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指导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指导策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重要阶段,语文学习的读写结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指导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高阅读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情境阅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阅读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除了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可以通过朗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课外读物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知识、文学常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语文学科的吸引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
三、通过写作活动,提高书写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作文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批改作文、给予建议、讲解写作技巧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书写水平,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书写速度和书写准确度。
四、利用课外写作活动,拓展思维五、结合实际生活,促进读写结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实际生活,促进读写结合。
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等方式,促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实践、写作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指导策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写作活动,结合实际生活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教师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2.创境: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感而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配读、角色移位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朗读兴趣。
3.评读:学生互动评读,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不断改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式朗读、表演式朗读、合作式朗读等,既能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又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总之,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策略,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和水平。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对象:杨月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要求指出:“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的,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朗读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可见朗读训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训练。
一、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上课听着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
当他们读课文时,不是把每个字的音拖得很长,就是特别快,句子之间不留一点空隙。
我也经常在想,为什么孩子们老是读不好呢?为什么老是拖调呢?为什么有的学生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停也不停呢?我想原因可能是,有的孩子读得不熟,自然而然速度就慢了;有的孩子为了加快朗读地速度,却经常发生添字漏字地情况;还有的孩子预习过,因此他们就读得特别快,他们在读得途中不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只是把字连起来正确的快速的读完而已。
二、纠正错误的读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1、注重范读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竖起书凭眼睛扫视成篇成段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
因此,我们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的读,不加字,不漏字是“读正确”。
因此学生的朗读只能是“一字一顿”了。
但这样是不行地,我们还要求做到既不读错,又能读的连贯、通顺。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不可一字一字的教着读,因为这一举动将深深烙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自己读书时也是一字一顿点着读。
学生课文虽然会读了,但始终停留在读对的层次上。
其次,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
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
我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划词。
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总结范文

低年级语⽂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总结范⽂ 篇⼀:⼩学语⽂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案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学⽣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学习⽽⾔,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的重要⼿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有助于加深学⽣对课⽂的理解。
《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学语⽂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领会⽂本的内涵,感受⽂章的韵味,体会⽂中的情感,强化语⾔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
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才,促进学⽣记忆,丰富和提⾼语⾔表达能⼒,培养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艺术的欣赏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错位,学⽣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语⽂能⼒的提⾼。
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课题研究⽬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朗读的浓厚兴趣。
指导学⽣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习惯,提⾼语⽂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研究⽬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朗读召集⼈、旁听者、捧场⼈,学⽣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在朗读中⾃读⾃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谈,语⾔表达苍⽩空洞,缺乏个性。
(⼆)、研究如何加强学⽣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去揣摩体悟⾓⾊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进⾏朗读,在具有⾓⾊意味的绘声绘⾊的朗读中⼼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谈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水平。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朗读时可以使用节奏和语调来帮助理解。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呼吸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停顿,以有节奏地朗读。
语调的运用也很重要,可以通过语调的起伏和变化,突出关键词或句子,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意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感官体验式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要求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模仿文本中的情景或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故事中的角色,用适当的语调和表情来朗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感受和情感。
可以通过使用录音设备来进行自我评估。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朗读录音下来,再和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自我纠正。
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改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朗读。
合作朗读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朗读一篇文章。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醒和纠正,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通过进行表演朗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短文或者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他们可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的对话和表情表演,从而更好地展现文章的情节和主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节奏和语调的方法,进行感官体验式朗读,通过自我评估和合作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通过表演朗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这些方法和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谈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作为重要的一环,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教育实践中,朗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或者片面理解。
许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注重理解和记忆阅读材料的内容,忽略了朗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
现如今,随着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教学思路。
目前关于朗读指导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就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更多教师和研究者对朗读教学的重视,推动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和推广。
1.2 研究意义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发出声音读出文字,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方法。
研究表明,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流畅度和表达能力,增强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能力,增加对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积极性。
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探讨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表达能力,增强阅读兴趣,拓展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和鼓励孩子朗读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学习兴奋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研究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内容已达到200字】2. 正文2.1 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教学研究58 2015年6月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卜国荣河北省隆化县佟栅子中心小学,河北承德 068055摘要:‚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
本文从强化初读、重视精读、恰当运用朗读方法等方面谈论了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14-0058-01“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
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
”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
”那么,就一篇课文来说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1 强化初读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
通过指导、检查、纠正帮助学上把课文读正确,基本流利。
2 重视精读2.1 把握“基调”,从读好每一句话做起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的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2 感悟批注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
2.2.1 找准思路点,提领而顿文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钱学森》一文的特色就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
低年级学生朗读指导策略——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

|文|王效凤王爱武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即语感。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学习方式,也是古人最为推崇的培养语感的方式。
低年级教材非常重视对朗读的训练,每一册教材都有具体的要求。
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朗读要求是:分角色朗读,能对比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因而加强朗读指导尤为重要。
但由于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原因,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一、树立标杆,在示范中激发朗读兴趣二年级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还不长,对于如何学好语文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如果只是把朗读课文的具体要求一一罗列出来,而没有具体直观的示范引导,学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根据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范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可模仿学习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学习怎么去朗读。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
课文中的小蝌蚪好奇心非常强,它为了寻找自己的妈妈,不断向碰到的人询问谁是自己的妈妈。
为了让学生借助朗读更好地感知小蝌蚪的好奇心,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播放了动画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感受小蝌蚪先后与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对话的情景。
动画片中各个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相同,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自由朗读课文时,学生就纷纷模仿动画片中出现的音调进行朗读,效果非常好。
在朗读课文之初,教师就利用动画片中的对话先入为主,给学生的自主朗读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
视频中的朗读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还给学生树立了朗读的信心,学生在“模板”的指导下,掌握了朗读的方式,同时也获得了朗读课文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在点拨中提高朗读水平朗读指导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有侧重的指导,以赞许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语音、语气、语调去朗读课文。
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
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阅读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无论何种知识领域的阅读,均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而文字基础的打造,必须经过长期的语文学习。
学生时代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只是占漫漫人生的一粟,人类拥有的知识,更多是课外阅读学习。
阅读与语文学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
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不行的。
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笔者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既然如此,教学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我认为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在情境创设中入情入境地读1、角色体验,让读人情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文中角色感人的语言,只能通过朗读,才能把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
在教学中我努力启发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感情,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细致分析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
2、想象品句,让读入味教学中多年的尝试使我发现,要想进行有效的读的训练,就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更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
如《林海》一课,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比成了“海”。
可是“林”为什么像“海”呢?学生心中不免会有此问,于是,我让学生充分想象,想象林的种种绿色,就似那海水深浅不一的颜色;再想象这连绵起伏的群岭是什么样子的,就像大海翻腾不息的波浪,“闪着银裙的白桦”就像海上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样一来,学生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群岭起伏的“大兴安岭”,朗读时的气势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大海的广阔,林海的无穷魅力。
读中想象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内容的意境之美。
浅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摘要: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济的阅读方法。
笔者重点阐述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几个阶段:一、设定标准,朗读入门,二、范读架桥,传授技巧,三、情境朗读,走进文本,四、评价多元,促进提升。
努力实现了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跨越。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朗读指导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阅读方法。
然而,朗读的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因此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节奏,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有条不紊的指导中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笔者认为可以分这样几个阶段:一、设定标准,朗读入门学生在进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们的朗读依然停留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式”的水平,亟待另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进行规范。
因此,笔者根据班上学生的特点,编制了一张朗读评价表,从音准、情感、声音、精神面貌等方面入手,设定学生的朗读标准,明确学生对于朗读的概念。
并且要求他们于每一篇课文,都依照这个标准进行自读、互读,慢慢步入朗读的殿堂。
二、范读架桥,传授技巧通过设定的朗读标准,笔者发现孩子们在朗读时已经能够正确处理音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声音铿锵有力。
但是由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因此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范读指导。
范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巧性范读。
让学生了解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如:古诗《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笔者教这首古诗时,先通过标示范读,让他们知道了读音的缓急。
再引导学生跟读,通过标示训练后,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停顿与重音。
讲清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有哪些

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有哪些1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范读法即示范性朗读,它的作用是给学生的读书做出样子,为理解课文内容引出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范读可由教师读,也可由学生读;可读全文也可读某段,某章,某节。
如果课文内容比较难理解,情节距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在授课开始时,由教师范读效果会更好。
在课程进行中,个别段落学生不易读懂,也应进行范读。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范读,一定要能起到示范作用,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在范读中,可用比较朗读法,变换着语气、腔调进行读,让学生鉴别哪种方法好,引导学生进行反复仿读。
2、领读法即由教师或学生领着学生读。
此法适用于低年级教学或在学生对文章讲述的内容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中,有的语句读起来拗口时实行。
此时领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注重重音及停顿,读出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的内容。
3、指名读法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名让某一个同学读,指名读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这也是具体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个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运用指名读的方法能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在指名读法的运用上,教师要克服“读得好的学生老师总让读,读得差的学生老师总也不让读”的倾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练读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指名找学生读课文时,很多同学“颠着屁股”高举着小手争取读,他们的心情是那么的迫切,但有的老师就是因为他读得不好而不给他读的机会。
我们做老师的应理解学生的那份心情,应给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4、齐读法就是师生或学生齐声朗读,齐读的作用是可烘托课堂气氛,渲染文章感情,创造一种人文氛围。
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或文章中精彩的片段、精辟的句子,比较宜于齐读。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
那么,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指导策略呢?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听觉能力。
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听觉能力。
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一个词语或句子,与学生对语言音韵的感知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可以通过听、说、读等方式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标准的语言语音,让学生聆听并模仿;可以让学生跟读课文或歌曲,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调感知能力。
二、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语文朗读是一种表演艺术活动,学生在朗读时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等手段传达出文章中的情感和意思。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使之在朗读时能够自然流露出来。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好情感;可以让学生朗读一篇情感丰富的故事,让学生表达出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循序渐进。
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可以先从字词开始,通过练习字词的拼读和朗读,提高学生对声韵的掌握能力;然后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练习短句、长句和段落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句子、段落中的重点词语等方式,让学生注意语调、语气的变化,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朗读教学。
可以利用录音资料让学生听课文、故事、诗歌等,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让学生看图片、表演情景,进行朗读练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朗诵演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当经 方法作纬 构建朗读新世界——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兴趣当经方法作纬构建朗读新世界———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蔡玉花【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多年的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作了尝试,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当经,以训练学生朗读方法作纬,构建了朗读的新世界。
兴趣当经,激发朗读欲望———教者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
方法作纬,提高朗读能力———范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之中,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用评价巧妙点拨,培养学生对朗读的领悟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朗读能力【作者单位】蔡玉花,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学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多年的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作了尝试,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当经,以训练学生朗读方法作纬,构建了朗读的新世界。
一、兴趣当经激发朗读欲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便越积极主动。
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
(一)以赛激趣。
争强好胜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每个小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获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朗读活动中,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中安排朗读比赛的环节,穿插“谁能比他(她)读的声音更响亮”“谁能读的更熟练”“谁能读的比老师还好”等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
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指导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本人实践后的点滴体会。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自主性获得体验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这里所指的“读”是指学生自主的朗读。
)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
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位、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朗读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
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味道来了。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
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
二、多形式朗读代替单一朗读,多样性增强感悟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
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
这种感染作用是通过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
3、品赏课文时,重点句段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个别朗读,另生评读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
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成为另生评价的对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朗读作为阅读的前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是通过声音传达文字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讲述有关朗读的故事,播放优秀的朗读作品,进行有趣的朗读比赛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
二、教学前的预热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之前,老师可以进行一些预热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的状态。
可以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提供一些与朗读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兴趣,做好朗读的铺垫。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1.掌握语音语调在进行朗读时,学生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把握,包括停顿、重音、升降调等,通过模仿老师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语音语调。
2.理解表达情感朗读并不只是简单的读出文字,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情感的表达,学生要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语境,正确表达其中的情感,帮助学生通过声音传递文字的情感。
3.注意节奏韵律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对传达文章的意境和格调非常重要,要求学生掌握适当的速度和节奏,通过朗读来传达文章的韵律感。
四、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良好的朗读环境对学生的朗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角,提供音响设备,选择安静的时间段等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朗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专注的环境中进行朗读。
五、组织朗读活动朗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老师可以组织朗读比赛、朗读分享会、朗读节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朗读成果,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六、个性化的指导策略不同的学生在朗读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对于一些朗读能力低下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发布时间:2021-07-02T09:06:32.252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6月总第381期作者:张翠[导读] 有感情地去朗读,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究竟该如何达成这一学段的目标呢?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颜庄澜头小学271103“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究竟该如何达成这一学段的目标呢?一、抓好生字教学,为朗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
要把识字教学与朗读指导有机地整合起来,注重对教材的课外延伸,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形象化、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生字教学。
课文中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会写的生字,第二类是认读生字。
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一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
教学时,对这两类生字要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
对认读的生字教学,着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拼读,在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正音,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认读生字的字音读准确。
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把字音读准确之外,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
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也就扫除了。
二、重视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范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亲自读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情感参与,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是教师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朗读技巧的运用、语音标准及无声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徐州兴东实验学校兰兰中文摘要: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
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3、学生的角色移位。
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总之,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正文: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顿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
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
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
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
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
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
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
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
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
”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
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
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
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
兰老师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
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
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
例如第二册《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
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
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
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
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
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
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
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
”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
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
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
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
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
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
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悟”即思考琢磨,“读悟”即有感悟性的阅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和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