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广东卷-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仿真训练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仿真试题(广东省)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18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30分)
1. 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2)孤山寺北贾亭西,。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4)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5)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6)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读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告诉我们机遇的重要性;读杜甫《春望》,“,”借战争中亲人离散后的心理,启示我们要珍惜并守护和平;读《〈孟子〉三章》,“,”明确指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所以治国理政要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答案】日暮乡关何处是;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学诗谩有惊人句;心远地自偏;似曾相识燕归来;行拂乱其所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铜雀春深锁二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注意易错字词:暮、燕、啄、摧、鳞、谩、偏、拂、落、锁、烽、抵。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在名著知识竞赛中,他出色的表现震撼了全场,帮助战队获得冠军,坐在观众席上的同学们个个kàng fèn bù yǐ,尖叫声响彻全场。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人每天为班级做出一点点贡献,每天传递一点点正能量,每天多努力一点点,把我们班打造成年级最强班级绝不是xū wú piāo miǎo的事。
(3)皎洁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下来,透过窗户,照进原本huì àn的屋内,照在那苦读的人儿身上。
(4)夏天到了,经不住同学的撺掇,我准备好一切装备,和大家一起去海边fú shuǐ。
【答案】(1)亢奋不已(2)虚无缥缈(3)晦暗(4)凫水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1)亢奋不已(kàng fèn bù yǐ):极度兴奋,不能停止;形容情绪亢奋激动到不能抑制了。
(2)虚无缥缈(xū wú piāo miǎo):形容空虚渺茫。
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就像人的思想境界一样,没有实体感。
(3)晦暗(huì àn):昏暗;不明亮。
(4)凫水(fú shuǐ):通常指人或者动物在水上漂浮游动,嬉戏打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沉迷手机游戏的风气在班中潜滋暗长
....,我们要警策自己,不要让手机毁掉自己的前程。
B.我十分仰慕这位科学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
....。
C.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不仅让家长看得眼花缭乱
....,也为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增加了负担。
D.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惟妙惟肖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本句用来形容沉迷手机游戏的风气在暗中滋长,使用正确;
B.诚惶诚恐: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本句用来形容“我”见到十分仰慕的科学家时内心的不安,使用正确;
C.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本句用来形容培训班各式各样,让家长感到迷乱,使用正确;
D.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此处形容猴子的各种情态,对象误用,使用错误;故选D。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几次召开大会,就是为了采取周全的措施防止不要发生安全事故。
(删去“不要”)
B.未来,人们利用LIFI或许能够实现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可以上网,甚至能看高清视频。
(在句子末尾加上“的梦想”)
C.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活跃在抗疫一线;一帧帧精彩的感人故事,定格在瞬间。
(把“故事”改为“事迹”)
D.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他倾尽财力与智慧,去推广并探索这项科技发明。
(把“探索”与“推广”对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鸡修改。
C.有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活跃在抗疫一线;一帧帧精彩的感人故事,定格在瞬间”一句中,词语搭配不当,应把“故事”改为“画面”;故选C。
5.班级举行“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10分)
【遗产归类】
(1)扬州人杰地灵,底蕴深厚。
有众多的文化遗产,下面对扬州部分文化遗产的分类,正确
..的一项是()(2分)
①扬州弹词②朱自清故居③扬州灯彩④扬州剪纸⑤个园
A.物质文化遗产:①②⑤非物质文化遗产:③④
B.物质文化遗产:②⑤非物质文化遗产:①③④
C.物质文化遗产:①②④非物质文化遗产:③⑤
D.物质文化遗产:②④非物质文化遗产:①③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分类归纳能力。
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在列的扬州部分文化遗产中,②朱自清故居和⑤个园是有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其余是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选B。
【新闻改写】
某同学在网上搜索,找到一篇有关新闻报道:
近日,扬州非遗项目展示暨民俗文艺展演活动在花都汇——扬州园艺体验中心举行。
精彩纷呈的杖头木偶表演、扬派面塑体验和扬州刺绣展示,让广大市民、游客一饱眼福。
活动现场,。
;。
这次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了浓厚欣赏和学习的氛围,推动了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0个字以内。
(2分)
答:。
【答案】扬州举行非遗项目展示暨民俗文艺展演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拟写新闻标题,注意从导语中概括即可。
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
因此,分析时,可以对新闻导语部分内容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即可,导语是:扬州非遗项目展示暨民俗文艺展演活动在花都汇——扬州园艺体验中心举行,已经概括了新闻的全部内容,因此按要求概括为20字以内即可:扬州举行非遗项目展示暨民俗文艺展演活动。
(3)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放回第一段的横线上,使上下文衔接连贯。
(只填序号)(3分)
A.省工艺美术大师、扬州市非遗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给观众带来了精美的刺绣表演
B.“扬派面塑”非遗传承人走上舞台跟观众进行了面塑的互动体验
C.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杖头木偶传承人为观众带来他们的绝学“绝技组合”,“水袖功”“书画功”、变脸等绝技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答案】CB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解答此类题目,需联系上下文,所填写句子必须和上文构成一一对应关系。
根据“精彩纷呈的杖头木偶表演、扬派面塑体验和扬州刺绣展示,让广大市民、游客一饱眼福”可知,下文应先介绍“木偶表演”,再到“扬派面塑体验”,最后是“扬州刺绣展示”。
A.介绍的是“扬州刺绣展示”;
B.介绍的是“扬派面塑”;
C.介绍的是“木偶表演”;故答案为:CBA。
【对联解说】
(4)郑板桥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在板桥故居有这样一幅对联(如下图),请你向同学小禾介绍一下这副对联体现了板桥先生怎样的精神或情操。
(3分)
答:。
【答案】示例:小禾,这副对联生动表现了板桥先生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板桥先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意思是: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
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
示例:小禾,这副对联生动表现了板桥先生恬淡自适、不追逐名利的思想境界,他保持自己高洁品行的情操让后人敬仰。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15分)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6.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1)惩.山北之塞()
(2)始一反.焉()
(3)帝感.其诚()
【答案】(1)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2)通“返”往返。
(3)被……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2)句意: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3)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感,被……感动。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答案】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子孙荷担者:荷担者子孙,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叩,凿;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箕畚。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乙】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①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
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③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惠州:今属广东,苏轼被贬后的一安置处。
②木末:树林远处。
③恁(nèn)么:如此,这样。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意谓是如何得到(意:)
(2)虽兵阵相接(虽:)
【答案】心里;即使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意,心里;
(2)句意: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
虽,即使。
9.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答案】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鼓声如雷霆”是主谓句,“进则死敌”和“退则死法”二者是并列关系;“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独立且完整的表达句意;
故断句为: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10.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
虽然时间不同,场景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理解。
梳理语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根据“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当恁么时也,也不妨熟歇”的道理,这种即时放
下,随遇而安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
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
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分析,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显示。
据此分析,两文都流露出被贬后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复杂心情,也都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和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甲】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0分)
(材料一)
2020年7月10日,教育部关工委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推出“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精准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本次活动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还要给孩子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如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明确了教育不能只注重增进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
教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与家庭教育携手。
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材料二)
(材料三)
2005年,9岁的李婧磁被父亲李铁军从学校接回家“自己教”。
李铁军曾对媒体表示,要将女儿李婧磁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方面的科学家。
11年后,有媒体到李铁军家中采访时发现,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安排随心随机,20岁的李婧磁的美术、音乐水平均一般,且其坦诚无法答出初中试卷。
11.下列对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家校共育,立德树人一一家庭教育公开课”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B.提供父母榜样的力量、家庭的氛围、家风家训、家族精神的传承等精神能量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C.李婧磁被父亲从学校接回家“自己教”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课程安排的随心随机。
D.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具有系统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学校教育携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
C.根据材料三中的“有媒体到李铁军家中采访时发现,因为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安排随心随机”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12.请用简洁的语言从材料二的两个图表中分别归纳主要信息。
(4分)
答:。
【答案】①家庭氛围越好,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率和行为习惯优秀率越高;②家长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每天30分钟以上的陪伴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幅图可知,家庭氛围得分越高,代表着学生成绩优育率和行为习惯优良率的柱形也就越高。
由此可得结论:家庭氛围越好,学生的学业成绩优良率和行为习惯优秀率越高。
根据第二幅图可知,每天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三十分钟或根本就没有陪伴的孩子语文成绩要低于家长每天陪伴三十分钟以上的孩子的语文成绩。
可得结论:家长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每天30分钟以上的陪伴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4分)
答:。
【答案】示例:①家长要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②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和无形的精神能量;③家长既要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与技能的提升,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④多花时间陪伴孩子;⑤与学校携手,家校同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材料一中的“此次活动的目的是精准有效地帮助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可得:家长要了解科学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根据“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还要给孩子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可得: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有形的物质能量和无形的精神能量;
根据“明确了教育不能只注重增进孩子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可得:家长既要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与技能的提升,还要积极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
根据“教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与家庭教育携手。
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可得: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学校携手,家校同教育。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5分)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
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
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
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
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
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
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
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
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
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
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
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
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
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
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
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进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
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
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
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
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
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著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
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
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
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年6月7日《教育导报》)14.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