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下的生态扶贫之路——以甘肃省陇南市W区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W 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区情,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一、陇南市W区生态扶贫的主要成就
陇南市W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地理差异明显,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既有南国的灵秀,又有北国之雄奇,更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
为践行“两山”理论,陇南市W区充分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扶贫富民之路。
W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也是全省贫困村最多、贫困面最大的县(区)。
2013年底,该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1万户15.01万人、贫困村287
个。
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洛塘镇、五库乡更是被纳入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218个村(含32个非贫困村)被确定为全省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总数为319个。
近5年来,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退出贫困村211个,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33.9%下降到2018年底的6.8%。
其中,2018年脱贫0.53万户2.07万人,退出贫困村172个。
2018年底,尚有贫困人口0.77万户3.01万人,贫困村10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3.9%。
该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阴湿区、半山干旱区和林缘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地震、暴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扶贫开发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
为了啃下这一“硬骨头”,W区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向特困片区倾斜,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治理,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
“两山”理论下的生态扶贫之路
——以甘肃省陇南市W区为例
洪秋燕
摘要:甘肃省陇南市W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立足区情,大力推进生态扶贫,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关键词:“两山”理论;生态扶贫;生态文明
DOI:10.16653/ki.32-1034/f.2020.017.001
2020年第17期
势,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总结出了“靠山吃山,生态治山,绿色富民”的宝贵经验。
W 区以生态特色产业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特色经济林果开发,使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
为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W 区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培育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了绿色经济发展效益。
全区现已栽植花椒100万亩、核桃50万亩,发展油橄榄50万亩、茶叶3.25万亩,种植中药材20.3亩,育苗10000亩。
近2年,W 区发展林下生态散养鸡90万只,中蜂饲养5.67万箱。
在319个贫困村组建带贫合作社675家,村集体积累达到748.41万元,村均2.35万元。
林下经济收入人均达1500元左右,已成为当地人民真正的“摇钱树”,生态扶贫效益日渐彰显。
由于着力推进绿色屏障建设,W 区依托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201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
同时,积极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沟)道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沟)道生命健康,实现河(沟)道功能永续利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扶贫
W 区坚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重栽植花椒、油橄榄、核桃、茶叶等特色经济树种。
在不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高寒阴湿区,培育了贫困村村村有生态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长效机制,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增收渠道,助推了生态扶贫。
2.全面开展林业产业扶贫
按照“川坝蔬菜油橄榄、半山椒果、高山药材”的生态产业规划,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增收致富路。
2018年,全区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实现脱贫4810户18664人。
截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发展经济林果总面积200多万亩,贫困村群众收入的80%来自或依托于特色经济林果产业。
3.做好政策性生态护林员扶贫工作
W 区采取“县统筹、乡镇聘、村管理”模式,依照“公开、公正、公平、精准、自愿、择优”原则和“公告、申报、审核、考察、评定、公示、聘用”程序严格组织开展了人员选聘,最大限度地吸收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让贫困群众在生态保护上实现就业增收。
4.充分发挥造林绿化劳务助推生态扶贫W 区强势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并促使通过获取劳务报酬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益得以实现。
在造林环节,推广租地造林、股份造林、合作造林、承包造林等多种造林模式,通过出租土地、入股分红、打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在新造林管护环节,推广聘请专业栽植护林公司模式,尽可能地聘用贫困群众参与新造林的日常管护,以此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5.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生态扶贫
W 区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使乡村旅游成为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路径。
2018年,W 区乡村旅游人数达到166.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35亿元,乡村旅游现已成为当地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富民产业。
6.群策群力形成生态扶贫大格局
W 区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整合优化生态扶贫帮扶力量。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生态扶贫。
三是东西扶贫协作成效初显。
二、W 区生态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产业发展难度大W 区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境内沟壑纵横,高山峡谷交错分布,土壤肥力较差。
由于长期过度开荒耕种以及重伐轻造,使得林地、草地资源锐减,给生态产业扶贫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特色支柱产业花椒、核桃又主要分布在半山干旱地区,缺乏水利配套灌溉设施,制约了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
-02
3.农林产品产业链短,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W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尤其是花椒产业、中药产业与核桃产业,目前还缺少精加工企业,产业附加值低。
发展较快的油橄榄产业也没有形成全国知名品牌,仅有的几个当地品牌也是各自为阵,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难以提升,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4.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合作社带贫能力不足
当前,全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其具体表现为:种植结构单一,产品难增值;农户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及时与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成“需要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全区成立的1656个合作社真正规范运营的只有594家,合作社带贫作用不明显。
5.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规模化经营
目前,W区在土地流转中还存在手续不完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具体来说:一是土地流转总量小;二是流转的土地多为坡地和山地,制约了规模化;三是土地流转的层次较低;四是土地流转手续欠规范,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五是农业效益比较低。
农民对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土地流转。
三、解决当前短板弱项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两山”理论的基础。
当务之急是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努力实现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培育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争取社会资本投入
目前,专业化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治理仍是当地生态建设的一项短板。
建议W区在逐年加大生
态修复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开招标专业护林公司进行管护,全面规范管护公司的管护行为。
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大力吸引企业进入该领域,形成造林护林的“组合拳”。
3.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
目前,W区林下经济以传统的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主。
其主要有“双椒模式”“林菜林果模式”“林药模式”和“林禽模式”。
建议W区抓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的特点,构建一个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4.推进农旅融合,加快发展特色田园综合体
建议W区交通、农牧、林业、扶贫、文化旅游等部门统筹规划、协调联动,依托九寨沟大旅游经济圈,努力打造甘陕川毗邻地区生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林旅融合及民宿经济,并通过政策奖补,引导和带动周边及沿线贫困户自主创业和就业,让贫困群众搭上“农林旅融合致富快车”。
5.做大做强生态异地搬迁工作
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既保护生态又减少扶贫成本。
在完成生态易地扶贫搬迁各项考核指标要求的同时,要对迁出区宜林土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达到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致富双赢。
6.利用新媒体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
建议W区宣传、文化旅游、商务等单位以“线上+线下+融合”的视角,加强微媒矩阵建设。
利用全区的“微媒矩阵”统一持续发声,1000多家网店微店持续宣传推介,集中对特色产业进行宣传报道。
特别是通过大力宣传“四宝”——油橄榄哥、花椒姐、红芪弟和蜂蜜妹,提高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度,打造推介特色品牌。
7.推进“三变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
建议W区进一步学习借鉴贵州六盘水“三变
2020年第17期
改革”模式,不断创新运作模式,组建新型“带贫”合作社,积极引导区内外实力雄厚、制度健全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盟,稳步推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四、陇南市W 区生态扶贫的经验启示
1.持之以恒连片治理,打造生态修复产业带近年来,W 区促进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的要求,坚持先难后易原则,先扫盲区、补短板、啃硬骨头,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带。
一些乡镇形成了万亩油橄榄示范园,一些村建成了生态茶园观光农事体验基地等。
2.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提升区域特色优势W 区按照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特色之路。
同时,全区立足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旅游等生态特色产业,并与退耕还林、林权改革、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相结合,做大做强了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花椒、有机茶叶等主导产业,荒山增绿、群众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兼顾生态扶贫两不误W 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油橄榄、花椒、蜂蜜、红芪、茶叶等名优农特产品,“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的美誉享誉全国。
W 区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按特困片区做规划,按贫困村列项目,因户施策,按带贫成效扶企业”的生态产业布局。
特别是花椒,现已成为全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金牌产业。
4.完善新媒体矩阵,创出电商扶贫新路子W 区围绕把陇南建成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区的
目标,不断强化电商团队、微媒助力、典型引领“三轮驱动”,已在全区初步构建起了“产业+农户+合作社+网店+平台”的电商扶贫模式。
目前,W 区通过电商扶贫,不仅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特色农产品卖出难的问题,而且延伸了产业链,促进了生态特色农产品种植、储藏、加工、包装、物流一体化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践证明,“贫困户变电商、电商带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子已成为推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示范。
五、结语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指标,而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近年来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陇南市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这是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
W 区作为陇南市生态扶贫开发示范区,扬长避短,依托退耕还林政策,群策群力地在生态扶贫方面大展身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供推广的成绩,但在产业链条、优化结构、规模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对此,W 区正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做实异地扶贫搬迁、加快电商发展等方式,全力改善和促进地方经济和生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窦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2]魏婷.陇南市生态富民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3]孙要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J].前线,2019(07):40-43.
(作者单位: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党校)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