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面对当前农村治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对重点涝区治理,采取自排、提排和调蓄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农村治涝问题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不适应。
尤其是防洪除涝工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面对惨重的涝灾损失,治涝工作已迫在眉睫。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等要求,做好除涝治理工作以增强水利工程的抗御涝灾能力,为保障粮食生产奠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向前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除涝标准低下,河道萎缩
早年间的农田排水工程大都标准低,有的甚至不足3年一遇,排涝河道堤防土质条件差,极易造成险工险段。
近年来,随着公路、民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沙、土”资源短缺,出现了私挖烂采,破坏河道断面,啃食堤防现象,给河道行洪埋下了较大安全隐患,加之河道严重淤积、萎缩,部分斗农沟已夷为平地,除涝能力严重降低,对流域内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 河流规划工作滞后
大多地方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除涝规划,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治理目标和任务不够明确,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除涝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的前期工作亦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1.3 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经过前几年的中小河流治理,主要排涝河道的排涝能力已初见成效。
自“两工”取消后,由于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面上排涝河道的清淤治理受到限制。
加之县级财政又困难,对除涝投入日趋减少,使当前的除涝问
题日益突出。
1.4工程管理滞后
由于排水沟平时运用较少,易被人们遗忘,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设施,经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所以其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
加之除涝工程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产权改制困难,投入不足,目前除涝工程管理主要依托水利站,依靠水行政执法保证工程的基本运行。
但由于工程量大、线长,除涝工程科学有效管理体系、制度极不健全,除涝工程管理滞后,不能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
1.5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严重
农村主要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设备落后。
目前(特别是生产桥)因年久失修,多数成为病、危建筑物。
其他建筑物中,泵站由于管理不到位、失修,损坏率也较高,这些为河道的正常防洪除涝安全运行造成了极大影响,亟待解决。
2.主要措施
2.1工程措施
农田排水工程必须满足除涝方面的要求,要能及时排除由于暴雨产生的表面积水,减少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排水系统一般由田间排水网、各级输水沟道、各类建筑物及容泄区等部分组成。
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布置时,首先要搜集排水地区的地形、土壤、水文气象、水文地质、作物、灾情、现有排水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各种基本资料。
在充分研究分析各项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排水地区的特点,确定排水任务和排水标准。
因此,农田排水工程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治理,通过对重点洪涝区治理,采取自排、提排和调蓄等工程措施,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相结合,并处理好治理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以及上下游的关系。
2.2 非工程措施规划
非工程措施是排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注重治涝工程措施的同时,也要重视治涝非工程措施。
除涝工程治理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低洼地人口外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以及提出涝区在预警预报、指挥系统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2.3 管理措施
搞好防洪除涝工程管理,不仅需要一支专业管理队伍,而且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建立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目前,农村主要排涝工程已设专门管理人员。
其他除涝工程,应与目前所进行的水管体制改革相结合,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形成工程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2.4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如值班责任制、检查维修责任制、资料管理责任制等,分级管理,落实到责任人,加强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心。
资金保障:管理人员的工作经费、工程日常管理维护费用等,由县级政府纳入财政预算,按期拨付,专款专用。
监管保障:省、市、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和监督职能,严格落实奖惩制度,随时检查、督促、指导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结语除涝治理已是摆在今后水利部门工作的重点,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切实做好这项事关地方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
工程正常发挥效益后,就可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对治理河道保护区的威胁,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就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