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汉语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汉语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
【摘要】汉语阅读是中学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
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了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汉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汉语阅读障碍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主要有词汇障碍、文化障碍、方法障碍。
并根据障碍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提高汉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汉语阅读障碍对策
阅读,是汉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阅读往往成为学生的一大弱点。
为此,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障碍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而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
1.阅读障碍分析
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语境知识、目标语文化知识与阅读方法等。
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相互补偿,彼此影响[1]。
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分析得出中学生目前的阅读障碍主要受词汇方面的影响。
加上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知识贫乏,逻辑推理能力不强以及未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从而进一步造成了阅读上的困难。
1.1 词汇障碍
词汇障碍往往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第一大障碍。
一是所记词汇的数量不够。
如果一篇文章生词太多,这不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更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二是一词多义、对词汇掌握的深度不够。
许多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只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
学习语言不但要有足够的词汇量还应掌握它的用法,根据不同的语境判断其意义从而达到对文章的理解。
1.2 文化障碍
文化障碍是中国学生阅读汉语读物时的主要障碍之一。
文化障碍隐蔽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在汉语阅读中,文化障碍与语言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载体,不仅承载着语言信息,而且承载着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反过来作用于语言信息。
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既得益于文化信息又受制于文化信息。
1.3 方法障碍
阅读方法不当和阅读技巧欠缺会极大的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学生的阅读方法障碍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阅读方法单一,速度太慢,逐字逐句阅读不会
跳过次要的词句,以获取最重要的信息;二、没有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概念;三、没有掌握推理方法,不能从语篇的衔接关系去推理达到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四、阅读目的不明确,没有从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把握不了重点。
以上不良习惯和方法造成对文章的表层理解未触及深层含义。
2.对策
以上阅读障碍是影响学生汉语阅读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汉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采取下列对策。
2.1 培养学生猜词释义能力来克服阅读中的词汇障碍
在外语学习中猜测词义策略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一直在学术界和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
这一策略在阅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认知科学中关于图式理论的支持。
作为阅读中词汇掌握不足的补充,读者通过词义猜测策略,可以克服阅读中生词、多义词带来的理解障碍。
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发展解释有关上下文的能力,预测下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对篇章的理解能力。
另外,不必频繁地查字典选词义,保持阅读过程顺畅及大脑思维的连惯,增加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常用的猜词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 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词义
(1)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
在含有表示转折意义的词的句子中,前后的语义存在明显的对比关系。
根据这种关系,学生很容易猜测出生词的词义。
(2)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3)根据同等或同位关系来推测
2.1.2 根据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
2.1.3 利用语境线索猜测词义
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词与它前后的词语或句子甚至段落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
语境决定了语言的选择,限制了词语的意义。
不同的语境又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推测和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或排除歧义,即利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或短语和上下文中已知部分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推理。
(1)根据上下文的举例、描述或重述来推测
(2)根据所给的解释、定义来推测
2.2 排除汉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语言与文化互相交织在一起,中国学生阅读汉语材料时,面临的文化障碍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面的。
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Porter),提高汉语阅读理解质量,不仅需要精通汉语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化。
所以,我们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使语言教学不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
文化教学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
其次,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涵义,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2.3 指导阅读技巧,排除不良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是提高汉语阅读能力及效率的关键。
因此,教师一定要分析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克服阅读上的种种不良习惯,以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加以指导和训练:
2.3.1 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题材,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一查阅法,快速阅读,头脑中带着问题,用目光快速地查找所需的特定信息,采取跳跃、选择阅读的方法,对与所要寻找的信息无关的文字,则一概忽略。
二是略读,较快速阅读文章,识别文章种类,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阅读时可舍弃细节,直接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其查寻目的性比较强,重点也突出。
教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标题、篇首段、结尾段及每段的第一句,确定文章的核心问题。
这一技巧能培养学生快速正确地寻找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三是精读,仔细阅读分析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理解和掌握所读材料的全部意义。
为了阐述中心思想,作者总是运用大量的事实并进行各种不同的陈述,也就是说,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围绕主题句而展开的,或是提供例证;或是进行分类比较;或是说明原因、结果、目的等等。
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要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论据等全部内容,并利用文中明确表达的思想和信息,找出有关细节,确定作者观点表达的范围。
此技巧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能力。
2.3.2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主题句的阅读技能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注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斜体字、图片、图表、段首、段尾。
因为关键词和主题句往往隐藏在这些地方。
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可以帮助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3.3 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篇章整体结构
可以通过阅读问题,快速捕捉语篇的主要信息,初步建立篇章的宏观结构,再有效地交替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进行相关阅读信息处理,提炼篇章的主题,进而领会作者的用意及思想感情。
此方法有助于阅读者对全文的概貌有所了解,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相关信息,减少阅读信息处理量,提高阅读速度。
2.3.4 培养逻辑推理的阅读技能。
推理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核心
逻辑推理是指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以及上下文中的某些信息词和信息句,推导出隐含在文章中的意思。
(戈玲玲2002)对推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训练学生理解深层含意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语篇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依据具体的语境,推导出语篇的深层含意,得出结论。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并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对于中学生汉语阅读速度慢、障碍多、效率低下的现象,应从克服汉语词汇、文化知识、阅读方法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着手,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训练他们的推理能力。
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能使学生汉语阅读能力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戈玲玲著.教学语用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李慧.阅读与阅读现状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