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说《论语》:里仁篇(四)
里仁第四
04.04子曰:“茍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茍(jì):诚、敬、谨慎、自我警省勉励。

与“苟”不同。

“苟”为假如、如果之义。

②恶(è):恶念、恶行。

【茍】
《说文》:茍:自急敕也。

从羊省,从包省。

从口,口犹慎言也。

从羊,羊与义、善、美同意。

凡茍之属皆从茍。

己力切。

,古文羊不省。

《约注》:茍:桂馥曰:“经师说此字,多误为从艸之苟。

字通作亟,《广雅》:'亟,敬也。

’《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

’”舜徽按:茍、亟实即一字。

本书二部:“亟,敏疾也。

”与“自急敕也”意同。

《尔雅·释诂》:“亟,速也。

”《释文》云“亟又作茍,同居力反。

”是茍、亟本一字,分属二体也。

茍从羊省,与从艸之苟,绝然二字。

隶书与苟字形近,因误为苟。

经传中二字相乱之处至多,如《仪礼·聘礼记》“宾属茍敬”,《礼记·大学》:“茍日新”之类,皆当作从羊省之茍,学者所宜明辨也。

附:《约注》:苟:段玉裁曰:“孔注《论语》云:'苟,诚也。

’郑注《燕礼》云:'苟,且也。

假也。

’皆假借也。

”舜徽按:此训艸也,音古厚切,自是艸名。

与从羊省、从包省、从口之茍,而音己力切者,乃两字,不可混也。

从羊之茍,训“自急敕也”。

故引申有诚义。

与从艸之苟,音义绝远。

惟以形近易乱,段氏乃亦目为一字,谬矣。

汉字“茍”初文像竖立着双耳类似羊的小动物之形,这种动物警觉性很高,有警觉、警戒、谨慎之义。

周宝宏在《字源》中释:“茍
字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甲骨文茍字不从口,上也不从羊或羊省,下也不从包省,本像一人跪坐之形。

清饶炯《说文部首订》:'急敕义为敬,《仪礼·聘礼》云:“宾为茍敬”,而以二字连文者,盖析言之曰茍曰敬。

’又:'然则敬从茍而加攴,音义相同,固是一字矣。

’西周金文正用茍为敬。

……茍字,甲骨文不从口,但从西周早期金文开始已经有加'口’者,从口形当为装饰性符号,与说话之口无关。

”因字形和“苟”形近常常误作苟。

对此,张舜䘗在《约注》中已经析解清晰,古文字学界也有共识。

《说文》“茍,自急敕也”,是自我警戒、提醒警省之义。

本义为敬、警觉、警戒,引申为敏疾、谨慎、诚、自我警省勉励等义。

先师说:“心怀敬诚之意而立志于仁德的人,会以'仁之为人’的信实谐和之善,来引领校正自己的言行,自然不会有不利于仁德谐和的不善的恶行了。


【章旨】
前一章通过先师“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仁者顺从仁德之性情的好恶而从仁德之善的自觉,从“能好人,能恶人”之中体悟“仁之为人”的仁德之善的以人为本要旨。

本章先师通过“茍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志于仁德大道的君子从仁谨慎的持续不懈,把握志于仁而向善的自警、自省所达成的利己利人的仁德谐和的无恶之善。

【析辨】
本章承接前章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言行好恶从仁顺道而自在的肯定,本章通过“茍志于仁“无恶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茍志于仁的内心行念自在的从仁顺道,理解把握本章需要注意二点:一是“茍志于仁矣”的“茍”。

由于“茍”和“苟”字形的相近,经传中常常相混。

“苟”本义为一种草, 借为表示假设、如果之义。

没有诚、敬、谨慎之义。

“茍”有言行谨慎、警觉、警戒而自我警省勉励之义,用在本章自有对为学君子警策警省的用意。

“张舜䘗《约注》
中按:苟自是草名,茍训“自急敕也”,引申有诚义,与从艸之苟音义绝远。

汉·孔安国、宋·朱熹都将“苟”解为“诚也”,可见“苟”本字应为“茍”。

乔一凡在《论语通义》中解:“茍字应读亟,与从草苟字不同。

《说文》:'茍,自急饬也’。

孔子谓人能急志于仁,自然无恶行的。

语极明白。

倘读为苟如之苟,而无恶,终嫌有病。

不若急切求仁,自然不会为恶之为愈也。

”古棣等也在《〈论语〉译说》中解说:“孔安国、皇侃、邢昺、朱熹皆释'苟’为'诚’。

邢昺疏:'苟,诚也。

此章言:诚能志在于仁,则其余行终无恶也。

’朱熹《集注》:'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至也。

其心诚在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

’并列'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杨氏之说甚好,揣摩《论语》本文,孔子确是把做坏事和无心做了错事区别开来。

……'苟’字何以有'诚’义?'苟’训'诚’,字书不载。

林义光考证:金文'苟’与'敬’为同字(见台湾高树藩编撰《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敬’字可以引申出'诚’义来。

林义光之说,是。

《大学》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苟’也只能是'诚’的意思。

”只是其没有把握到“苟”和“茍”字形相近而误的实质。

二是注意“无恶也”的“恶”。

本章“恶”和上章“好恶”之“恶”不同,“恶”是“恶行、恶念“之意。

王熙元《论语通释》中释:“无恶、朱批注作:'必无为恶之事’,竹添的论语会笺说:'恶字兼心与事,无恶者,恶自然而消之谓也。

’似乎比朱注来得周密圆通,因此,无恶、就是没有恶念与恶行。

”接着析解:“本篇第七章有'观过,斯知仁矣’的话,可见仁者未尝没有过失,但仁者绝不至于有心去作恶。

当然,过与恶是有差别的,凡有心违背天理称为恶,若无心的违失,则只是过失而已。

因此,古人极重视心志的善恶,……'无恶’的'恶’兼恶念与恶行而言,恶念的有无,与'志于仁’与否直接相关,所以朱子语录说:'才志仁时,便无恶;若间断不志仁时,恶又生。

’至于何以'志于仁’则'无恶’的道理,宋人赵顺孙论语纂疏引黄榦的话说:'人心不可两用,志于此,必遗于彼,所患者无其志耳。

况仁者此心之全德,诚志于仁,则必先存此心天理之公,而去其人欲之私,恶
念何自而生乎?’徐英论语会笺则说:'天下之善,皆仁心之所发,仁者善之本,诚志于仁,何恶之有?’心志向于仁道的人,恶念不生,则自然没有恶行;否则一生恶念,则恶行必有所不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