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的窑皮如何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转窑的窑皮如何形成
一定量得固相颗粒和液相的混合物在回转窑圆筒内都能结皮。

在砂-水混合物中,当水为16.5%-18.5%时,在砂-油混合物中,当油为27%-27.5%时,都能在转动圆筒内结皮。

显然,液相含量的可变范围是很狭窄的。

参考这一点,对窑皮和圈的形成可做如下解释。

正常煅烧温度下的窑料中含有一定量的C3A-C4AF为主的熔体,且溶有一定量的CaO和C2S于其中。

如窑温稳定,窑料特别是熔体的成分、性质和数量也稳定,就会产生粒度均匀的熟料颗粒和稳定的窑皮。

窑料中的熔体首先湿润细粉和尘粒,相互黏结成疏松团状聚集体。

窑转动中这些疏松团块在滚动、撞击和相互研磨中受挤压冲击,逐步密实起来。

原来包含在疏松聚集体中的部分熔体便被挤到聚集体的表面,再湿润并黏结新的细料。

团块于是不断成长并更加密实化。

熟料颗粒的大小和密实程度完全取决于其中熔体的含量、黏度和表面张力。

在熟料形成的同时,窑皮也开始在衬砖上粘挂。

被挤到熟料颗粒表面的熔体在与衬砖直接接触中,也会粘附砖面并掺入衬砖表面气孔中使衬砖表面层保持“湿润”,形成看火工所称“发汗”状态,便可与熟料颗粒表面相互粘结。

烧成带内特别其中心温度最高的正火点内,熟料颗粒表面熔体含量最多,粘结能力最强,甚至失去了滚动的能力,便十分牢固地粘附在衬砖表面上,形成窑皮。

只要在窑运行中砖体相互间不发生位移,而且热面层几厘米处砖体能保持坚硬状态,也即整个衬砖处于坚固稳定状态,衬砖表面上的窑皮就能保持稳固。

那为什么窑皮不会越长越厚呢?这主要是由于窑皮越厚,窑的有效直径、烧成带有效截面积和窑的有效容积都将变得越小,衬砖和回转窑窑皮组成的总衬里的隔热功能也越强,导致窑皮表面温度大幅度上升。

于是,该处熟料熔体含量偏多且粘度变稀,形成一种“烧溜”现象,终止了窑皮厚度的继续增大。

因此,每当工艺和操作失控,窑料数量变少或成分变得易烧,或燃料过多且变得燃烧时,都造成窑温偏高,易烧坏一部分甚至全部原有窑皮,反之亦然。

窑皮特别是其表层,实际上处于经常消长的状态之中。

烧成带和相邻工艺带的前后变动,也必然在窑皮上体现出来。

窑皮厚度和位置的这种变化反映着上述种种因素导致的工艺、设备和窑操作的稳定程度和水平。

因此,从成球机理上可以清楚地理解,一旦窑料、燃料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变化,或者说,窑内工况发生变化,就必然促进或妨碍窑皮的形成和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