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与
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心衰(CHF)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变化与临床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级别)的相关性。
方法对167例60岁以上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初期根据临床表现进行NYHA分级,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级别的升高而升高(P<0.05),与临床心功能分级相关性较好。
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 水平能较好地反应其心功能状态,是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观察指标。
标签: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NYHA 分级
慢性心力衰竭(CHF,简称慢性心衰)也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CHD)发展的最终归宿,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这也是冠心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BNP激素原分裂后没有活性的N-末端片段,半衰期长、稳定,其水平也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升高[1],能够反映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几年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研究了167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临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怀宁县人民医院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7例,其中男106例,中位年龄76.2 岁,女61例,中位年龄75.4 岁;剔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订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的标准[2]。
1.2 NYHA分级入院初期,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按照NYHA分级。
1.3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选用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POCT定量检测系统(FIA8000系列免疫定量分析仪),严格按试剂盒操作,采用快速免疫层析技术与光电相结合的方法测定,NT-proBNP测定值在100~12000pg/ml之间,hs-CRP测定值在0.5~64mg/L之间。
1.4超声心动图检查准确收集18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资料,按照LVEF值≦50%和﹥50%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分析。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67例患者进行NYHA分级后,心功能Ⅰ级52例,心功能Ⅱ级51例,心功能Ⅲ级41例,心功能Ⅳ级23例,各组间男女比例、中位年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随着NYHA心功能级别升高,N-proBNP和hs-CRP 水平亦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LVEF值≦50%组77例,LVEF值﹥50%组90例,两组男女比例、中位年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proBNP水平和LVEF值呈反向相关,而hs-CRP水平和LVEF值也呈明显的反向相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CHF)是冠心病的严重阶段,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由于其发病率日渐增长,目前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更是导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单纯依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X光等影像学检查,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往往由于多种疾病并存,认知功能较差,行动不便,搬动困难,导致病情不能及时诊断和评估而进一步恶化[3]。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钠尿肽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1998年被Richards等人首次报道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价心力衰竭的标志物,2005年被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诊断指南列为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与BNP相比:其半衰期更长,稳定性更好,检测方法统一,能更加敏感地反映心脏功能[4];文献认为,NT-proBNP可用作急诊室诊断、鉴别诊断心衰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生化指标,很有可能作为评估心功能的一项重要补充[5]。
本研究入选167例60岁以上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并按照心功能级别分成4组,比较NT-proBNP水平,结果表明,NYHA分级Ⅰ-Ⅳ级患者的NT-proBNP水平呈现明确地递升趋势,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呈正相关,各组间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按LVEF 分组,LVEF < 50 %的患者NT-proBNP中位数显著高于LVEF ≥50 %组,由此可见,对于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心脏生物学标志物NT-proBNP水平与传统的心衰临床评估手段呈现一致的变化,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慢性心衰的发展进程和严重程度,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
本研究入选患者年龄和性别组成无差别,可排除各组间NT-proBNP水平变化受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非特异炎症标志物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子,与处于活动进展期的AS斑块炎症刺激和组织损伤有关[7]。
目前认为hsCRP 是一项CHF独立的危险因子,hsCRP 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危险性呈正相关,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危险信号,也是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8]。
本文结果表明,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hsCRP 水平从心功能Ⅰ级组到心功能Ⅳ级组呈上升趋势。
因此,可以认为检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而hs-CRP水平和LVEF值呈明显的反向相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人是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高发人群,并存疾病多,症状不典型且互相掩盖,检测NT-proBNP和hs-CRP能快速、简便地反映心室壁张力,对老年患者早期识别心衰、评估心衰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并且简单易操作,可作为临床预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不全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诊断和评估的常规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
[3]黄春,吴文伟,徐春平,等.NT-proBNP在老年人慢性心衰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43(5):389-392.
[4]MoroC,BerlanM. Cardiovas cularandmetabolic effects of natriureticpeptides[J].Fundam Clin Pharmaco,2006,20(1):41-49.
[5]桑宪良,郑松岩,刘培良,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与心功能相关性探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99-100.
[6]陈纯波,孙诚,吴粵.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2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1164-1165.
[7]杨胜利,何秉贤,何学兰,等.超敏反应蛋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危险因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5):6182-6191.编辑/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