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荫笃教授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荫笃教授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经验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08-01
马荫笃名老中医是我院儿科创始人之一,从事儿科医疗工作近五十载,积累了宝贵的临床治
疗经验,我院现在应用的儿科散剂和儿科院内制剂很多都是马老的验方组成,我有幸跟师学徒,受益匪浅。
小儿厌食临床十分常见,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不思饮食,甚则拒食
的一种病症。
多见于1-6岁儿童,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
马老师外治法治疗小
儿厌食,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小儿推拿术
让患儿仰卧或俯卧于床,或平坐母亲双腿之上;医者凝神聚气于指掌,用单侧或双侧手掌根,主要以鱼际腹着力;由上而下推揉患儿腹部之膻中、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等穴,连续
30-50次,可达消积导滞,调畅气机,除烦安神的作用;由上而下推按患儿背部之膈俞、膈关、脾俞、意舍、胃俞、胃仓、三焦俞等穴,连续50-65次,以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健脾
强胃;推三关,由腕部至肘部向上推其前臂桡侧边缘一直线,能温阳补脾气。
小儿推拿古已有之,《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痫方” 和“婴儿瘛疭方”,这是最早的小儿
推拿操作方法。
最早记载小儿推拿的专篇在徐用宣《袖珍小儿方》中出现。
《小儿推拿秘诀》指出“余惟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惑,弟有风寒水湿伤食之证,具初生脏腑脆薄,不经药饵,稍长又畏药难投,惟此推拿”。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决定了适应性差,调节、修复能力也差。
小儿推拿通过特有的手法作用于小儿形体,以扶正祛邪,匡正阴阳,能被小儿接受,能被内脏感知。
以上推拿手法是由我院儿科创始人之一、名老中医马荫笃教授根据中医学的“气机理论”和“引
导术”中的“周天运行”为依据,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小儿按摩手法,是用手法来刺激脏
腑经络气血、调整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
它有调理气血阴阳、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的功效。
2 穴位贴敷
马老师研制的行气消胀膏贴敷患儿中脘穴、健脾和胃膏
贴敷神阙穴以达运脾健胃作用。
每天贴1次,5天为1疗程,每次贴7小时左右。
穴贴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历代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等都有论述,最早倡导外治法可治内科疾病的是清代医家吴尚先,他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指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为第一捷法”。
穴位贴敷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一为直接作用,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到粘膜皮肤,通过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的吸收进入体循环,
起全身治疗作用;一为药物局部刺激经穴的作用(穴位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性),通过
刺激经络系统以调节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
脐部为腹壁关闭最晚和最薄处,其表皮角质
层薄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脐下分布有丰富的动静脉,所以药物容易进入血液循环。
中脘
为任脉经穴,主治脾胃中焦病变,行气消胀膏贴敷此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消积导滞。
3 灸法
对脾胃气虚、脾运失健证或兼胃寒阳虚者特别适合。
方法将灸条固定在灸罩上灸上脘、中脘、下脘,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古已有之,现代医家也有用之,方法颇多,脾胃不在补贵在运是厌食的
治疗根本,外治法治疗本病也遵循这一原则,厌食患儿多厌药,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易被
患儿接受,有其明显的优点。
以上三种外治法视患儿病情轻重及病型来选择,病轻者,只选
择推拿或穴位贴敷,重者三种全选,虚寒型者首选灸法。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贴敷、推拿按摩、灸法均能刺激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直接或间接增强患儿胃肠蠕动,减慢肠管推进性蠕动,促进消化,增强吸收。
还能提高唾液淀粉酶含量,提高胃蛋白酶含量,增强胃蛋白酶活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
三种治疗方式均无
痛苦,患儿易于接受,临床疗效明显。
若能与内治相结合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