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短故事4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的短故事400字
1. 剪纸的历史故事100字
纸的发明是在公来元前的西汉源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
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2. 我和中国结剪纸的故事作文400字j
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在我们村,有几位剪纸老艺人。
在妈妈的带领下,我见到了她们。
虽然她们已经老了,但谈起剪纸还是津津乐道。
很久以前的农村,过年过节,或是有什么喜事,剪纸老艺人们就要忙碌起来。
节日里剪窗花,有蝴蝶样的,树叶样的,菊花样的……什么样的都有。
婚庆时剪大红喜字,为新郎打扮新房,为新娘装饰嫁妆。
有时,还要教新娘子亲自剪几个,帮忙的,凑热闹的,挤在一块儿,可有趣了。
老艺人们还能剪门神呢!听说妖怪也喜欢过节,节日里总喜欢到人间走一遭,特喜欢吃小孩,可害苦了老百姓。
老百姓们就把老艺人们剪的门神贴在门口,有了门神的庇护,妖怪们就再也不敢靠近村子。
说着说着,老艺人们就拿出了剪刀和彩纸。
虽然她们都戴上了老
花镜,但剪起“囍”字来还是毫不含糊。
不一会儿,一个大红喜字就剪出来了。
我学着老艺人的样子,拿出一张红纸,照着折,照着剪。
不一会儿,一个变形的“囍”字在我的手中产生了。
老艺人一看,笑了,说:“孩子,剪纸看起来简单,剪起来可就要细心了。
慢慢来,你能剪好的。
”第二次,我可不敢马虎了,认真仔细地剪每一刀,好一会儿,一个基本成型的“囍”字出来了。
老艺人们还夸我:“一次比一次进步!”
剪纸是一门艺术,想要学剪纸可要下苦工哦。
3. 剪纸背后的故事简单概括
简单概括剪纸背后的故事如下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4. 剪纸的故事50字
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就在金箔、皮革、绢帛,树叶上剪专纹样。
属
在《史记》这本书中,记载了《剪桐封弟》的故事。
西周朝代的周成王用梧桐叶子剪个一个“圭”字赐给他的弟弟,封他官做。
这个圭字可是代表了很大的官位唷。
5. 我和剪纸的故事作文四年级400字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
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是这样的:一个小姑娘在一个蒙古包里面学习,蒙古包外面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草。
面对这幅剪纸,我呆呆地思索着,情不自禁的摆动着衣襟,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可爱又很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英其玛,她是一个孤儿,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
她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第一名。
每天放学以后,她都帮奶奶干活。
一天夜晚,在蒙古包里,英其玛正在学习,只见她两眼望着书,
嘴里还小声地说着什么。
一会儿她又两手托腮,思考着。
突然,英其玛一拍桌子,大声喊道:“我终于明白了。
”顿时,风吹进蒙古包内,好像在为她鼓掌。
第二天早晨,英其玛照例来到蒙古包外,给花草浇水,施肥。
这时,邻居达日娜姐姐走过来,亲切地对英其玛说:“英其玛,你真爱劳动阿!”英其玛拢了拢打在耳边的头发,笑嘻嘻的说:“达日娜姐姐,不要夸我了,再夸我会脸红的。
”多么可爱的英其玛啊!
这张剪纸,把草原上的英其玛刻画得活灵活现了。
我喜欢这幅剪纸,它将伴随我快乐成长。
6. 六年级上册习作4剪纸作文第1幅或第3幅400字,主要写故事,别太老套,十万火急。
好朋友
今天,我欣赏了一幅剪纸,看着这幅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天,一个孩子骑着一头牛去采药,他的名字叫小文。
在乡间的一条路上,他看见了一个孩子倒在地上。
他跳下牛背,仔细打量了一番,才发现他受了伤,又看见他身边带着一只水壶,然后,小文喂了水。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
经过了解,他的名字叫小龙,他家很富裕。
小文问道;“你怎么会在这儿?”小龙答道:“我在家里很无聊,便跑了出来,然后在这儿跌了一跤。
”说到这儿,他的脚上正流着血。
小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条布,替小龙包扎好,然后说道:“我还要去采药,我带你去,顺便帮你治疗。
”小龙觉得很有趣,便高兴地答应了。
“好啊,好啊!”小文跳上牛背,使劲拉着小龙。
由于小龙受了伤,怎么拉也拉不上去。
牛背上的小文满头大汗。
牛似乎知道了小龙的脚不好,便把腿弯曲着,便蹲了下去,让小龙坐在了牛背上。
一路上,他们俩有说有笑,在交谈的过程中,小龙知道了小文家境贫寒,妈妈又生了病,便决定帮助小文。
第二天,小龙送了一大笔钱到小文家,小文带妈妈去看病时,遇见了小龙,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激动万分......从此,小文和小龙成了形
影不离的好朋友。
是啊,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人与人之间都该坦诚相待,同在一片蓝天下,好朋友的称呼是平等的,多方助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7. 关于剪纸的故事
剪纸的故事
田巧莲:尼哥底姆夜访耶稣
受胎告知
井边论道
天使救罗得
天使安慰夏甲
信而不沉
耶稣基督
耶稣和马大玛利亚
天使安慰撒迦利亚
耶稣救聋哑人
“我是葡萄树”
圣诞
作者:田立柱
剪纸是儿时记忆中获得艺术成就的最初印象,先是把刻样与纸张迭放在一起,然后用煤油灯袅袅的黑烟来“熏影子”,纸片润湿了,那轻轻的黑烟便如同有灵魂的使者一样匍匐上去,填补一点点的空白之处,什么时候没有了空白,灯就熄灭了,拿过来,去掉剪纸的刻样,背后的衬纸便出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清亮、分明。
我们就可以看见花儿的叶子怎样的被风吹的卷了起来,看见花朵的瓣儿舒展的起舞,那幅黑白的图画就告诉我们艺术世界的故事了。
想象的空间就突然向我们开放。
我和姐姐一样大约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那既是乐趣,又是劳作,每当完成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拿给大人们看的时候,也是希望得到表扬的时候,大人们总算毫不吝啬还给我们表扬,于是家庭就有了欢乐的笑声,这似乎是上帝通过艺术给我们人类的安慰之一吧。
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荣城市的一个临近大海的村庄,在地图上那海被标明为黄海,我们村子的人们一般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
但我的爷爷却在这两个工作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养生的新渠道-“商业”,他们称那工作为“拉乡”,大约就是在各个村庄之间做点小生意而已吧。
我们村庄的名字叫小岗南头村。
我姐姐出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庚,我出生在1953年。
小学生活和使我与基督教有了最初的联系,因为那时候的学校房子不够,只能上半天的课,另外的时候我们就在同学家里学习,我所上的学习小组都是基督教徒的家庭,人们当时称基督教徒为在教的人。
他们并没有告诉我有关耶稣的故事,但是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基督教的家庭生活使我感到了温情的一面,马利亚画像安静、和善的面容也自那一时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持久地激动。
我与姐姐都遇到过1960年前后的灾荒,品尝到饥饿的残酷与折磨,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生活观念。
姐姐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生活的原因,不可以继续上学了,她必须与大人一起承担家庭生活的负担,拖人找地方去学手艺,就是绣花,用机器绣花,居然有不少的收入,令困难时期的父母大得安慰。
家庭生活也因此得了改善,她是我们家庭的功臣。
这份工作也令姐姐渐渐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记得她的绘画故事,如何的修改,如何的描画,如何的临摹等等,在绣花的人中间也有基督教徒的同事。
现在的剪纸工作或许还是那段有意义的生活继续。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着年龄的关系我们时常愿意自己成为革命者和红卫兵,我们有过崇拜英雄的观念和一种为正义牺牲的革命冲动,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在遭到批斗时候的痛苦,我的心中产生了自责。
同时,我们处于生活动荡的潮流之中,艺术家的梦想也渐渐成了“将残的灯火”。
1969年,我就业到了烟台市冷冻机厂,在车床车间做了一名工人,由于我对画画的兴趣,不久我参加了工厂的宣传组,在那里得到一位绘画师傅的有心培养,从他那里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等基础知识,那“将残的灯火”也就渐渐的复生。
1982年,我成为烟台市基督教会的新成员。
1985年,我成了华东神学院的新学生。
开始了神学院的神学学习。
在华东神学院中我开始体会信仰和文化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基督教的信仰看成是我们中国幕
8. 有关剪纸的故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
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
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
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
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
"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
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
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
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
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
”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
"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
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
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
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
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
"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
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
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
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
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
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
花丫头正在奇怪。
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
”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
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
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9. 有剪纸的小故事50字左右的吗
剪纸的故事田巧莲:尼哥底姆夜访耶稣受胎告知井边论道天使救罗得天使安慰夏甲信而不沉耶稣基督耶稣和马大玛利亚天使安慰撒迦利亚耶稣救聋哑人“我是葡萄树”圣诞作者:田立柱剪纸是儿时记忆中获得艺术成就的最初印象,先是把刻样与纸张迭放在一起,然后用煤油灯袅袅的黑烟来“熏影子”,纸片润湿了,那轻轻的黑烟便如同有灵魂的使者一样匍匐上去,填补一点点的空白之处,什么时候没有了空白,灯就熄灭了,拿过来,去掉剪纸的刻样,背后的衬纸便出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清亮、分明。
我们就可以看见花儿的叶子怎样的被风吹的卷了起来,看见花朵的瓣儿舒展的起舞,那幅黑白的图画就告诉我们艺术世界的故事了。
想象的空间就突然向我们开放。
我和姐姐一样大约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那既是乐趣,又是劳作,每当完成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拿给大人们看的时候,也是希望得到表扬的时候,大人们总算毫不吝啬还给我们表扬,于是家庭就有了欢乐的笑声,
这似乎是上帝通过艺术给我们人类的安慰之一吧。
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荣城市的一个临近大海的村庄,在地图上那海被标明为黄海,我们村子的人们一般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
但我的爷爷却在这两个工作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养生的新渠道-“商业”,他们称那工作为“拉乡”,大约就是在各个村庄之间做点小生意而已吧。
我们村庄的名字叫小岗南头村。
我姐姐出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庚,我出生在1953年。
小学生活和使我与基督教有了最初的联系,因为那时候的学校房子不够,只能上半天的课,另外的时候我们就在同学家里学习,我所上的学习小组都是基督教徒的家庭,人们当时称基督教徒为在教的人。
他们并没有告诉我有关耶稣的故事,但是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基督教的家庭生活使我感到了温情的一面,马利亚画像安静、和善的面容也自那一时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持久地激动。
我与姐姐都遇到过1960年前后的灾荒,品尝到饥饿的残酷与折磨,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生活观念。
姐姐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生活的原因,不可以继续上学了,她必须与大人一起承担家庭生活的负担,拖人找地方去学手艺,就是绣花,用机器绣花,居然有不少的收入,令困难时期的父母大得安慰。
家庭生活也因此得了改善,她是我们家庭的功臣。
这份工作也令姐姐渐渐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记得她的绘画故事,如何的修改,如何的描画,如何的临摹等等,在绣花的人中间也有基督教徒的同事。
现在的剪纸工作或许还是那段有意义的生活继续。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着年龄的关系我们时常愿意自己成为革命者和红卫兵,我们有过崇拜英雄的观念和一种为正义牺牲的革命冲动,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在遭到批斗时候的痛苦,我的心中产生了自责。
同时,我们处于生活动荡的潮流之中,艺术家的梦想也渐渐成了“将残的灯火”。
1969年,我就业到了烟台市冷冻机厂,在车床车间做了一名工人,由于我对画画的兴趣,不久我参加了工厂的宣传组,在那里得到一位绘画师傅的有心培养,从他那里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等基础知识,那“将残的灯火”也就渐渐的复生。
1982年,我成为烟台市基督教会的新成员。
1985年,我成了华东神学院的新学生。
开始了神学院的神学学习。
在华东神学院中我开始体会信仰
和文化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基督教的信仰看成是我们中国幕牟钩洌颐堑奈幕腥鄙俣匀诵缘纳羁探沂荆蚁胨降奈幕系幕浇掏剑捕嘤欣嗨频乃枷氚伞?/p> 在所有的文化形式中,艺术是比较容易让人们领会和接受的事物。
我自己曾在辽宁省的一家儿童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连环画的作品,因着阿姐的剪纸成功(我把阿姐的剪纸能够得到认可看作了成功)我也萌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开始了在剪纸上的探索。
我的姐姐不是非常热心的基督教徒,因为我知道她更喜欢在“暗室里”与上帝说话,或许基督教信仰于她是心灵的安慰和修养的帮助。
剪纸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提醒我们许多事情,告诉我们勤奋意义,这使我们联想到耶稣关于“银子”的比喻,“银子”如同“投入”,你投入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大,你的手和心就越熟练,通达。
同时,你的创作热情就越大,你就会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那是一个美和好的世界,我们体会到了与天使同行的欢乐。
我们基督徒常常说的“灵里的欢乐”在此得到了验证。
艺术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现在,我把退休看成是上帝给我的机会,创作把我们的晚年生活带进了生活的新空间,每当我们的作品完成之后,就与家人一起分享这种欢乐,我的感激之心就油然而生,那是我对上帝的感谢,他看顾了我的生活,看顾了我的学习,当我尝试着在剪纸上赞美上帝的时候,他又和我同在,给我如此的保守和眷顾,也令我想到了我去世的父亲,生前他总是给我们许多的鼓励,少年的时代,每当我们得到父亲鼓励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产生出最初的“生活的热情和生活的感动”,感谢和感动有时好像有生命的种子一样,在你的心里成长,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