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翔学校高考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限时训练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2021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
类文本阅读
限时训练时间是: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1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标准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场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比赛。
他从来没有方法战胜父亲,比方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者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是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屡次提示他,假设可以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非凡的表现。
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
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
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绝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
没有人能改变他。
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
当老师用目光表示他可以开场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
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
他从来没有这么放松地拉过琴,时而飞扬如瀑,时而沉滞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亮堂、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
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起初他只想着随意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
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
继而,从老教授开场,掌声如潮。
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即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渐渐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
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
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
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是〔5分〕〔〕〔〕
...的两项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详细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可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HY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
〔4分〕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响。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6分〕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月HY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
我九岁才入学。
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
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时机。
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
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
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母亲很爱我,但是假假设我能去做学徒,或者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
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尔的来了。
我说“偶尔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
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
一进门,他看见了我。
“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
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美,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
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
等我母亲答复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
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是在大殿里。
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
大殿里很黑、很冷。
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
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一共有三十来人。
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
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
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
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
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
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
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
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假设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
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
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者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
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助。
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
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
他的财产有一局部是卖掉的,也有一局部是被人骗了去的。
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
他好善。
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粥厂等等慈善事业。
他忘了自己。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
他办贫儿,我去作义务老师。
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助调查及散放。
在我的心里,我很明
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缺乏以阻拦住死亡。
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
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
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
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
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的一途。
……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如今,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
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
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
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
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
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
庙里不要这种方丈。
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大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
分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
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
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
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突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
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
但是,我确实相信他的存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
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如今我确实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HY。
5.“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
〞这样的语言是生动合理的夸大吗?请略作分析。
〔4分〕
6.你怎样理解“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的一途〞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分条答复。
〔6
分〕
7.根据文章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受到宗月HY哪些影响?请分条答复。
〔6分〕
8.找出两句你认为生动形象或者精警的语句,并略作分析。
〔6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按要求答题〔一共15分〕
盯着雨靴的人〔哲·仁勤〕
多年以来,镇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
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
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
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
假设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
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在泥泞里蹦来蹦去,找干地方了。
他简直害怕下雨。
每当语文老师带着同学们朗读雨这一课时,他就听不下去,总是悄悄溜掉。
去年大旱,人们都在为田里的秧苗就要枯死而着急,他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查戈德尔多年以来的梦想,就是不管什么颜色、什么质地,只要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便可。
特别是中午那会儿,黑云密布,就像翻开了闸门的水一样蔓延开来时,他的脸色也会跟黑云一样阴沉起来。
他不知如何对付这难熬的雨天。
大门口的地面,是条土路,雨天自然就和上稀泥了。
他为此专门去找的后勤主任,提供解决的方案。
“抹上水泥或者铺些煤灰吧。
〞
“好的,好的。
我会向上面汇报的。
〞
唉,怎么说呢?这么多天过去了,还是老样子……一下雨就……特别是雨后的中午……
又下雨了。
这次查戈德尔不打怵了,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
他穿着崭新的黑雨靴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着他的新雨靴,指指点点的样子很让他开心。
一声惊雷,查戈德尔从睡梦中惊醒。
唉!又是雨,他没有忘记叹息。
查戈德尔所在的办公室里,除了一个代课的老头之外,就数他还没有雨靴。
老头身体不好,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
假设这老头也穿上雨靴了,就只剩查戈德尔一个人没有雨靴了。
查戈德尔真怕代课老头不知哪天穿着雨靴走进办公室。
自从他那天听说老头已经向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他想,要是再不赶紧买一双雨靴的话,简直没法活下去了。
没过几天,放假了。
对于查戈德尔来说似乎可以松口气,但是拥有一双雨靴的想法仍旧不分白昼黑夜地折磨着他。
快开学了。
查戈德尔拮据的生活,这时也略微宽裕了一点。
他决定与妻子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买一双雨靴吧。
星期天下雨的话你穿,其他日子下雨,我穿。
〞
两人就这样说好了。
终于,这两个可怜的人拥有了一双属于他们自己的雨靴。
查戈德尔的老婆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妇女,找了份给人家看孩子的临时工作,自己还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从明年起就一个接着一个都要上了。
雨靴是买了,雨却没有下。
一周以来,查戈德尔盼望着瓢泼大雨。
他已等不及开学了。
终于开学了。
查戈德尔按捺着冲动的心情,等待着雨后穿雨靴上班的情景。
可是老天爷偏偏跟他作对,每天都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大地。
最终还是下雨了。
这雨浇得查戈德尔心花怒放。
第二天,乌云散去,艳阳高照。
查戈德尔穿上雨靴,急忙往走去。
路上,与偶遇的同事攀谈起来。
“这雨下得真好!〞
“就是,空气多清新。
〞
“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好处啊!〞
说话间,查戈德尔不忘观察人们的眼神,他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自己脚上的变化。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注意
到他已经穿上了雨靴。
这一瞬间,查戈德尔心里盘桓多日的苦闷连同刚刚的那股喜悦心情,顿时化作泡影,思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空瘪了下来……
〔选自意林2021年第07期〕
9.文章多处用了比照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
10.分析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查戈德尔怎样的心理。
〔3分〕
11.文中插入查戈德尔穿新雨靴的梦境有何作用?〔4分〕
12.有的本将此文的题目定为“雨靴〞,与“盯着雨靴的人〞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请立足文本,说明理由。
〔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5分〕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
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假设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者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
这里年降雨量缺乏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
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仍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l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抚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硬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从。
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假设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
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枯槁。
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
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
它在仰啸,倾吐悲愤与不平。
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展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展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
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照旧保存着自己的尊容。
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遥想假设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
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在树下炊饮,但凡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
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
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
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
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
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形的。
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辛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
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慨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
我特意注意了一下:假设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假设再掉头向东北方看,那么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
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
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
向上,英勇地与烈日进展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
日日夜夜,岁岁年年。
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
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又有一丛丛红柳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⑩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宏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
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
假设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辛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1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B.作者在第⑤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大、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硬、毫不屈从,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对它们的喜欢程度之深。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更值得人类学习。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者深沉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14.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15.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宏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宏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答复小题。
重访草莓园
肖复兴
到纽约总要去HY公园,因为那里有约翰·列侬的草莓园。
今年是列侬逝世30周年,就更要来了。
上次来,是四年前的春天,这一次,是秋天了。
人生四季的轮回,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无论卑小的个人,还是偌大的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草莓园却仍然故我,和四年前见到的没什么两样,就像听他生前唱的那些歌一样,仍然动听如昨,没有走音跑调。
我爱听列侬的歌,他并不像有些歌手只会咀嚼个人的那些风花雪月的小感情,他那种对于世界的关注,只有鲍勃·迪伦可以和他比肩。
他不是那种社论式的大气磅礴,而是他独特的诗人式的关注,完全跳出一般流行歌手的范畴。
我们的一般流行歌手有时也唱些这样宏观的歌曲,却只是把它们当作公益歌曲或者晚会歌曲来唱唱罢了,那种别人替他们编好的词和曲调,千人一面般的相似,完全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或者旋律同另外一首歌随意置换。
列侬不是这样的,他总是能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唱出他自己的那一份感情,对这个世界做出他独特的发言。
最喜欢的是想象,在过于现实的生活里,想象早已经被磨钝,锈蚀成了一块铁疙瘩,还有比列侬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想象能如气球一样载我们飞升进天空的吗?虽然这首歌有些浪漫和乌托邦,但他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让你无法不感动,感动他的真诚的同时,感慨我们有些歌手的浅薄和贫乏。
你会感到列侬一步就迈过了那种浅薄却装点得豪华如同游泳场里的蘑菇池,而走向那样宽阔的水域,立即有一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觉。
那一连串激流直泻的排比,是他对你我这样普通百姓的直抒胸臆:“想象这里没有天堂,这很简单,假设你想试试的话。
我们的下面也没有地狱,我们的上面只有天空。
想象所有的人民,只为今天的和平生活;想象没有国家,想象没有杀戮,想象没有牺牲,想象没有HY,这一切并不难做到。
想象没有占有没有贪心没有饥饿四海之内皆兄弟……你可以说我是做梦的人,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参加进来,那么世界就能变成一个。
〞真的,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都会被感动。
草莓园,并没有草莓,只是一个直径三米多的圆圈,彩砖铺地,一条条放射线铺展开来,很有些动感。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