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修改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积累和“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并能尝试运用。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回忆论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板书,课前板书好)说理文——(学生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指着板书)“滴水穿石”,是一个怎样的奇观?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方的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


2.作者从滴水穿石的奇观受到了怎样的(指板书“启示”)启示呢?咱们一起背——(师引: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3.好,请一位同学上台把这段启示默下来。

,就请你吧!其余同学打开作业纸,写下来。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 这位同学写得对吗?咱们一起读——(齐读)。

好,检查自己的默写,看看有没有错?有错的话,请赶快订正!
5.《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刚才我们默写的,就是文章所讲的道理。

(板书:讲道理)
二、学习事例,领会论据,尝试写法
1.为了让道理更能让人信服,课文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板书:举事例)举了哪三个事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如果说得啰嗦,提醒:说清楚谁?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2.很简练!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以圈画,也可以作批注。

(出示:学习单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可以圈画,也可以作批注。


3.学生默读、圈注。

4.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了?
(1)第一个事例:我们先看李时珍的事例。

请大家交流:
预设:
★(生:从“二十几年不懈的努力”我感受到他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呢,可见他把青春年华,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本草纲目》上了。

)提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铸就成功。

★在这二十几年里,李时珍都做了什么?(访名医,尝药草)
李时珍访名医、尝药草是不是一帆风顺,他经历了哪些艰辛?
(生:他为了编写出翔实可信的《本草纲目》,亲自尝草药。

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曼陀罗的药性,冒着中毒的危险亲自品尝,最后失去了知觉。

一旁人吓坏了,连忙上前抢救。

醒过来的李时珍乐得手舞足蹈,因为又有一种新的麻醉药可以在临床上使用了。


这两个词“访名医、尝药草”浓缩了李时珍这二十几年所有的艰辛和努力。

这些危险都没有阻止他前进的脚步?可见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从“从小立志学医”,“从小”看出他从小就立下了志向,不是凭借一时兴趣,这就是目标专一。


读书真细致!是的,在当时,学医是受人鄙视的,所以做医生的父亲再也不愿让李时珍去干医生这一行。

但是,李时珍的志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在他给父亲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出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生齐读。

)一起读——
你们看,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

可见李时珍的决心有多大啊!继续交流。

★(生:我从“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体会到李时珍长途跋涉,在外奔波,很艰辛。

但是他为了写成《本草纲目》,从不向困难低头。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吗?可以联系这个故事谈谈体会。

(生:他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住破败的寺庙,在砖头堆起的桌子上记录草药的功效。


提升:是啊,因为他目标专一,在困难面前仍能持之以恒。

小结:我们看,这个事例,仅仅只用了两句话,非常简洁、概括地写出了李时珍靠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实现了理想,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我们一起读——(齐读)
(2)第二个事例:爱迪生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
★(生:从“迷恋”,我感受到他特别痴迷电学研究。


提升:这就是坚定的目标。

还可以从哪感受到这份痴迷?
★(生: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自幼家境贫寒都没能阻止他对发明的迷恋。

)提升:是啊,他割舍不了这份迷恋,这就是目标专一。

★(生:从“毕生孜孜不倦”我感受到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发明创造,在工作上从未感到过疲倦。

爱迪生为发明白炽灯,试了6000多种材料,实验了7000多次,终于初见成效,但是他仍不满足,最后终于找到了最好的竹丝炭,发明了现在的电灯。


提升:是啊,他凭着坚定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竟拥有(引读)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这个数字高度囊括了爱迪生一生的成就。

谁来读好爱迪生的故事?(点评:铿锵有力,很坚定。


(3)第三个事例:你们又从哪些地方看出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
★(生:从“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感受到白石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天天挥毫作画,这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升:生命不止,奋斗不止
★(生:从“不教一日闲过”,感受到白石老人非常珍惜时间,一天都不浪费,每天坚持作画三幅。

有一次白石老人庆祝90岁生日,很晚才送走客人。

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作画,家人劝他,年纪大了,多睡一会。

但他说,要补上昨天的“闲过”。


提升:这就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水滴精神。

(1)引用白石老人的名言“不教一日闲过”一下子让我们感悟到了人物“滴水穿石”的精神。

读好这句话——
(2)正是因为白石持之以恒的精神,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们一起来欣赏白石老人的作品。

出示白石老人的作品:这虾多么灵动,活泼
山清水秀,好风光
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人物神韵
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啊
多么传神逼真
从这幅作品的落款看,白石老人大师多少高龄了?92的高龄还每天坚持作画三幅,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一起读。

5. 学到这儿,有没有发现作者笔下的三位名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让学生回答)
6.是呀,三个人物都是遇到很多困难,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战胜了困
难,取得了成功。

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这些都是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让我们读好它们,记住它们。

(齐读)
7.学到这儿,老师感到奇怪了,既然这三个例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少举一个呢?举得那么多,不是显得重复了吗?
追问:这三个事例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李时珍是医药学家,爱迪生是发明家,齐白石是画家(他们职业不同)
李时珍,齐白石是中国的,爱迪生是外国的(国家不同)
李时珍是古代的,齐白石和爱迪生是现代的(时代不同)
8.是呀,职业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他们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的代表,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这三个例子选得精准,很有说服力。

强有力地说明了——(引读)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1)在这里“滴穿”和“顽石”分别指什么?(克服困难)
(2)三位名人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注意,用反问句表达更有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有一种不容怀疑的味道,咱们一起读!(齐读)
9.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三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你还知道哪些人也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了成功?(省略号变红)(富兰克林、诺贝尔、谈迁、法布尔、童第周、司马光、司马迁)
10.请选择其中一位,仿照课文中三个事例的写法,写一段话。

(1)发现了没有,课文中三个事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出示)
学习单2:
1. 请选择一位名人,仿照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写一段话。

写法上注意:紧扣观点、语言简练。

字数在100字左右。

2.写完后,同桌交流,相互修改。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11.谁来展示你写的事例?(请3—4个)
预设:
1.著名史学家谈迁立志要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即使经过20多年奋斗的书稿
化为乌有,仍坚持不懈,发奋重写。

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终于诞生了。

(二十多年这个数据让我们感受到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不畏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揭开天火之谜,震惊了
全世界,并发明了第一个避雷针。

(寥寥数语就把他一生的奋斗概括出来了)
3.诺贝尔一生发明颇多,尤其是炸药。

为发明炸药,他投入了整个生命,逝世
前把毕生的积蓄贡献出来,成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

(这个事例十分具有代表性,让我们感受到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4.童第周小时候成绩很差,但是他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
卵剥离手术,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寥寥数语就概括了他一生的事迹。


5.徐志摩励志学画,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功夫不负
有心人,他创作的油画轰动了整个画界。

(你引用了名言“功夫不负有心人“,更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精神。


6.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大后制作警枕鞭策自己。

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圆木警枕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人物滴水穿石的精神。


7.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家境贫寒,自幼靠打工完成学业。

但他迷恋昆虫研究,
毕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写出了誉满全球的《昆虫记》
(这个事例很典型,法布尔身上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我们。


8.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立志要编写《史记》,完成父亲的遗愿。

即使遭受“腐刑”
的厄运,也坚持不懈。

终于在他55岁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你的描述都体现了司马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体会反证,回顾结构,强化认识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第四小节,和第三小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前面的都是写成功的事例,而这段写的是不成功的例子,但都是围绕滴水穿石的启示来说的。


2.如果说前面都是克服困难成功,是从正面来说这个观点,那么雨水就是
从反面来说这个观点的。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一正一反,对比分明,文章更有说服力。

3.最后,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文章。

文章首先呈现了——(出示)齐读
接着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接下来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齐读)
最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边说一边一步步出示:
1.呈现滴水穿石的奇观。

2.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3.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

4.总结说明观点。

4.这是“说理文”常用的结构,(指黑板)讲道理、举事例是“说理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还会碰到更多的“说理文”。

好,下课!
板书
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
讲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正面
举事例
反面
(这一排黄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