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品行表现及主要业绩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农民。
他们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品行表现及主要业绩,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评估这一主题。
一、品行表现1. 自律与责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强烈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农业生产规范和道德准则,勤勉工作,坚守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他们对农田耕作、作物养护有着严格的要求,从不因个人原因耽搁农时农事,做到时时刻刻为农田着想,体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行表现。
2. 团队合作与交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团队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
新型职业农民擅长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绿色发展已成为主流。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通过科学种植、绿色防控,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业绩1. 农产品生产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勇于创新,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新农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农村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还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他们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为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3. 乡村社会管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仅关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还积极参与乡村社会管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他们参与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建设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总结回顾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当代农业的生力军,以其杰出的品行表现和重要的业绩,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又称“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是一个新的范畴,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也就是“农商”。
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中国农民这样一些特点:勤劳、朴实、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保守与短视,拒绝冒险,散漫、缺乏组织性等,这与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占比并不高,但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重要手段。
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等。
在农业生产中,新型职业农民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更以生产安全为己任。
相关背景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产品经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昔日的农夫变成了集体经济式生产队成员乃至公社社员,然而,他们的劳动产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计划产品。
所谓卖公粮,交余粮,剩下的分口粮。
新型农民这个时期的农民依然是一个农夫,从自然产品经济转变为计划产品经济,这样从个体农夫转变为集体农夫。
而农商则不同,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
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
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专业、有技能的农民。
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农村实现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培育一大批有着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管理技能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农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民素质和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推进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观念不足。
部分农民仍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务农观念上,并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现代文明的意识。
2. 专业技能不足。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相关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一些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表现出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3. 创业精神不足。
部分农民依赖于政府补贴和传统种植方式,缺乏自主创新和创业意识,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和应用度不高。
4. 信息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些农民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不高,限制了他们获取最新农业信息和市场动态的能力。
5. 社会支持不足。
农民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市场渠道狭窄、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
二、对策1.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3. 激发创业精神,推动农民创新。
组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民关注市场需求,鼓励他们开展专业化种植、养殖和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 推广信息技术,增强农民信息化能力。
加强对农民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的发展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大。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传统的农民,更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可以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1. 教育水平低:很多农民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
2. 缺乏专业技能:随着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农民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业科技应用等,而现实中很多农民并不具备这些技能。
3. 缺乏创新精神:传统的农民思维以及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认识都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缺乏管理能力: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而传统农民多数是个体户,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
5. 缺乏市场意识:很多农民在生产中只关注农作物的产量,忽略了市场需求和质量安全的问题,这导致了农产品销售不畅。
6. 缺乏政策支持: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对策:1. 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2. 加强培训:建立健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开展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3. 引导创新: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训,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 建立农业合作社:建立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转变思维,从个体户转向集体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
5. 加强市场培训:开展市场营销与贸易的培训,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
6.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以激励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对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
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
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将分十个小节来展开对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发展进行回答。
小节一: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和运营管理能力,兼具创新意识和市场导向的农村人才队伍。
他们应该具备科学种植、养殖等农业技能,同时还具备经济管理、营销推广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小节二: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培训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培养农民的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班、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为农民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他们投身新型农业经营。
小节三:加强职业培训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加强职业培训。
可以通过建立农业培训基地、开展技术研讨会、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引导农民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教育资源,方便农民随时学习。
小节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
培育新型农民需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广农机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节五:鼓励农民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要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
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组织科技攻关项目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
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合培养,引导农民学习和运用前沿的科技成果。
小节六:拓宽就业渠道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拓宽其就业渠道。
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地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平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养,健全农民培训认证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创业经营能力、新型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村社会服务能力的农民。
第三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需求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培养农民技能、推动农业发展的培育认定机制。
第四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需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平公正。
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并保障评定程序公开、透明。
(二)分类培养。
根据不同农业发展领域和需求,设置不同的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分类培养。
(三)因材施教。
充分考虑农民的不同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
(四)多元认证。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认证,包括考试、实践操作、评估等,全面评判农民的技能水平。
第五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设立培育认定机构。
建立专门的农民培养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工作。
(二)建立评审制度。
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相关专家、从业人员和机构代表组成,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审。
(三)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不同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制定具体的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
(四)培育认定结果公示。
对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结果公示,以推动农民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第六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涉及的费用由相关培育认定机构和农民共同承担,政府应提供一定的培育认定经费支持。
第七条对于符合认定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包括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
第八条对于不符合认定要求的农民,培育认定机构应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培训方案,帮助其提高技能水平。
第九条培育认定的结果有效期为五年,经过再次认定合格的农民可继续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奖励。
第十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一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认定应注重实效和可持续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技术水平不高:传统农民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 缺乏市场意识:许多农民缺乏对市场需求和行情的了解,生产经营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导致农产品滞销和经营困难。
3.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现行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针对传统农业人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尚未建立。
4.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但目前仍存在资金难、政策不明确等问题。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
2. 注重市场化培训:加强市场需求分析,开展市场导向的培训,培养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加强营销、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 健全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 多渠道支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
以上对策旨在解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推进,职称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则是我国农村职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背景、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应运而生。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职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在传统观念中,农民往往被认为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缺乏社会尊重。
而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引入,农民将获得一个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身份认定,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认知。
其次,它有助于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和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职称制度,可以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这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最后,它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目标。
首先,它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称评定要求农民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和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其次,它要求农民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鼓励农民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推动农村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它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评定标准中要求农民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农民的职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过去,农民仅仅被认为是务农的人,但是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耕种养殖获得收入,而是在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一套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职称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目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建立和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可以有效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来。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等级划分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等级划分应该根据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实际表现进行评定。
一般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
初级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在农业服务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则要求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评定标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应该以实际工作成果为主要依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农业生产技能:评估农民在耕种养殖、农产品采摘等方面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
2.农业科技创新:评估农民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成果,如应用新技术提高产量、改良农产品品质等。
3.农业服务能力:评估农民在销售、宣传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4.农业企业管理:评估农民在企业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农产品加工、管理农业合作社等。
五、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评定程序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应该建立完善的评定机制和程序,确保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科学。
评定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报名:农民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称类别进行报名。
2.资格审核:评定机构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符合职称评定的基本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词解释
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词解释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以及相关服务和管理的专业人才。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日益凸显。
他们不仅具备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能,同时还具备了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能够承担起农业生产、管理、经营以及服务等多种角色。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他们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不过,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各类主体。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将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全面振兴。
个人观点: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和培训力度,为他们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农民。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教育培训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机构,直接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农民需要获得的是与时俱进的农业知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教育培训机构和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
2. 技术推广不畅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农村地区的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不够普及。
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新技术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
3. 就业岗位匮乏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传统的农民劳动力过剩,而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目前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相对匮乏,缺乏吸引力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对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二、应对对策1.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设置农业技能培训专业课程,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应该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2.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水平。
3. 创新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扶持政策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
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和提供创业资金等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积极性。
4.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既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素质和职业技能,又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具备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现代农业主力军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我所在单位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和培育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和发展状况,为制定合理的政策、发展合适的培育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农民个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职业技能需求、培训意愿和现状等信息。
2.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农民,了解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从而更好的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
四、调研结果1.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正在逐步推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培育力度不足、培育模式单一、农民创业意识不强等。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培训,重视职业技能、创新思维、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育,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创新。
3.政策建议:鼓励各地政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全面深入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和重要性,加强行业支持和技术指导。
五、总结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务之急。
本次调研揭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须要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育,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提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农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也日益得到关注。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复兴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培育模式、实践成效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培育模式1、市场化培训模式这种培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市场化,通过聘请一些农业专家或企业家为主讲人,吸引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士前来参加培训。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大、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战性,但缺点是培训周期难以把握,内容也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2、学校化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置于教育体系之中,采取学校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育方式,着重培养农业技能与管理能力,通过学校资质认证,使学员具有找工作或创业的资格。
学校化培训模式比较规范,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但是存在着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方面的僵化问题。
3、基地化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放在农业实践基地内,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和帮助学员掌握农业技术并熟悉种地习惯、感受自然“呼吸”的感觉,促进其对农业行业的热爱。
这种模式可以取长补短,解决农村文化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实践基地有限、培训效率难以提升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二、实践成效针对不同的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参训人数不断增加,成果逐渐显现。
据统计,当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达5000万之多,这些新型农民分布在各个农村地区,他们通过实现家庭农业规模化、品牌农业、优质农业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问题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农民素质、观念不导向。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认知难核转变2、培训投入不足。
对于许多农业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是投入经费3、缺乏长期有效性的考核机制。
由于原有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示范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课件
0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处理
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成因、危害和处理流程,强调事故预防和应
急处置的重要性。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点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要求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以及生产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方法。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详细讲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种子选择、肥料使用、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与标识管理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程序和标准,以及认证后的标识管理和市场监管要求。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及案例分析
农产品市场调研与定位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
讲解农产品市场调研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 何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目标市场和产品定 位。
阐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和方法,包括品 牌命名、形象设计、传播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课 件
目录
• 新型职业农民概述 •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职业农民 •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要求与提升途径 • 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应用培训 •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策略 •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管理 • 政策法规与权益保护意识培养
01
新型职业农民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 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可持续化 等,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 续发展。
高效率、高产量、高品质、高安全性、 高环保性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和农产品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作用
1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指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善于经营管理,能 够从事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条件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条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和支持农民走上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
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成为了关注焦点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条件符合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呢?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的标准条件:1. 农业生产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包括种植、养殖、农业机械操作等方面的技能。
他们应对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工作。
2. 农业科技知识: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
他们应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经营管理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他们应对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 创新意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他们应对农业生产领域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5. 社会责任感: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应对农业生产的环保、食品安全、农民工收入等重大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积极履行自己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涉及到农业生产技能、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只有达到以上标准条件,农民才能申请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为农民走上新型职业农民之路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接下来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价标准条件将继续对农业生产技能、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更详细的探讨,以期为农民走上新型职业农民之路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情况汇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情况汇报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国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自2016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大力度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止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已经涌现了大量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从事着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和服务行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亮点1.培训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大了对农村人才培训的投入力度,组织了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和培训项目,涵盖了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
培训形式多样,包括集中培训、上门培训和网络培训等,覆盖面广,受益人数众多。
2.政策支持力度增加。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多元化就业渠道。
通过多种渠道,如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电商平台等,提供了许多新型职业农民就业的机会。
同时,一些互联网平台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在线销售渠道和服务平台,帮助他们将农产品推向市场。
4.引导科技创新。
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各地还设立了一些科技示范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学习的平台。
5.打造示范带动。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着力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农民自发,形成了一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团队,为全国范围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树立了榜样。
以上成绩和亮点充分展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态势和良好前景,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1.培训质量不高。
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人才培训的投入仍然不足,培训机构和人员水平有限,导致了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效果难以保障。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
浅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技能,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管理和经营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仍存在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培养现状1. 政策支持逐渐加大近年来,国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培训补贴、创业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地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各地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方面也积极探索不同的模式和途径。
一些地方建立了农业职业教育机构,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一些地方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引导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培养起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3. 科技支持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政府和农业部门经常组织农民参与相关的科技培训和示范,引导他们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1. 农民培训与实际生产脱离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民培训与实际生产仍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培训课程和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符,导致他们接受培训后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
2. 缺乏现代化管理和市场意识传统的农民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习惯和思维定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市场需求。
很多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和经营策略,导致生产经营上的一些问题。
3. 技术创新成果难以普及尽管政府鼓励农民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农民中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建议1. 完善培训体系,结合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化培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力打造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编辑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然而,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2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征编辑1、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2、全职务农,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3、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4、具有“能创业”的特点。
5、具备较大经营规模,具有较高收入。
6、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3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编辑1、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
2、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4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编辑1、生产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
2、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
3、经营型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形式和途径编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与培育。
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职业农民素质。
(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
3、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4、专业合作组织、典型示范引领、创业实践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2]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哪些重要意义编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要的是劳动力统筹,在让一批农村劳动力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农村吸引力,让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较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
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
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同时,从“三农”政策实施来看,要通过政策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倾斜”,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三农”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7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编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认定管理。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明确认定条件。
二是制定认定标准。
三是实施动态管理。
扶持政策。
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主要包括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
8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编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张)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和命脉。
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
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
另外,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
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真正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
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
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
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
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3]9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编辑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以来,各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紧迫性(一)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加以落实。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关键在于激发农民自身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民逐渐淡出身份属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同步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二)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
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
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三)进一步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