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光辉烛照低年级语文课堂——听《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艺术的光辉烛照低年级语文课堂——听《真想变成大大的
荷叶》有感
这学期在组织小学低年级优质课竞赛时,选的课文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此次活动,
我有幸担当了一名评委。
虽然参赛教师个个基本功扎实,极富亲和力的语言、教态,使我身
心倍感愉悦;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优美的音乐配合着灵动的画面,
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低年级学生那可爱的面容、稚嫩的语言、天真的想象,也一直感动
着我,使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热热的生命力量在身体里涌动。
然而,在感动的同时,头脑
中的一个个问号也在逐渐产生,而且越来越清晰———这首诗歌的“铺垫”、“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要不要点明?荷叶的那种快乐着别人的快乐的高尚情操要不要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要
不要涉及课文的“艺术性”?反过来说,课文的一些“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要不要渗透到低
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使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艺术的光辉的烛照下进行?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但现在想来,如果把它拿出来给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讨论,绝大多
数的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课文“艺术性”的忽视呢?归根究底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片面理解
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对1~2 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 个,其
中800~1000 个会写。
”对3~4 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 个,其
中2000 个左右会写。
”对5~6 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
识常用汉字3000 个,其中2500 个左右会写。
”这与原课标相比没什么变化,因此,识字教学仍然是现在低年级语文教的重中之重。
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化对课文的深入分析,甚至认为
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是多余的,那将是极其错误的。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师不能孤立地谈识字教学。
祖先在教孩子识字时就强调:
不但要能认得、写得,还要能“搬得”。
所谓“搬得”,就是要求孩子能把学会的生字从原来的
句子中搬出来,正确地用到新的语句中去,简而言之,就是能正确运用。
因此,能正确地运用,能创造性地运用,才是识字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有些字,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里
的“真”字,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分析,只恐怕神仙也难体会出它的妙处。
新课标里对1~2 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这么一条:“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
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其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新课标与原课标的不同之处,是
新课标的高明之处。
这可以理解为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
学中对教材上的文学作品作适当分析。
因为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是非常个性化的,是自由的,从道德感化的角度来考虑,道德多元化的取向,需要教师作方向性的引导;从对事物认识的
层次和深度方面来考虑,则需要教师作一些智者的点拨。
新课标对1~2 年级的写话要求有:“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
物的认识和感想。
”试想一下,如果对非“识字教学”的内容,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跟学生一概不提,那么结果会怎样?学生能写出什么话?如果是这样,高年级语文教师又能期待他的学生
有怎样的作文水平呢?
二、缺乏发展眼光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比,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不更是
识字教学了?而且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其以后的继续学
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清楚的基本常识。
现在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水平
的测试,还不就是围绕着“识字”做文章?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没有错。
但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总得讲究一点方法。
对
课文做一些分析,把生字教“活”了,让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带有感性地掌握那个生字岂
不更好?客观上,受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再加上主观上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对
低年级语文教师也没有考核要求,就导致了目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淡化对课文的深入分析。
其实,只要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要不要适当分析课文,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涉及一些课文“艺术性”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答案应该是
非常肯定的。
从教材来看,一篇篇课文就是一部部微型的文学作品,它们集艺术性和思想性
于一体。
任何断章取义的识字教学都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
学生成长的过程来看,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也许有的知识他们
一时难以弄懂,但见识过的总会有点印象。
语文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今天低年级语文
教师多些付出,将来一定会少些高年级教师对学生不会作文的埋怨。
三、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教育界朋友又在不断地丰富着
它的内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要有一桶优质的长流水。
不管
怎么说,这句名言精神不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
试想,低年级语文教师的知识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何止“桶水”之于“杯水”?说是“缸水”之
于“滴水”恐怕也不为过。
然而,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所教课文,数数也没有几篇,每篇
再数数也没有几个字;与学生的对话,也只不过是些几个字组成的短句子;平时可能也有学习,但可能也只是像“弄潮儿”一样,涉及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优美的儿歌。
首先,儿歌语言的韵律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不难感受。
其次,“我”丰富的想象,教者可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提问,学生也容
易体会。
只是儿歌在结构和内容上分两个层次,学生不易发现。
课文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为界,前面“我想‘变雨滴、变小鱼、变蝴蝶……’”是为“变荷叶”做铺垫,渲染快乐的气氛。
前面的内容也和后面形成对比,衬托出“变成大大的荷叶”最快乐。
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
渗透“铺垫”、“衬托”的思想也不很难,只要教者在学生回答过“我想变成……”的基础上,再追
问“‘我’(或者你)最想变成什么呢?”课文是最好的例子,学生是容易体会“铺垫”、“衬托”的
妙处的。
在向学生强调“荷叶快乐是最伟大的快乐”这一主题时,教者可以接着前面的教学追
问“为什么‘我’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哪个字可以看出?”教者适时点拨,因势利导:荷叶不
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
荷叶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快乐着伙伴们的
快乐,荷叶的心里才是最快乐的。
为了强化,教师可以再问:“同学们想不想成为像荷叶那样的人呀?你想变成……”
作为肩负民族教育使命的低年级语文教师,请用艺术的光辉来烛照低年级语文课堂。
不必奢
望每一次耕耘,每一份努力都能沉淀出秋天色彩,但我们可以坚信不管是漫山遍野的春红,
还是崎岖山路边的秋菊,它们都会怀着感恩的心对上帝说:“多亏了太阳!”愿每一位教师都
像太阳一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