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中有不少精华之处,他那独特的“三次主义”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大门呢。
然后是“移情主义”。
这可就更有趣啦。
咱们人啊,就像一个个小魔法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变”到周围的事物上去。
比如说秋天的落叶吧,本来那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树叶枯黄了,风一吹就落下来了。
可是当我们心情惆怅的时候,看着那落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漂泊的命运,“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叶就仿佛也有了哀伤的情绪。
反过来,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那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就觉得它们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呢。
这移情主义啊,就是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让那些原本没有情感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有了生命,有了和我们一样的情绪。
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其实是在欣赏我们自己的情感在那个艺术品上的映照。
比如说看一幅画,画里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如果你心里是平静的,你会觉得那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你内心的安宁;要是你心里正乱得像一团麻,你可能会觉得那湖水下面暗流涌动,隐藏着无数的烦恼。
朱光潜先生的这“三次主义”啊,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指南。
距离主义让我们找准欣赏美的位置,移情主义让我们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净化主义则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健康和活力。
咱要是能在生活中好好运用这“三次主义”,那这日子啊,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到处都充满了美的惊喜呢。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说: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
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
由此可知,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者对于巨松的不同态度,你对哪种态度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三个人看待古松的方式,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态度。
这三种态度分别是什么呢?第一种态度是实用的态度。
这种态度关注的是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害,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无关紧要。
我们会对有益的人或物产生喜爱的情感,对有害的人或物产生厌恶的情感,对无关紧要的人或物则不会产生特别的情感。
我们会倾向于追求有益的人或物,避免有害的人或物。
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在木商看来,事物的意义大都源于“有用”,即能够被我所用。
第二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
植物学家看待古松时,并不考虑它的实用性,而是注重客观、理性、抽象的思考,分析这棵古松与其他松树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科学家的目的在于寻找真相,追求真理。
第三种态度是审美的态度。
画家看待古松时,会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古松的本身上,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画家并不计较古松的实用性,也不推求古松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是注重直觉感受,追求美感的享受。
这三种态度分别注重的是不同的价值。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即追求实际利益;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真理;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美感享受。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2)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2)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阅读答案文章来自:xx谈美①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③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④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原文赏析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原文赏析【作者小传】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主要着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
【题目解析】作者在论述深奥的美学上独辟蹊径,虚拟出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种观赏者,从三种人对古松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把何为“审美”向读者娓娓道来,并以我国三首千古流传的古典诗歌和人类奇迹长城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读罢让人心悦诚服。
【原文欣赏】谁都知道,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是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劲拔的古树。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审美人生事例

审美人生事例审美态度和实用态度是有距离的。
朱光潜说,我们对于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一个木材商盘算的是它的用途,一个植物学家研究的是它的生长,一个画家看到的是它的盘曲的姿态和昂然的气概。
既然审美和实用有这样的距离,有些人物我们可能隔了距离才能欣赏。
欣赏他们,我们隔了历史的距离。
比如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他们的风神和思辨令我们钦赏。
龙章凤质、孤松玉山的嵇康,在竹林中目送手挥,论道谈玄,徜徉在自己高超的精神世界里,坚决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放浪不拘、沉湎于酒的阮籍,平时隐而不显,有时也会于穷途痛哭,他拒绝与司马氏联姻,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我们欣赏他们的洒脱、他们的蔑视、他们的痛苦与深刻,这些都属于审美情感。
如果以实用的态度审视竹林,有人可能更赞同山涛和王戎的选择,一个做到吏部尚书,一个官至司徒,都大富大贵,而不像嵇、阮,一个死于司马氏的屠刀之下,一个终身借放浪来掩饰忧愤。
以实用的态度无法欣赏魏晋人物,清谈不属于实用,酒狂难以被理解,非儒有悖礼仪,“人的自觉”更是形而上,而之所以还有人能欣赏,是因为超越了实用,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深处。
而我们一般人能欣赏,是因为隔了历史的距离,可以撇开现实功用。
梁实秋在《诗人》一文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笑话。
’”“诗人住隔壁,是个怪物。
”“是笑话”,“是怪物”,这就是以实用的态度来品评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所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命途多舛,为什么艺术家大都孤独,是实用的眼光不悦纳他们。
我们不能以实用的眼光去评判艺术和美,以及一切与精神有关的人和事。
物质社会里,很多人都以实用的眼光去考量一切。
你写一篇文章能挣几个钱?你追求精神的自由有什么用处?如果读书未能读到黄金屋,如果追求未能追到香车宝马,那么你就是在浪费人生。
这样来考量,最终艺术拜倒给金钱,精神让位给物质,美只能销声匿迹。
其实审美跟实用并非只有距离,很多时候它们是亲密无间地相处。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哇,你们听说过朱光潜说的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吗?这个真是太神奇了!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超级有趣的事情!首先呢,朱光潜爷爷说,有一种态度是“看树的人”。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小明和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一棵大树。
小明说:“哇,这棵树好大呀!它的树干粗得像小象的腿!”小红点点头说:“是呀,它的叶子绿得像小草一样!”这就是看树的人,他们只是看看树的样子,觉得树很高大、很绿、很漂亮。
可是,他们其实没有真的去了解这棵树。
然后呢,还有一种态度是“欣赏树的人”。
这时候,小明和小红就会坐下来,像老爷爷讲故事一样,开始对这棵树发出赞美:“哇,这棵树的树枝长得真好,像一把大伞,让我们在树下乘凉!”“对呀,而且这棵树的树皮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纹路,就像小花园一样!”他们觉得这棵树不仅仅是漂亮,还很有趣,能给他们带来很多快乐。
欣赏树的人就是这样,他们会觉得树特别特别棒!可是,朱光潜爷爷还说,还有一种更神奇的态度,那就是“研究树的人”。
这时候,小明和小红就会变成小小科学家,拿出放大镜,认真观察:“你看这棵树的叶子上有很多小小的孔,可能是小虫子在里面住呢!”“对,还有这棵树的树干上有一些裂纹,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造成的!”他们不仅仅看树、欣赏树,还会去了解树的生活,研究树的成长。
研究树的人就像超级侦探一样,会把树的一切都弄得明明白白。
哇,这些态度真的是太有趣了!我觉得,我特别喜欢“研究树”的那种态度,因为我觉得了解树的秘密特别有意思。
不过,有时候“看树”和“欣赏树”也很重要,能让我们看到树的美丽和神奇。
其实,不管是哪种态度,都是很棒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态度。
就像我现在看到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我先是“看树”,觉得它长得好高好绿,然后我又变成了“欣赏树”,觉得它的树枝长得像一把小伞,给小鸟提供了一个小家。
最后,我变成了“小小科学家”,观察到树上的叶子有小虫子在爬来爬去。
哇,这样的体验真是太有趣了!所以啊,不管我们用什么态度去看待一棵树,都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

朱光潜在谈美中关于一棵树的三种态度作文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就像是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样,各有各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和朋友去公园散步的经历。
那天,我们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我的朋友A说:“哇,这
棵树真漂亮啊!”他是一个喜欢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总是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好。
而我的朋友B却说:“这棵树长得真奇怪,像个大怪物。
”他是一个喜欢挑战常规的人,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我的朋友C说:“这棵树好像很久没有人照顾了,叶
子都黄了。
”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公益的人,总是能够从他人的需求出发思考问题。
其实,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也是如此。
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认为这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一棵枯萎的弱小树木;还有些人看到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美好前景,认为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我们不能否认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见。
我们
也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美中两国对于一棵树的态度就像是三种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样,各有各的看法。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多样性,因为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朱光潜

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朱光潜)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朱光潜的《谈美》中提到三类不同的人对一颗古树的不同看法。
如果是商人,会注重古树的价格与所能获取的利益;如果是植物学家,会测量古树的各种数值,得出标准结论;但如果是艺术家,则会心无旁骛地欣赏其艺术性。
三种态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商人看重的是实用,植物学家注重科学,艺术家则更看重审美。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振华中学将举办以“思维·审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一种是“演戏人生”,“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
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一文中指出,“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一个人要有大成就,就必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
如果以当下流行语来概括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要“挑战不可能”。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成功之人,却并非“挑战不可能”,而是“扬长避短”,如著名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再如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李左车赞其善于“以长击短”,等等。
作为新时代的逐梦青年,你如何看待“挑战不可能”和“扬长避短”?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朱昌元题目似乎有点怪,在一般人的眼里,“古松”和“诗歌”不甚相干,怎么能扯到一起呢?其实,这是由两篇文章引发的,一篇是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另一篇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的三种读者》。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美学著作,翻译了《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维柯《新科学》等西方经典。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借古松说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面对古松,看到的只是一棵可以派作实际用场的木料,心里盘算的是“生意经”,比如价值几何,适宜造房子呢还是打家具,准备怎样购买、砍伐、运输;植物学家看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琢磨着应该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并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长久;画家则什么都不管,只管审美,全身心地欣赏它苍翠的树色、盘屈的枝干以及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朱光潜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不同的人的身份、性格和情趣都会影响对古松的观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感悟美。
无独有偶,诗人兼学者的余光中也把诗的读者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上的读者、研究诗学的专家以及诗人。
一般的读者读诗,目的只在追求“诗意”,满足美感,兴之所至,随意讽诵吟哦,只要有所感悟即可,是一种“自然”“放松”的阅读。
如果是学者,诗就变成了研究的对象,读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不再有纯粹的阅读乐趣。
他对一首诗的“欣赏”,必须建立在“了解”之上,需要了解创作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诗歌的背景。
如果是诗人,读法又不尽相同。
面对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好诗,往往会像一个学徒面对师傅,总想学点什么手艺,不但希求眼前可用,更想他日翻出新奇,出人一头地。
学者读诗,要做学问,所以必须耐心、细心,条分缕析,遇到不喜欢的作品,也不能绕道而行,或视而不见。
诗人读诗,只要拣自己喜欢的作品就行,不喜欢的完全可以不理——这一点,诗人与一般读者也不同,一般读者读了自己喜欢的诗,就达到目的了,诗人却必须更进一步,不但得到审美的愉悦,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加借鉴。
余光中说“譬如食物,一般读者但求可口,诗人于可口之外,更须注意摄取营养”。
比如苏东坡,很喜欢“前辈”大诗人陶渊明,熟读陶诗,便作了许多“和陶诗”。
苏轼诗集中,和韵次韵的作品,竟占了五分之一以上,那首有名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是为“和”自己的弟弟苏辙的作品而作,而后者的原作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强调诗人要打开眼界,多读各家作品,才能找到自己要走的大道。
“读者读诗,有如初恋;学者读诗,有如选美;诗人读诗,有如择妻。
读者赏花。
学者摘花。
诗人采蜜。
”余光中的比喻生动、风趣,耐人寻味。
朱光潜的“三种态度”和余光中的“三种读者”不约而同,都在强调即使面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眼光,采取不同的读法,收获各自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