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学号):12064500
毕业论文
( 2012届本科)
题目: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王
指导教师:杨欣
完成日期:2012年 6 月16 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沈阳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考核表论文题目: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1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3)
1.1农业产业化概述及特征 (3)
1.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3)
1.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4)
1.2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4)
1.2.1产业组织理论 (4)
1.2.2规模经济理论 (5)
1.2.3交易费用理论 (5)
2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及组织模式 (5)
2.1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5)
2.2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组织模式 (6)
2.2.1“公司+农户”型 (6)
2.2.2“公司十基地”型 (7)
2.2.3股份制合作社 (7)
3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7)
3.1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
3.1.1行业协会的思路发展过于狭窄 (7)
3.1.2亩产水平略低,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 (8)
3.1.3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不足 (8)
3.1.4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9)
3.2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9)
3.2.1交通不便 (9)
3.2.2种薯繁供体系不健全 (9)
3.2.3加工业发展滞后 (9)
3.2.4投入不足 (9)
3.2.5土地流转困难 (10)
3.2.6品种缺乏,推广缓慢 (10)
4关于促进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0)
4.1打破交通制约瓶颈 (10)
4.2努力在质上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0)
4.3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 (11)
4.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的扶持 (11)
4.5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11)
4.6健全种薯繁供体系及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 (11)
4.7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 (12)
4.8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 (12)
4.9建立健全马铃薯文化品牌支撑体系 (12)
4.10加强“农超对接”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组织模式的理论成果,从农业产业化基础理论入手探讨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历程及组织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增加了农户的收益;按照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提高了马铃薯产品的质量;打造了巫溪县一定的地方品牌,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并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交通不便、种薯繁供体系不健全、加工业发展滞后、投入不足、土地流转困难、品种缺乏,推广缓慢等,进而提出了促进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如打破交通制约瓶颈、努力在质上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探索新的组织模式,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建立健全马铃薯文化品牌支撑体系、加强“农超对接”等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马铃薯;巫溪县
1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model of theoretical results, from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Wuxi County,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potato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mode, this kind of management mode to protect farmer interest, increase farmer incom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potato,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built in Wuxi county a local br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otato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Wuxi county potato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xi county potato industrialization restric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factors, such as traffic inconvenience, seed potato breeding for the system is not perfect, treatment industry grows lag,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land is on the move difficult, lack of variety, slow,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industry in Wuxi coun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reaking the traffic bottleneck, in an effort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rket, the exploration of new organization pattern, spin industrial catenary, raise industrialization bibcock enterprise to fight risk ability,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hange, expand bibcock business energetically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etically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build perfect potato culture brand support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 agricultural docking" etc..
Key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model; Potato;Wuxi County
前言
马铃薯是多功能作物,集粮食、饲料、蔬菜和工业原料于一体。
在农业生产上,马铃薯不仅是粮食生产安全的主体作物之一,而且也是高效的抗灾、减灾作物,具有举足轻重的突出地位。
马铃薯极具开发潜力,经济价值倍受人们重视,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粮食生产第四大作物。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家,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均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近十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为促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特别是对改善西部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大地推进作用。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和马铃薯生产,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2008~2020)》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粮食作物的扶持力度。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明确指出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同时明确重庆市是西南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巫溪县为重点县之一。
巫溪县属典型的立体旱作农业,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旱地农耕颇具特色。
县域粮食生产以马铃薯、玉米和甘薯“三大坨”为主,马铃薯已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生产优势明显、作用地位突出、开发潜力巨大、基础条件较好。
巫溪县通过大力发展以马铃薯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40万亩左右,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位;总产鲜薯37万吨,折原粮仅次于玉米产量。
2011年马铃薯面积44.1万亩,排名全市首位,产业化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种薯、加工薯和鲜销商品薯共同生产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经历和关注着马铃薯产业化的快速推进,旨在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优势、竞争实力等分析,运用组织模式基础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成果,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资料、调查统计和典型走访相结合的办法,借鉴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成熟经验和成功做法,以期找出较为健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并对巫溪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1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1.1农业产业化概述及特征
1.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叫贸工农一体化,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 和Roy A.Goldberg 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但是, 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
Agribusiness, 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 简称农工综合体[1]。
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2]。
另外还有一个词语Agro industrialization, 指全球粮食和纤维体系的快速转型过程,尽管国外学术界对其没有统一见解, 但是,大家都一致同意Reardon 和Barret(t 2000) 对该过程的定义:(1) .农业加工、流通和农业投入的非农供给三方面的增长。
(2) 农业食品企业和农业之间制度及组织的变化, 比如垂直协作的明显增加。
(3) 农业部门的相应改变, 如产品构成、技术、部门和市场结构的变化[3]。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
具体说来,就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在农村对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及其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经科教、产加江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管理的利益共同体[4]。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总的来说,农业产业化以达到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高为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
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尽管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看各种各样的表述,但从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来看,如果舍弃它们这样那样的差异,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七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利益分配合理化[5]。
1.2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
1.2.1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现代制造业企业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
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
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组织对产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能促使该产业内的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二是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供了方向和途径。
从产业组织层次上看,农业产业化是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兴起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农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成本[6]。
1.2.2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
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
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7]。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
他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才能组织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才能使生产资料由于大规模积聚而得到节约,才能产生那些按其物质属性来说适于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如机器体系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才能使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
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1)产、供、销的联合与资本的扩张;(2)降低生产成本。
显然,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8]。
1.2.3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
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9]。
2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及组织模式
2.1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源于20世纪90年代。
巫溪是重庆市最早能独立开发马
铃薯脱毒试管苗并利用自繁试管苗繁育微型种薯的基地县,上个世纪70年代,巫溪就开始了马铃薯脱毒研发。
“八五”期间,在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4年实施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基地建设”项目。
重庆直辖后,得到了市农发资金的有力资助,先后实施了“重庆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及脱毒种薯繁供体系建设”、“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挂牌成立了“重庆市巫溪县脱毒马铃薯快繁中心”,该中心拥有组织培养室 250平方米、工厂化网室1500平方米、低温贮藏库 200平方米、生产经营办公场所3500平方米,生产和质量监测仪器设备实现了配套,已建成100万粒脱毒原原种(微型薯)的快繁基地,有健全的脱毒体系。
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品种筛选(是国家马铃薯区试西南片区长期试验点)→脱毒试管苗建立→原原种微型薯生产→原种生产→合格种薯生产”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先后引进筛选建立了以鄂薯3号、渝薯1号、米拉等一系列马铃薯脱毒种苗(薯)繁殖,累计生产脱毒原原种(微型薯)500万粒,合格种薯8000万公斤。
脱毒种薯实现了生产的集约化、种薯的微型化、质量的标准化,产品覆盖重庆市马铃薯主产区县和渝中、渝西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区域以及陕西、四川等地。
因增产效果显著、商品性好,深受使用者青睐[10]。
近十几年来,在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基本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经营形式。
这种经营形式保护了农户的利益,增加了农户的收益;按照标准化的方式生产,提高了马铃薯产品的质量;打造了巫溪县一定的地方品牌,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并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
2.2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组织模式
目前,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的规模日趋扩大,马铃薯产业化组织模式也多种多样。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从不同成分的带动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市场带动型、龙头实体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组织带动型;从农民是否真正具有独立决定农产品的自主权角度,可以分为半独立型、基本独立型、完全独立型;从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可以分为契约组织型、合作社组织型、企业组织型等等。
巫溪马铃薯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几种形式:“公司+农户”型、“公司+基地”型、股份制合作社三大类型。
2.2.1“公司+农户”型
这类组织形式是典型的龙头实体带动型组织形式,是巫溪目前实践中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巫溪县美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巫溪马铃薯加工最大的龙头企业(以下简称美多)。
美多与农户结成契约关系,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美多义务是:美多公司向农户提供配套服务,这种配套服务包括向农户提供种薯、化肥、农药和技术
支持。
美多公司以契约事先规定的价格集中收购农户生产的鲜薯,进行加工和销售。
农户的权利和义务是,农户按美多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并把大部分产品交售给公司,承担生产风险。
由此,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体化经营,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的比较收益。
目前,该企业建成最大生产能力--年处理马铃薯鲜薯原料在6.5万吨的加工线一条;注册商标“美之多”、“绿宁牌”两个,所产精淀粉产品质量达国标一级,并获得QS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据统计目前巫溪县还有年产250 吨以上的农民作坊式的淀粉和粉条加工厂14家。
“公司十农户”型组织形式根据参加组织的农户类型的不同,以及农户与组织的联结方式的不同,又可具体分为“公司十普通农户”型、“公司十专业大户”型等形式[11]。
2.2.2“公司十基地”型
巫溪县凯瑞百谷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由湖北凯瑞百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巫溪县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共同投资组建,专业从事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和销售,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
公司在文峰镇、红池坝等地建设有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已建成标准化温网室20000平方米,玻璃温室264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3000平方米,高山网室60000平方米。
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6000万粒、一级原种1万吨、二级原种10万吨生产能力。
2.2.3股份制合作社
巫溪马铃薯方面的股份制合作社以“巾帼山菜”合作社为代表,农户自己组建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直接以资金或土地使用权入股,设立股份合作社,各股东完全按照“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规定来行使权利、义务、分享利润,由出资额大小来决定各自行使多少权利义务、分享多少利润;内设技术服务部、原材料采购部门以及产品销售部门,独立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并为农户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3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3.1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行业协会的思路发展过于狭窄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仅是仅仅与国内其他主要产区相竞争,不仅是占有国内市场的多少份额就可高枕无忧了;而是要积极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巫溪县的各个协会的职能和作用来看,主要是集中在种植协会和经销协会两类。
种植协会主要立足乡镇(村),负责基地建设与种植过程中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兼备联系加工企业及销售市场业务等;经销协会主要立足于市场,负责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等,同时也兼备指导种植等功能。
这样的协会模式,看起来似乎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入口和出口把好的关,实际上这两类协会的联系是极其被动的。
这两类协会的主要联系与协调工作主要由政府来承担。
在政府职能发挥“缺位”,这两类
协会作用发挥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12]。
3.1.2亩产水平略低,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
巫溪县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40万亩,总产鲜薯37万吨,平均亩产水平940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968公斤低28公斤。
目前巫溪县年生产脱毒原原种100万粒、原种150万公斤、良种1500万公斤,只能满足巫溪县马铃薯生产面积的30%左右。
虽然马铃薯加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精淀粉、初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
县内有从事马铃薯鲜薯加工的企业15家,其中具有自动生产线的加工企业1家,全县每年加工鲜薯在3万吨左右,但在马铃薯鲜薯利用上仍处于食用为主的传统层面,其中50%食用、15%留作用种、15%作蔬菜出售、10%用于饲料,只有10%用于初加工和精加工。
因此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广、财政贡献突出的重点龙头加工企业较少。
能与国内外同类生产企业相抗衡的加工龙头企业还较少。
3.1.3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不足
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是牵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成败。
从理论上讲: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根据市场需要和本地资源优势,重新组建新的加工业、贸易型和综合性的龙头企业造成龙头企业竞相发展的群体优势和总量规模;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包括大部分乡镇企业)的组织结构、基础设施、购销网点以及管理人才等优势,通过转换机制和发展与深化经营功能,成为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三是促进相关企业联合,通过优势互补,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组建集团公司,成为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四是通过对外合作,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开发当地资源,组建外向型企业,促进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启动万元增收工程以来,新引进和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11家。
产业化实践中巫溪县的龙头企业并没有起到产业化发展中应有的作用,这主要一点是龙头企业还没有做大做强,整体实力较弱,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以巫溪县凯瑞百谷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为例,巫溪县凯瑞百谷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由湖北凯瑞百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巫溪县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共同投资组建,专业从事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
公司在文峰镇、红池坝等地建设有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基地,已建成标准化温网室20000平方米,玻璃温室264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3000平方米,高山网室60000平方米。
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6000万粒、一级原种1万吨、二级原种10万吨生产能力。
凯瑞百谷作为巫溪县最大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总资产不到 5000 万,所经营马铃薯原种种植耕地仅占巫溪马铃薯原种的10%,影响农户仅为1000户左右,影响力不到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