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12-13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2013年4月18日16:30-18:00 本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大省,完成1~3题。

1.山西省资源丰富,煤炭产量大,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A.国家对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C.天然气大量使用,我国对煤炭的需求大量减少
D.煤炭质量不高,出售价格低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不法分子私开矿井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①改善了山西的环境质量②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③使产业结构多元化④减轻了当地水资源负担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右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07年能源消费情况,左图为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状况。

读图表回答4~5题。

4.①—④所代表的省区依次是
A.青海、广东、河南、四川B.青海、广东、四川、河南
C.河南、广东、青海、四川D.广东、四川、河南、青海
5.上表和图中数据表明,四个省区相比较
A.①省区水电核电的消费数量居四省首位
B.②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量居四省首位
C.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最少,能源结构有待调整
D.④省区石油消费量最高,能源结构较为均衡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

读图,完成6~7题。

6.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a、b、c、d四处中修建大坝最理想的位置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7.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地理图层的栅格图,每格实际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河流和山地位置分布,图中EV区域最可能是
A.海域B.耕地C.沙漠D.山地丘陵
9.该城市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最适宜的区域是
A.I B B.Ⅳ D C.Ⅱ C D.Ⅲ E
10.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流实测径流量和降水量。

图中反映了该河流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最大降水量与最大径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
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②流域内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提高
③全球气候变暖④退耕还沼,退耕还湖效果显著
A.①③ B.②④ C.③④D.②③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1~12 题
11.关于C河流域说法正确的有:
①C河下游沿岸利用河水灌溉,因为热量充足,古代农业就可
以一年两熟或三熟;
②流经沙漠,C河流含沙量大,目前河口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③河流上修建了大坝,产生的巨大电力,成为埃及迈向现代工
业文明的重要动力;
④现在下游两岸的土壤因为缺少河水的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D.③④
12.A、B是一条重要的世界能源调配通道,通过该通道的能源
主要是
A.水资源B.石油C.电力D.煤炭
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夏季空调冷负荷(达到某温度的制冷耗电量)进行测算,一组是根据该地气象站某日测得的气温,另一组是根据同一天在城区中某住宅小区观测的气温数据,如下表。

读表完成13~14题.
13.据表可推断该地气象站最有可能位于
A.住宅区B.商业区C.工业区D.城郊区14.下列地理环境问题不是主要由城市化产生的是
A.城市洪水B.雾霾C.生物入侵D.酸雨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
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
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
送示意图,据图回答15~16题。

15.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
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有大量
火电站分布的是
A.③④
B.④⑤
C.②③
D.①⑤
16.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
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是山西,最大输入省市是广东
B.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
图,回答17~18小题。

17.由图可知
A.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
水平高
B.在产业转移过程中Ⅱ、Ⅲ类
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C.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
取决于Ⅰ类国家
D.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主要
动力
18.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与Ⅰ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甲、乙两类产业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PM10可来自烟囱与汽车尾气等排放,也可由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互相作用形成或外来气流携带。

下图为上海市某24小时内PM10浓度变化曲线及相应日期的天气变化情况。

完成19~20题。

19.引起上海13日出现重度污染的颗粒物最主要来自 A .龙卷风扬起的道路粉尘 B .偏北风携带的粉尘 C .交通工具和家用燃气排放 D .东部海面飘来的大雾 20.导致14日PM 10浓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冷锋经过促其扩散 B .降水冲洗PM 10颗粒 C .海风驱散PM 10颗粒 D .太阳辐射较弱减少PM 10合成
下图表示了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

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海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A .板块碰撞 B .板块张裂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
22.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


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 ,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
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 )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

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读右图“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23~25题。

2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台风
C.洪涝D.寒潮
2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25.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D.气温高,蒸发量大
二、综合题。

(总分50分)
26.(12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区域,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其中,10省、自治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3强,加上港澳地区1万多亿元的GDP,总量更大。

本着“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泛珠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30°N
桂林
石林
北回归线
(1)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对在红水河建设水电站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

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4分)
支持的理由:
反对的理由:
(2)近些年来,许多新兴产业从珠江三角洲纷纷进入“泛珠三角”的其它地区,请说出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东西互动”的前提条件。

(4分)
(3)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4分)
27.(14分)读“东部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图中西北部区域城市密集的原因。

(4分)
(2)简述上图所示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在调水量、水质、现有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6分)
(3)简述我国实施东部水资源跨区域
调配工程的原因。

(4分)
28.(12分)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
种植区,所产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

试分析东北大米质量优的自然原因.(4分)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什么?(4分)
(3)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的特点对东北的种植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3月,大范围的农业区和森林火灾在
东南亚上空制造了厚厚的烟雾和阴霾,笼罩了泰
国北部、老挝和缅甸部分地区。

火灾区上空的悬
浮物微粒浓度达到危险水平,并导致泰国南邦机
场航班延误。

(1)冬末春初是泰国、缅甸等国各种火灾的多发
季节,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
(2)分析缅甸北部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

(4
分)
新华网2008年5月5日消息:强热带风暴“纳
尔吉斯”5月2日在缅甸伊洛瓦省海基岛附近登
陆,随后直扑缅甸三角洲地区,3日凌晨突入仰光市中心。

据统计,造成2万余人死亡,4万余多人失踪。

(3)从自然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分析缅甸三角洲地区受灾严重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一、请将选择题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D D A C C D A C B D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A A B B C A B A B C
26答案:(本题12分)
(1)支持理由(2分):获得能源;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只答1点即可)反对理由(2分):淹没耕地;导致当地居民迁移;当地地震多,若水库遭到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只答1点即可)。

注意是“当地居民”
(2)前提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好(2分)经济差异(经济水平差异或区域分工)(2分)(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1分),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分),将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第一位(1分)
27(本题14分)(1)临海;地形平坦(为平原);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
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政策支持(每项1分,总分4分)
(2)优势:可利用京杭运河等天然河道作为输水渠道,现有条件较好;长江下游水资源
丰富,可调水量大;
劣势:沿岸工农业发达,排污量大,使北调水质较差(每项2分,总分6分)
(3)原因: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用水量大,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尖锐;改善北方生态环境。

(每项2分,总分4分)
28、(本题12分)(1)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每点2分,共4分)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发展加工工业。

(每点2分,共4分)
(3)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

(每点2分,共4分)
29(本题12分)(1)泰国等国家为热带季风气候,冬末春初属于旱季(2分)
(2)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岩石破碎;②气候湿润,夏季多暴雨;③地势崎岖,坡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

(每点1分,共4分)
(3)自然原因:热带气旋势力强、风暴潮凶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理环境抗风暴灾害能力差。

社会原因:国民的防灾意识差,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低。

(每
点2分,共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