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毕业学科质量阶段评估化学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燃烧能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有害气体,而乙醇汽油减少了汽油成分,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
酸雨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造成的,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用新能源能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减少了酸雨的发生;正确;
C、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了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B、湿法炼铜的原理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C、压榨果汁过程中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D、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2.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备胎芯片”全部转正,汽车上的备胎也是应对不时之需,汽车备胎中的橡胶与下表中的哪项材料类别相同( )
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过滤
B
氯化钾(二氧化锰)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氯化钠(碳酸钠)
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D
硝酸钾(氯化钠)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除去过量的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此选项正确;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铝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深井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贸然进入会发生危险,故要先做灯火实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
使用燃煤炉子容易引起煤气中毒所以要注意室内通风;正确;
B、含磷洗衣粉容易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和赤潮现象,所以使用无磷洗衣粉能减少水污染;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毕业学科质量阶段评估
九年级化学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考生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详解】A、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碘的原子核电荷数为5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碘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也是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烷和乙醇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确定这两种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含有氧元素,不能确定甲烷和乙醇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错误;B、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的原理,错误;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能生成碳酸钙和水,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升温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析出变浑浊,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正确。故选D。
3.苏州盛产杨梅。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4.美国两位科学家通过对碘元素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碘的核电荷数是53
B.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C.碘元素与氯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碘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27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C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
红色消失
NaOH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片放入
CuSO4溶液中
无固体析出
铝不如铜活泼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可以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体现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D、126.9是碘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约为:74,故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5.下面是某同学用连线的方式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化学实验的先后顺序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要合理使用化肥,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C。
9.构建分子、原子模型,通过微观模拟示意图来描述反应过程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下图是某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x的值为2
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NH3,乙为O2,丙为N2,丁为H2O,该反应方程式为: 。
【详解】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数值为2,故A正确,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物NH3中氢元素显示+1价,则氮元素显-3价,生成物氮气是单质,氮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用图2所示的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在实验室中,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答案】A
【解析】
【详解】A、CO2和HCl均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A错误;
故选D。
11.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和乙醇的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则甲烷和乙醇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
B.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二氧化碳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则升温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也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19:98:96,错误;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故选B。
B、将硝酸铵固体放入水中,反应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该过程中吸热比放热多,从而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常常伴随能量变化;
C、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于显碱性故溶液显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盐酸红色消失这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故可以说明NaOH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未打磨的铝片表面存在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铝没有和硫酸铜接触,因此反应没有发生,故无固体析出的现象不能说明铝不如铜活泼;
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17):(3×32)=17:24,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0.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
硫酸铜溶液(稀硫酸)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Ba:137 C:12 O:16 Cl:35.5 H:1 S:32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湿法炼铜
C.压榨果汁 D.火箭发射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铝元素;
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所以空气中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错误。
故选D。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更旺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B
将硝酸铵固体放入水中
液体温度下降
物质溶解伴随能量变化
【详解】A、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不符合题意;
B、(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不符合题意;
C、纯净的硝酸铵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35%>31.5%,故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此选项正确;
C、碳酸钠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此选项正确;
D、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错误。
A
B
C
D
黄铜
不锈钢
棉花
羊毛
塑料
合成纤维
玻璃钢
钢筋混凝土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黄铜、不锈钢是金属材料;棉花、羊毛是天然纤维;塑料、合成纤维是有机合成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详解】A、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黄铜、不锈钢是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用蒸发皿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故B正确;
C、实验室可采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图3所示装置,可将大理石或石灰石放于多孔隔板上,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处加入制取少量CO2气体,故C正确;
D、图4为过滤装置,可用于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故D正确。故选A。
8.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再显中国饭碗自信,其中化肥功不可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棉花、羊毛是天然纤维,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是有机合成材料,故符合题意;
D、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考查物质分类的试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行解题。
12.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进入深井—先做“灯火试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验纯
使用燃煤炉子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B.环保问题
减少水污染—使用无磷洗衣粉
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使用乙醇汽油
减少酸雨的发生—使用新型能源
C.微观粒子与物质的构成
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D.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组成水的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A.尿素[CO(NH2)2]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
B.磷酸二氢铵(NH4H2PO4)属于复合肥
C.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为纯净物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酸雨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造成的,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用新能源能减少这些物质的排放,减少了酸雨的发生;正确;
C、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D、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了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B、湿法炼铜的原理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C、压榨果汁过程中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D、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2.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备胎芯片”全部转正,汽车上的备胎也是应对不时之需,汽车备胎中的橡胶与下表中的哪项材料类别相同( )
加入过量的氧化铜,过滤
B
氯化钾(二氧化锰)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氯化钠(碳酸钠)
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D
硝酸钾(氯化钠)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除去过量的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此选项正确;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铝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深井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贸然进入会发生危险,故要先做灯火实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
使用燃煤炉子容易引起煤气中毒所以要注意室内通风;正确;
B、含磷洗衣粉容易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和赤潮现象,所以使用无磷洗衣粉能减少水污染;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毕业学科质量阶段评估
九年级化学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考生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详解】A、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碘的原子核电荷数为53,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核外有五个电子层,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碘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也是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烷和乙醇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确定这两种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含有氧元素,不能确定甲烷和乙醇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错误;B、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的原理,错误;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能生成碳酸钙和水,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升温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氢氧化钙析出变浑浊,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正确。故选D。
3.苏州盛产杨梅。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4.美国两位科学家通过对碘元素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碘的核电荷数是53
B.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C.碘元素与氯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碘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27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C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
红色消失
NaOH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片放入
CuSO4溶液中
无固体析出
铝不如铜活泼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可以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体现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D、126.9是碘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约为:74,故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5.下面是某同学用连线的方式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化学实验的先后顺序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要合理使用化肥,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C。
9.构建分子、原子模型,通过微观模拟示意图来描述反应过程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下图是某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x的值为2
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NH3,乙为O2,丙为N2,丁为H2O,该反应方程式为: 。
【详解】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数值为2,故A正确,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反应物NH3中氢元素显示+1价,则氮元素显-3价,生成物氮气是单质,氮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用图2所示的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在实验室中,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答案】A
【解析】
【详解】A、CO2和HCl均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A错误;
故选D。
11.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和乙醇的燃烧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则甲烷和乙醇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
B.洗涤剂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C.二氧化碳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则升温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也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19:98:96,错误;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故选B。
B、将硝酸铵固体放入水中,反应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该过程中吸热比放热多,从而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常常伴随能量变化;
C、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于显碱性故溶液显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盐酸红色消失这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故可以说明NaOH与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未打磨的铝片表面存在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铝没有和硫酸铜接触,因此反应没有发生,故无固体析出的现象不能说明铝不如铜活泼;
C、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17):(3×32)=17:24,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0.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
硫酸铜溶液(稀硫酸)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Ba:137 C:12 O:16 Cl:35.5 H:1 S:32 Na:2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共40分,1至8题每小题3分,9至12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湿法炼铜
C.压榨果汁 D.火箭发射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铝元素;
由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所以空气中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错误。
故选D。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O2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更旺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B
将硝酸铵固体放入水中
液体温度下降
物质溶解伴随能量变化
【详解】A、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不符合题意;
B、(NH4H2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不符合题意;
C、纯净的硝酸铵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35%>31.5%,故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是混合物,符合题意;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此选项正确;
C、碳酸钠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此选项正确;
D、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错误。
A
B
C
D
黄铜
不锈钢
棉花
羊毛
塑料
合成纤维
玻璃钢
钢筋混凝土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黄铜、不锈钢是金属材料;棉花、羊毛是天然纤维;塑料、合成纤维是有机合成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详解】A、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黄铜、不锈钢是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用蒸发皿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故B正确;
C、实验室可采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图3所示装置,可将大理石或石灰石放于多孔隔板上,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处加入制取少量CO2气体,故C正确;
D、图4为过滤装置,可用于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故D正确。故选A。
8.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再显中国饭碗自信,其中化肥功不可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棉花、羊毛是天然纤维,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C、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是有机合成材料,故符合题意;
D、汽车备胎中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考查物质分类的试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行解题。
12.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进入深井—先做“灯火试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验纯
使用燃煤炉子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B.环保问题
减少水污染—使用无磷洗衣粉
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使用乙醇汽油
减少酸雨的发生—使用新型能源
C.微观粒子与物质的构成
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D.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组成水的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A.尿素[CO(NH2)2]能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
B.磷酸二氢铵(NH4H2PO4)属于复合肥
C.含氮量为31.5%的硝酸铵(NH4NO3)化肥样品为纯净物
D.化肥虽好不能滥用,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退化和水体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