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 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者孙红波学校横林中学班级高二〔8〕
课题《电磁感应现象》教时 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明确感应电动势的作用。
2、理解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
3、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通过观察、实验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三)教具、学具: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原
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矩形多匝线圈、电键和假设
干导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景,提出所要探索的问题
在讲课之前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些事迹:麦克尔•法拉第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最伟大的实验物理科学家。
在1821年法拉第仔细分析了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等现象,提出了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流呢?讲到这里,学生的思想引起了共鸣引发了他们的猜想。
然后继续讲法拉第坚信“磁能生电〞,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提出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让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个感性认识,接下来用手摇发电机演示了灯泡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同样也能发光的实验,并介绍手摇发电机的构造,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实验中使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并得出利用磁场可以获得电流的结论。
接着马上提出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得到感应电流?
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并设计实验和做实验等活动探索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
设疑:每组课桌上有一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源、矩形多匝线圈、电键和假设干导线,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要获得电流,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动手,研究探索这一问题。
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环节中,我选用了每四人一组,这样可以形成较好的讨论氛围。
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操作。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以下问题,并布置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
A、怎样利用现有设备得到磁场?
B、如何判断线圈里有没有电流?
C、做实验研究问题,记录自己的发现。
D、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指导,从中协调,启发并参与讨论,把握方向,同时掌握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能够感知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方法,建立电磁感应表象,诱发学生了解产生感应电流本质的思索。
③通过交流建构的方法深化课题
学生总结〔交流与评价〕
做完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先由学生报告自己的发现,并提出一种情况让其他同学来纠正或做补充再由教师整理,最后明确四种情况:
A、闭合电路中的一段直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电路中有电流。
B、线圈接电流计组成闭合电路。
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或自线圈抽出,或者说,条线磁铁和线圈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线圈里有电流。
C、原副线圈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
D、原副线圈没有相对运动,但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而改变原线圈的电流有变化。
模拟电磁感应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学生感知的电磁感应现象,形成电磁场感应、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生动直观的画面,诱导学生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
将以上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四种情况的实验装置抽象成物理模型,模拟重现实验,制成多媒体课件。
在多媒体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点拨思维,协助建构形成电磁感应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谈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④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启发学生找出以上四种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共同点〔在个性中寻求共性〕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演绎归纳:当闭合回路的磁感线增加或减少时,灵敏电流计G偏转,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到: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从而总结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进行德育教育
最后告诉学生:电磁感应过程是暂态过程,不是稳态过程,与电流磁效应〔稳态〕不同。
而在法拉第时代,过去的静电感应、磁铁感应以及电流的磁效应,都是一种静态和稳态关系,由于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导致法拉第〔还有科拉顿、安培、菲涅耳等〕长期研究的失败。
但是也是由于法拉第的这种执着的追求,不怕失败与挫折,持之以恒地坚持“磁能生电〞的实验研究,才使得他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在确定课题的十年之后成功了。
通过讲解这段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A、平时要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B、要注意加强理论指导
C、不怕失败与挫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⑤知识迁移,巩固应用
通过例题、练习,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学习中,调整与巩固认知结构,并通过联想、回忆、迁移等思维方式,使认知结构得到扩展和创新。
在这堂课中,作业除了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布置学生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发电机、变压器等简单的电路图,这是对本堂知识的深化,增强思维的发散与收敛,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的价值,发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