重力是多少?(2)何勇爬杆过程中做了多少功?解析:(1)何勇质量为50 kg,故所受重力G=mg=50 kg×10 N/kg=500 N.(2)何勇爬杆过程克制重力做功,那么W=Gh=500 N×5 m=2500 J.1.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3.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4.功的单位:牛顿·米,专用名称: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1 J的大小:将两个鸡蛋举高1 m,做的功约为1 J.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4题.第2节功率导入一: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 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 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一样?(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并答复.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一样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导入二: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爬一样的楼梯,比拟它们做功多少是否一样?图中的情景还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怎样比拟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一、功率概念的引入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公式:功率=功时间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那么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设计意图]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1 W=1 J/s.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换算关系:1 kW=103 W,1 MW=106 W.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以下表格.物理量速度功率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计算公式v=st单位m/s,km/h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 W.以下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解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D错.应选C.[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功率的测量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级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展测量)(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实验次数 重力 G/N 台阶 数n 一级台阶 高度h/m 时间 t/s功率P/W1 2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 、一级台阶的高度h 、跳过的台阶数n 、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P =Gnℎt,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展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设计意图]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P =W t,W =Fs 和v =s t可得P =Fv.指出P =Fv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计算时注意“F 〞的单位是N ,“v 〞的单位是m/s ,此时“P 〞的单位才是W .公式P =Fv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换挡减速的方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设计意图] 会用公式P =Fv 解决简单的问题.练习:一辆功率为45 kW 的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 km ,求汽车受到的阻力.1.小童同学用50 N 的水平推力,使放在水平桌面上重200 N 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假设该物体在10 s 内移动4 m ,那么在此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小童做功的功率是 W .解析:此题考察功率的计算.物体在50 N 的推力作用下,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摩擦力等于推力,也是50 N ;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 =s t =4m10s=0.4 m/s ,小童做功的功率为P =Fv =50 N×0.4 m/s=20 W .(或P =W t =Fs t =50N×4m10s=20 W ) 【答案】 50 202. 4个同学进展登楼比赛,如果规定“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胜出者一定是 ( ) A .体重最大的那个 B .力气最大的那个 C .速度最快的那个 D .做功最快的那个解析:此题考察功率的定义.功率是用来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故做功最快的功率最大,故D 正确.应选D .3.一列时速为200 km/h 的列车从荆门站驶出,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100 km ,在运行过程中的机车牵引功率为4800 kW .那么该列火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机车受到的阻力分别是 ( )A .8.64×109 J 4.8×104 NB .8.64×109 J 8.64×104 NC .4.8×109 J 4.8×104 ND .4.8×109 J 8.64×104 N 解析:火车行驶100 km 的时间t =s v =100km200km /h=0.5 h=1.8×103 s ,火车的牵引力所做的功W =Pt =4800×103W×1.8×103 s=8.64×109 J ;火车的牵引力F =W s =8.64×109 J100×1000m=8.64×104 N ,由于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火车受到的阻力f =F =8.64×104 N .应选B .4.三位同学准备进展爬楼比赛,看看谁的功率大.他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甲:只有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用的时间和爬楼的高度,才能进展比拟; 乙:在爬楼的时间一样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高度,就可以进展比拟; 丙:在爬楼的高度一样时,只要测出各自的体重、爬楼的时间,就可以进展比拟. 上述说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 )A .甲、乙和丙B .甲和乙C .甲和丙D .乙和丙解析:人爬楼时,需要克制人的重力做功,根据功率的定义式P =W t =Gℎt可知,测量人的体重、爬楼的高度、时间,可以比拟功率;同时在时间一样时,比拟功的大小,或在爬楼高度一样时,比拟体重和爬楼时间也可以比拟功率.应选D .5.一个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为1.5 W . (1)该成年人一昼夜(24 h )心脏对血液做了多少功?(2)这些功可以把多少质量的水送到10 m 高处?(取g =10 N/kg )解析:(1)一昼夜(24 h )心脏对血液做的功为W =Pt =1.5 W×86400 s=129600 J=1.296×105 J .(2)由W =Gh 知,运送水的重力为G =W ℎ=1.296×105 J10m=12960 N .运送水的质量为m =G g =12960N10N /kg =1 296 kg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2.功率: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3.公式:功率=功时间,P=Wt.4.单位:国际单位:瓦,用字母W表示,1 W=1 J/s,它表示的意思是:物体1 s钟做的功是1 J.常用单位千瓦——kW(1 kW=103 W).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4题.第3节动能和势能导入一:海啸是一种具有强破坏力的海浪,其危害性极大,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的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毁之势冲上陆地,同时还能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吞噬,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下图为印度洋海啸)海啸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导入二: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完毕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的密集村庄和人群,依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平安而不幸殉难.小小的飞鸟为什么能给这么大的战斗机造成重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阐述原因,存在疑问的保存,并针对有关的问题提出各自的疑问.[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情景导入新课让学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什么是能量思路一展示课件:(1)湍急的河水冲击水轮机转动.(2)高举的铁锤将木桩打入地里.(3)拉弯的弓将箭射出.(4)撑起的撑杆将运发动撑起.让学生根据展示的课件说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具有哪些共性?从中所利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结合导入中所获取的信息,小组之间进展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进展补充交流.[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把每个小组的观点进展引导总结,通过课件展示答案:(1)湍急的河水冲击水轮机转动,说明河水具有能量,对水轮机做了功;(2)高举的铁锤将木桩打入地里,说明铁锤具有能量,对木桩做了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各种简单情况下的功,如固定距离、固定力和固定力矩等。
3. 功的应用: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功的本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和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功。
4. 例题讲解:举例子,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计算和应用。
7. 知识拓展: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1. 定义:2. 单位:3. 计算公式:功的计算与应用1. 计算公式:2.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两个物理问题。
(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力的大小为10N,物体移动的距离为5m,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沿着斜面滑下,滑面的倾斜角度为30°,物体滑行的距离为10m,求物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2. 答案:(1)这个力做的功为50J。
(2)重力做的功为2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1节《功》。
本节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来定义功。
2.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力的方向上物体的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4. 功的应用: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设备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计算简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发对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示例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功的计算公式。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5. 应用:讨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设备做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1 功概念: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W = F × s单位:焦耳(J)应用: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设备做功等。
七、作业设计(1)提水:一个人用10N的力提起了10kg的水,移动了5m,求所做的功。
(2)拉车:一个人用20N的力拉了一辆重100N的车,移动了10m,求所做的功。
答案:(1)所做的功为500J。
(2)所做的功为200J。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教案

第十一章功第1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2.过程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二节功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三、教具体重计、秒表、刻度尺四、学习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功率和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2.知道电路中安装保险丝,为什么能够“保险”.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的原因是家庭电路中总电流过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条件,最近几年,我国城乡的许多地区在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输电线换成更粗的,将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二、进行新课
1.电功率和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送电距离不变,输电线长度不变时,如果导线的材料不变,将导线换成更粗的,导线的电阻会减小.
○
2如果输电线上电流大小不变,减小输电线电阻(输电导线上产生热量减少)就能使输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减少.
同学们前面分析得很好.减少输电线上的电阻能节电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输电质量,让老百姓用上高质量的电.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室里连接的电路中,导线的电阻是可以忽略的,电源电压全部加在用电器两端.在实际输电过程中,如果输电距离远,导线直接从电源拉向用户,导线电阻能不能不计?
导线电阻和用户用电器串联连接,导线电阻就会分压,如果从220 V 电源向用户送电,用户得到的电压就不够220 V .
一般的用电设备都要求在220 V 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如果电压不够220 V ,就不能正常工作.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能表是干什么用的,它连接在什么地方?
电能表是用来显示整个家庭所用电能的,它连接在家庭电路的干路上.
每块电能表都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其中有一个就是电能表的额定电流.
如果电能表的额定电流太小对用电器会有什么影响?大家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
注:每个用电器都有它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220 V ).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由
P =IU 可以推知I =U
P ,如果用电器的功率很大,用电器工作时电流会很大. 用电器都是并联使用的,如果同时工作的用电器很多,即使每个用电器功率不很大,干路上的电流也会很大.
干路上电流太大,就有可能超过电能表的最大电流,就会引起事故,最后电器都不能工作.
保险丝连接在干路上,干路上电流越大,由P =I 2R 可知,电能转化成热的功率越大,一定时间内产生热量越多.如果温度达到它的熔点就会被烧断,这样电路也就断开了.
实验室连接电路导线的电阻是忽略的,但它不是不存在.如果干路上电流大,由欧
姆定律I =
R
U 得到U =IR ,在导线上就有一部分电压,导线电阻不变,电流越大,导线上电压越大,这样灯泡两端的电压会减小,灯就会稍微变暗.
板书:接入电路的用电器总功率越大,电(干)路中的总电流越大.
请同学们看书P 41内容,说说你的感想.
大功率的用电器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太多.
2.保险丝
教师出示各种粗细、各种形状的保险丝,并用投影放大.让同学们观察,增加对保险丝的感性认识.
大家知道保险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
1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 ○
2保险丝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 同样是保险丝,为什么有粗有细,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保险丝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的保险丝熔点一样.电流流过保险丝时发热,电阻大的保险丝,通过较小电流就能产生大量的热而熔断.电阻小的保险丝要通过较大的电流才能熔断.(根据P =I 2R 可推知)
额定电流:不同粗细的保险丝具有不同的额定电流.
我国的标准规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是额定电流的2倍.当通过保险丝的电流超过额定电流时,保险丝不一定立即熔断,而是超过得越多,熔断得越快.当通过保险丝的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45倍时,熔断的时间不超过5 min ;当通过保险丝的电流为额定电流的2倍(即等于熔断电流)时,熔断的时间不超过1 min.
保险丝盘和保险管铜帽上标出的是它们的额定电流,还是熔断电流?
保险丝的作用:电路中连入保险丝后,如果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首先熔断,断开电路,使用电器不因电流过大而损坏,从而起到保险的作用.
注意:绝对不能用铜丝或铁丝来代替保险丝.
现在谁能解释保险丝为什么要用电阻大,熔点低的材料制作?
只有保险丝电阻大,相同的电流流过电路时,保险丝才能产生比别处更多的热,只有它的熔点低,在有危险时它才能首先熔断,从而保护其他电器.
保险丝实际上是利用电热的一个例子.不过新建楼房的供电线路已不再使用保险“丝”,而用带有保险装置的空气开关代替.
电路被保险装置切断,肯定是某一个地方出了故障,所以应先查清故障原因,排除了故障再接通电路,不然保险装置还会工作,使电路再次断开.
前面学习了两种类型的触电,都是因为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如果电流达到一定的值,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前面也从欧姆定律讲安全用电.人体接触电源时电源电压越高,人体电阻越小时越危险,所以不应接触高于36 V 以上的电源.也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等.
本节是从电功率出发讨论安全用电的,虽然不涉及人体,但如果用电器功率太大,致使电路中电流过大,容易烧坏保险丝.还可能使导线绝缘老化甚至烧坏,引起短路事故.引发电火灾,有时候可能会烧坏用电器等.所以一定要注意,同时工作的用电器功率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值.
思考题
1.应如何选择合适的保险丝?选择保险丝时是否越细越好?
2.家用电能表上标有“5(10)A ”字样,你能根据电能表选择合适的保险丝吗?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