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语文病句课内文言文翻译复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复习课内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复习课内文言文翻译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评议,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逐句翻译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逐句翻译

1、伤仲永王安石七年级下册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隶】:属于【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尝】:曾经;【求】:要求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异:对…感到诧异。

与:给。

书:写。

为:题写】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观】:看;【自是】:从此【是】:这【就】:完成。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稍稍】:渐渐【或】:有人;【宾客】:请客【乞】:求取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扳】:通“攀”,牵【环谒】:四处拜访【使】:让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从】:跟从;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木兰诗《木兰诗》翻译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字词复习以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字词复习以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字词复习以及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字词汇总1.邓稼先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 徨huáng:犹豫。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 ducaicái:指当时蒋jieshi的专zhi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2020071014005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2020071014005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孙权劝学》复习清单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和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三、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有文言文译文.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有文言文译文.docx

25 •三峡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di肖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冋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屮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6.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吋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7.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唾,我们便一同到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荐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刀光?(乂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28 •观潮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 下) 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梳理训练附分析七年级(下)知识梳理重点字词句概括1.古今异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2)见往事耳...①见,古义: ____________②往事,古义:__________2.重点实词(1)孙权劝学.(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5)但当涉猎...(6)及鲁肃过寻阳..(7)非复吴下阿蒙..(8)即更刮目相待..3.重点虚词蒙辞以军中多务.(1)以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为自以为大有所益.(3)蒙乃始就学.4.句子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

第8篇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今义:学位名称今义:看见,接触今义:过去的事情劝: ______________【 F】当涂: ____________辞: ______________务: ______________治: ______________但: ______________涉猎: 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过: ______________非复: ____________更: ______________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及鲁肃过寻阳。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涵养提升设问( 统编课后习题 )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第 9篇卖油翁北宋·欧阳修课文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 ī n) 。

尝射于家圃 (p ǔ)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 ì ) 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 à n) 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孙权劝学【课文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划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下注解】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

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古诗词翻译)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古诗词翻译)

《孙权劝学》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 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 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木兰诗》
古诗词、文言文翻译
《孙权劝学》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 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 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 授的学官吗?
《卖油翁》
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 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 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 (这个 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译: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 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爱莲说》 周敦颐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 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 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译文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译文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译文汇总《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木兰诗》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勋,赏赐的财物很多。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15《孙权劝学》翻译: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20《口技》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长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个醒木罢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翻译总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翻译总汇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翻译总汇《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木兰诗》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勋,赏赐的财物很多。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文参考译文(原文译文对照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文参考译文(原文译文对照版)

七下文言文参考译文(一)【原文译文对照版】第4课.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原文:初,权谓吕蒙曰: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1.“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2.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言多务,孰若孤?5.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7.蒙乃始就学。

7.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8.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8.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惊奇地说: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9.“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0.“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1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1.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1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2.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8课.木兰诗重点句原文: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重点句译文:1.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

2.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2.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3.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4.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4.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5.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5.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铠甲上。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将士们征战多年,身经百战,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初中语文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初中语文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初中语文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01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02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注:选自《归田录》,题目是编者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看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只是微微点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七年级下册古文翻译复习详解

七年级下册古文翻译复习详解

并自东为西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题,写
聚,团结
并且题上自己的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
名字。
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传送给全乡的秀 才观赏。
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
立刻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立刻就能完成,
看的地方。
疏通文意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再次到舅舅家,问 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
回来,
起方仲永的情况, 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通达聪颖 承受 我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胜过,超过 他的天资远远胜过一般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
有才能的人 有才能的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 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 这么迟呢?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 友,然后分别了。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最终没有达到要求 他(他)最终变成一个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 像他那样
育没有达到要求的缘故。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 人,
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尚且要 变为平常人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 天生聪明,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停止
本来就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 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七下文言文复习翻译课文

七下文言文复习翻译课文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 (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 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 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 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 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 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 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 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 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 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 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 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 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
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
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 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 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 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 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 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
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 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 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 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
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 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 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 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 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 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孙权劝学》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病句训练一、搭配不当(包括主语与谓语,动词与宾语,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1、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2、我们只要了解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3、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4、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5、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

6、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二、语序不当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2、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

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重复累赘“更加变本加厉”“让它任其自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从心里发自肺腑”“显得相形见绌”“一气呵成地写就”“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过去的往事”“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四、成分残缺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2、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五、介词误用(常见误用介词:把、被、对、在)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刘翔这个名字对中国人都很熟悉。

C.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其美。

D.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

六、前后矛盾1、这次会议,我们班同学基本都参加了。

2、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4、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支招:培养对标志性词语(如“能否”、“是否”、“避免”、“防止”、“杜绝”等)的敏感度!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B.通过“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C.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食品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证。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宁波市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B、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

C、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

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台隆重的文艺节目。

D、日前,有关媒体公布了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6年持续走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评价一个优秀成果学生的标准之一。

B、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了过去。

C、学校的教学显著成绩,多次受到教育局表彰。

D、李春燕的感人事迹,使全体学生深受教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是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C.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D.虽然人生的幕布徐徐拉开,但在少年的眼里,世界和未来都是崭新的和充满吸引力的。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B.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C.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工业不但发展很快,而且农业发展也很快。

D.到安吉旅游,竹博园不可不去,因为它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竹文明史。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B.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C.网络作为传媒,必须承担社会教育责任。

D.坚决打击制作、销售盗版音像制品,切实维持知识产权。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25年来,植树造林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B.正是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断刷新国内外记录,提高了当代工人崭新的风貌。

C.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D.通过这次才艺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仿写句子1、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 。

2、仿写下面的例句。

例句: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提示:可以从健康、知识、网络、快乐、亲情、友情等角度仿写。

)仿写:拥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拥有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

七下课内文言重点句翻译木兰诗1.愿为市鞍马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孙权劝学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口技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9.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狼1.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 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6.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7.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8.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现代文阅读(18分)诗与成都肖复兴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曾经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写得或联对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一个诗城。

能够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以及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够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乞丐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他们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

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

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了由来已久的习俗。

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和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稚子,从甘肃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

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

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情趣盎然,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由于杜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成都,便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有删改)8.第①段中说,成都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9.文章③-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4分)答:10.文章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答:11.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分)答:文言文阅读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来)处子(安顿儿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吆卖(沿街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古代的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宾主相见的礼仪)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