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风暴眼——金融危机下外经贸大省广东省突围实录》评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出风暴眼———金融危机下外经贸大省
广东省突围实录》评介
蔡继明
肇始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集中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金融海啸。
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经济(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9.2%)遭遇寒流,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中,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4强的广东省更是首当其冲:对外贸易迅速回落,出现了近一年的负增长,一批低端制造和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
由杨兴锋、梁耀文、王春芙主编的《冲出风暴眼———金融危机下外经贸大省广东省突围实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以金融危机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轴,纵深地梳理了作为抗击危机的前沿阵地———广东,如何运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最终成功突围并完成经济转型的过程,生动再现了在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广东省是如何高瞻远瞩,提前利用“双转移”战略,布局产业升级与转型;如何对风暴做出科学判断,把这场危机看作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又是如何鼓励和指导本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齐心协力,杀出一条血路来,突出金融危机重围。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冲出风暴眼》一书在风雨过后回头梳理了广东省在此轮金融危机中的变革与应对之策,对这一深刻的历程作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和思考,这不仅对广东,而且对中国各地正在全面推行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广东成功走出金融危机风暴圈的实例也为全国各地经济复苏之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冲出风暴眼》一书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危机冲击下广东转变发展方式,重启经济动力的真实场景,更深入挖掘了广东样本在整个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预言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政府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是一部精准、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更是帮助读者洞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脉络的启示录。
掩卷沉思,2007年以来,广东经济所经历的困顿与突破一幕幕浮上眼前。
书中毫不讳言,当危机来袭时,不少企业对2007年底就提出的“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仍持观望情绪,企业依然在延续既往发展的惯性。
对于“双转移”的意义,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讲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广东用一个姿势快跑了十多年,现在放缓了一些速度,调整一下姿势,提高一下长跑动作的技术含量,应当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流派能给出解决“路径依赖”的无痛药方,无数外贸企业毫无准备地直接撞在了登陆的金融风暴上,阵痛也就在所难免。
危机暴发以后,广东的外贸数据一路走低,直到2009年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大幅下降了31.1%,为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
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企业的倒闭风波,经济问题开始向社会纵深切入,整个形势刻不容缓!
政府此时的出手至关重要,在切实有效地救助企业的同时,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再平衡也被提到了一定高度,政府并没有代替企业扭曲市场规律的力量,在这方面,广东开了一个好头。
对于面临淘汰的落后产能,政府没有强行伸手,而是将促进产业转型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突破金融风暴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对重点城市的重点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但不干涉产业自身的优胜劣汰,促进一些行业实现整合,让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走出来;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克服盲点,将产能引导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企业在这一政策引导下,有的投入到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中,
—
152
—
将“广货北上”办得风生水起,有的遵循“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指引,开始推进新兴市场的开拓,在港澳深度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寻找机会。
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果说以上种种都是广东在抵御金融危机中的成功战术的话,那么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则从根本上将这些经验汇集为长期战略,指导着珠三角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在这一规划的指引下,各地政府都开始进一步从珠三角的全局出发来谋划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正是“双转移”战略推进的重要前提,由此广东的产业调整真正进入快车道。
珠江口“A”字型区域里“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三个经济圈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实现产业升级,而环珠三角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也在积极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建立自身优势。
各个区域之间积极的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方才实现了“腾笼换鸟”,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升级提供了条件,使得现代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发展提速,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
如今,如果仅就外贸行业来说,广东可以说已经实现了“V”字反转,2009年12月当月全省进出口总值大幅增长了32.3%,比年初实现了近60个百分点的大幅拉升。
到2010年2月,广东2009年数据出炉时,广东GDP以9.5%的增速成功冲出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圈。
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此,那么这场突破就太没有意义了。
产业调整的进程一旦开始就绝没有回头的余地,一切才刚刚开始,广东仍然在路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退。
加紧抢占开放型经济的主动权,晚变不如早变。
例如,广东早在2007年底就提出了“双转移”和“腾龙换鸟”,起初大部分企业不以为然,后来金融危机的到来才让他们大梦初醒,意识到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
鉴于广东过去出口依存度大,政府主动寻找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的替代者,最终制定外需与内需拉动并进的策略。
广东另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以增量稀释存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
例如,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探索的方面,能源成为政府在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投资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政府及时地制定出水电、核电、气电、风电一系列清洁能源计划。
书中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何时中国不再以成车的服装换波音飞机配件?广东的例子告诉我们,要赢得持续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出路。
后金融危机时代历经了经济格局的重整,为了适应市场新秩序,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国际贸易新比较优势的探寻,即从劳动力的低成本转移到生产产品的高质量。
成功来源于对过去得失的经验总结。
《冲出风暴眼》及时地对广东经济走出危机低谷、寻求复苏的历程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让我们在突出重围后对过去的发展之路有了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
通过这样一个回顾,我们在探索中积累了经验,也在继续前行中思考我们的未来。
正如书中汪洋书记所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东感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
它确实带来了加快转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新机遇。
《冲出风暴眼》一书也为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
该书是金融危机前后广东人在面临突变时一次思想大讨论的结果,而正是观念的改变使得广东能够拒绝“惰性”,摆脱“惯性”,避免了“温水煮青蛙”的危险。
正如书中汪洋书记所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又为我们打开了应对危机的办法之门。
本想在此搁笔,但又意犹未尽,书中不足之处是未把部分影响广东新经济格局的因素考虑在内。
譬如产业同构的问题:根据《2009广东省省情调查报告》深莞惠的产业同构系数高达0.88。
主导产业的选择、规模和技术水平等层面都出现了雷同。
还有,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当注重加大教育的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培养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总体来看,该书是广东开放丛书的开篇之作,内容如此精彩,不禁让人对以后的作品充满期待!希望在丛书的以后几卷,能够读到对书中未探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钟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