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近海地震与活动构造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地震带地理特点

中国主要地震带地理特点

引发次生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 等
影响社会稳定和 经济发展
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破坏基础设施:地震可能导致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损坏,影响交通、通信和生产 影响生产活动:地震可能导致工厂、矿山等生产活动停止,影响经济运行 增加重建成本:地震可能导致大量房屋、基础设施需要重建,增加政府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影响旅游业:地震可能导致旅游景点受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青藏高原地震带
位置: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特点:地震活动频繁,震级高,破坏性强 原因: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碰撞挤压 影响:对当地居民生活、交通、经济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03
地震带对人类的影 响
THEME TEMPLATE
地震灾害的危害
破坏建筑物和基 础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提高公众防震意 识:通过对地震 带的研究,可以 向公众普及地震 知识,提高公众 的防震意识和自 救能力。
促进地震科学研 究:通过对地震 带的研究,可以 促进地震科学研 究的发展,为地 震预测和防震减 灾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评估地震灾害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地震预警系统的组成:地震监测站、数据处理中心、预警发布平台 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震预防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建设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推 广抗震建筑技术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 公众防震意识
04
地震带的监测与预 防
THEME TEMPLATE

地震学百科知识(九)中国浅源地震震源机制图

地震学百科知识(九)中国浅源地震震源机制图

( 6 )中 国的东 北 地 区 ,近 几 十年 来 发 生
的中强地震 不 多 。已有 的有 限 的震 源机 制 解 结果 说 明 ,那 里 的 地 震 既 有 走 滑 断 层 型 地 震 ,也有 逆断 层型 地 震 ,说 明 东北 地 区的 现 代构 造运动 ,可能 不 是拉 张 性 的 变形 ,而 是 带有挤 压性 的水 平变形 。东北 地 区地 震 的 震
r形 分布 , 其 中西 部 近南 北 的分 支 中,逆 断
层地 震主 要是在 近东一 西 向 的挤 压力 下发 生
源机 制解 特征 , 与 广 泛 的 中 国北 部 中 、蒙 边
界地 带 的震 源机 制解 特征 有相似 之处 。
( 作 者 电 子信 箱 , 许 忠 淮 :x u z h @c e a - i g p . a c . c n)
( 4 )青 藏 高 原 东 南 部 的 云 南 及 附 近 地
区, 主要 发生 的是 走 滑断 层 型地 震 ,说 明该 地 区的现代 构造 运动 以水平 剪切 变形 为主 。 ( 5 )台湾 岛 中南 部及 其 东部 近 海地 区 的
浅 源地震 ,主要是 逆 冲 断层 型地 震 ,这 与 菲 律宾 海板块 的西 北角 同时 向西方 向和 向北方 向俯 冲有关 。注意这 些逆 冲型地 震 区大 致呈
说 明该 地 区现代 处于 张扭 性 运动 状态 。 华 东 地 区 目前 能测定 震 源机制 的地震 几乎 都是走
滑 断层型 地震 。
在该 地 区向北俯 冲 到地 幔 中 , 板 块 向下 弯 曲 使浅 部受 拉张所 致 。台湾东 南部 海 域有 一 些
走滑 断层 型地震 ,而在其 西 南部 海 域则 是 以 正断 层地震 为 主 。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思路与方案是指将中国的地壳形态、构造特征、地质历史等因素考虑在内,将中国的地壳划分为不同的构造单元,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的过程和规律。

下面是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一些思路与方案。

1.基于构造地貌与区域地质特征的划分思路: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的地貌特征和区域地质特征,将中国划分为多个构造单元。

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弯曲地貌与构造沉降带的关系密切,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特征与构造隆起带紧密相关,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

2.基于地震活动与构造变形的划分思路:地震活动与构造变形是地壳平衡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可以根据中国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几个构造单元。

例如,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较为剧烈,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垂直变形和地震活动频繁,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

3.基于槽谷和峰丘的划分思路: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导致地表地貌的形成,槽谷和峰丘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地貌特征。

可以根据中国大地构造中的槽谷和峰丘的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将中国划分为几个构造单元。

例如,华北地区的环状山地和斜长山地是构造活动造成的,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新疆地区的盆地和山脉分布特点明显,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

4.基于构造域划分的思路:根据地质构造域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几个构造单元。

地质构造域是地壳构造特征的综合体现,包括构造运动的类型、程度、层次和分布等。

例如,中国东部的构造运动类型主要是地壳伸展和沉积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中国西部的构造运动类型主要是地壳挤压和隆升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

5.基于地质时代演化的划分思路:地壳构造演化和地质历史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

可以根据中国地壳构造的演化历史,将中国划分为几个构造单元。

例如,中国东部的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古老的基底,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新疆地区的爬勒地块是中国新生代地壳演化的产物,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构造单元。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是一种由地壳内部发生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球的振动现象。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为了准确评估地震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进行了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研究,通过对地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划分不同的地震区域。

一、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基本原理地震动参数区划是指将地震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和地质特征,给出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如地震影响系数、设计震级等。

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地质特征分析地质特征是地震动参数区划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地区的地质构造、断裂分布、地下构造和岩性等地质要素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活动性高低和地震烈度分布的情况。

地震动参数区划通常将具有相似地质特征的地区划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进行地震风险评估。

2.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分布情况。

通过对历史地震事件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并预测未来的地震潜在风险。

地震动参数区划需要根据地震活动性的不同,给出相应的地震设计参数,以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地质特征分析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主要根据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地震区域。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我国将其划分为六个地震活动性区域,分别是Ⅰ、Ⅱ、Ⅲ、Ⅳ、Ⅴ和Ⅵ区。

下面,将就其中的几个地震活动性区域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

1. Ⅰ区(无震区)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其地壳地震活动较弱。

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没有现今震源,地表破裂构造主要以古地震破裂构造为主。

2. Ⅱ区(低震区)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地壳地震活动较弱。

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震源在地下,断裂带发育,但主要以古地震断裂为主。

3. Ⅲ区(中震区)Ⅲ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地壳地震活动介于Ⅱ区和Ⅳ区之间。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分布规律中国是地震频发国家之一,地震活动相对较为频繁。

地震的分布规律对于地震灾害预防和人类活动的安全至关重要。

根据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国地震的分布具有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中国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同时还受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板块亚板块的影响。

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的高低。

沿我国东、南、西沿海及台湾周边海域、河平平原及边缘山区以及青藏高原北缘、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地区地震频发。

其次,中国地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震带。

在中国大陆,经过长时间的观测,总结出了华北、青海、川西和台湾四大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是华北平均地震次数和强度最高的区域,覆盖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青海地震带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以地震规模较大、频率较高而闻名;川西地震带则位于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西南缘,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台湾地震带则位于台湾岛,也是地震频发区之一。

此外,中国地震活动也与各种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处于活跃的板块构造带上,存在着多个构造带和断裂带。

例如,长江和黄河两大断裂带是中国最具活动性的断裂带之一。

断裂带的存在使得地震在中国更加频繁和剧烈。

最后,中国地震的强度和频率具有地域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率更高,但震级较小;而西部地区虽然地震频率较低,但地震强度较大。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和地震带分布,并受到各种地质构造的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中国地震分布规律,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地震科学家来说,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了解中国地震规律,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为应对地震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活动构造与地震(邓起东)

(完整版)活动构造与地震(邓起东)

水地
平震
位地
移表


裂 带

公 里
1976年唐山7.8级直下 型地震 毁灭了唐山这 一工业城市
死亡:24.2万余人 重伤:16.4万余人 损失:超过200亿元
目录
• 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 板块构造、板内构造与地震 • 活动构造研究方法 •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 • 一次新的全球大宁 同心
海原
榆林
兴县
靖边
米脂
延川 延安
天水
宝鸡
西安市
灵宝 洛南
M L2.0-2.9
M L3.0-3.9
M L4.0-4.9
原平
太原 榆次
昔阳
左权
石家庄市
38
衡水
南宫
武安
聊城 36
阳城 洛阳
郑州市
巨野 民权
34
0
100
200km
青 藏 断 块 区 地 震 活 动
目录
• 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 板块构造、板内构造与地震 • 活动构造研究方法 •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 • 一次新的全球大地震活动高潮
逆断裂
走滑断裂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
震源断裂和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断 裂就是震源断裂,震源 断裂在地表出露,称为 地震地表破裂带
1973年四川炉霍7.6地震 地表破裂带切断山脊
地表破裂带长度426km, 最大左旋同震位移7.6±0.4m
活动断裂与地震 1973 7.6
有的断裂形成于以往地质年代,现在已 1816 1923 7.2
中、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板块内部,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也有强烈地震活动。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几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区,属于欧亚地震带中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主要分布的地震带有8条: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带。

包括玉溪、通海、峨山、曲江、石屏、建水等地区,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此,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地震重复性高。

中甸—大理地震带。

包括中甸、丽江、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巍山、南涧等地区,公元88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16次。

天水地震带。

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公元前193年到公元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46次,最大震级为7.5级。

松潘地震带。

包括武平、南坪、漳腊、松潘、叠溪及其以东的龙门山地区。

震源深度一般较浅,烈度偏高。

2、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主要地震带有6条:民勤地震带。

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19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为7级。

河西走廊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中国主要的三大地震带有:青藏高原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南北地震带。

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该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2、东南沿海地震带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

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

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

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较低。

3、南北地震带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

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中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

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中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0 引 言
许多 地震学者 从不 同角度 研究 了 中国大 陆及其
邻 区地震 活动空 间分 布 的 不均 匀 性 , 征 祥 等对 近 傅 代 中 国大陆及 其邻 区板 内浅源 强震 空 间分布 的大尺 度不 均匀性 进行 了研 究 , 为 中 国大 陆 东 部 6级 以 认 上地 震活动 明显集 中在 3 。 4 。 l。 5两 个纬 O ~ 2和 9~2 。
ZH A N G Chu n
(Ea t q a e miita ino h n h i S a g a 0 0 2 C i a rh u k Ad nsr t f S a g a 。 h n h i 0 6 。 h n ) o 2
Ab t a t Usng t e fn t ee n m e i a i ulton m e ho t he p a e t c o c b n r s r c : i h i ie l me t nu rc lsm a i t d wih t l t e t ni ou da y c dii nsa h ha a t rs iso n rp a et c on cdit i ton.t a i e t i t e sfed on to nd t e c r c e itc fi ne l t e t i s rbu i he b sct c on cs r s il
来 6级 以上地震 震 中分 布 图 , 图可见 我 国东 部地 由 区地震空 间分 布主要集 中在 华北 地震 区和东 南沿海
i l n sa ay e .Co a i g wi h i u a e e u t t e c a a t rs iso es i a tvt o n a d i n lz d mp rn t t esm l t d r s l 。 h h r c e i t f i c c i i f r h c s m y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

中国的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或地壳内部的地质变动现象,包括地壳的垂直和水平变动。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地球上岩石或地壳内部发生破裂和振动所引起的现象。

中国地处在欧亚大陆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因此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在中国十分频繁。

1. 地壳运动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运动方式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包括隆起、下沉和抬升等,主要表现为山脉的形成和消亡。

水平运动包括推覆和走滑等,导致地质断裂和地震活动的频发。

2. 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中国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

这个碰撞带给中国带来了多个地震带和地质断裂带,如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岷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

这些地质构造带使得中国地震活动频繁,且地震规模通常较大。

3. 中国的地震活动特点中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规模较大。

根据地震规模和地震带的划分,中国可以划分为青藏高原区、新疆西北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等几个主要的地震带。

其中,青藏高原区地震活动最为剧烈,是世界上地震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4. 地震预测与防范中国积极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警和防范水平。

地震预测的方法包括地震历史统计法、地震活动规律法、地震学物理法等多种手段。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对地震带、地震断裂带的监测,可以对地震进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5. 地震灾害的影响与应对地震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大地震不仅带来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等。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加强了地震灾害科学研究,推进了抗震设防标准的实施,加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设备的使用。

总结:由于中国地处于复杂的地球构造区域,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在中国十分频繁。

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频繁。

作为一个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板块构造的概念。

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大块,称为地壳板块,它们以大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速度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形,造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变形和演化的基本模式,也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剪切时,地壳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例如,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这里地壳的应力积累非常明显。

当板块间的应力超过地壳的抗震破裂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板块边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

例如,在构成“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太平洋板块和亚太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集中在这个地区,称为“环太平洋地震带”。

这个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火山喷发,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除了板块边界,板块内部的地震也是常见的。

在板块内部,由于板块的运动导致地壳的应力分布不均,这也会引发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的四川盆地就是一个例子。

四川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交界处,因为板块的相对移动,四川盆地一直处于被挤压的状态。

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而且地震强度通常较大。

除了造成地震活动,板块构造还对地震的规模和性质产生影响。

在板块边界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快,地震活动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而在板块内部,地震活动相对较弱,通常只有中等强度,对地表破坏较小。

总结起来,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板块构造不仅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它还对地震的分布、规模和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对于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的报告,600字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的报告
中国是一个受地震活动影响的国家,有众多的地震发生在这里。

根据震级记录,中国大约每年有30-50个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其中包括3至5个7级以上的大地震。

虽然中国尚未经历过
8.0级以上的大地震,但现在尚未研究出来的一些地震带已经
表明,那种大地震可能会发生。

地震活动的分布,主要受构造形态的影响,有利的地震带,有管理的构造带和沿洋弧带,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西部,南部,东南部和海南岛。

它们也被称为“中国地震活动带”,也是中国发生大地震的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区域。

在构造形态上,中国受西北大陆裂解,东南大陆缩进,西南被侵蚀带联结构造等构造形态特点的影响。

活动的地震带以被称为“三大活动带”的布拉格断层,南部断层,朔州断层为代表,各有其特点。

与此同时,中国的深部地质结构主要是受亚欧早期的构造活动,以及古生代活动的影响,大部分构造以向岩石地层扩展为主。

而中国大陆内部,由于古泥盆纪运动演化,形成了从大洄河—拉尔乌拉—红河—湘江—长江—珠江—台湾海峡一线的贯穿性活动带,其中人口密布、经济发达。

此外,地壳动力学上,中国大陆也存在一些活跃的断层。

在地面观测方面,中国大陆为大陆性环境,整体处于稳定态势,只
有少数断层有可观察的变形活动,地震发生的概率不大。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地质构造形态,构造活动,和地壳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地震带及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

由于这些因素及影响,中国大陆经常发生大地震,特别是在活动断层所处的区域。

自然灾害知识:东海海域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

自然灾害知识:东海海域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

自然灾害知识:东海海域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东海是连接中国华东和日本九州的重要海域,其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对于海上平台和港口安全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东海海域的地震活动频繁,主要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

东海地震以及其可能对海上平台和港口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据统计,过去百年内,东海发生了许多强烈的地震,如1930年浙江温州发生的7.6级地震和1981年江苏连云港发生的6.8级地震等。

这些地震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产生了一系列的海啸事件。

因此,对于部署在东海海域的海上平台和港口进行安全规范和防灾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海上平台是许多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设施,在东海海域,面临着地震、海啸、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针对这些挑战,安全规范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颠簸的海浪等威胁沉船或者船体损坏的因素,可以通过加强船体设计的强度和减小设备规模的方式来减少安全隐患。

同时,部署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的设备时,需要加强对天气预测和风浪预警的依赖,确保以提前预警的方式避免安全风险。

港口作为海外贸易的主要依托,也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通常,港口的主要安全威胁包括滑坡、波浪、海啸、台风和风暴潮等。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港口应该采用一系列的安全规范,包括加强建设港口围堤、强化充水站的防流控制和增加应急响应设施等。

此外,建立紧急预警监测系统和灾害应急预案并实行地方政府对港口进行定期检查也是有效降低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

总之,面对东海海域的震源分布和自然灾害影响,为了更好地保障海上平台和港口的安全,应加强安全规范的实施和防灾准备工作的实施。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能够为海上平台和港口的正常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而定期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安全评估和安全检查,也能够更好地保障东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胡经国三、东海大地构造区划及其特征据报道,地震、重力、磁力、钻井勘探成果证实,东海主体是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正负向相间的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组成的、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曾久岭等,2004)。

㈠、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四种单元划分方案资料显示,东海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有以下四种方案:⑴、一盆两隆方案(1978)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东海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北北东向东西分带。

⑵、三盆三隆方案(1982)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钓鱼岛隆褶带;中西部的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西南部的陆架前缘盆地,琉球群岛西侧的海槽-吐噶喇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北北东向东西分带。

⑶、两盆三隆方案(1985)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海中部的钓鱼岛隆褶带,东海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陆架区的东海陆架盆地,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东西分带,陆架区南北分带。

⑷、一盆两隆方案(2004)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海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东海盆地。

这个方案区划特征是:中新生代盆地东西分带,以下基底在陆架区南北分块显示。

2、一盆两隆方案(2004)的认识随着东海油气勘探工作不断深入,地震勘探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在东海的油气普查井和评价井已达数十口。

该方案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东海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以在东海寻找石油资源为主要出发点,考虑东海中、新生代沉积层分布特征、深浅层地质结构、基底和演化历史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根据东海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辽阔的东海是以新生代沉积层为主的中新生代负向地质构造单元;由多个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的不同地质结构、成因机制和控制地质新老、厚薄等方面差异的次级正负相间的构造单元组成;东海西侧次级构造单元形成早,往东越来越晚;东西分带是主要构造特征,南北分块是次要构造特征。

⑴、一级构造单元东海海区可分为东海西侧浙闽隆起区和东侧琉球隆褶区两个正向地质构造单元;二者之间为一负向地质构造单元——东海盆地。

中国近海盆地平移断层特征及地震解释

中国近海盆地平移断层特征及地震解释

中国近海盆地平移断层特征及地震解释季佑仙(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近海诸盆地发育了很多平移断层及与平移断层有成因联系的构造圈闭。

过去,由于对平移断层的特征研究不够,在钻探目标选择研究时往往容易忽视平移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因而放弃了许多与平移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或低估了它们的勘探潜力。

因此,研究平移断层成因及特征,对全面认识构造圈闭有重要意义。

1 平移断层的成因及特征111 平移断层的力学成因及走向特征中国近海盆地中的平移断层是受剪切力作用而形成的。

如图1所示,当盆地某一方向受到拉张力(或挤压力) 作用伸长(或缩短) 变形时,与之垂直的另一方向将会相应缩短(或伸长) ;与之斜交的方向(交角约45°,受内摩擦力影响该角度会增大) 将会产生最大的剪切应力。

因此在大多数张性盆地中,平移断层的走向与盆地拉张方向一般成45°左右的交角。

图2 是何汉漪先生所做的一个图1 平移断层受力分析示意图图2 平移断层模拟实验结果简单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

模拟材料用70 %的河沙和30 %的粘土加适量水混合而成,模拟材料总体积保持不变。

将模拟材料制成矩形(长宽比为9∶5) 体模型臵于平板上,当模型在横向上( A B 方向) 受拉张力时,其垂直方向(BC 方向) 则会收缩(相当于受到挤压力作用) ;当模型所受到的拉张力增大到一定强度时,模型发生断裂。

从图2 可以看出,主断层是张性断层,其走向垂直于受力方向;另有一组与受力方向大致成45°角的斜向断层,就是平移断层。

112 平移断层的掉向变化多数平移断层的运动除了以水平方向的平移为主外,还往往有垂向的小幅度移动,这就产生了平移断层的掉向问题。

同一平移断层的掉向在其不同地段有可能是不同的,它反映了断面倾向的变化, 因此也有人称此类断层为“飘带状”断层。

图3 是平移断层掉向变化示意图,一个完整的背斜被一条平移断层切割错位,断层两盘同一层面的高部位分别与另一盘的低部位相对接,断层的掉向在不同部位就发生了变化。

高考地理相关重点知识归纳大全—近期我国地震带的主要活动分布

高考地理相关重点知识归纳大全—近期我国地震带的主要活动分布

近期我国地震主要活动分布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某某—某某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某某地震带。

东起某某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某某。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某某—某某地震带。

北起佛冈、某某,南至某某、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某某、某某、高鹤、某某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某某、藤县,南至某某、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某某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某某—某某地震带。

包括某某东部、某某南部和某某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某某地震带。

包括某某大部和某某、某某、某某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某某—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某某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某某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某某的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某某—某某地震带。

北起某某,经某某、某某、某某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某某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某某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某某、某某、某某、忻定、灵丘、某某、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1998年1月X北6.2级地震就在这个带的附近。

三河—滦县地震带。

中国的地震与火山分布及特点

中国的地震与火山分布及特点
地震类型多样: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地震分布广泛: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地震强度大:中国地震强度大,破坏性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 威胁
中国火山特点
火山类型多样: 包括活火山、 死火山、休眠
火山等
火山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环 太平洋火山带 和喜马拉雅火
山带
中国的地震与 火山分布及特 点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地震与火山分布
01
地震与火山特点
02
地震与火山的影响
03
预防与应对措施
04
01
地震与火山分布
THEME TEMPLATE
中国地震带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 带:主要分布 在中国东部沿 海地区,包括 台湾、福建、
广东等地
喜马拉雅地震 带:主要分布 在中国西部地 区,包括西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震和 抗火山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抗灾能力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度和范围不同
03
地震与火山的影响
THEME TEMPLATE
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地 震导致房屋、基础 设施等损坏,造成 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地 震导致交通中断、 生产停滞,影响经 济发展
旅游业影响:地震 可能导致旅游景点 关闭,影响旅游业 发展
社会心理影响:地 震可能导致民众恐 慌,影响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
火山活动频繁: 近年来多次发 生火山喷发, 如长白山、腾
冲等地
火山景观独特: 火山地貌、火 山温泉、火山 岩等旅游资源
丰富
地震与火山活动关系
地震活动可能导致火山喷发, 但火山喷发不一定会引起地 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部近海地震与活动构造
本文根据地震分布,结合海域地层、构造、断裂和岩浆活动,对中国东部近海的活动构造进行了区划。

中国东部近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及邻区,本文将该区划分为强构造活动区、弱构造活动区和稳定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七个,并着重分析了近海活动构造特征、表现形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对活动构造发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活动构造;地震;近海
一、新构造运动
中国东部海域地处欧亚板块东缘,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陆架海,东海属陆缘海,统属板内陆缘海。

早第三纪处于拉张、裂陷环境,形成中国东部的裂谷裙带。

中新世开始的新构造期在裂谷断陷基础上中国海总体沉陷。

新构造期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一次以东海为代表,主幕为N1末期的龙井运动,形成东海广泛的区域不整合,西湖凹陷挤压褶皱形成浙东长垣一系列挤压背斜伴东倾逆断层,其他地区抬升剥蚀的地层厚度从700~3000m,陆架盆地东缘岩浆活动十分活跃,运动强度东强西弱、北强南弱。

南黄海同期事件称凡川运动,南拗西南部盐城群遭剥蚀,上盐城群沉积中心东移,北拗中部可见局部微不整合。

台湾地区中新-上新世间的海岸山脉运动使中央山脉上升并有花岗岩侵入。

台湾西部盆地沉降中心西移、褶皱、断块、火山活动明显;另一构造事件发生于上新世至更新世,最突出是台湾运动(或蓬莱运动),实质为吕宋岛弧以5mm/a速率向台湾岛移动,于上新世晚期岛弧与大陆碰撞,其缝合带为纵谷断裂,海岸山脉为岛弧一侧的碰撞产物,具强烈褶皱伴东倾逆断层;大陆一侧形成前陆褶皱冲断带;这一时期的东海构造事件称冲绳海槽运动,第四系与上新统局部不整合,钓鱼岛一带产生许多东倾正断层和少数逆断层,冲绳海槽此时张性断裂岩浆活动均很强烈。

二、沉积地层
东海海域各海区沉降幅度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海区不同地段其沉陷也很不均一,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及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控制差异沉陷的主要因素。

从图1上可见渤海-华北盆地沉积厚度线走向NE,渤海中部是沉积中心,N+Q厚5000m,而凸起上厚仅600~800m;苏北南黄海N+Q沉积从W→E呈区域性东倾,沉积中心东移,北薄南厚,苏北白驹凹陷最厚为1200~2000m,北拗仅700~1000m,陆
区N为磨拉石建造,并有玄武岩夹层。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上第三系很薄,东部则沉积巨厚;西湖和台北拗陷达4000m。

沉积中心自西而东迁移。

冲绳海槽是N1末或N2初在陆架上发育的裂谷断陷盆地,南部海槽拗陷厚2000~4800m,断裂、火山与地震活动强烈。

陆架前缘凹陷新构造期沉积厚达万米。

台湾岛台东纵谷断裂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海岸山脉为优地槽沉积,中央山脉及西部盆地为冒地槽,北薄南厚,南部厚达4700m,西侧澎湖隆起厚仅200m;上新世沉积中心向W、S迁移,海峡晚第三系与第四系向东加厚,现今沉积中心在澎湖水道一带。

总之,中新世以来海域、华北和苏北总体沉陷,毗邻的胶辽、浙闽、粤桂沿海大陆缓慢间歇性抬升,体现了大面积断块升降,而在台湾及东海西湖凹陷水平挤压运动明显。

海域的区域性大面积抬升、剥蚀、沉积间断、地层缺失也是构造运动升降的证据;毗邻大陆则可见抬升的剥夷面,如华北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初期的唐县面在承德、北京西山、山东栖霞的标高分别为520m、500m和508m。

而西部五台山隆升幅度达2000m以上。

华北Q1、Q2间的夷平面最高达500~600m,江苏茅山地区Q1底界也抬升到130m,均反映出第四纪强烈抬升。

三、活动断裂
渤海、黄海及华北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渤海相当多的断裂均断及Q系,有的直切海底,纵贯渤海海域的NE向郯庐断裂带由一系列平行的次级断裂带构成,主断裂在剖面上平直、陡倾,反映断裂以张为主兼右行滑移。

海域NW向断裂也很发育,陆区NW-NWW向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陆区NE向活动断裂如怀柔-石家庄断裂、沧东断裂和聊城-兰考断裂等。

南黄海规模较大的断裂多为早期生成多次活动,少数断及N2,新第三纪以来断层落差数十至数百米,而老第三系最大落差可达6km,正断为主。

北拗断面多南倾,而南拗则北倾居多,有些断裂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断层。

北拗已知三条NW向逆断层,断及N2.黄海断裂以NEE-NE向占优势,次为NW-NWW和近EW向。

东海以NE向断裂为主,由W→E断裂时代俞新,剖面所见多为正断层,在中部的西湖凹陷发育一系列断及中新统,断面东倾的逆断层,此类断层有时下部为正断层,上部为逆断层,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应力造成。

台西盆地、新竹
凹陷逆断层也较发育,基隆凹陷和钓鱼岛一带也有少量逆断层;NE向逆断层带如“长垣断层带”平行展布,呈雁行状,每排逆断层带又由几条呈雁列的逆断层组成。

其斜列的格局与背斜褶皱排列相同,说明逆断层与挤压背斜是同期形成,受区域压扭应力控制,先张后压,早期形成长期发展是上逆下正断层的形成原因。

NEE正断层如西湖—基隆断裂,南段断至N2,还有冲绳海槽大断裂、台北断裂等。

海域NW向断裂大体有等距分布趋势,多为左旋走滑,基底平移距离达5~10km,最大50km,如渔山—久米大断裂;虎皮礁—吐噶喇断裂东段N1—现今仍有活动。

NW向断裂带切断NE断裂,北部西移。

有些至今仍在活动。

晚第三纪冲绳海槽断陷下沉,目前中南部仍处于裂陷、扩张阶段。

两侧的NE向主干断裂迄今仍强烈活动,海槽内发育一系列平行海槽走向正断层,切割不深,倾向海槽中心,断至N2与Q。

海槽形成自北→南逐渐降低的台阶,海槽南部断裂岩浆活动更为强烈。

台湾地区是我国东部活动构造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断裂以NE、NNE向最醒目,规模大,多为走滑断层,Q以来表现为有少量NW向断裂切割NE向,多为左旋走滑性质。

如泉州—基隆断裂,福建沿海NW向断裂如泉州北断裂、黄冈溪断裂,NE向断裂如滨海断裂等。

四、活动褶皱
东海西湖拗陷的浙东长垣N1地层中背斜构造最为发育,轴向NE、挤压背斜常被平行轴向的逆断层复杂化,长垣挤压背斜带雁行排列。

挤压背斜是陆架盆地左旋压扭作用的产物。

台西盆地新竹凹陷背斜也较发育,冲绳海槽上新统及第四纪下部有平缓褶皱。

台湾为板块碰撞带,第四纪水平挤压造成的褶皱发育,台东海岸山脉上第三系为一系列近乎平行中等倾斜的背向斜,轴向NNE,断面多东倾;海岸山脉可能属重力滑动的推覆体。

西部山麓平原区的东部为紧密不对称褶皱,西部以平缓褶皱为主,外山麓带褶皱一直向西延至滨海平原的冲击层之下,表现为若干平缓的背斜。

五、火山活动
渤海第三纪火山岩见于渤东凹陷馆陶组(N1)和明化镇(N2),为碱性玄武岩的裂隙——中心式喷发,岐口凹陷发育有更新世玄武岩,中心式喷发;南黄海
苏北盆地第三纪玄武岩喷发见于东台凹陷西部,凹陷内还有辉绿岩沿斜坡部位贯入,推测时代为E3末或N;东海火山活动可分中新世末以前及N2-Q两期,喷发活动东强西弱,时代由西而东变新,且有从酸性—中性—基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明显受NE向断裂控制,NW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喷发活动的强度和分布。

中新世末以前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陆架盆地中部及东侧西湖—基隆大断裂带上,以安山岩为主,地震剖面上可见切穿N1为N2地层覆盖。

N2-Q火山岩较集中分布于西湖凹陷WS端。

靠近江山—久米大断裂NE侧,除安山岩、玄武岩外,海槽盆地有最广泛火山岩分布,以中酸性喷发为主,南部见基性玄武岩。

安山岩分布最广,细分为玄武质、英安质和流纹质安山岩,在沉积柱状样中它们分别富集于下、中、上部,显示由基性—酸性的喷发旋回;安山岩主要分布海槽北部及南部的西侧,海槽内常见海底火山及少量基性玄武岩。

台湾地区火山活动强烈。

N1早期东部海岸山脉有大规模海底安山岩喷发,绿岛兰屿安山岩可能属中新世,西部山麓平原N1喷发岩大都属玄武岩质,更新世火山活动发生在台湾岛最北部和若干外岛上,澎湖群岛更新世玄武岩流以裂隙喷发,形成层状高原玄武岩,台湾海峡晚中新—早更新世亦见玄武岩,地震剖面上多呈柱状。

六、地震活动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中国东部海域和临近大陆属板内地震,图1内有二个十分明显的中强地震丛集区。

北面为渤海—唐山—三河强震带,NWW向展布,该带面积占全统计区(板缘带除外)不足9%,却拥有全部MS≧4.5(M1≧5.5)级以上地震总数的29%,单位面积地震数达2.7,是全区0.82的3.4倍。

南黄海—江苏地震丛集区的面积占全区6%,却拥有地震总数的22%,单位面积地震数达3.1,是全区的3.8倍。

可见丛集区地震强度之大,频度之高。

渤海共发生过≧7级地震4次,6级以上地震2次。

其中,三次7级和一次6级地震均位于渤海深拗陷或其边缘,并为3000~4000mN+Q沉积等厚线围限;而渤海及围区活动断裂极为发育,海上地震剖面最密集处竟达1条/公里,是各海域之最。

而渤中拗陷深部又对应于地幔的相对隆起,这应是渤海强地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

南黄海—江苏中、强地震丛集区,西部溧阳地震和镇江、扬州地震恰位于
NE向茅东断裂带上,似与该断裂的第四纪明显活动有关,而海域中强震多集中分布于与活动断裂有关的箕状深拗陷带或次级凹陷的陡深带一侧或与隆起毗邻的地带,其更深层次的区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背景值得深入探讨。

台湾及附近冲绳海槽为板缘强震带,处于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的碰撞带和邻近俯冲带明显受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看,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都是深部地幔活动的表现形式;当地壳和上地幔能量转换导致热状态和应力状态的不平衡,局部发生物质迁移可能是导致地震的根本原因。

由于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这种成因上的联系,因而中强地震带与强烈的活动构造区往往空间上的相关性较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