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教案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实用教案)
伟⼤的历史性转折教案⼈民版(实⽤教案)《伟⼤的历史性转折》教案第⼀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在⾼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法,培养⼀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中历史学习产⽣了不利影响。
⾼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在学⽣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法形成学习⾼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和⽅法的培养。
采⽤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体例对教学有以下⼏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如何深⼊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疑是⼀个重⼤挑战。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在上⼀节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届三中全会以来年间的改⾰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历史事件展开。
在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并以⼗⼀届三中全会作为整个经济⼯作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作重点的转移:本⽬主要讲述了⼗⼀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的⽅针的变化。
第⼀,重新确⽴了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全会做出把全党⼯作重⼼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具体转变的⽅法与原则。
简单的阐述了这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所具有的意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2人民版 必修2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知识结构时间:1978年底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行改革开放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③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①农村改革的必要性②安徽、四川省首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④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②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①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②1979年,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③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④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沿海14座城市⑤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⑥将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⑦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⑧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基础训练(一)填空1._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________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________”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
3.中国的改革首先从________起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课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
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
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发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所面临困境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改革开放的兴趣。
(2)新课内容学习:按照时间线索,讲解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
3.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课后拓展: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布置
1.必做作业: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堂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改革开放及其历史意义的知识点。
(2)选择一道案例分析题,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不少于300字。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围绕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就进行讲解。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阐述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及其影响。
3.教学重点:强调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回顾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影响,引发学生对历史转折点的思考。
2.提出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教学评价:
3.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民版必修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展现整个中国的变化转折的背景:介绍主人翁的基本情况转折的背景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变化”。
设问: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看视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探讨指引咱们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这场历史性的转折。
图片:胡明华的基本情况胡明华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他家被划为贫农后分到了五亩土地。
1950年时,我国的土地所有形式是?过了几年后,国家规定农民所有的东西要上交公社,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形式?点拨:1950年,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形式应该是——土地私有制,农民自主经营。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本教学内容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第二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一本涵盖了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叙说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前半期所经历的“两次革命”,即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及在20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两次胜利”,即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本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及时应对历史变革。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1.教学内容本章共有三节课,教学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2.五四运动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3.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4.改革开放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5.国共两党的斗争和国共合作。
6.中国共产党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2.课程设置本教学总共需要3堂课的时间完成。
其中:•第一节课:讲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课:讲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三节课:讲解国共两党的斗争和国共合作,以及中国共产党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说故事、讲历史、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典型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实际影响和历史意义。
3.听课笔记法:要求学生在听讲的同时作笔记,对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2. 教学手段1.课件:精简清晰的PPT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讲解内容。
2.视频资料:影像资料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3.教科书:书籍作为基本教材,需要学生预习、复习、巩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加强:1.给学生设置互动环节,增强参与性和交流性,例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开放式提问。
2.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应用操作和探究的体验。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1.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逻辑严谨,尽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
2.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培养。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问题,学生将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容:教师按照以下顺序讲授新课内容:
(1)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后,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境。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介绍会议的召开、主要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讲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的图片,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引发学生对历史性转折时期的思考。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史料阅读、问题驱动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教案)
泾华学校课时教案备课教师杜绒学科历史任课班级高三班授课时间2019年11 月22 日全面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1)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原因①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收外资。
②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地。
③海陆交通便利。
④广东、福建等地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台,便于联系。
(2)分析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③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①“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②“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面”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④“全方位”是指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⑤“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并且不断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课时作业25 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理解:邓小平说:“窗子开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②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③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及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意义,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通过影像资料再现历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教学时间】 2010年5月13日【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出示邓小平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功伟绩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片,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片:全会有哪些重大决策?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解决好思想路线,在全会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是“重新确立”?)(2)政治路线,“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全会上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通过表格来引导学生分析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3.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4.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祝酒歌》。
十年“文革”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生动的歌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情感。
人们对“文革”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两个凡是”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3.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4.内容: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人民版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word教案及学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请思考: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2、基本内容(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
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
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师通过运用歌曲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中历史《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独学指导:(一)、知识指导 背景标志 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
2、标志: 年12月 的召开3、基本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 、 的指导方针;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 的决策。
4、历史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 ”到 、从 到 、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
②开辟了 的新道路;③标志着 的到来。
知识点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 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
(2)过程:工作重点的转移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原因 过程 历史意义 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营企业的改革 过程根本目的 特点①年12月,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
②、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等同于和的观念。
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历史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和。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
2.主要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
(4)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解题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思路引领:把握“结束”、“重新”等词
答案提示: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
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
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所以说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①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
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 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②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过渡] 改革开放的含义。
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A。
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B。
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概念解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
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
意义:变革调动推动改变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合作探究: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方向措施:
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
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
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
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
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的改革
①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③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1)由来:没收及接收。
(2)地位: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存在问题: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富余人员多等。
(4)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分流转换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历史;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现实;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②开放沿海城市 14个(1984年)
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