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二)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伐不一样。
(三)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3、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三、论述题
1.效率工资理论的内容(结合高薪养廉)
(1)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的设计的焦点是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2)一个员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对其的激励机制。对人的管理其要点在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取决于管理的技巧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9、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的价值和效率。

它关注劳动力的生产、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整理一些关键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1. 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供求是指劳动力的求职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

需求方通常是雇主或企业,而供给方则是劳动者。

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时,失业率较高,工资水平较低;相反,供给不足时,失业率较低,工资水平较高。

2.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培训和工作经验等方式获取的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力和就业机会,并且产生更高的收入水平。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策略,可以提高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素质。

3.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为他们所提供的劳动而获得的回报。

劳动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支付,如工资、薪水或工资。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报酬在不同行业、职业和地区内会有所不同。

同时,劳动报酬也受到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存在许多市场摩擦和不对称信息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了工资的刚性,即在经济波动期间,工资调整会滞后于变动的劳动力需求。

5. 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流动性是指劳动者从一个行业或职业向另一个行业或职业的转移能力。

劳动力流动性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灵活性。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部分劳动力的失业,因为机器和自动化系统可以替代某些传统劳动力的工作。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需要更多具备高技能和高专业素质的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特点(3个):1.劳动力服务只能租用,劳动者本身不能买卖;具有非货币因素,且显得更加重要;2.在其他市场没有的对雇佣关系产生影响的机构和立法。

3.劳动力市场客观环境(基本特征)(3个):买卖方联系;信息交换;合同执行。

2.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a资源稀缺性: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充分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用来满足某一组需要的资源,本来可以用于满足另外一组资源。

任何一项决策或者行动都是有成本的。

b理性:个体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

行为主体对于一般经济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一致性,刺激发生变化后,行为主体的行为又具有适应性。

3.帕累托有效的定义:如果一种可行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书上定义):如果市场成功促成了所有可能互惠交易的达成,那么,他们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效率和有效在英文原版是同一个)4.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判定原则(3个):a.交易所涉及到的所有各方均从中受益。

b.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但是没有人亏损。

c.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另外一些人受损,但是受益者能够充分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第二章5.劳动力的定义:指处于就业状态,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被临时解雇但是等待被召回的所有16(美国)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国18)6.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因素:a.定义:在既定的人口当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

b.计算:(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成年人口c.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因素;教育发展的因素;收入增长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

7.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a定义: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b.计算: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8.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定义,实际工资的计算:a:名义工资定义:劳动者根据当前货币价值所得到的小时工资,可作为用于对比各类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工资收入的指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第2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某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某100%。

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

劳动力供给函数: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0,无弹性,>1,富有弹性(E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

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5.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由个人决定,而是主要的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3)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雇员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
21.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2.凯恩斯的就业理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17.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9.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横轴表示累计家庭户数的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收入的百分比,当累计量不断变化时,即可画出从原点(0,0)到纵坐标(1,1)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决定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之比。

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使工资水平更高,并有助于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等。

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

三、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等。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五、工资决定工资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需求多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

此外,工资还受到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六、劳动市场失灵劳动市场失灵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力的供求不能有效匹配。

常见的劳动市场失灵情况包括: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行业就业机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雇主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雇佣不公平)、薪酬刚性等。

劳动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解决,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作。

通过以上几个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对劳动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了解和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劳动者的福祉。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1.名词解释 25’5个2.简答 30’3个3.论述 45’ 315’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2.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的比值;ES=△S/S/△W/W3.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所有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4.失业率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5.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一般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力仅仅由于其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或者说,“当雇主为既定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根据人口群体的不同而表现出系统性差别的时候,就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歧视;”6.劳动关系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7.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简答+论述:第二章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p26主体要素价格要素基础要素保障要素调控要素2.简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p28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3.劳动力市场有哪些功能 p32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促进激励鞭策信息传递窗口导向4.调控劳动力市场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p361、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资源政策2、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5.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是怎样达到的 p41第三章6.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P52一人口因素:规模、结构二劳动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7.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P53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8.简述劳动力供给的类型 p54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社会市场劳动力供给9.简述劳动-闲暇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p561.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人们偏好的差异;10.利用劳动-闲暇模型推导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绘制曲线并解释形状以及成因 p63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量与工资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原因在于工资率的变化同时带来两种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且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工资上升,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工作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替代效应;工资上升,导致劳动者收入上升,而收入的上升会刺激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这就是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工资率增加后究竟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还是减少,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强度的对比收入效应;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于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面影响11.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P71五种供给有无线弹性供给无弹性 =0 单一供给曲线 =1供给富有弹性 1 供给缺乏弹性 1第四章12.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一、宏观经济因素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粗放型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使用;2.集约型增长方式则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利用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在工业化初期呈上升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一段平稳时期,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速度相当缓慢;3.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加,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二、微观企业因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工资率的变动引起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反向变动,并且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厂商所使用的技术1. 就局部、短期来看,科技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某些行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是绝对增加的;缩短劳动时间1. “劳动量恒定”理论认为,社会中要做的工作量是一定的;如果工人工作的时间越少,则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人越多,所以缩短劳动时间可以实现劳动力需求的增加2. 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盲目缩短制度工时,既不能增加劳动力需求,也不能保持劳动者的生活水平;13.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如何决定短期劳动力的需求 P86-88推导过程二为重点★★一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劳动力投入不断增加,可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固定要素已得到充分利用,不能容纳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结合比例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减少;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MRP也即VMP即增加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而VMP=MP边际产品·p产品价格;增加劳动力的边际成本MC: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投入,故增加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的成本是工资W;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其短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必须遵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MRP=MC,而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 P=MC=W三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曲线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L与劳动力价格工资率W之间的关系;完全竞争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P﹒P=W这里,MP可看成是劳动力数量的函数,即 MP=MPL故MPL ﹒P=W产品价格P是常数,则W与L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市场工资率不断提高时,劳动力需求量与市场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反向联系;14.简述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 p10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用Ed表示,Ed是用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D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W/W的比值计算出来的;Ed=△D/D/△W/W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AB=△DA/ DA/△WB/ WB15.简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论述题★★劳动力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作为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会越有弹性;其它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小,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小;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弹性也越大;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总成本中人工成本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第五章16.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P114投资范围的广延性潜在的生产性周期长、长效性、开拓性投资效益的非实体性、高增值性17.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和形式有哪些 P113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18.如何进行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P118-120大学教育的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货币成本:直接成本学杂费、书本费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大学教育的收益经济收益:预期的终生收入非经济收益: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广泛等;大学教育的投资决策模型19.一般在职培训和特殊在职培训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安排它们的成本和收益P120-121在职培训的收益在职培训的收益是培训后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培训后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高于培训前员工的边际劳动产品价值的部分20.阐述人力资本理论三位代表人物思想 p117舒尔茨: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是投资形成的;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认为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明塞尔: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市场行为与家庭决策第六章21.失业率是什么失业率和年失业率的差别是什么 P140所谓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的比;用公式表示为:年失业率年失业率所反映的失业程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二是实际的失业周数;22.就业结构变动有哪些规律 P146 配第克拉克23.用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滞涨”现象; P155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开始右移,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现象;美国着名的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引入了预期的因素,对传统的菲利普曲线理论提出挑战24.失业类型及其成因 p148-151一、摩擦性失业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即为摩擦性失业;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求职者与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二、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某个地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技术性失衡,或地区之间劳动力供需的失衡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三、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①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②一些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影响作为产品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四、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五, 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就是指根据劳动统计规定,纳入失业人员统计,由官方公布的失业;隐性失业,即根据劳动统计规定,尚不能纳入失业人员统计,从而未被官方公布的失业,它不以社会上存在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七章2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p169产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26.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劳动者的年龄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劳动者迁移距离家庭因素27.怎样进行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决策 P174-177成本含义+收益含义+比较+分析材料★劳动力流动净收益是指流动收益现值减去流动成本现值后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依据和动力28.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是什么 P179-180在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廉价劳动力的流入,导致工资率下降,就业量上升,这意味着产品人工成本的下降和能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增加,这样会引起其价格的下降,对广大消费者有利;第二,使用粗工劳动力的雇主或企业也会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入而受益;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也会进行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样就会扩大产品需求,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第八章29.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谈到歧视时要强调“系统性”差别P194-所谓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指: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救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存在不公平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普生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收到不平等的待遇30.雇主歧视、雇员歧视和顾客歧视的形成原因、成本、代价和决策是什么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特定标志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包括雇主的歧视、顾客歧视、雇员歧视;歧视偏好模型——雇主歧视分析假设: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而顾客和作为潜在同事的雇员则没有这种偏见;主要表现: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假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不被雇佣的人的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个人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度越大歧视偏好模型——顾客歧视强调顾客的偏见是歧视的来源;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企业需要迎合歧视性顾客的需要,将会雇用那些顾客偏爱的雇员群体中的人来为自己工作,导致出现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中国是否有顾客歧视案例歧视偏好模型——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企业通过职业隔离解决雇员歧视问题,由此解释为什么雇主通常只雇用妇女或只雇用男子来承担某一职位的工作31.统计歧视是什么统计歧视对雇主的影响P199-p20132.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强调要从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角度来解释歧视形成的原因 P201-20233.非竞争歧视的模型以及主要类型;内部劳动力市场模型内部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管理性,工资和劳动力配置并不受外部竞争的影响, 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外部只提供有限的就业机会,外部劳动力只能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入口处”,以数量有限的低级职位进入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工作阶梯 ;当企业内部较高级别的岗位出现空缺时,企业通常会以内部晋升或调任的方式来填补空缺;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1. 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2. 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相对较高、就业较为稳定、工作环境好、晋升机会较多,而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相对较低、就业不稳定、工作条件差、职业发展机会较少,而且教育和经验对工资的影响较小;3. 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是非常有限的第九章34.简述工资与收入、工资与薪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工资是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的总和,它包括工资和福利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1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工资率×工作时间=基本工资+福利实物或延期支付=劳动报酬+非劳动所得利息、红利、房租、政府转移支付= 收入35.工资是如何确定的 P225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及相对水平;部门或企业的效益状况和工资支付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工会与集体谈判;36.简述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内容P230第十章37.劳动关系的含义以及特点 P252劳动关系的含义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社会特征劳动关系的经济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征劳动关系的发展特征38.劳动关系的主体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要点:工会雇主表现形式简答个别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动者和雇主集体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工会和雇主或雇主组织社会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方、资方、政府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个人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三方关系39.简述劳动关系的调解与处理方法; P255-257展开:四种方法、解释、具体含义劳动法与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者雇主组织为签订劳动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集体合同是集体谈判双方代表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三方协商机制三方协商机制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种重要机制,是一种从宏观上调控劳动关系的制度;在我国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在国家、地方以及产业领域,由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组织,根据相关法律并遵循一定的议事规则,就有关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的一种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劳动争议的调整方法包括:①协商;②斡旋;③调解;④仲裁;40.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劳动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劳动条件的改善上;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居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劳资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国家用以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立法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劳动经济学复习

劳动经济学复习

劳动经济学:1、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2、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3、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①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②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②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结构的变化。

5、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为: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时间。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报酬的工资支付方式其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6、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7、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他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具、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转移支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9、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0.2~0.4之间,通常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大于0.4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10、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

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完全无弹性)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ES=(△S/S)/ (△W/W)ES=0,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导论1.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焦点在于适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即“典型的个人”。

2.工资是收入的最基本形式,雇佣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3.劳动力市场雇佣双方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4.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特殊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价格受到相关法律的影响、最低工资方法的法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交易的雇员一方存在不同的工作状态、非价格因素对交易存在显著影响、供给一般都有一个周期,有时还会较为漫长、由于某些原因,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被分割第二讲劳动力供给1.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供给行为实际上是人们的工作决策过程2.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在根本上约束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愿意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口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口数量: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4.人口密度: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表示。

5.人口性别比: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6.人口年龄结构:A.人口年龄构成: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年龄中位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其中间值就是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成两半。

C.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老年,总抚养比7.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社会储蓄较多,有利于物质资本的形成。

8.劳动力资源: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9.劳动力:是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解聘等侯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10.劳动力参与率:A..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减去无劳动能力人口)所占的比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

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完全无弹性)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及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5、何谓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与B 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 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

那么,将与A 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

6、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意识、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均衡: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需求与供给数量虽不相等,但市场上已没有改变这种不相等格局的力量,市场价格也因此而稳定下来。

这种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状态,但与传统均衡理论的解释不同,所以被称之为“非均衡”。

U——V 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如何理解古曲均衡的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

(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局部均衡分析:在经济学中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他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他商品影响。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

(2)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瞬间完成,调整时间为零。

动态均衡分析:认为经济变量调整过程中时间的重要性,着重变量不同时间的变动,分析变化过程。

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现代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的均衡状态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俩系,均衡分析方法在于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实现均衡。

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制度劳动时间:劳动时间由企业规定,即使工资率相同,随着劳动时间的不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变化,而且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可能性增强。

既由企业制度劳动时间相关内容。

余暇时间:除劳动时间以外的时间就称为余暇时间。

2、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劳动者每日/周从事工作时间最长限度由法律规定。

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依法规定的实践从事劳动;用人单位则按照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和支付劳动报酬。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包括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的时间、依照法律法规或有关行政指令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

劳动时间是计量劳动投入量多少的主要尺度。

2、指示功能。

劳动时间是经济发展的指示器。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生命周期: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

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

退休决策:达到规定的年龄,看是否退休还是继续就业,从方面因素去考虑这个问题。

2、影响就业与就学决策的因素是什么?人们接受教育活动最终要与参加有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接下来便是就业。

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入学率的增加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可能更快,但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增加的态势。

在经济和高等教育调整期,大学入学率还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就业年龄前移。

把大学作为投资加以考虑,通过受教育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的预期,为此有必要放弃现在的收入机会(就业)。

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工资形式: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之为劳动报酬。

在明确工资等同于劳动报酬后,工资形式即劳动报酬获取的形式。

(一)基本工资、(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三)福利。

工资职能:工资职能即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

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相对工资:工资水平决定于维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价值或价格。

工资刚性: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按要素分配:该理论认为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投入,凭投入取得报酬,投入了什么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应的报酬。

社会各阶层、居民之所以有资格取得报酬收入,是因为他们为生产这些“收入”提供了生产要素,即有所“投入”,这些投入才是收入的来源。

按劳分配:在收入工资分配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调控原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配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而提出的。

5、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1、板块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

2、过渡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

3、融合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1、“五要素比例分配法”,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要公平地处理“五要素比例分配”——劳动力、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土地。

2、“劳动分工论”,即劳动者不仅获得工资,还要从剩余利润中分享一部分。

3、“广义结合论”,即从社会、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来进行。

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资差别:所谓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职业间工资差别:现代经济学一般用职业的非货币(或职业的非金钱)特征来解释为什么相同素质的劳动者之间工资会有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