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6-31有关内容,了解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知道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三、互动明理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溶质与溶剂之间的量的关系:
(1)m溶液=m溶质+m溶剂(2)V溶液<V溶质+ V溶剂
3、溶液的特点:稳定性均一性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
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
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
(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讲解]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大家仔细观看P27的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三)、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能
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四、运用提升
例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B.酒精 C.食盐 D.酒精
例2、工人师傅修完机器后,有时用汽油(柴油),有时用加了洗衣粉的水来回洗去手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2、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A.混合物 B.澄精的 C.均一的 D.稳定的
3、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
D.无法判断
4、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
水即氯化钠注射液。
右图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
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
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
5、溶液一定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质一定被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D.溶质被分散成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E.溶液均一、稳定 F.溶液无色
6、某液体若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某一固体物质溶解到另一种液体里
B.至少有两种物质存在,并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C.长时间敞口放置,不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D.以上均不是
7、把少量的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其中是溶质,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的溶液。
碘酒中是溶剂,酒精溶液中酒精是。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的相互转化的
方法。
(2)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
二、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三、互动明理
【活动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
【结论】:
【结论】:
【形成概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
饱和溶液二要素:、。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小结】:
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四、运用提升
例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五、目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B.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不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
C.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4.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
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5.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与两种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
例如,从饱和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采用法。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三、互动明理
阅读课本P36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
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讨论:“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小结1. 。
2. 。
巩固练习: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
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教材中图9-12
1.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10℃、65℃时的溶解度?
3.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50℃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结:通过溶解度曲线,(1)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①;②;
③。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时溶解度的大小;
(3)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时的溶解度。
阅读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及P39“资料”,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3、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总结:气体的溶解度受和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压强减小,溶解度;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四、运用提升
例1.某溶质不含结晶水,将一定质量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20℃时,溶液保持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质量
例2.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Q点含义是_____.
(2)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______.
(3)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五、目标检测:
1.20℃时,5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8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时100 g水中溶解了10 g A,则A在0℃时溶解度为10 g
B.20℃时,100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A,则A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C.30℃时,100 g水中溶解了40 g A恰好饱和,则30℃时A的溶解度为40 D.40℃时,A的溶解度为60 g,说明40℃时,100 g水中溶解60 g A时溶液即达到饱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右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M N
甲
乙25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5.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则在该温度下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使学生认识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实验。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趣味引入]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动画)
[设问] 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盐份多,
浓度大。
)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二、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 初步学会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三、互动明理
【活动与探究一】
【实验9-5】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 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填写下表
【交流讨论】如何区分溶液的浓稀?
【归纳小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
阅读课本第P42,知道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
【交流讨论】
1、实验9-5中,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多少?
2、表达式的几种变形
【巩固练习】课后习题1
【交流讨论】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活动与探究二】:【实验9-6】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看作1g/cm3)。
【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
那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
【交流讨论】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如何操作?请你试一试。
【活动与探究三】:【实验9-7】
【小结】
1.配制溶液的步骤:、、、、。
例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7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l00g水中放入60g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37.5%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
甲先达到饱和。
五、目标检测:
1、判断题(正确打“√”,不正确打“×”)
(1)在100 g水里加入20 g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
(2)“10%的食盐溶液”表示100 g水中溶解了10 g食盐()
(3) 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于90 kg水中,得到10%的硝酸钾溶液()
(4) 40 g 20%的NaCl溶液等分成四份,则每一份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
2.在用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B.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酒精灯
C.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烧杯
D.烧杯、药匙、漏斗、玻璃棒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使学生认识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实验。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及其变形?那么你能用公式或公式变形来解决问题吗?二、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溶质质量分数。
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互动明理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题一】:题目略
【自主学习】写出解题步骤和过程。
【合作交流】对学生板演和解决问题方法进行更正、完善。
【拓展练习】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讨论】与例题1相比,两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
【评价】引导学生指出错误并及时纠正。
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题2】: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
解:
【拓展】如果把50g换成50mL那么还需什么条件才能解题?
【巩固练习】课后习题3、4题。
3. 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题3】: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
试计算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这种与化学方程式结合起来的题目怎样来寻找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呢?
解:
【小结】对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步骤。
【巩固练习】课后习题第6题。
四、运用提升
例1、有40 g 5%的CaCl2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A.加入40 g 15%的CaCl2溶液B.把溶液倾倒一半
C.加入2 g CaCl2固体 D.把溶剂蒸发掉20 g
例2.20 ℃时将60 g NaCl放入150 g水中,充分搅拌,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五、目标检测:
1.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液体积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
②①④③⑤
3.预防“非典”(SARS),家庭、学校经常使用过氧乙酸(CH3COOOH)作消毒剂,它是一种具有腐蚀性、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分解产生氧气,有杀菌、漂白作用。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市售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若要配制0.1%的该消毒液2 000 g,需20%的过氧乙酸溶液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