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观念教育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更直观的感受,对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激发学习化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生后
续更为深入的化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标准一改旧大纲的传统做法,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也归入“元素化合物”这个内容主题,这使得新课程对这部分知识教与学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实现知识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落实“三维”目标外,还要将一些重要的化学核心观念渗透其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因此,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融合化学科学某些核心观念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元素观”――开启认识物质世界的另一条通道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
是化学科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通过高中必修I中元素化合物
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较之初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物质与元素的关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因此物质有单质与化合
物之分);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性质与原子内部结构特点的关系(核电荷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等决定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这就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了
物质与元素的关系,进而能够运用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学习元素周期律。
二、“分类观”――使物质世界变繁杂为有序的利器
分类的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把纷繁复杂的事物,按一定的依据或标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分类观”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观念,分类思维和方法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在分析研究物质性质时,变繁杂为有序,按物质的共性(通性)进行类比学习,按物质的特性(个性)进行比较学习,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学习完CO2的性质,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后面学习SO2的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类比二氧化碳的性质。
同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两者的个性(特性),即CO2有氧化性(能与镁反应),而SO2既有还原性(能与O2、酸性KMnO4溶液反应)又有氧化性(与H2S气体反应),还具有漂白性(使品红溶液退色)。
显然,用“分类观”来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反应规律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克服对化学方程式感觉多而杂的恐惧心理。
三、“转化观”――架设物质世界联系的桥梁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转化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
学观之上的重要化学观念之一。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含了
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存在、用途等方面,其中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核心。
据我们对多届高一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必修I时,常常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所困扰,或因无法准确理解、及时记忆化学方程式而直接影响到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进而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甚至害怕或讨厌化学。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焦虑,注意培养学生应用分类和转化的思想进行学习。
通过分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物质的通性;通过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养成寻找物质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
如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可以让学生归纳出: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的转化线索;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指导学生归纳出: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的转化线索。
物质之间的每一条连线,都代表了物质的一种性质或另一种物质的制法。
这样,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
实践证明,在学习完一种元素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该元素的转化关系网,
对于掌握该元素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非常有效的。
四、“微粒观”――打开观察物质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微粒观”是化学科学核心观念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高中新课程在“必修I”元素化合物的内容中穿插了电解质溶液、离子、离子反应等知识,使得学生对“微粒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不但有分子、原子,还有离子。
如NaCl、KNO3等物质是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
通过离子反应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离子,离子是真实存在的;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溶液中离子间相互碰撞,若某些离子浓度减小,这些离子则发生了化学反应。
用“离子观”来分析和解决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往往能透过现象抓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比如,AgNO3溶液和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一般都用“写、拆、删、查”的四步书写法,这种写法学生虽然较不容易写错,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溶液中离子的真实存在及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溶液中分别存在的离子种类,再分析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哪些离子之间会发生反应,从而一步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五、“价态观”――构建认识物质世界的新视角
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融合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I的又一个较突出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
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后,对元素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大多数反应都能有规律性的认识。
但在学习Cl、Na、Fe、S、N及其化合物时,又会遇到很多疑惑,如Na2O2和CO2的反应、浓HCl和MnO2反应、Fe2+离子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Fe2O3和CO反应、Fe和稀HNO3反应。
这些反应学生很难理解反应的特征,无法寻找出反应的规律,因而也就很难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是教材没有出现过的反应,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既体现了物质世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揭示了物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从另一个视角――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一个化学反应的特征,寻找这类反应的规律。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从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及变
化特征(升高或降低)入手,即元素“价态观”,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对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
总之,必修I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应融合、渗透化学核心观念的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对化学核心观念的深入认识。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提升,对化学科学的价值有更深的体会!
(责任编辑:张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