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中有不少精华之处,他那独特的“三次主义”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大门呢。
然后是“移情主义”。
这可就更有趣啦。
咱们人啊,就像一个个小魔法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变”到周围的事物上去。
比如说秋天的落叶吧,本来那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树叶枯黄了,风一吹就落下来了。
可是当我们心情惆怅的时候,看着那落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漂泊的命运,“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叶就仿佛也有了哀伤的情绪。
反过来,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那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就觉得它们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呢。
这移情主义啊,就是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让那些原本没有情感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有了生命,有了和我们一样的情绪。
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其实是在欣赏我们自己的情感在那个艺术品上的映照。
比如说看一幅画,画里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如果你心里是平静的,你会觉得那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你内心的安宁;要是你心里正乱得像一团麻,你可能会觉得那湖水下面暗流涌动,隐藏着无数的烦恼。
朱光潜先生的这“三次主义”啊,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指南。
距离主义让我们找准欣赏美的位置,移情主义让我们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净化主义则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健康和活力。
咱要是能在生活中好好运用这“三次主义”,那这日子啊,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到处都充满了美的惊喜呢。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说: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
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
由此可知,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者对于巨松的不同态度,你对哪种态度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三个人看待古松的方式,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态度。
这三种态度分别是什么呢?第一种态度是实用的态度。
这种态度关注的是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害,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无关紧要。
我们会对有益的人或物产生喜爱的情感,对有害的人或物产生厌恶的情感,对无关紧要的人或物则不会产生特别的情感。
我们会倾向于追求有益的人或物,避免有害的人或物。
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在木商看来,事物的意义大都源于“有用”,即能够被我所用。
第二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
植物学家看待古松时,并不考虑它的实用性,而是注重客观、理性、抽象的思考,分析这棵古松与其他松树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科学家的目的在于寻找真相,追求真理。
第三种态度是审美的态度。
画家看待古松时,会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古松的本身上,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画家并不计较古松的实用性,也不推求古松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是注重直觉感受,追求美感的享受。
这三种态度分别注重的是不同的价值。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即追求实际利益;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真理;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美感享受。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2)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2)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文章来自:xx谈美①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③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④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原文赏析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原文赏析【作者小传】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主要着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
【题目解析】作者在论述深奥的美学上独辟蹊径,虚拟出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种观赏者,从三种人对古松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把何为“审美”向读者娓娓道来,并以我国三首千古流传的古典诗歌和人类奇迹长城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读罢让人心悦诚服。
【原文欣赏】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是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劲拔的古树。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审美人生事例

审美人生事例审美态度和实用态度是有距离的。
朱光潜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个木材商盘算的是它的用途,一个植物学家研究的是它的生长,一个画家看到的是它的盘曲的姿态和昂然的气概。
既然审美和实用有这样的距离,有些人物我们可能隔了距离才能欣赏。
欣赏他们,我们隔了历史的距离。
比如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他们的风神和思辨令我们钦赏。
龙章凤质、孤松玉山的嵇康,在竹林中目送手挥,论道谈玄,徜徉在自己高超的精神世界里,坚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放浪不拘、沉湎于酒的阮籍,平时隐而不显,有时也会于穷途痛哭,他拒绝与司马氏联姻,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我们欣赏他们的洒脱、他们的蔑视、他们的痛苦与深刻,这些都属于审美情感。
如果以实用的态度审视竹林,有人可能更赞同山涛和王戎的选择,一个做到吏部尚书,一个官至司徒,都大富大贵,而不像嵇、阮,一个死于司马氏的屠刀之下,一个终身借放浪来掩饰忧愤。
以实用的态度无法欣赏魏晋人物,清谈不属于实用,酒狂难以被理解,非儒有悖礼仪,“人的自觉”更是形而上,而之所以还有人能欣赏,是因为超越了实用,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深处。
而我们一般人能欣赏,是因为隔了历史的距离,可以撇开现实功用。
梁实秋在《诗人》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笑话。
’”“诗人住隔壁,是个怪物。
”“是笑话”,“是怪物”,这就是以实用的态度来品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所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命途多舛,为什么艺术家大都孤独,是实用的眼光不悦纳他们。
我们不能以实用的眼光去评判艺术和美,以及一切与精神有关的人和事。
物质社会里,很多人都以实用的眼光去考量一切。
你写一篇文章能挣几个钱?你追求精神的自由有什么用处?如果读书未能读到黄金屋,如果追求未能追到香车宝马,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人生。
这样来考量,最终艺术拜倒给金钱,精神让位给物质,美只能销声匿迹。
其实审美跟实用并非只有距离,很多时候它们是亲密无间地相处。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哇,你们听说过朱光潜说的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吗?这个真是太神奇了!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超级有趣的事情!首先呢,朱光潜爷爷说,有一种态度是“看树的人”。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小明和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一棵大树。
小明说:“哇,这棵树好大呀!它的树干粗得像小象的腿!”小红点点头说:“是呀,它的叶子绿得像小草一样!”这就是看树的人,他们只是看看树的样子,觉得树很高大、很绿、很漂亮。
可是,他们其实没有真的去了解这棵树。
然后呢,还有一种态度是“欣赏树的人”。
这时候,小明和小红就会坐下来,像老爷爷讲故事一样,开始对这棵树发出赞美:“哇,这棵树的树枝长得真好,像一把大伞,让我们在树下乘凉!”“对呀,而且这棵树的树皮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纹路,就像小花园一样!”他们觉得这棵树不仅仅是漂亮,还很有趣,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
欣赏树的人就是这样,他们会觉得树特别特别棒!可是,朱光潜爷爷还说,还有一种更神奇的态度,那就是“研究树的人”。
这时候,小明和小红就会变成小小科学家,拿出放大镜,认真观察:“你看这棵树的叶子上有很多小小的孔,可能是小虫子在里面住呢!”“对,还有这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些裂纹,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造成的!”他们不仅仅看树、欣赏树,还会去了解树的生活,研究树的成长。
研究树的人就像超级侦探一样,会把树的一切都弄得明明白白。
哇,这些态度真的是太有趣了!我觉得,我特别喜欢“研究树”的那种态度,因为我觉得了解树的秘密特别有意思。
不过,有时候“看树”和“欣赏树”也很重要,能让我们看到树的美丽和神奇。
其实,不管是哪种态度,都是很棒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态度。
就像我现在看到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我先是“看树”,觉得它长得好高好绿,然后我又变成了“欣赏树”,觉得它的树枝长得像一把小伞,给小鸟提供了一个小家。
最后,我变成了“小小科学家”,观察到树上的叶子有小虫子在爬来爬去。
哇,这样的体验真是太有趣了!所以啊,不管我们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一棵树,都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就像是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样,各有各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和朋友去公园散步的经历。
那天,我们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我的朋友A说:“哇,这
棵树真漂亮啊!”他是一个喜欢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总是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好。
而我的朋友B却说:“这棵树长得真奇怪,像个大怪物。
”他是一个喜欢挑战常规的人,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我的朋友C说:“这棵树好像很久没有人照顾了,叶
子都黄了。
”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公益的人,总是能够从他人的需求出发思考问题。
其实,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也是如此。
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认为这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一棵枯萎的弱小树木;还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美好前景,认为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我们不能否认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见。
我们
也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就像是三种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样,各有各的看法。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多样性,因为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朱光潜

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朱光潜)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朱光潜的《谈美》中提到三类不同的人对一颗古树的不同看法。
如果是商人,会注重古树的价格与所能获取的利益;如果是植物学家,会测量古树的各种数值,得出标准结论;但如果是艺术家,则会心无旁骛地欣赏其艺术性。
三种态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商人看重的是实用,植物学家注重科学,艺术家则更看重审美。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振华中学将举办以“思维·审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一种是“演戏人生”,“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
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
如果以当下流行语来概括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挑战不可能”。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却并非“挑战不可能”,而是“扬长避短”,如著名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再如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李左车赞其善于“以长击短”,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逐梦青年,你如何看待“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2021高三联考作文“朱光潜三此主义”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2020年最新]
![2021高三联考作文“朱光潜三此主义”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2020年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b4f9e8b5022aaea988f0f53.png)
2021高三联考作文“朱光潜三此主义”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01押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朱光潜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看到有些青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味烦闷、消沉,提倡奉行“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请写一篇文章,对朱光潜的观点加以评说。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02名师解题材料显示,朱光潜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强调青年要有担当,做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事,不推诿给别人。
意在考察考生是否认清社会现实,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
“此时”强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此时的应该做并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勤于学习,勇于探究,各个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任务去完成。
意在考察考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否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此地”从两个角度出发,我的地位和我的环境,能在当下做好该做的事,不到想象中更好的境地中去完成。
总的来看,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当代,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做学问,水平有高低,成就有大小,然而,除去大小、高低,三此主义是做学问唯一可靠的途径。
三此主义,是行动是至上者,没有行动至上就不配是一个知识分子,就不配称为民族和时代的良心。
03审题立意——指导写作由于典型任务的限制性,题目中要求“请写一篇文章,对朱光潜的观点加以评说。
”则要求考生必须综合以上情况,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三此主义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注意行文中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判断,不可脱离实际,高谈阔论。
但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勇立时代潮头?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行动,空谈误国,实干才能兴邦立国!考生在作文过程中阐明此身,此时,此地体现出了什么精神,在论述过程中写清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论述。
朱光潜理解美的三种态度作文

朱光潜理解美的三种态度作文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
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
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
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
朱光潜谈美三种态度高考作文

朱光潜谈美三种态度高考作文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干宏远的眼界和舒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比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之后,*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干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
"伪君子则妈力掩盖本色。
--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情趣流丰富生活也透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干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
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你知道朱光潜吗?他有特别有趣又超有内涵的“三次主义”呢。
先说这“三此主义”中的“此身”。
咱就活在这个身体里,这身体就在此时此地,就像你不能用别人的身体去生活一样。
这意味着我们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的事儿得自己干。
比如说你想考个好成绩,不能指望着别人替你学习。
你不能总是空想,“要是我有个超强大脑就好了”,然后啥也不做。
你得用你自己的这个身体,坐在书桌前,拿起笔,翻开书,这才是“此身”该有的态度。
这就像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武器和铠甲,你要带着它去冲锋陷阵,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学习的压力,还是和朋友相处的小烦恼。
再讲讲“此时”。
时间这东西可不会等人,朱光潜说的“此时”就是告诉我们要抓住当下。
很多人总是怀念过去或者幻想未来,却把现在给浪费了。
就像有些同学总是说“我以前学习多好啊,那时候我很努力”,然后就看着现在下滑的成绩唉声叹气。
还有的人呢,老是想着“我以后要成为超级厉害的人”,可现在却天天在那刷手机、打游戏。
这可不行啊!此时你有机会去学习新知识,此时你可以去锻炼身体,此时你能够去和家人朋友好好相处。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抓住每一个“此时”去努力奋斗的呢?比如说那些运动员,他们不会说“我明天再训练”,而是在每一个“此时”都在挥洒汗水,才有可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最后就是“此地”啦。
我们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这就是“此地”。
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环境不好,什么“我要是生在大城市就好了”“我这个学校资源太差了”之类的。
朱光潜的“此地主义”就是要我们在现有的环境里积极行动。
就像一颗种子,不管落在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山岩上,都要努力生根发芽。
你要是在一个小县城读书,那就在这个小县城里挖掘一切可以学习的资源,图书馆里的书、学校里的老师,都是你的宝藏。
要是在工作上,哪怕你所在的公司不是行业顶尖的,你也可以在这个“此地”做出成绩,和同事们一起努力把业务做好,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这第一章就很有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用一棵古松来给咱讲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像平常咱们看到一棵古松,要是想着这松能砍了做家具,那就是实用的态度啦。
这感觉就像是把古松当成了一个工具,满脑子都是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好处。
而科学的态度呢,就是把古松当成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它的细胞啊、生长规律啥的。
这时候古松就像是实验室里的标本,虽然也能让我们了解很多知识,但好像少了点啥。
美感的态度就不一样咯。
当我们用美感的态度看古松的时候,就不会去想它能做啥家具,也不会去研究它的细胞。
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欣赏古松的姿态、它的苍劲之美。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一样,就享受那种美在眼前的感觉。
这让我明白,生活里很多东西要是只看实用和科学,就会错过好多美的瞬间呢。
比如说一朵花,要是只想着它能入药或者做成香水,那就体会不到它盛开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美了。
这章啊,朱先生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特别有道理。
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就像在局中的小棋子,被各种事儿缠着,有时候根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吧,每天上班赶路,就只想着别迟到,路上那些花草树木啊,就都成了背景板。
但是艺术呢,它就像是把生活拉远了看。
就像我们看一场戏,台上的人在演爱恨情仇,我们在台下看得明明白白。
艺术和实际人生有了距离,我们就能跳出那些琐碎的烦恼和利益,去发现其中的美。
就像看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画,画里的农舍、田野都显得那么宁静美好,可要是真在那农舍里天天忙农活,可能就只觉得累啦。
这就告诉咱,有时候得学会从自己的生活里跳出来,像看艺术作品一样去看自己的生活,说不定就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美呢。
这一章可有点哲学的味道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是个脑筋急转弯一样。
朱先生说的宇宙的人情化,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
就像我们看到春天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就觉得它们很快乐。
其实我们哪知道小鸟到底快不快乐呢,这就是我们把自己高兴的时候那种欢快的感觉投射到小鸟身上了。
三种态度——读《谈美》心得札记

三种态度——读《谈美》心得札记一个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看法,同一种事物看法有很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很多种。
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及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古松,任何人看到它,都会说它是古松,但情境和观看者心境的差异都能影响到他们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
这是因为直觉不完全是客观的,个人所看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在书中朱光潜老先生提出了三种态度,分别有关于实用、科学和美感。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能够维持生活便可称为实用。
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经验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事物本身是混乱的,人们根据经验为其命名赋予其意义,才逐渐明白实用到底是什么。
木商才看到古松第一眼,便思考其价值、价格,这便是所提及的“实用”态度。
科学的态度却不是这样,它是客观且有理论支持的。
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
实用与科学可以说是相对的。
一个科学的态度,不需要情感与意志,重要的是抽象的思考。
科学家们在探索事物时总会分析因果、辨别特性,就像植物学家看到古松时,会在心中将其归入某类某科中去,会注意它与其他松树的异同,这种态度便为“科学”。
但是在实用的态度与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都不是独立的。
朱老先生在书中说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就像我们在画画或作业时,便将全部心神注入其中,让自己自成一个小世界,一个不关注“实用”与“科学”的世界。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这是书中的一句话,总结而言便是我们的态度由主观决定。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已逝、美人迟暮,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与失败已远去,许多轰轰烈烈的作品却仍留心间,因为这些作品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
就如《兰亭集序》中所提及的那样“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那对于二十一世纪而言,我们有类似可以传承的作品出现吗?我们新时代青年有能力创造出那些精神气魄吗?能不能只取决于我们想不想,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去点亮明天。
“三此主义”的朱光潜

“三此主义”的朱光潜对于朱光潜先生,我此前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美学家,个人收有他翻译的黑格尔《美学》四册,朱译《美学》一直被奉为经典。
而朱先生本人的思想和文学我却极少接触。
最近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一些当代作家的散文集,由知名画家老树画画先生配图,其中有一本是朱光潜先生的散文集,名为《慢慢走,欣赏啊!》,看了这本书,我才算是走近了朱先生。
朱光潜先生的思想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就是“三此主义”。
他在《谈立志》一文中说:“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朱先生自己总结:“这是一个极现实的主义。
”因为,“本分人做本分事,脚踏实地,丝毫不带一点浪漫情调。
”所以,他非常反对狂妄:“世间有许多人不肯学乘除加减而想将来做算学的发明家,不学军事不学当兵打仗而想将来做大元帅东征西讨,不切实培养学问技术而想将来做革命家改造社会,都是犯这种狂妄的毛病。
”而遗憾的是,这种狂妄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自古以来这种人还颇有市场:“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
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
”(《谈十字街头》)朱先生几十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仍然非常贴合现实,网上那些叫嚣、附和和盲从在今天仍然是“每况愈下”“不可收拾”,甚至比几十年前还要肤浅顽劣,究其原因,这个社会还是高谈爱国者多,低头做事者少。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
结果学废工驰,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那么,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国?朱先生是这样说的:“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
读朱光潜《谈美》

一、三种人对一棵古松的态度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美感与快感 五、慢慢走、欣赏啊
我们对古松的三种态度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 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 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 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 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 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 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 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 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 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 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慢慢走,欣赏啊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美。 虽然我们生活忙碌,但 是我们可以腾出时间停 下忙碌的生活,去欣赏 生活周围的美。
木格措
西湖
美与现实人生要有距离
美与现实人生要有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必须要将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中,距离不要太 远,这样使人无法了解欣赏,太近,容易使人 回到现实之中。 看到这个知识点,我就想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 “距离产生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移情作用 在观察外界事物,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 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 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同时,人自 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影响,多少和事物发 生同情和共鸣。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柳公权字:劲拔 赵孟頫字:秀媚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朱昌元题目似乎有点怪,在一般人的眼里,“古松”和“诗歌”不甚相干,怎么能扯到一起呢?其实,这是由两篇文章引发的,一篇是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另一篇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美学著作,翻译了《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等西方经典。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借古松说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面对古松,看到的只是一棵可以派作实际用场的木料,心里盘算的是“生意经”,比如价值几何,适宜造房子呢还是打家具,准备怎样购买、砍伐、运输;植物学家看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琢磨着应该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并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长久;画家则什么都不管,只管审美,全身心地欣赏它苍翠的树色、盘屈的枝干以及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朱光潜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不同的人的身份、性格和情趣都会影响对古松的观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感悟美。
无独有偶,诗人兼学者的余光中也把诗的读者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研究诗学的专家以及诗人。
一般的读者读诗,目的只在追求“诗意”,满足美感,兴之所至,随意讽诵吟哦,只要有所感悟即可,是一种“自然”“放松”的阅读。
如果是学者,诗就变成了研究的对象,读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不再有纯粹的阅读乐趣。
他对一首诗的“欣赏”,必须建立在“了解”之上,需要了解创作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诗歌的背景。
如果是诗人,读法又不尽相同。
面对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好诗,往往会像一个学徒面对师傅,总想学点什么手艺,不但希求眼前可用,更想他日翻出新奇,出人一头地。
学者读诗,要做学问,所以必须耐心、细心,条分缕析,遇到不喜欢的作品,也不能绕道而行,或视而不见。
诗人读诗,只要拣自己喜欢的作品就行,不喜欢的完全可以不理——这一点,诗人与一般读者也不同,一般读者读了自己喜欢的诗,就达到目的了,诗人却必须更进一步,不但得到审美的愉悦,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加借鉴。
余光中说“譬如食物,一般读者但求可口,诗人于可口之外,更须注意摄取营养”。
比如苏东坡,很喜欢“前辈”大诗人陶渊明,熟读陶诗,便作了许多“和陶诗”。
苏轼诗集中,和韵次韵的作品,竟占了五分之一以上,那首有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是为“和”自己的弟弟苏辙的作品而作,而后者的原作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强调诗人要打开眼界,多读各家作品,才能找到自己要走的大道。
“读者读诗,有如初恋;学者读诗,有如选美;诗人读诗,有如择妻。
读者赏花。
学者摘花。
诗人采蜜。
”余光中的比喻生动、风趣,耐人寻味。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不约而同,都在强调即使面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眼光,采取不同的读法,收获各自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