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推荐15篇)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推荐15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
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
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
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2节 二力平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目的: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3.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器材:小车、棉线、钩码、滑轮等。
实验步骤:1.如图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放钩码。
这样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拉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
观察小车在什么情况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图12.用手按住小车,改变两端钩码数量,使两个拉力大小不等。
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
3.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让两个力的方向相同,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
4.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让小车扭转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
5.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再让拉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
分析论证:要保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简单地说,就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评估:该实验中的小车在水平方向还要受到摩擦阻力,使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实际是三个。
如果阻力比两个拉力小得多,可以忽略的话,可以近似认为小车水平方向只受到两个拉力。
这就要求桌面尽可能光滑;小车的轮子滚动自如;选取质量较大的钩码,使两个拉力尽量大些,以削弱摩擦阻力的影响。
所用的两个托盘也要相同实验装置改进:也可以用一张方形卡片纸(注意重量轻些的好)代替小车作为受力物体,卡纸的两个对角分别用线穿过并栓牢,线的另两端绕过铁架台上的滑轮并挂上钩码。
然后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图2和图3是其中的两个步骤,供参考。
图2图3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电路》:认识电路组成,电路状态,电路图绘制。
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概念,电流大小与方向,电压概念,电压作用。
3. 第八章《电阻》:电阻概念,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电阻串联与并联。
4. 第九章《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内容,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5. 第十章《电功率》:电功率概念,电功率计算,电能计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组成,理解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电功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欧姆定律应用,电功率计算。
2. 教学重点: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演示电路板。
2. 学具:实验包(含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亮灭,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组成和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例题为例,讲解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测量电功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电路图,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定义。
2. 板书右侧:欧姆定律公式,电功率计算公式,实验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标出各元件名称。
(2)计算给定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
(3)解释欧姆定律内容,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图。
(2)电流:I = U/R,电压:U = IR,电阻:R = U/I。
(3)欧姆定律:在电阻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将知识效劳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共8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共84页)目录第一节力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及其应用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摩擦力与生活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1课时压力和压强第2课时压强与生活第2节液体压强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计算第2课时连通器与液体压强的应用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路图教案1新人教版

浙江省桐乡三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电路图》教案(1)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说出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能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3)会画电路符号,能用电路符号画出一个简单电路图。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路的组成、状态和连接、实物图转换为电路图。
难点:短路的概念及规范正确地画出电路图。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路演示板、各种类型电池、手点筒、自制短路演示板。
五、学具准备:干电池2节、开关1个、小灯泡2个、导线若干、白盒子、课堂探究单。
六、教学过程:第四章电路探秘第一节电路图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展现广东汕头特大火灾图片并讲述过程,从而引出火灾的主要元凶是电,与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出今天学习的新的内容第四章第一节电路图。
二、步步深入,展开新课1、电路及其组成分组活动,每组桌上都有实验盒,请学生用相应的仪器让一只小灯泡亮起来,并且思考,你们需要哪些器材,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活动,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全班交流,请学生上台来展示各自的做法,选出班中不同做法的几组,进行比较,一组是有开关的,一组是没有开关的,并请学生比较这两组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出开关的作用,介绍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开关,请学生举例。
生刚才连接的电路实物图呈现在多媒体上,请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把实验盒合上,一起观察刚才我们连接的电路实物图中,除了开关,还需要哪些器材(请学生看图思考,分析)。
导线,让学生分析导线的作用,输送电能,生活当中有哪些是导线,请举例,练习实际生活,调动学生兴趣。
用电器,在这个实验当中是小灯泡,它要工作靠什么?用这样一些列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消耗电能,利用电能工作的装置是用电器,并请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感觉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光学现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眼睛与视力保护。
2. 第六章《电与磁》: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磁场的作用、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折射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2. 培养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电流、电路、磁场的基本概念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透镜、光源、电路元件、磁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电路图、磁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五章光学现象和第六章电与磁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光学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学现象:光的反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
2. 电与磁:电流、电路、磁场、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分析电路图,说明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2. 答案:(1)光的反射现象如镜子、潜望镜等;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透镜等。
(2)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组成,工作原理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流动。
(3)电磁感应现象是磁场与导体相互作用产生电流,应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压强及其应用学习浮力原理及其应用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问题驱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二、教学内容1.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2.第三章:压强及其应用3.第四章:浮力原理及其应用4.第五章:简单机械原理及其应用三、教学安排1.每章教学时间为两周,共计八周2.每周安排两次课,每次课时长为45分钟四、教案详细内容第二章:力的合成与分解第1课时:力的合成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拉弹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问题。
2.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概念、公式及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2课时:力的分解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问题。
2.讲解:介绍力的分解概念、公式及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分解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三章:压强及其应用第3课时: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压路机)引导学生思考压强2.讲解: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强,记录实验数据。
第4课时:压强的应用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充气)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应用。
2.讲解:介绍压强的应用领域,如:液体压强、气体压强等。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压强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章:浮力原理及其应用第5课时: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电流与电路》;第二章《电压与电阻》;第三章《欧姆定律》;第四章《电功率》;第五章《磁现象与磁场》;第六章《电磁感应》。
详细内容:1. 电流与电路:电路的组成,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2. 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概念,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
3.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计算电功率的方法。
5. 磁现象与磁场:磁铁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特点。
6.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基本概念。
2. 掌握欧姆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磁现象与磁场,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功率的计算,磁场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磁铁、发电机模型。
学具: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路,引导学生学习电流与电路。
2.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电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演示磁现象与磁场,引导学生学习磁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 磁现象与磁场的特点。
5.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一个实际电路问题。
(3)解释磁现象与磁场的基本原理。
(4)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判断以及惯性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惯性的存在,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惯性的判断方法。
教材还介绍了惯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安全带的使用、运动员运动中的保护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等基础知识。
但惯性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惯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具有惯性还是失去惯性;掌握惯性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惯性的存在和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的判断方法、惯性的应用。
2.难点:惯性的判断方法,惯性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惯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3.探究法: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惯性的判断方法。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惯性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木块、篮球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实例。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教学视频,辅助学生理解惯性的存在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
2.提问:什么是惯性?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讲解惯性的概念,如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展示实验现象,如小车碰撞木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新人教版八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2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了解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制造——发觉,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到达高级的思维水平打算认识根底。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开展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感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特长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开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施教策略: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商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援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商量、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相互尊重、信托、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共84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共84页)目录第一节力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及其应用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摩擦力与生活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1课时压力和压强第2课时压强与生活第2节液体压强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与计算第2课时连通器与液体压强的应用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主审教师: 第1节 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力存在的广泛性. 2.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理解一个力对应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对力进行作图描述,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及其符号. 4.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会判断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过程与方法 1.会列举身边常见的几种力. 2.会观察、演示力的两种效果。 3.能作图描述力的“三要素”,比较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力,让学生参与,提高求知欲. 2.通过观察力产生时总是成对出现,以及观看弹力、摩擦力、磁力、电力的演示,感悟出力现时具有的规律性,提高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力的概念 1. 效果 2. 意义及单位大小 二、力的示意图 1. 三要素的意义 2. 作图方法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1.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 成对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力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主审教师: 第2节 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弹性形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探究,提高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和设计,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微小形变;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讲授新课 1、弹力 演示实验:用手压或拉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多媒体演示一:跳板跳水 看到这个情景同学会想到什么呢?(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总结: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多媒体演示二:撑杆跳 总结: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向上推运动员。 (类似的还有:绷床等) 归纳得出:由这些我们可得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1)形状改变 (2)互相接触 学生实验: 将手中的直尺把一端在桌面压弯,(几次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总结:尺子形变后对手有一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对学生的回答肯定) 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学生实验: 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前面说的压力),同时,桌面也对手有一力的作用(支持力),但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 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发生形变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微小形变)玻璃瓶的形变实验. 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当放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下降,这说明玻璃瓶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2、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前面都在讲力,粗略知道某些力的大约多少,如手托两个鸡蛋力大约为1N,要具体知道某个力的大小就要用专门的仪器对它进行测量, 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 常用的有弹簧测力计。 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刻度盘组成。 弹簧测力计根据什么原理制成? 让学生上来拉力臂弹簧(男女生) 男生用的力大弹簧伸得较长,女生用的力较小弹簧伸得较短。 师:在物理学上就是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 问: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度地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其他测力计: 生活中的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公园里拳头撞,显示力的多少)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看课本86页的使用方法,同时讲一些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②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③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④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水平方向互拉,谁对谁的拉力大些?哪个读数大?为什么? (读数一样,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弹力 一、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主要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吊环,挂钩。 (2)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3)正确使用方法:a.了解量程;b.明确分度值;c.校零;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教学反思
第七章 力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主审教师: 第3节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修改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引入新课 一、什么是重力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1.重力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2.1-1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师]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师]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crsal graviton).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