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2025年中考历史备考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 题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目录
一 时空坐标 + 阶段特征 二 知识清单 三 重难点易混易错 四 典型例题 五 模拟训练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政治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 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民主革命在曲折中发展
知识清单 考点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4.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内容: 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⑤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 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度。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 告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束: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 久去世,护国战争结束。
重难点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 (1)“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 (2)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成成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 “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它)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根据材料“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 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 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讨袁,不是维 新人士,排除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活动
1.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指使亲信刺杀了宋教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是“二 次革命”的直接原因。 2.镇压“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面对国内的舆论谴责,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 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联合反袁,发动 “二次革命”,遭到镇压。 3.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 初,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4.卖国: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 其称帝的支持。 5.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典型例题
4.[2024年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典型例题
5.[2024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
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
模拟训练
3.如果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并按 顺序排列( ) ①中国同盟会成立②公车上书③中华民国成立④武昌起义 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④⑤③ B.②④③⑤ C.①④③⑤ D.②①④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与辛亥革命无关。其它时间都与辛亥革命有关,成立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1912年1月1日,武昌起义是1911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所以 上述事件的顺序为①④③⑤。故选:C。
模拟训练 5.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解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模拟训练
6.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 (命)党所……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 南昌、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模拟训练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总统选举法》 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解析: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故选:B。
模拟训练
9.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缪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 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 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模拟训练
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 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 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据“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 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 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肯定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A项“冲击旧制,思想启蒙”属于戊戌 变法的影响:C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项“拒绝签字,维护主权”属于五四运动的 内容,均排除。故选B。
人的相关史实。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近代化探索
典型例题
3.[2024年四川中考真题]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
称“大老爷”“大人”,而改为“先生”“同志”等。这里的“革命”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
1.“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 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参与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经济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文化
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 革建议,遭拒。 2.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宗旨是“振兴中 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 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4.海外考察: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在日、美、英等国考 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1.[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 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典型例题
2.[2024年天津中考真题]某班同学搜集了李鸿章、康有为、张謇、孙中山、陈独秀等
模拟训练 7.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 由、权利等理念。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戊戌变法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史实。据“民国元年”可知,这是1912年。题干中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 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故选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短短半月内,很多省份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可见辛亥革命发展迅速,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的经过,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基础广泛,排除A项;材料反映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能说明帝 制的结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瓦解了清朝统治,并未体现清朝统治被推翻,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取得 成功,排除D项。故选:B。
知识清单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3)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同盟会成立 (1)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 义,合称“三民主义”) (2)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 运动的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给出了“消灭帝制、缔造共和”这个重要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北伐战争前,孙中山逝世;李大钊、陈独秀宣传马 克思主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知识清单 考点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意义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 步潮流的闸门。 (3)经济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三、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派系 军阀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首领 冯国璋和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控制地区 江苏、江西、湖北等地
掌握北京政府,控制安徽、浙江、 山东、福建等地 盘踞东北 云南、贵州 广西、广东
3.影响 (1)军阀割据混战,中国陷入动乱中,带来巨大的经济 损失和灾难。 (2)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各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依附帝国主义,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得不到维护。
模拟训练
4.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的是(
)
①民族主义②民本主义③民权主义④民生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905年孙中山等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目录
一 时空坐标 + 阶段特征 二 知识清单 三 重难点易混易错 四 典型例题 五 模拟训练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政治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 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民主革命在曲折中发展
知识清单 考点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4.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内容: 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⑤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 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度。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 告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束: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 久去世,护国战争结束。
重难点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 (1)“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 (2)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成成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 “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它)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根据材料“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 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 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材料未体现B、D项内容,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讨袁,不是维 新人士,排除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活动
1.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指使亲信刺杀了宋教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是“二 次革命”的直接原因。 2.镇压“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面对国内的舆论谴责,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 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联合反袁,发动 “二次革命”,遭到镇压。 3.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 初,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4.卖国: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 其称帝的支持。 5.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典型例题
4.[2024年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广州起义 C.二次革命 D.辛亥革命
典型例题
5.[2024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
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
模拟训练
3.如果以“追寻共和足迹”为主题出一期板报,请在下列内容中选取可用素材并按 顺序排列( ) ①中国同盟会成立②公车上书③中华民国成立④武昌起义 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A.①④⑤③ B.②④③⑤ C.①④③⑤ D.②①④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与辛亥革命无关。其它时间都与辛亥革命有关,成立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1912年1月1日,武昌起义是1911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所以 上述事件的顺序为①④③⑤。故选:C。
模拟训练 5.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解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模拟训练
6.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 (命)党所……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 南昌、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模拟训练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总统选举法》 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解析: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故选:B。
模拟训练
9.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缪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 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 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模拟训练
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 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 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据“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 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 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肯定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A项“冲击旧制,思想启蒙”属于戊戌 变法的影响:C项“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项“拒绝签字,维护主权”属于五四运动的 内容,均排除。故选B。
人的相关史实。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近代化探索
典型例题
3.[2024年四川中考真题]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许
称“大老爷”“大人”,而改为“先生”“同志”等。这里的“革命”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
1.“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 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参与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经济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文化
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 革建议,遭拒。 2.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宗旨是“振兴中 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 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4.海外考察: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在日、美、英等国考 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1.[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 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典型例题
2.[2024年天津中考真题]某班同学搜集了李鸿章、康有为、张謇、孙中山、陈独秀等
模拟训练 7.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 由、权利等理念。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戊戌变法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史实。据“民国元年”可知,这是1912年。题干中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 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故选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短短半月内,很多省份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可见辛亥革命发展迅速,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的经过,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基础广泛,排除A项;材料反映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能说明帝 制的结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瓦解了清朝统治,并未体现清朝统治被推翻,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取得 成功,排除D项。故选:B。
知识清单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3)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同盟会成立 (1)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 义,合称“三民主义”) (2)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 运动的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给出了“消灭帝制、缔造共和”这个重要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北伐战争前,孙中山逝世;李大钊、陈独秀宣传马 克思主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知识清单 考点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意义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思想上: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 步潮流的闸门。 (3)经济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清单 考点3: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三、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派系 军阀
直系
皖系
奉系 滇系 桂系
首领 冯国璋和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唐继尧 陆荣廷
控制地区 江苏、江西、湖北等地
掌握北京政府,控制安徽、浙江、 山东、福建等地 盘踞东北 云南、贵州 广西、广东
3.影响 (1)军阀割据混战,中国陷入动乱中,带来巨大的经济 损失和灾难。 (2)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各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依附帝国主义,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得不到维护。
模拟训练
4.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的是(
)
①民族主义②民本主义③民权主义④民生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905年孙中山等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