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道大题,24道小题。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zǔ)
B.漫溯(sù) (chēn)目 橘(jú)子洲 载 (zǎi)歌载舞
C.箕(qí)踞 寥(liáo)廓 飨(xiǎng)士卒 图穷匕见(xiàn)
D.戮(lù)力 淬(cuì)火 被八创(chuàng) 偏袒扼腕(w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A.笙箫 家俱 竞自由 秋毫无犯 B.逶迤 惊愕 万户候 天伦叙乐
C.拜谒 青苔 篱笆墙 挥斥方遒 D.沧茫 峥嵘 撑长蒿 头晕目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商务部长同时称,要努力提高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做到见事早、出手快、判断准,牢牢把握外贸工作主动权。

? B.北大学生致信野田,强烈呼吁日本政府能够着眼中日关系的大局,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彻底中止“购岛
”的错误行为。

? C.1979年6月,中方首次公开表明了我国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立场。

? D.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诸岛。

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 ,
?。

? , ?, ?。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1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④②③⑤①⑥ ? ? ? ? ? ? ? B.⑤④②③⑥①
C.⑤①②③⑥④ ? ? ? ? ? D.②③⑥①⑤④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每小题3分)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分)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重游缅湖(节选) E.B.怀特
①那个夏季,约在一九零四年,父亲在缅因的一处湖泊租了营地,带我们前去度过八月天。

假期过得很圆满,从那以后,我们都觉得,世界上再没有地方比缅因的那个湖区更美好。

我们一个夏天接一个夏天,总是在八月一日来这里,待上一个月。

后来,我成了海员,有时在夏季里,连续几天,海上卷起浪涛,海水冷得骇人,狂风一股劲从下午一直刮到夜晚,这让我不禁怀念林中湖面的宁静。

几个星期前,耐不住这种强烈的情绪,我买了几只鲈鱼钩和一个旋式诱饵,重返我们当年常来的湖区,准备钓上一个星期鱼,以慰故地相思。

②我带了儿子同行,他从不曾下过水,睡莲的浮叶也只隔着火车车窗望见。

去往湖区的路上,我开始琢磨那里变成了什么样子。

不知时间会怎样侵蚀了这块独特、圣洁的地方——小湾和溪流,落日的山峦,木屋和屋后的小路。

我相信那里必然修了柏油路,又不知道它还有哪些可悲的变化。

奇怪的是,一旦你听任自己的思想重回故辙,就会记起湖区一类地方那么多事情。

记起一件事,蓦然就联想起另一件事。

我想我还清楚记得所有那些破晓,此时的湖水,清冽而平静,我记得卧室的建筑板材发出的气味,还有潮湿的林木透过窗纱飘入的气味。

③我对柏油路的预感果然不错:它伸入湖岸半英里。

但当我带了儿子回来,住在农舍附近的一处营地,重温旧日夏季的时光,不觉感到,一切都还是当年模样——我很清楚,头一个清晨躺在床上,闻到卧室的气味,听见孩子悄悄走出
门,登船渐行渐远。

我开始产生幻象,似乎他就是我,因此,简单置换一下,我就是我父亲。

这种感觉徘徊不去,我们在那里的日子,时时萦绕在心头。

这不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但此时此刻,它却愈发强烈。

我仿佛处于双重的存在中。

我在做某件简单的事情,拾起鱼饵盒子,摆好餐叉,或者说着什么,忽然就觉得像是父亲在说话或做事。

那一刻真让人心悸。

④头一天上午,我们去钓鱼。

我摸摸鱼饵盒子里覆盖鱼虫的潮湿苔藓,看见蜻蜓贴了水面翻飞,落在钓竿梢头。

蜻蜓的飞临,让我确信,一切都不曾改变,岁月不过是幻影,时光并没有流逝。

我们将船泊在湖面,开始垂钓,微细的涟漪轻抚船帮,还像旧日一样,船还是那样的船,同一种绿颜色,船肋在同一处破裂,船底还是活水中同样的一些残留物——死鱼蛉、缕缕水藻、锈迹斑斑的废旧鱼钩、昨日捕获遗下的血痕。

我们默默盯牢钓竿的梢头,蜻蜓来而复去。

我将竿梢缓缓沉入水里,老大不忍地赶走蜻蜓,它们疾飞出两英尺,悬停在空中,又疾飞回两英尺,落回竿梢的更远端。

这只蜻蜓与另一只蜻蜓 ——那只成为记忆一部分的蜻蜓,二者的飘摇之间,不见岁月的跌宕。

我望望儿子,他正默默地看那蜻蜓,是我的手握了他的钓竿,我的眼在观看。

我一阵眩晕,不知自己是守在哪一根钓竿旁。

……
⑤记忆时时涌上心头,对我来说,那些时光,那些夏日,似乎无比宝贵,值得珍藏。

⑥宁静与美好与欢乐。

而实际上,如今惟一不对头的地方是这里的声响,汽艇的尾挂发动机陌生而恼人的声响。

这声音很刺耳,时时打破你的幻觉,让你感受到时代的推移。

白天,炎热的上午,这些发动机任性地、怒冲冲地吼叫;夜晚,夕阳残照的恬静湖面上,它们像蚊子一样在人的耳边嗡嗡聒噪。

我儿子很喜欢我们租来的尾挂机艇,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熟练地用一只手操船,他果然也很快掌握了略略阻塞油门(但不可过分)的诀窍,懂得如何调节针阀。

望着他,我会想起当年如何去鼓捣那台带有沉重飞轮的老式单缸发动机,只要从心里与它亲近,使唤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

⑦我们在营地悠然度过一星期。

鲈鱼踊跃咬钩,艳阳高照,一天又一天。

入夜后,我们都很疲倦,躺在小屋里,漫长白昼积聚下的热气弥散开。

屋外,清风细细,几乎难以察觉。

湿地的味道透过锈迹斑斑的纱窗飘进来。

入睡很快,清晨,屋顶上有红松鼠,照例欢快地啪嗒啪嗒蹦跳。

⑧一天下午,我们在湖边,赶上了雷暴。

那就像我小时候战战兢兢地看过的一出情节剧。

第二幕的高潮,是美国一处湖岸,雷电交加,那情景几乎没有变化。

场面很壮观,现在依然如此。

一切都那么熟悉,最初是一种压抑和燥热的感觉,沉闷的氛围笼罩营地,让人不敢远行。

后半晌(戏里也在此时)乌云密布,万籁俱寂,静得能听到生命的悸动。

随后,一阵微风轻,雷声隐隐逼来,系泊的船只突然侧身摆荡。

定音鼓敲响,小鼓敲响,跟着是大鼓和钹,噼啪作响的电光划破乌云,山上的众神龇牙咧嘴,兴奋地鼓噪。

接下来是一片沉寂,雨点不疾不徐地打在平静的湖面上,天光重现,希望再生,心情豁然开朗,度假的人欢快地跑出门外,冒雨下到湖中戏水,他们欢呼笑闹个不止,因为他们只不过是让雨浇了个透。

孩子们为沐雨栉风的新鲜感欢呼雀跃,这个只不过给浇个透湿的玩笑像是坚不可摧的链条,将一代代人连接起来。

持一柄雨伞艰难行进的人透着滑稽。

⑨其他人游泳,儿子吵着也要去。

他扯下雨中一直晾在绳子上的游泳裤,用力拧干。

我不想下水,懒洋洋地望着他,他的光裸的身躯瘦小而结实,穿上冰凉潮湿的短裤时,轻微地打起冷颤。

等他扣上浸水的腰带,我的腹股沟突然生出死亡的寒意。

18、作者重游缅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请问,改变的东西有哪些?文中关于蜻蜓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9、比较文中三处划线的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什么共同点?(4分)
20、文中缅湖宁静而美好的现实多次被打破,作者这样写是为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5分)
21、“父亲” 的形象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根据文意进行合理的探究,写出形象的内涵。

(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答题(4分)
我们的母语汉语,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令人喜爱、陶醉。

尽管今天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村庄,尽管你的作品可能进入不同语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但即使如此,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转达,无法获得对等理解。

它们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都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

我们如何使美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为一种衡量尺度,语言的可靠性甚至远在肤色之上。

余光中问得尖锐:“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我们只能在母语中生存。

一个汉语写作者,与其孜孜于让外国人说好喝彩,梦寐以求登上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台,不如潜心倾听他生息其上的那片土地的歌哭,用母语的音符谱写一部部交响乐或者一支支小夜曲。

只有对汉语具有像对母亲般的深情,才能够把握那一支族系的血脉,贴近那片土地的秘密,从而成功地记录、描绘和抒写,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1)请说明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分)
答: (2)简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分)
答: ))立意自定C(A.语序不当,“见事早、判断准、出手快”。

B.不合逻辑, 既然强调“彻底”,“中止”就应该改为“终止”。

D.“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 “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


4、C.【解析】试题分析:由后面的句子“在这个海峡港湾中”,推知前一个句子中必然提到“港湾”,遂推断前一个句子为④,在根据东海靖渔场推断,下一句必然介绍渔场,故下一句为⑤,筛选出C.B(第二句诗中的“水莲花”是此诗的主要意象,诗人用它来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笼罩下难以忍受的内心痛楚不准确,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淡淡的离愁。


C 坐:入罪,定罪。

14、D(A项,认为,动词/表修饰,连词 B项,于是,连词/依靠,动词 C项,代词,代赵括/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定中关系。

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15、(1)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任用他做大将,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就一定是赵括了。

(将:做大将,名作动。

破:使……失败,让……失败,使动用法。

者……也,表判断。

每处1分,译出大意1分,共
4分。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

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斥责他。

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

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很快中计,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

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

”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

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

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

”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

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

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

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

”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升任为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全部废除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

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却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

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

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

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

武安君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仓促提兵,迎战失利,于是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

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请求齐国救济,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开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

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但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出去。

无奈,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箭下。

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投奔赵国。

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

”于是连哄带骗地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

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

16、(1)长时春旱,得到及时雨后,农村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1分)。

田野间处处是戴着斗笠扶着犁把赶忙春耕的农人,一路黄莺歌声婉转,草木焕发生机,花朵新鲜绽放,水中虫儿快活游动(2分)。

画面有远有近,绘声绘色,清新怡人(1分)。

(2)久旱的忧愁辛苦,在得到及时雨后烟消云散,邻家老翁喜出望外(1分),“得雨”前的忧愁又辛苦与“得雨”后的欣慰且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更好地衬托出老翁对春雨的盼望及得雨后的喜悦之情(1分)。

17、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⑵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⑶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8、答: 变化的一是作者的身份,由儿子变成了父亲;二是湖区新修了柏油路。

(2分)文中关于蜻蜓的描写,渲染氛围,营造了宁静安谧的意境;即景生情,引发作者的回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物是人非的慨叹)(4分)
19、答案要点:
①都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力我的真实感受。

②都位于段落的最后,都是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产生的内心情感。

③都是在父亲、我、儿子三者之间产生角色转换的错觉之后生发的心灵感悟。

? (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0、答:表现了文章叙事节奏的变化(1分),并且逐层深入揭示了主题,即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生命新陈代谢的必然。

(2分)
例:
? ①重游时的美好被汽艇陌生恼人的声响打破;
? ②湖边悠然的假期被雷暴的恐怖壮观打破。

(2分)
21、答案要点:?
①我的父亲引领我来到缅湖,我从此喜欢上闲适恬淡的生活;我作为父亲引领儿子重游缅湖,在这里寻找宁静美好与欢乐。

? ②我作为曾经的儿子,现在是父亲,是连接了过去和未来的存在。

? ③在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现实生活的享受中,感悟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 (6分,每点2分)
22、(1)对一个不喜欢汉语的人,无法用汉语与他沟通。

(2)汉语优美、独特,我们应热爱汉语,自觉用好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