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 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二桃杀三士”) • 第二、对于描述的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 物表情跃然纸上。(如“晏子使楚”) • 第三、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 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 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 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
《墨子》分类
• 1.“杂篇”
• 《亲士》、《修身》、《所染》、 《法仪》、《七患》、《辞过》、 《三辩》共七篇
• 2.“十论”
• 《尚贤》、《兼爱》、《非攻》等
• 3.“墨经”(又称墨辩)
• 《经上》、《经下》、《经说上》、 《经说下》、《大取》、《小取》六 篇
• 4.“墨语”
• 《公输》等
• 5.“墨技"
三)《荀子》的主要思想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 • • •
1.天道自然的思想 2.“天行有常”的思想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 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 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 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 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子部书是以先秦各派学说思想体系为主的所谓 “九流十家”组成,即以儒家、墨家、道家、名 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九个 学术思想流派和一个小说家流派为主体,形成与 发展起来的。 • 子部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归类过程,详情参 见《子部要籍概述》或书p106-p111
先秦诸子——儒家著作
墨子简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姓墨名翟,世称墨子。 • 《姓氏寻源》说墨氏出 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 裔。中国战国时期著名 思想家、政治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 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 夫,当过制作器具的工 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
《墨子》
• 《墨子》,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是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墨子言行 的总结性的著作。《墨子》一书忠实 地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原书十五卷, 七十一篇(“墨子七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后经秦汉之时, 遗失十八篇,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
二)作者简介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 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 “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 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 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 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 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 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 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 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 献。
对《晏子春秋》的归类的几种看法
• 这书《汉书〃艺文志》以来都列入儒家。 • 唐柳宗元撰《辨晏子春秋》,疑其墨子之徒有齐 人者为之“。 • 《郡斋读书志》就把它列入墨家。 • 《四库总目》又移入史部传记类。 • 吕思勉先生《经子解题》认为仍应算作儒家。 • ——选自《子部要籍概述》
《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 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 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 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 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 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在《汉书〃艺文志》法家里著录至今 还有存书的是《商君书》、《慎子》、 《韩非子》此外著录在道家里的有一 部《莞子》,也就是《管子》,《隋 唐〃经籍志》以下均改入法家。
第五组 组员:唐良鹏 孙小玉 冉学琴 曾欢 郭娅 王翠
目彔
子部书简介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兵)
宋明理学
考证之学
子部简介
•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大 类。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也称“乙 部” • 《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 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 清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 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 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参阅《隋 书〃经籍志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晏子春秋》
• 宴婴是春秋时齐国的 大夫,历任齐灵公、 庄公、景公三世。这 部《晏子春秋》,时 候人记述宴婴言行的 书。分内外篇,今传 本内篇谏上下、问上 下、杂上下六卷,加 外篇上下八卷,也有 的本子合外篇为一卷 成七卷。
•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 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 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 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 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 崇敬。
《墨子间诂》评价
黄绍箕称《墨子间诂》:“先生此 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 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 书雅记之晻昧,以疏证轶事。” “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 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 之。”——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
《墨子校注》
吴毓江著
• 吴毓江(1898年3月~1977年6月)号墨生,别 号墨村,男,汉族,重庆秀山人。1925年北京 大学经济学毕业。1950年8月起,任西南师范 学院政治课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1956年7 月调任历史系教授,讲授历史要籍介绍、古典 哲学、历史文选等课,并培养青年教师。以治 墨学著名,代表作《墨子校注》15卷,被收入 《察今堂丛书》,1944年1月由重庆独立出版 社印行,后西南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 书局均先后出版。
四)《荀子》的相关注本
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 雄《荀子简释》。
1、杨倞《荀子注》 杨倞的注本,首先将原名《孙卿子》改为《荀子》,继而对原篇 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对于原文,杨倞则首先进行文字的订正和词句的核查披漏,对难懂之字 给子标音,对难解之句给予注释,使后人对《荀子》一书能较顺利地 读懂.恰当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杨倞的注释比较简明、易懂,基本上 揭示了《荀子》原意。如《劝学》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 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杨倞的注释为: “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 王焕镳一般指王驾吾。王驾吾(19001982) ,著名文史学家,名焕镳,号觉 吾,江苏南通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 业,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保管﹑编 辑两部主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杭 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省政协长委等 职。1981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著有《墨子集诂》《墨子校释》《先秦 寓言研究》《万履安年谱》《万斯同年 谱》等。
•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 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 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 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 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们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 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著有此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 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 和具体措施。
• 一)《荀子》
•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 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 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 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 《荀子》全书论说方面极广,张觉在他的《荀子 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 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 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 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 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 重视人为的努力。“
——选自 《子部要籍概述》
王注的贡献
• 一是他吸纳了清代学者中研究和整理杨倞注《荀 子》一书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各家之说作了一 个梳理和辨析;
• 二是他个人对《荀子》以及杨注的校勘、注释、 考辨等方面超出了前人的成就。
作 者:王先谦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8年9 月第1版 书 号:978-71010-0402-1 定 价:¥40.00 元
《墨子校注》价值
• 《墨子校注》最大 特点,就是保存了 许多今天难见或已 经失传的墨子各种 版本的内容,为整 理研究墨子提供迄 今为止最详尽的版 本资料。是继晚清 孙诒让《墨子间诂》 后的一部重要注本。
《墨子集诂》
•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焕镳先生的遗作。 此书以清代孙诒让《墨子间诂》为底本, 录《墨子间诂》刊行后近百年间所有重 要的校订、训释《墨子》的见解,如王 闿运、王景曦、曹耀湘等。并从文字、 声韵、义理、文例四方面进行考察,在 订正错简,疏通文句,辨明篇章等方面, 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成为继《墨子 间诂》之后,又一部集大成的《墨子》 训释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 学习、研究《墨子》的必备书。
商君书
二十六篇名目: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杨注的不足
《荀子注》一书是现存最早的《荀子》注本,注释 颇详,为后人所承,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全录了该注。但杨倞在注中也有对原书未全解之 处,有时出现“或曰”二字。又如对于篇名“成 相”二字,杨倞解释为“成功在相”,而清人卢 文弨经考证解释“相”为一种乐器,又引申为用 该乐器所奏之曲,今已发展为“弹词”。篇中首 句“请成相”之意为“请奏此曲”。说性质
• 一、爱无差等的 平民性质。 • 二、独树一帜的 科学精神。 • 三、非攻备御的 军事思想。
——《墨学概要》孙卓彩
《墨子间诂》
• 十四卷,孙诒让 (1848年—1908 年)著,乃集清 代《墨子》校勘 大成之作。
• 孙诒让写《墨子间诂》把《墨子》 校注推向高峰,在这之前,《墨子》 长期以来“传诵既少,注释亦稀, 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 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 他吸收了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 戴望、俞樾、黄仲弢(tāo)、杨葆 彝等人的研究成果。
《晏子春秋》的注本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 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 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 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墨家
墨家概况
墨子与《墨子》 墨子注书
•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 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dí)。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 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 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 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 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 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平 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 (天志)。
2、《荀子集解》
• 自唐代杨倞作注后, • 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 它进行校勘诠释。王 先谦采集各家之说, 发挥己见,编成《荀 子集解》。该书脉络 清楚,是一个比较完 善的注本。
• 王先谦据谢本更取王念 孙《读书杂志》、俞樾 《诸子平议》等所考释, 并用台州本等参校,撰 成《荀子集解》,光绪 十七年长沙思贤书局刊 刻,至今仍读《荀子》 者常用的本子,1988年 中华书局又出版点校本。
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 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 所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商君书》共有26篇, 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第16篇存目无文, 第21篇有录无文 ),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 《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墨子》分类
• 1.“杂篇”
• 《亲士》、《修身》、《所染》、 《法仪》、《七患》、《辞过》、 《三辩》共七篇
• 2.“十论”
• 《尚贤》、《兼爱》、《非攻》等
• 3.“墨经”(又称墨辩)
• 《经上》、《经下》、《经说上》、 《经说下》、《大取》、《小取》六 篇
• 4.“墨语”
• 《公输》等
• 5.“墨技"
三)《荀子》的主要思想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
• • • •
1.天道自然的思想 2.“天行有常”的思想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 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 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 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 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 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子部书是以先秦各派学说思想体系为主的所谓 “九流十家”组成,即以儒家、墨家、道家、名 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九个 学术思想流派和一个小说家流派为主体,形成与 发展起来的。 • 子部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归类过程,详情参 见《子部要籍概述》或书p106-p111
先秦诸子——儒家著作
墨子简介
• 墨子(约前468--前376), 姓墨名翟,世称墨子。 • 《姓氏寻源》说墨氏出 于宋微子,为宋微子后 裔。中国战国时期著名 思想家、政治家、军事 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 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 夫,当过制作器具的工 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
《墨子》
• 《墨子》,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是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墨子言行 的总结性的著作。《墨子》一书忠实 地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原书十五卷, 七十一篇(“墨子七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后经秦汉之时, 遗失十八篇,现存十五卷,五十三篇。
二)作者简介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 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 “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 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 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 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 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 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 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 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 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 献。
对《晏子春秋》的归类的几种看法
• 这书《汉书〃艺文志》以来都列入儒家。 • 唐柳宗元撰《辨晏子春秋》,疑其墨子之徒有齐 人者为之“。 • 《郡斋读书志》就把它列入墨家。 • 《四库总目》又移入史部传记类。 • 吕思勉先生《经子解题》认为仍应算作儒家。 • ——选自《子部要籍概述》
《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 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 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 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 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 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在《汉书〃艺文志》法家里著录至今 还有存书的是《商君书》、《慎子》、 《韩非子》此外著录在道家里的有一 部《莞子》,也就是《管子》,《隋 唐〃经籍志》以下均改入法家。
第五组 组员:唐良鹏 孙小玉 冉学琴 曾欢 郭娅 王翠
目彔
子部书简介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兵)
宋明理学
考证之学
子部简介
•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大 类。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也称“乙 部” • 《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 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 清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 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 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参阅《隋 书〃经籍志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晏子春秋》
• 宴婴是春秋时齐国的 大夫,历任齐灵公、 庄公、景公三世。这 部《晏子春秋》,时 候人记述宴婴言行的 书。分内外篇,今传 本内篇谏上下、问上 下、杂上下六卷,加 外篇上下八卷,也有 的本子合外篇为一卷 成七卷。
•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 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 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 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 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 崇敬。
《墨子间诂》评价
黄绍箕称《墨子间诂》:“先生此 书,援声类以订误读,采文例以移错简, 推篆籀隶楷之迁变,以刊正讹文,发故 书雅记之晻昧,以疏证轶事。” “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 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 之。”——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 术史》
《墨子校注》
吴毓江著
• 吴毓江(1898年3月~1977年6月)号墨生,别 号墨村,男,汉族,重庆秀山人。1925年北京 大学经济学毕业。1950年8月起,任西南师范 学院政治课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1956年7 月调任历史系教授,讲授历史要籍介绍、古典 哲学、历史文选等课,并培养青年教师。以治 墨学著名,代表作《墨子校注》15卷,被收入 《察今堂丛书》,1944年1月由重庆独立出版 社印行,后西南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 书局均先后出版。
四)《荀子》的相关注本
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 雄《荀子简释》。
1、杨倞《荀子注》 杨倞的注本,首先将原名《孙卿子》改为《荀子》,继而对原篇 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对于原文,杨倞则首先进行文字的订正和词句的核查披漏,对难懂之字 给子标音,对难解之句给予注释,使后人对《荀子》一书能较顺利地 读懂.恰当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杨倞的注释比较简明、易懂,基本上 揭示了《荀子》原意。如《劝学》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 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杨倞的注释为: “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 王焕镳一般指王驾吾。王驾吾(19001982) ,著名文史学家,名焕镳,号觉 吾,江苏南通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毕 业,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保管﹑编 辑两部主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杭 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浙江省政协长委等 职。1981年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著有《墨子集诂》《墨子校释》《先秦 寓言研究》《万履安年谱》《万斯同年 谱》等。
•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 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 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 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 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 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们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 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著有此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 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 和具体措施。
• 一)《荀子》
•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 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 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 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 《荀子》全书论说方面极广,张觉在他的《荀子 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 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 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荀 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 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 重视人为的努力。“
——选自 《子部要籍概述》
王注的贡献
• 一是他吸纳了清代学者中研究和整理杨倞注《荀 子》一书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各家之说作了一 个梳理和辨析;
• 二是他个人对《荀子》以及杨注的校勘、注释、 考辨等方面超出了前人的成就。
作 者:王先谦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8年9 月第1版 书 号:978-71010-0402-1 定 价:¥40.00 元
《墨子校注》价值
• 《墨子校注》最大 特点,就是保存了 许多今天难见或已 经失传的墨子各种 版本的内容,为整 理研究墨子提供迄 今为止最详尽的版 本资料。是继晚清 孙诒让《墨子间诂》 后的一部重要注本。
《墨子集诂》
•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王焕镳先生的遗作。 此书以清代孙诒让《墨子间诂》为底本, 录《墨子间诂》刊行后近百年间所有重 要的校订、训释《墨子》的见解,如王 闿运、王景曦、曹耀湘等。并从文字、 声韵、义理、文例四方面进行考察,在 订正错简,疏通文句,辨明篇章等方面, 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成为继《墨子 间诂》之后,又一部集大成的《墨子》 训释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 学习、研究《墨子》的必备书。
商君书
二十六篇名目: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杨注的不足
《荀子注》一书是现存最早的《荀子》注本,注释 颇详,为后人所承,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全录了该注。但杨倞在注中也有对原书未全解之 处,有时出现“或曰”二字。又如对于篇名“成 相”二字,杨倞解释为“成功在相”,而清人卢 文弨经考证解释“相”为一种乐器,又引申为用 该乐器所奏之曲,今已发展为“弹词”。篇中首 句“请成相”之意为“请奏此曲”。说性质
• 一、爱无差等的 平民性质。 • 二、独树一帜的 科学精神。 • 三、非攻备御的 军事思想。
——《墨学概要》孙卓彩
《墨子间诂》
• 十四卷,孙诒让 (1848年—1908 年)著,乃集清 代《墨子》校勘 大成之作。
• 孙诒让写《墨子间诂》把《墨子》 校注推向高峰,在这之前,《墨子》 长期以来“传诵既少,注释亦稀, 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 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 他吸收了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 戴望、俞樾、黄仲弢(tāo)、杨葆 彝等人的研究成果。
《晏子春秋》的注本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 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 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 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墨家
墨家概况
墨子与《墨子》 墨子注书
•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 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dí)。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 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 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 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 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 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平 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但是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 (天志)。
2、《荀子集解》
• 自唐代杨倞作注后, • 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 它进行校勘诠释。王 先谦采集各家之说, 发挥己见,编成《荀 子集解》。该书脉络 清楚,是一个比较完 善的注本。
• 王先谦据谢本更取王念 孙《读书杂志》、俞樾 《诸子平议》等所考释, 并用台州本等参校,撰 成《荀子集解》,光绪 十七年长沙思贤书局刊 刻,至今仍读《荀子》 者常用的本子,1988年 中华书局又出版点校本。
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 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 所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商君书》共有26篇, 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第16篇存目无文, 第21篇有录无文 ),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 《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