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经济措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宣布:“使黔首自 实田”,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进行全国性的土 地登记。这是由于秦对东方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很难掌握。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 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就以国家统一法令 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即以法律形式在 全国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 奠定了国家稳固的经济基础。户籍中有年纪、土 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 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
3、目的: 控制人口,征收赋税,以加强统治。
1)将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 4、内容: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
5、义务
1)田租(即土地税) 2)人口税(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 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4)兵役
6、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 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 省禁”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 称“文景之治”。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台刻石上有“皇帝之功,勤劳本 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碣 石刻石又称:“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反 映出秦始皇确实是实行着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 农业生产的政策。
统一货币
秦统一前,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 小、轻重都不相同,计算单位也很不一致。
一 秦朝的经济政策
上农除末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上农除末”政策。秦始皇曾下令 把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去,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迁3万户到沿海的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目 的在于充实边郡,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同时,秦始皇 又采取打击不法商人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地主土地 所有制,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汉书》卷5《景帝纪》
(后)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 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未者众,农民寡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 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 者,与同罪。”
《汉书》卷4《文帝纪》
二年十一月……诏曰:……朕获保宗庙,以微眇 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令至其悉思朕之 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句以启告朕。及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汉书》卷4《文帝纪》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令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 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 有数。”
(后元年三月)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 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 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 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 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 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 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 为酒醪以靡榖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 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徭役,成年人每年服役一个月,称“更卒”, 亲身去的叫“践更”。如不去可出钱三百由政府 雇人,叫“过更”。
赋税制度
汉兴,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无盖臧,……上於 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书》卷24上 《食货志》)
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书·惠帝纪》)
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 卷24上《食货志》)
《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 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 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 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 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 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不 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专务以德化民,是 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二 汉前期经济的恢复
西汉开国之初,针对多年战乱的残破局面,采取 恢复生产、与民休息政策。
▲组织军队复员。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 大小,按照军功爵位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
▲赐军吏卒以爵位。
▲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人 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 者,“皆免为庶人”。
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武帝时开始强盛。
《史记·平准书》: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但随着武帝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 算缗告缗、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措施,一方面抑制了 商人为牟取暴利而对国家和民众经济生活的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也收到了“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的效果。
《汉书》卷5《景帝纪》
(元年)春正月,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 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谷畜,或 地饶广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 听之。”
(后二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 繡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 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 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 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蠶,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 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 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 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 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 相以闻,请其罪。”
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 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汉书·高帝纪》)
孝文皇帝……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汉书》 卷6《贾捐之传》)
“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 民重用,至於生子輙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 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汉书》卷72《贡禹传》)
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秦国就建立了以 “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
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 “书年”。
据云梦秦简,秦制男年十五(或十七)载明户籍, 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
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使黔首自实田”:土地载于户籍
《汉书》卷1《高帝纪》
(五年五月)诏曰:“诸侯子在關中者,复之十 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 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 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 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 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 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 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汉书》卷4《文帝纪》
(二年)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 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民谪 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 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 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 今年田租之半。”
(七年春)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十一年)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 者皆复终身。
西 汉 小 半 两 铜 钱
完善各种赋税制度。
▲田税:汉初实行十税一。后改十五税一,文帝 十三年诏免田租;景帝元年三十税一,并成为汉 朝定制。
▲人头税。算赋,年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 口赋,年7~14岁每人23钱;献费,每人每年63 钱。
迁徙豪富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于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 阳。此外,秦还不断强迫个别的豪富、贵族进行 迁徙。
秦始皇迁徙豪富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对豪富进 行打击。二是促进首都咸阳经济的发展。散居全 国各地的豪富,都有大笔财富,也有丰富的经营 之道,把他们集中到咸阳,对促进咸阳经济发展 和增加秦王朝的收入也是有利的。
编户齐民制
1、含义:
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 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 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 据。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 编户齐民。 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也包括 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是自 耕农。
2、背景:
汉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府需对众多人口进行管理。
《盐铁·论错币》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鐵、煮盐。 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 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 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
五铢钱
为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题,汉 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 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改由上林三官 (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故亦称“上 林三官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 货币,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由于“三官钱”质 量较好,私铸无利可图,从而收到了统一钱币的 效果。
一 秦朝的经济政策 二 汉前期经济的恢复 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四 王莽改制及其影响 五 东汉的豪族地主和庄园经济
名词解释:五铢钱;五均六筦
论述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 面简要论述西汉武帝时期的文明成就,然后以此 为基础,试分析秦汉社会文明的基本特点。
齐 楚燕韩赵魏秦
圆形方孔钱
度
(长度)
量 (容积)
衡 (重量)
秦 朝 陶 量
秦朝铜量
秦量诏版
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秦铜权
秦始皇诏文权 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圆台形,鼻钮。 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14行。
秦 朝 铜 权
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
《汉书》卷59《张汤传》: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 贫民流徙,皆卬给县官,县官空虚。汤承上指,请造白 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鉏 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
1.统一货币
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秦汉时期是金属 货币的重要发展时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 属货币,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奠定了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基础。
十二年……三月……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顺 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 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其 这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 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 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 率其意,以道民焉。”
文帝提倡节俭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五铢钱, 才稳定下来。五铢钱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这 种五铢钱从汉至隋,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 不废。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
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於 是告缗钱纵矣。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 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白金稍贱,民弗实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终 废不行。……。
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货币为标准,统一全国货币。
《汉书》卷24《食货志下》:秦并天下,币为二 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 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 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 镒(20两或24两)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方 孔,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
土地载于户籍,使国家征发租税有了主要依据, 奠定了国家稳固的经济基础。户籍中有年纪、土 地等项内容,户籍制度也就远远超过“告奸”的 需要,成为国家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
3、目的: 控制人口,征收赋税,以加强统治。
1)将平民百姓编入政府户籍; 4、内容: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
5、义务
1)田租(即土地税) 2)人口税(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 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4)兵役
6、特点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倡 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 省禁”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 称“文景之治”。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台刻石上有“皇帝之功,勤劳本 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碣 石刻石又称:“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反 映出秦始皇确实是实行着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 农业生产的政策。
统一货币
秦统一前,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大 小、轻重都不相同,计算单位也很不一致。
一 秦朝的经济政策
上农除末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上农除末”政策。秦始皇曾下令 把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去,秦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迁3万户到沿海的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目 的在于充实边郡,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同时,秦始皇 又采取打击不法商人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地主土地 所有制,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汉书》卷5《景帝纪》
(后)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 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未者众,农民寡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 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 者,与同罪。”
《汉书》卷4《文帝纪》
二年十一月……诏曰:……朕获保宗庙,以微眇 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令至其悉思朕之 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句以启告朕。及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汉书》卷4《文帝纪》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令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 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 有数。”
(后元年三月)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 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 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 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 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 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馀,而食之 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 为酒醪以靡榖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 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徭役,成年人每年服役一个月,称“更卒”, 亲身去的叫“践更”。如不去可出钱三百由政府 雇人,叫“过更”。
赋税制度
汉兴,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无盖臧,……上於 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汉书》卷24上 《食货志》)
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书·惠帝纪》)
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 卷24上《食货志》)
《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 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 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 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 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 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为饰,不 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专务以德化民,是 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二 汉前期经济的恢复
西汉开国之初,针对多年战乱的残破局面,采取 恢复生产、与民休息政策。
▲组织军队复员。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 大小,按照军功爵位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
▲赐军吏卒以爵位。
▲招抚流亡。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人 口,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
▲释放奴婢。诏令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人奴婢 者,“皆免为庶人”。
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武帝时开始强盛。
《史记·平准书》: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 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但随着武帝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 算缗告缗、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措施,一方面抑制了 商人为牟取暴利而对国家和民众经济生活的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也收到了“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的效果。
《汉书》卷5《景帝纪》
(元年)春正月,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 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谷畜,或 地饶广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 听之。”
(后二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 繡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 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 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 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蠶,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 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 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 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 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 相以闻,请其罪。”
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 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汉书·高帝纪》)
孝文皇帝……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汉书》 卷6《贾捐之传》)
“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 民重用,至於生子輙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 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汉书》卷72《贡禹传》)
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秦国就建立了以 “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制度。
秦王政统治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 “书年”。
据云梦秦简,秦制男年十五(或十七)载明户籍, 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
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使黔首自实田”:土地载于户籍
《汉书》卷1《高帝纪》
(五年五月)诏曰:“诸侯子在關中者,复之十 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 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 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 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 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 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 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汉书》卷4《文帝纪》
(二年)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 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民谪 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 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 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 今年田租之半。”
(七年春)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十一年)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 者皆复终身。
西 汉 小 半 两 铜 钱
完善各种赋税制度。
▲田税:汉初实行十税一。后改十五税一,文帝 十三年诏免田租;景帝元年三十税一,并成为汉 朝定制。
▲人头税。算赋,年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 口赋,年7~14岁每人23钱;献费,每人每年63 钱。
迁徙豪富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于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 阳。此外,秦还不断强迫个别的豪富、贵族进行 迁徙。
秦始皇迁徙豪富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对豪富进 行打击。二是促进首都咸阳经济的发展。散居全 国各地的豪富,都有大笔财富,也有丰富的经营 之道,把他们集中到咸阳,对促进咸阳经济发展 和增加秦王朝的收入也是有利的。
编户齐民制
1、含义:
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 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 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 据。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 编户齐民。 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也包括 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是自 耕农。
2、背景:
汉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府需对众多人口进行管理。
《盐铁·论错币》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鐵、煮盐。 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 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 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
五铢钱
为解决私人铸劣钱营利造成的币制紊乱问题,汉 武帝决定从统一货币种类、统一货币发行权入手。 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改由上林三官 (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故亦称“上 林三官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 货币,旧时的货币一律作废。由于“三官钱”质 量较好,私铸无利可图,从而收到了统一钱币的 效果。
一 秦朝的经济政策 二 汉前期经济的恢复 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四 王莽改制及其影响 五 东汉的豪族地主和庄园经济
名词解释:五铢钱;五均六筦
论述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 面简要论述西汉武帝时期的文明成就,然后以此 为基础,试分析秦汉社会文明的基本特点。
齐 楚燕韩赵魏秦
圆形方孔钱
度
(长度)
量 (容积)
衡 (重量)
秦 朝 陶 量
秦朝铜量
秦量诏版
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秦铜权
秦始皇诏文权 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圆台形,鼻钮。 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14行。
秦 朝 铜 权
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
《汉书》卷59《张汤传》: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 贫民流徙,皆卬给县官,县官空虚。汤承上指,请造白 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鉏 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
1.统一货币
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秦汉时期是金属 货币的重要发展时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 属货币,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奠定了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基础。
十二年……三月……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顺 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 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其 这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 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 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 率其意,以道民焉。”
文帝提倡节俭
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五铢钱, 才稳定下来。五铢钱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这 种五铢钱从汉至隋,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 不废。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
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於 是告缗钱纵矣。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 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白金稍贱,民弗实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馀,终 废不行。……。
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货币为标准,统一全国货币。
《汉书》卷24《食货志下》:秦并天下,币为二 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 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 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 镒(20两或24两)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方 孔,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