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_张玉臣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论文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摘要: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许多地方的农民即将市民化。
在提高城镇化进程的过程,必须要辅助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笔者通过对当戏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素质现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基础了几点对策与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目前很多的学者支持的城镇化的含义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就叫城镇化。
对于农村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即新市民。
1.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民素质的现状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人”的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知道广大的农民阶层才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者与被建设者,作为合格的被建设者,农民市民化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提升。
目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素质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在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或道德素质都很低。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xx城镇的农民文化水平大多以小学程度为主,大部分是文盲与半文盲。
这样的城镇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民素质相比,差异较大。
根据资料表明,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一些农业院校。
我国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显然城镇化的发展的需要是不适应的。
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科学技术素质不高,这也导致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单一。
一个农民的文化与科技素质水平决定了其掌握科技知识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的科技推广力度不强,对于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与科技的覆盖率相对也很低,这些都导致市民化进程的农民科学技术偏低的现状。
1.2农民的心理素质差,思想觉悟低当下,车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心里素质较差,思想觉悟偏低。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培育

c h a n g e ”h a v e b e c a me a n i mp o r t a n t c h a l l e n g e .I t a n ly a z e s t h e i mp a c t s f o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b y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 s t a t u s a n d r e a s o n s o f ur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 h e a l t h q u a l i t y a n d ma k e r e c o mme n d a t i o n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 Ke y wo r d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h e a l t h q u a l i t y: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设 的影 响 ,并提 出相 应 建 议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
城 镇 化 建 设 :健 康 素 养 : 农村 居 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0 1 — 5 6 8 X. 2 0 1 4 . 0 2 . 0 0 l 5 【 中1 t t 5 ) 类 号】R 1 9 3 [ 文 献 标 识 码 ]B [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5 6 8 X ( 2 0 1 4 ) 0 2 — 0 0 4 2 — 0 2
考 农 村 居 民的 健 康 素 养 水 平是 否 能 够 满足 城 镇 化 的要 求 。如 何 在 推 进 城 镇 化 的 进 程 中提 高 农村 居 民 的健 康 素 养 . 真 正 实现 农 村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

JIANGXI AGRICULTURE7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问题研究文/崔红香 王君柏(江南大学法学院 214000)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放弃对土地的依赖,进入城市开始打拼生活,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道路。
在农民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中,既是农民不断通过自身的学习使其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得以树立,也是城市需要劳动力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必然表现,此举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而十三五计划已经把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但在此期间这一过程仍然进行比较缓慢。
基于此,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和深入走访了解这一现象发现,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为了提高市民化进程的速度,要根据城市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解决对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建设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而农民市民化又是城镇化的根本所在[1],这一根本在于吃穿住行等方面较农村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体现在细节方面,同时人口数量占城市的比重上升,不是外在的高楼大厦的标志,而是内在应该有的特质,生活方式、思想方式都与在农村时有较大的改变和差别。
1 农民市民化的含义从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层次看,一是放弃土地耕作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的社会现象,即在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放弃农村耕作田地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以城市的工作谋生,就地转化为市民的现象;另一层次指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具体来讲就是原本就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在城市中原本是有土地的,而现在没有了耕种的土地。
农民市民化的内容从两方面阐述,分别从主观层次和客观层次,前者主要指农民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后者主要指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条件,诸如房产、交通工具、物质条件等。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论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素质提升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市民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民市民化不但有利于缓和现有的矛盾冲突,对于我国正在不断发展的农民市民化也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农民素质,应对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农民市民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的实质和必然结果。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也是当下各个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市民权)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
在中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
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这是在社会文化和角色内涵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
在我国很多地区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狭义层次上的农民市民化,即在城市有居住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
但是由于农民内在因素的影响,广义上的农民市民化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一、现状分析盐城市城南新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调查显示,自2001年盐城市开始乡镇规划调整,土地被征用,建设城南新区,许多农民房屋被拆迁,并由政府统一安置,同时安置房也办理了土地证、房产证。
在这些地区初步实现了狭义的农民市民化。
此外,找“十五”期间人口制度改革的脚步也明显加快,该市取消了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登记制度,统一使用居民登记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就业、子女的教育等条件均得到了改善,社会保障也得到逐步解决,此外,在2010年9月,该市还出台了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逐步实施,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平衡教育资源。
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素质提高问题

一
,
是 由于历 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 的二元社会结构体 质 ,严
展。“ 三农 ”问题中最关键是农民问题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 重阻碍 了 我 国城乡 的经 济文 化交流 ,延 缓 了我 国城 市化 进
农村是农村 长期得不到发展 的主要原因 ,只有减少农 民才能 程 ,使城市化严 重滞 后于工业化 ;其二 ,是 由于现实 生活中 富裕农 民 ,调整产 业结构 ,走农业 的专业化 、规模化 、集 约 的社 会保障制度 、就 业制度 、农村土地流 转制度不完善 ,资 化之路 ,提 高投入的产 出效益 ,提高劳动生常率 ,从而促进 金供给不足等 原因造成的 ,以上这 些是农村城市化进程 中体 农村经济快 速发展 。农村城 市化是现阶段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 制或政策环境 方面的外部制约 因素 。与之相应 ,进行 制度创
【 民同爱 l 农
农韭经 济 2 1 / 0 29
论 农村氓 伯道程 农民来灰炎 高 题
◎ 刘淑 波
摘
张 立艳
要 : 农 村 城 市化 已在 一 些 地 区展 开 ,并 且 取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与 之 相 应 , 关 于城 市 化 已从 多 角 度 的 进 行 研 究 。但
式 、生活 方式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且 代化 的必然趋势 。总之 , 进农 村城市化可以更好地解决 目 推
日益城市 化的过程 ,是传统农 业社 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的必 经 前 农村 中存 在的 严重 的 人地矛 盾 ,解决 由于 劳动 生产率 不
的历 史阶段 。它的实质就 是以小城镇为依托 ,实现农 村人 口 高 、农村教育水平 低下等原 因长期 阻碍农 村发展的问题 ,进 的生 产条件的城市化 ,生活水平I 提高 、农村 日益城市化以 而有效促进 “ j 勺 三农 ”问题I 解决 。再次 ,农村城市化是经济 ; 勺 及农 民 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 村城市化是消除城 乡差别 、实现 全球化背景下提高 农业国际竞争 力的有效手段。当前 ,经济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现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现状[提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将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农民的城镇化,而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对我国农民公民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调研分析,并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路径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觉”的立体式说明。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农民公民素质;培育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善,农业发展极大提升,农村陈旧落后观念和农民素质也得到了转变和改善。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农村,农民是主体,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农民的核心问题是素质的问题。
现代农民应该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公民道德素质。
当前,我国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工程赋予了农民素质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本文在我国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重点探讨了农民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培育路径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公民素质的提升问题提供借鉴。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公民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城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
城镇化的进程是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逐渐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化城市逐渐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我国的农业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万人,占50.3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2012年乡村人口64,22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
但是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依然艰难而漫长。
2011年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51.99%,其中高收入国家达到80.5%,中上等收入国家为60.62%,低收入国家为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为55.6%。
由此可见,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已然落后。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摘要: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大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
然而现行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诸多难题。
正视其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是切实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步骤,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推进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点就在农民工的市民化。
因此,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进城农民工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这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点,也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人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地的城镇化这一问题的着眼点。
1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9亿人。
如果按《中小城市绿皮书》的预测,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到2030年,国家需要解决4~5亿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C L i u z h o u Mu n i c i p a l C o m mi t t e e , L i l  ̄h o u 5 4 5 o o 6 , C h i n a )
a n d S O o n .
Ke y wo r d s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u r b a n i z a t i o n o f mi g r a n t w o r k e r s ;d i s o r d e r s ;t h e b a s i c g o a l ;t h e k e y p o i n t
w o r k e r s . wh i l e t h e n u mb e r 0 f mi g r a n t wo r k e r s ma k e s t h e g e n e r a l p u b l i c t h e e q u a l i z a t i o n p u b l i c s e r v i c e a s t h e b a s i c g o a 1 . A t t h e s a me t i me ,i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t o g r a s p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k e y p o i n t s :i n d u s t r y s u p p o r t ,c a p i t a l , l a n d u s e i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h o u s i n g , a v o i d‘ ‘ p o l a r i z a t i o n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素质提升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素质提升研究作者:张秀华张秀娥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越来越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虽然不断得到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民工的素质问题也逐渐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专业技能有待提升等方面。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提升农民工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新农村建设中坚力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工;素质提升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1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工素质现状1.1 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促进作用[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力度,农民工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工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农民工缺乏长远目光,思想观念狭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会延误农业生产,不愿在学习上面投入资金和精力。
受农村小农文化思想的影响,农民工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思维,不愿改变甚至不接受改变,这种现象在年龄稍大的农民工中尤为明显,他们不会也没有想过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知识。
农民工的这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严重的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进程。
农民工受长久以来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工虽然比农民有更多的接触科学事物的机会,但是他们对鬼神说仍深信不疑,烧香拜佛、上坟等现象在农民工身上仍较为常见。
封建迷信在农民工心中根深蒂固,这严重束缚了农民工开阔视野,接受更多科学知识的可能。
1.2 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定的知识获取和理解能力是决定个体、团队甚至国家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工科学素质问题的研究

嬲 翳
瓣
在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研
党 的 十 七 大 提 出 了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奋 斗 目标 。 而 实 现 “ 民族 的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明 显 提 高 ”是 实现 小 康 社 会 的 具 全 体 目标 之 一 。 农 民 是 全 民族 的主 体 , 农 民工 是 农 民中 的特 殊
选
择 ,是提 高农 民工 的生活质量 的战略选择 ,是发展第三产 业 的战略选择 ,是政治文 明建设 的战略选择 ,是精神文 明建 设 的战略选择 ,是构建和谐 社会 的战略选择 ,是一支城镇化 建
行 了 一 次 较 大 规 模 的 问卷 调 查 。下 发 调 查 问卷 7 1 ,回 收 问卷 1份
方 面。这3 个方 面展开 则成 为生理 素质 、文 化素 质 、科 技素 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及 心理 素质6 个侧面 。我们认为 ,提 高农 民工素质 ,就是要塑造 具有共 同理想 、 良好道德 、创业 精神、市场理念 、改革意识 、守法观念 、遵 纪习惯 、文 明举 止 、高 尚情趣 、丰 富知识 、先进 技能、健康 身心的现代农业 劳动者 。 3 、明确课题研 究的任 务 本课题 的研究任 务就 是积极探 讨农 民工在城镇化 建设 中 对素质提 出的要求,结合科协 工作特点 ,寻求如何实 现在城 镇化进程 中提 高农 民工科学素质 的新方式方法素质 的现状调 查为基本 素材 ;
3 、农 民工素质培养教育体 系的建设和运行机制研 究; 4 、提 高农 民工科 技素质 的对 策 建议 以及 实施 方案 的设
所 谓 城 镇 化 , 是 指 农 业 人 口转 化 为 非 农 业 人 口、 农 村 地 域 转 化 为 城 镇 地 域 、 农 业 活 动 转 化 为 非 农 业 活 动 的 过程 。近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而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撑,所以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势在必行。
但是,新型农民培训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新型农民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尽快推进新型农民培训,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新型农民培训展开研究,为一直以来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标签: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为了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展,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从而发展新型农业经济。
伴随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深入,培养出文明守法、同时拥有实践技术和文化理论知识的新型农民,这是农村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新型农民培训要以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为核心,这对于农民的全面素质和技艺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增强起到积极作用。
农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所以为达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鎮化的发展目标,如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新型农民培训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1.制度方面随着新型城市化发展中农村及小城镇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出台“阳光工程”和相关的制度政策培育近亿的人才,但是对已经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进行调查,大多数政策单一或浮于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制度,对于实施过程缺乏保障,不能满足农民实际培训需求,而负责的相关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导致新型农民培训不规范。
2.经费方面我国在农民培训方面长期资金不足,这不便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而且限制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农业税费后,农民培训经费更加短缺,大多数领导意识不到农民培训可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不愿出台扶持政策和进行资金支持,而且在我国部分贫困山区、乡村还未拥有农民培训的经费,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加大,多数农民会选择进城打工,但是因为流动性较大,企业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也比较少,农民培训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但是公益组织对其捐助的资金并不多,种种原因,农民培训的成果跟不上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
城乡融合视阈下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问题研究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城乡融合视阈下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问题研究*张元庆1,张慧21.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中共塔城地委党校摘要:城镇化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我国长期的二元城乡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融合,因此,基于城乡融合视阈下探讨我国城镇化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从城乡融合视阈为切入点,研究我国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问题,提出内生性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城乡融合的最优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民工市民化;最优路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使命,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不断向城市迁移,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这些农民工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及子女就业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不公平待遇,这也严重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和使命。
因此,探索新的视角和新的城镇化方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
一、我国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现状截止2018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依然有2.88亿人,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人力资本提升方面)受到政府资助的比例仅仅有三分之一多一些,大部分农民工群体无法获得政府的帮助。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即使最基层的工作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这对于要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农民工来说面临巨大挑战,还有农民工群体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面临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都使农民工城镇化面临众多挑战,总体而言,我国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数量有限,资金不足,平台缺失,思想观念等也存在较大滞后性。
这给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诸多问题。
二、我国农民工内生性市民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一)有关农民工内生性提升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较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慢,因此,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内我国农民工数量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的继续教育长期被忽视,比如我国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就比德国等欧洲国家晚将近30年,与之具有补充作用的其它法律制度也并不完善,这导致我国在人力资本培训方面存在较大短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径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径探究作者:刘项闽季辟卿张競予章珂熔胡燕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3期摘要:农民培训的有效开展能显著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最终实现。
江苏省农民培训出现了供给混乱、经费无法持续保障、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有效参与度不高、供需错位和满意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机制创新的角度,江苏省应该对培训保障,协调合作,动员考核,培训供给,信息反馈等体制制度进行优化创新,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素质;农民培训;制度创新一、引言农民文化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是农村居民在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农民培训即针对农村居民展开的各项培训,既包括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也包括作为输出地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一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本质在于城乡协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要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进一步发挥人口城镇化的潜力。
因此,新型城镇化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育农民文化素质,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育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为城镇化努力的人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才是真实的城镇化程度。
因此,需要在认清农民工市民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最主要原因,探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制度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比重到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比重的转变,即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转变。
到2012年为止,按户籍来算,中国城镇化率不足35%;按常住人口来算,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3%;而按劳动力结构来算,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
数亿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家在农村,每年像候鸟一样到处迁徙、漂流。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目前仅仅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即实现了农村人口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城市农民工的过程,而农民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 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分析30年前,改革开放的浪潮催生了第一代的农民工,他们到城市里赚钱,然后回到农村建房子,最终回到农村生活,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城市的过客,无意于非得把自己变成城里人。
30年后,新一代的农民工成长起来,他们不愿意过家在农村、人在城市的生活,而是渴望成为市民,把家搬到城里,子女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北京、四川、广东、陕西、湖北和浙江进行的专门调研结果显示,61.95%的农民工抱着在城市“能待多久就待多久”的态度,31.09%的农民工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城市安家,仅有6.96%的农民工选择住上几年就走。
说明绝大多数农民工是期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永久留在城市的。
然而,住房、教育、医疗却将他们挡在了城市之外。
综合来看,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1 住房问题对于想在城市扎根的农民工来讲,一方面是城市日益高升的房价让人“望房兴叹”,在城市难以安家;另一方面是在农村的家里有房有地,却没有在城市工作相对较高的收入。
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助推新型城镇化

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助推新型城镇化
郭念东;高学理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公民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社会领域重要的信息化应用,将为推动城镇社会管理创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的支撑,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效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郭念东;高学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 [J], 张玉臣
2.农民公民素质培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J], 程德慧
3.创新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考察“大汉模式”助推新型城镇化 [J], 林仁;夏方礼;王扉
4.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J], 刘亭
5.赛莱默:企业公民有责任引领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张桂文;王耀晨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3)3
【摘要】将农民工市民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农民工城市融入工资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基础上,基于2009—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够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分区域看,农民工市民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加明显;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现代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作用渠道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总页数】17页(P61-77)
【作者】张桂文;王耀晨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相关文献】
1.重庆市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685名农民工直接调查资料
2.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3.中间选民理论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制定中的运用——基于武汉市436位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4.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
工市民化影响的理论分析5.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E模型的模拟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分析
张水淼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核心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承担和完成的历史使命。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农民素质不容忽视,是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
本文深入的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有关方法。
【总页数】1页(P334-334)
【作者】张水淼
【作者单位】望奎县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结构分析——以广西为例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分析
5.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农民素质的提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研究□张玉臣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将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
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应把农民能力素质、文明素质、诚信素质和信息素质的培育作为重要内容;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强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二是通过各类培训工程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农民公民素质培育;三是搭建农民公共生活平台,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农民公民素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公民素质;培育作者简介:张玉臣,男,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34-0045-0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服务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城镇化,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加强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必要性(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有效转移的过程。
和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谋划、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三是在政府和市场引导下,把万千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用开放思维谋划和解决农村人口稠密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也就是要引导农村人口勇于走出农村,到城市和沿海等发达地区去发展。
新型城镇化涉及到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镇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城市规模的增加,新的城市群的涌现以及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二是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城市公民;三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民生活水平向城镇过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
[1](二)加强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必要性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及组成要素分析,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更不是单纯的造楼建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应该是人的观念和素质的城镇化,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城镇化。
也就是当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后,他们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中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后,必须突破传统的生活习俗、利益分配格局,适应新的城市文明和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城市公民。
这不仅影响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正如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对当前现代化的本质做出的解释一样:“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下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
”[2]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国家行政学院王海燕博士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重点处理好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这表明在当前我NONGCUN ZHIJIAO农村职教45职教论坛/2013.34国社会转型的深层发展时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应该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这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黄锟副教授所言:“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点任务。
”[3]加强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就是有目的地通过其他的方式对他们施加外在的影响与教育,使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实现农民观念的城镇化、农民思维方式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本劳动力保障和高素质人才支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内容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从“土地、户籍、产业结构、建筑标志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人的素质的城镇化”的转变,这是促进城镇化的一个极大进步。
人的素质的城镇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和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本质要求,培育农民的公民素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农民能力素质的培育对农民公民素质的培育首要的任务是培育农民的能力素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能够在城市生活下去。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获得极大的提高,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城市那些既有学历又有技术水平的人相比,他们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农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农民加强能力素质培育,使他们不仅在城市中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来自新的生活环境的各方面的考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素质的培育主要是对农民进行一定的科技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培育,它是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生存的依靠和基本手段,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力。
(二)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对农民进行文明素质的培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对城市文明如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接纳和吸收问题。
农民只有实现了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的城市化,他们才能同其他城市公民一样获得城市公民的身份,才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各项权利与承担相应的义务。
文明素质的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其内容主要涉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对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要求农民应具备文明意识、规则意识、基本的礼貌公德和公共卫生习惯,学会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文明行为方式,改变以前在农村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能够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有一定的思想道德觉悟,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等。
农民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是他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三)农民诚信素质的培育诚信素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
诚信素质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道德品质,对农民来说,摆脱了熟人社会的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原来的熟人社会之间的信任被打破,如何建立起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就要求对农民进行诚信道德品质教育,培育他们懂规则、守信用、诚实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一方面加强以伦理道德、规范规则、契约、法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非人格化的信用伦理规范教育,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交往伦理规范,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诚实做人的道德品格教育,要求他们在处理一切社会事务中都要做到诚实无欺、恪守信用,言行一致。
(四)农民信息化素质的培育信息化是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
信息化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泥瓦匠,更不是只会体力活儿的搬运工,要想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获取好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为自己适应城市生活储备发展的潜力。
加强对农民信息素质的培育,就是让农民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各类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接收能力,对信息系统有基本的操作能力,自觉恪守信息道德,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散发,自觉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
农民能力素质、文明素质、诚信素质、信息化素质等都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元素。
加强对农民能力素质的培育,促使他们尽快摆脱较低层次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加强对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育,使他们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角色的社会转化,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
加强对农民诚信素质的培育,使他们尽快掌握陌生人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思想道德支撑。
加强对农民信息素质培育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信息文化支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公民素质培育的路径选择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要怎么办的发展难题,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农村职教NONGCUN ZHIJIAO 46职教论坛/2013.34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充分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托农村科教文化教育、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民公民素质。
(一)加强农民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农民公民意识的产生。
但在我国农村,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农村传统文化的制约,农民的公民意识依然淡薄,具体表现在主体意识缺失,权利意识淡薄,政治参与不力,法治观念薄弱,道德文明程度不高等,这无疑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障碍。
农民的公民意识产生需要我们借助外在的手段不断孕育和强化,因而,必须加强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
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教育计划与教学手段,农民的公民意识宣传教育需要借助多种媒介方式来进行:首先,应把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各类媒体和文化宣传平台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其次,可以借助农村的各类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如“和谐家庭”、“模范夫妻”、“孝老敬亲”等)引导农民发扬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恪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农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再次,借助农村普法工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熟人社会依靠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制度化、法治化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后,借助农村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把多种宣传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通过各类培训工程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农民公民素质培育受农民自身思想观念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提升农民公民素质、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最有效最现实的方法应该是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