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作者:王延秋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11期
摘要:羊双腔吸虫病是由于肝脏的胆管和胆囊内寄生有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等引
发的一种寄生虫病。

我国各地都可发生该病,其中以东北、西北地区及内蒙古最容易发生。


要是反刍动物出现发病,如山羊、绵羊、牛、鹿等,有时人也可感染,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双腔吸虫病;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1-0098-01
1 病原学
矛形双腔吸虫。

新鲜的成虫为红褐色,呈扁平的半透明状,外形类似柳叶,固定后的虫体
为灰白色,虫体大小为(4. 2-8. 25) mm×(1. 55-2) mm。

前端相对较尖,顶端腹面为圆形的口吸盘,直径为o.27-0. 49 mm。

腹吸盘位于睾丸前方和肠管分支后方,略微比吸盘大,直径为0. 27-0. 53 mm。

虫体有2个睾丸,接近圆形,稍微分叶,在腹吸盘后方呈前后纵列,腹吸盘
前方有椭圆形的雄茎囊。

睾丸后方为略呈圆形的卵巢,后方为梅氏腺和受精囊,子宫较长,并
存在弯曲,其后半部分含有大量虫卵,阴道位于其末端。

从睾丸后缘两侧开始至虫体后1/3处为卵黄腺,大约贯穿虫体总长的1/4。

卵黄腺中部是一横向的卵黄管,直接伸入到卵黄囊。


虫会产出黄褐色的椭圆形虫卵,里面含有毛蚴,一端有卵盖,两侧不对称。

中华双腔吸虫。

新鲜的成虫呈扁平透明,外观类似长叶状,大小为(7. 04-8. 56) mm×(2. 03-2.14) mm,头锥和肩部清晰可见,尾端尖细。

虫体前端腹面生有口吸盘,接近圆形,直径为0. 5-0. 52 mm。

睾丸之前的水平部位为腹吸盘,相比于口吸盘略大,直径为o.55-0. 58 mm。

两个睾丸边缘存在缺刻,在腹吸盘后面呈左右并列。

两睾丸的输出管最终会汇合为一条输出管,且膨大后变成雄茎囊。

雄茎囊呈圆形,雄茎、前列腺以及贮精囊都存在于囊内,囊前端连接于
生殖孔。

睾丸后方为圆形的卵巢,卵膜和梅氏腺位于后方。

子宫分为上行圈和下行圈,前者呈
深褐色,里面含有成熟的虫卵;后者呈淡黄色,里面含有未成熟的虫卵。

子宫远端在生殖口处
开口。

虫体中部两侧为卵黄腺,前端位于睾丸中部水平处。

虫卵呈深褐色的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具有卵盖,里面存在毛蚴,且相比于矛形双腔吸虫的虫卵要略大。

虫体整个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的参与,各种陆地蜗牛作为第一中间宿主,蚂蚁作
为第二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者胆囊内,并在该处产卵,虫卵通过胆汁侵入
肠内,并经由粪便排至体外。

陆地蜗牛吞入虫卵(含有毛蚴)后,毛蚴会在肠内逸出,钻出肠
壁并侵入到肝脏中继续发育,经过母胞蚴、子胞蚴变为尾蚴。

其通过子胞蚴的产孔逸出,并移
动至宿主的呼吸腔,往往有100-400个尾蚴会在里面集中,构成尾蚴囊群,且彼此间通过黏性
物质形成黏球,之后经由呼吸孔排至体外。

蚂蚁吞入这种尾蚴黏球后,会在体内逐渐发育为囊蚴。

在放牧时,如果羊或者其他终末宿主食入这种寄生有囊蚴的蚂蚁即可被感染,囊蚴会在肠
道内发生脱囊,从十二指肠通过胆道侵入胆管或者胆囊,经过72-85天即发育为成虫。

2 临床症状
病羊轻度感染时不会表现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是会引起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

主要是精
神萎靡,食欲减退,机体日渐消瘦,出现溶血性贫血,可视黏膜黄染,颌下发生水肿,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经常卧地等。

有些病羊体温升高,下颌、四肢等发生水肿,局部被毛脱落,
形成黄色肿块,体质虚弱,最终死亡。

部分病羊会继发引起肝源性感光过敏症,当其在阳光充
足时放牧,会导致耳部和头面部出现急性水肿,局部皮肤形成结痂,伴有瘙痒。

3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肝脏发生肿胀,呈淡黄色。

局部病变通常是胆管扩张,有时肝腹缘会伴有少量的
斑痕。

肝脏脏面左叶上分布的的胆管相比于脏面右叶更容易发生扩张,且扩张的胆管内存在树
枝状突起,部分为条索状突起,呈灰黄色或者灰白色,将其切开会自行流出污稠的胆汁及虫体。

在局部病变的基础上还有全部病变,即整个肝脏表面都出现灰白色的斑痕。

肝脏硬化后变为灰
白色,发生明显肿大,表面高低不平,结构致密,质地变硬,韧度增大,切面结构异常。

4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

只要羊群出现发病,要马上转场,并对全群进行隔离驱虫治疗。

羊可按体重灌
服40-50 mg/kg的海托林,该药是治疗双腔吸虫病的效果最好,且非常安全,对妊娠母羊以及
产羔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也可按体重灌服50-70 mg/kg的吡喹酮。

需要注意的是,该寄生虫具
有较强的耐药性,一种药物最长只可使用2年。

为提高羊的抵抗力,可静脉注射500 mL 20%葡
萄糖、5 mL维生素C,每天1次。

另外,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病羊呼吸困难、心律不齐,可
肌肉注射15 mL樟脑溶液,每天1次。

加强饲养管理。

羊群通常在每年初冬和春季各进行1次常规驱虫,还要在每年放牧季节过
后进行1次加强驱虫,尤其是容易出现发病的地区,羊群每年必须进行3次驱虫。

羊群要选择
在地势高且干燥的草地进行放牧,尽可能避免在低洼潮湿处放牧。

确保饮水卫生,可供给洁净
井水或者自来水。

及时消灭中间宿主,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染来源。

收稿日期:2018 - 08 -19
作者简介:王延秋(19 74 -),女,黑龙江海伦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实验室检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