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间入有隙
无分微尘如果微尘没有可分的部分
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 刚大地,
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 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
无分微尘实有并且存在间隔,那么,微 尘与微尘的空隙间就应该出现光明尘、 黑暗尘等。
大家都进来啊~~~
不会的,微尘间的空间非常渺小, 其他微尘根本没有进入的机会。
挤不进去~~~
但从胜义角度分析时,由于承认实有 的微尘,这种观点非常不合理 阳光普照大地时,其中存在很多的空隙 黑暗的微尘应该进入到空隙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分微尘出现了遍和不遍的 两个部分,失坏立宗
两个微尘融为一体,如此则不 会出现逐渐扩大的情况
微尘并不是最小的单位, 最小的单位应该是极微。 所以此处所说的微尘, 实际上应该是指极微,
由此可见,所谓无方分的极微,它绝非组 成粗尘有支分物质的元素。无有方分的积 微只是人们在心识中假立的一种概念,外 道与内道二乘行人执无方分微尘实有不需, 是构成万物的因素,现以理观察却是不存 在的。
解说51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一真法界法师讲授
认清二 谛之理
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建立宗法 建立周遍
建立离实一 建立离实多
破周遍之实一 破不遍之实一
破粗大
破
破实一
之实一
不 之外境 破微尘
遍
之实一
之
实 破实一 一 之识
阐明破微 尘之理
说明以破彼 微尘而破多
有实法
宣说对方 观点
驳斥
对方补救
无分微尘
并不存在未粘连(不接触)的 部分(全面接触)
微尘可分的过失
如果微尘没有可分的部分, 那么东方的微尘必须融入 西方的微尘,如此须弥山 融入一个微尘的过失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展开全文《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转载——【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之物莫如水,至坚之物莫如金。
但水能贯坚而入刚,无所而不通。
道在天下,无迹无为,至诚至真,无物不随其宜,无时不处于顺,大道的特性就是至柔至顺。
天下至柔之物莫过于大道所生的气、光与水,人与万物皆以空气、水和阳光而养命。
《淮南子·道应训》中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阖户塞牖,……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
”由此可知,至柔之物可以驰骋至坚之理。
“驰骋”即役使之意。
“驰骋天下之至坚”,是言大道造物之机,皆是阴动为先,阳随其后,静而后生动,动而后返静。
阴阴互动所生的太和之炁,犹如驰骋走马一般,迅速奔腾于万物之间,万物顺其自然之炁而生。
虽无人差遣命令,却犹如有使令一般地瞬息入于无间,准确无误,至诚至坚。
柔与刚相对,此处言至坚而不言刚强,变文协韵也。
万物各异其形,各异其质,有的虽历经寒暑而不变,有的虽经岁月而不坏,有的钻之不易穿,有的屈之而不折。
惟有大道至虚至柔,出于无伦,入于无间,弥纶天地,遍满虚空,无处不是至柔之理,无处不是大道至柔之驰骋。
世人只知以强梁胜人、巧取豪夺为益,而不知得之有“不得其死”之祸,此即是“益之而损”之理。
而道性“至柔”、“无有”之损,却能得大道真炁驰骋能入其内之益,此即是“损之而益”。
由此可知:大道宜弱不宜强,强梁者必死,太上之所以发愿作教父,其意在于使世人明白大道正反之理。
刚柔即阴阳负载在物质世界的物性特征。
自然界以阴阳这两大物质力量造化万物,赋予了万物千差万别的刚柔之性。
万物虽有刚柔之别,但却共存一体,相摩相荡,共同运化,才产生了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
至柔之驰骋至坚,犹如人之身影,身行影随,身动影行,寸步不离,穷追不舍,合而为一,分则为二,共同作用于物质的变化之中。
《德经-第四十三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四十三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三章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
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有能够认识到、做得到。
01-第7课 短歌行 _归园田居(其一)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知识链接】
黎元:指黎民百姓。常见的指百姓的词语:布衣、黔首、黎民、生民、
庶民、黎庶、氓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 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 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 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3)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的诗句是“_我__有__嘉__宾___,_鼓__瑟__吹__笙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希望与 贤才真诚交往这一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越__陌__度__阡___,_枉__用__相__存___。__契__阔__谈_ _讌__,_心__念__旧__恩___”。
点: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不同。①本诗:诗人以周公自比,寄寓着对长
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②《短歌行》:诗人以周公自勉,礼
贤下士,求贤若渴,展现宽广的政治胸怀。
白话诗歌 向北进军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 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熊罴当路面 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抬 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 故乡。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 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 凿冰煮粥充饥肠。想起那篇悲伤的《东山》诗,我的内心产生悠长的哀伤。
【解析】 “把政治家的说教寓于具体情景描写之中”错。本诗没有政治家 的说教。诗人通过白描手法,描写行军沿途景色,表现行军途中的艰苦。
赢单九问优秀答卷选登
《赢单九问》优秀答卷选登1、针对《赢单九问》所提出的九个问题:客户究竟要什么、我的位置在哪里、如何认识关键人、客户如何评价我、究竟谁说了算、客户到底想要什么、如何应对关键人、如何有效用资源、面对竞争怎么办;结合个人的项目经验以及销售经验分析个人在销售过程中会有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并打算如何去解决。
A:销售行动目标不清晰,为行动而行动;B:习惯看点和线,不习惯看面;C:把“我认为“作为行动目标,不去探索客户的真正需求;D:当未知或搞不定是,习惯吧总经理或专家顾问推在前面;E:没有资源投入和费用概念,投入不看效果;F:按竞争对手的行动而采取行动。
(贾寓刚)A:销售行动目标不清晰,为行动而行动;销售行动,是指为了达到销售目地而展开的系列活动。
我们很多人错把行动、活动当目的,从而忘了活动是手段,达到效果才是目的。
比如我们中的某些销售人员,拎着礼品出去送客户(或去约客户出来吃饭),由于客户不在、或客户不愿意等原因,他就急拉。
为什么?东西没送出去,怕老板骂人。
于是送礼的意义就变了,是为了送礼而送礼。
礼送出去了,活动有结果了,回去可以给老板交差啦。
搞得本末倒臵,送礼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应把礼送出去了,该实现的其它效果结果一个没实现。
就像现如今的过年走亲戚,就这么几天假,亲戚太多,不去不行,不送东西不行,赶快去,东西送到,任务完成,亲戚感情交流没有无所谓。
做销售这样:一、老板钱太多,是个傻瓜;二、你是在应付。
在比如出差。
一个部门,其它人都在外面出差,在跑,我坐在办公室难受。
为什么,老板会看我不顺眼,人家都在做事,我没出去好像在混日子。
怎么办,找个理由出去吧。
没目的性,没目标。
出去溜达一圈,回来可交付的成果或进展一点没有,差旅费到一点不少。
老板问起啦,没办法,讲故事,如果老板没关心、没感兴趣还好,万一老板热血沸腾,加大投入,完了!把更多的钱、人、资源投到没谱的事情上去了,更害人。
项目在某个周期时刻,完全可以不用呆在那里,人家在跑,那是人家的项目需要去现场,你要去跑可以,跑了就一定要有进展,没有计划好跑一趟的目的,没有跑一次的课交付成果就不要去跑!还比如约客户出来考察。
道德经 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
塞其兑,闭其户,知常,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妄作,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二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
第三章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玅之门。
第四章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也。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知道,善也。
第五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六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卋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卋始,是谓道纪。
第七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廖、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道,道法自然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八章道生之,德恤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不复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恤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九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帝王以为称。
卢麒元:以无间入有隙
卢麒元:以无间入有隙以无间入有隙,此句是我春节送给朋友们的新年贺词。
在欢喜的春节里,我和一些朋友已经忧虑早春二月的倒春寒了。
许多左翼的朋友感到沮丧。
是的,左翼的思想非单不被重视,甚至左翼本身成为了各种势力打压的对象,许多朋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失望、屈辱、愤怒、彷徨中,一些朋友开始放弃或走向极端。
其实,困境未必不是好事。
心学的功夫,讲究的就是对境修炼。
以无间入有隙,是心学的方法论。
何谓“有隙”?任何事物都有缝隙,都是可以被细分的,都是可以分解的;何谓“无间”,就是密不可分,亲密才能无间,团结就是力量,这无间是铁,这无间是钢,无间成了金刚,就可以分解一切的有隙。
心学的修炼者,是大无畏的,是勇往直前的,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是可以消灭任何敌人的。
毛泽东是当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实践论》是伟大的心学著作,他的《论持久战》是心学的伟大运用。
困境是好事,它考验我们无间的工夫,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在外边,恰恰在于完善我们自身。
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服领导?我们为什么不能引领群众?当然是我们的功夫不济!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我们需要继续精进!心学的功夫,基本功就是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我国近现代在哲学上的倒伏,正是国人主体性的集体丧失。
真理是变动不居的思想,真理难道是别人可以施舍的吗?别人怎么能够赠予你真理呢?我们必须自己去发现真理!所谓“心外无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心中有理,我们人人心中有理,那理就是天下人共同之理了,那理就会变成制度、政策、行动、成就。
我们不能反躬自问,我们总是抱怨和批评,那是没有主体性的表现。
没有了主体性,就变成了精神上的弱者,就会试图依附和攀援,就会由失望而绝望。
真正的心学修炼者,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不会迷信,不会贪恋,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他们只相信真理,他们只依靠群众。
当然,仅有主体性是不够的,还要炼就一身无往不利的真功夫。
心学的真功夫,我用两句话来概括:正心以中;修身以和。
以无间入有隙最经典十首诗句
以无间入有隙最经典十首诗句
以下是 7 条相关内容:
1. “万物皆有缝,阳光方能进。
”就像生活中那些小小的挫折,不正是让我们成长的契机吗?比如求职失败后,反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2. “细微之处有间隙,机会悄然潜入时。
”这不就如同感情中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交汇,可能就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像那次在图书馆的偶然对视。
3. “间隙虽小藏乾坤,无间之中觅生机。
”好比在困境中,只要用心,总能发现那一丝希望,就像在暴风雨中找到那片可以躲避的屋檐。
4. “有隙才知无间妙,变化常在此间生。
”不是吗?就像在一场比赛中看似没有机会了,却能在对手露出破绽时瞬间扭转局势,多刺激啊!
5. “无间有隙如阴阳,相互转换妙无穷。
”这多像我们的心情,有时低落,但一个温暖的举动就能让心情由阴转晴,像朋友给的一个大大的拥抱。
6. “以无间入有隙,方显智慧光芒。
”不就像是解一道难题,从毫无头绪到突然找到切入点,那一刻的兴奋,就如同找到了宝藏,比如课堂上解开那道难倒众人的数学题。
7. “从无间到有隙,是探索世界的脚步。
”恰似我们不断尝试新事物,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像第一次勇敢地站上舞台表演。
我觉得这些诗句都充满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洞察,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那些隐藏的机会和变化,积极地去面对和探索。
以无间入有隙的意思
以无间入有隙的意思
《以无间入有隙》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以无间入有隙”这个事儿。
无间嘛,就是没有缝隙,那有隙就是有缝隙喽。
你想想看,要是咱能在那没缝隙的地方找到个小缝缝钻进去,是不是挺厉害的呀!
就说我吧,有次去参加一个比赛,那竞争可激烈了,大家都好像铜墙铁壁似的,没一点破绽。
但我就不信邪,我到处观察,嘿,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缝隙。
有个选手他特别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嘛,这就是他的缝儿呀!我就抓住这点,在比赛中慢慢展现自己的优势,最后还真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嘛。
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觉得无从下手,那其实就是没找到那个隙。
但只要咱细心点,耐心点,说不定就能发现那一点点的机会,然后像条小鱼一样“哧溜”就钻进去了。
记得有一回我想追一个女生,她身边优秀的人可多了,我一开始都有点打退堂鼓了。
但我不甘心呀,就仔细观察她,后来发现她特别喜欢猫。
嘿,这就是我的隙呀!我就开始恶补猫咪的知识,找机会和她聊猫,慢慢地就和她熟悉起来了,最后还真就抱得美人归啦,哈哈。
所以呀,“以无间入有隙”这句话可太有道理啦!这不是让我们去硬碰硬,而是要学会找机会,找突破点。
不要被那看似完美的表面给吓住,其实里面肯定有能让我们钻进去的小缝儿。
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感情,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别总是觉得没希望,只要我们有心,总能在无间中找到那一丝有隙,然后顺着它打开一片新天地。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咱有找到缝隙的能力。
让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以无间入有隙,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吧!嘿嘿,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什么之隙四字成语
什么之隙四字成语隙的四字成语:因隙间亲、伺间候隙、偶变投隙、抵瑕蹈隙、小隙沉舟、投隙返罅、驹光过隙、钻穴逾隙、乘间抵隙、投隙抵巇、窥间伺隙、乘虚蹈隙、隙大墙坏、连抵其隙、隙中观斗、观衅伺隙、有隙可乘、逾墙窥隙、白驹过隙、凿空投隙、凶终隙未、涤瑕蹈隙、乘隙而入、乘间投隙、睚眦之隙、寻瑕伺隙、钻穴逾隙、数遭之隙、矙瑕伺隙、所指瑕造隙骐骥过隙、批隙导窾、可乘之隙、钻隙逾墙、驷之过隙、无隙可乘、隙穴之窥、逾墙钻隙、投间抵隙、杜隙防微、过隙白驹、伺瑕抵隙、凶终隙末、乘间伺隙、瞰瑕伺隙、乘隙捣虚、钻隙逾墙、是谓瑕导隙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乘隙而入趁着疲惫漏洞的地方步入。
抵瑕蹈隙隙:裂缝,间隙。
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
杜隙防微杜隙:杜绝疏忽。
杜绝疏忽,防患于未然。
观衅伺隙衅、隙:破绽、漏洞。
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
过隙白驹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
比喻时光像是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非常快地越过。
可乘之隙隙:空子,机会。
可以被对方利用的弱点、空隙。
窥间伺隙窥见:暗中观测。
伺:守候,等候机会。
暗中观测,准备工作伺机采取行动。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无隙可乘隙:空子、机会;乘坐:利用。
没空子可以扣。
隙大墙坏墙缝大了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凶终隙末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
指彼此友谊无法始终保持,朋友变为了仇敌。
寻瑕伺隙寻:找;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何:观察,隙:空子,机会。
找别人缺点,看是否有空子可钻。
指待机寻衅。
有隙可乘指事情存有漏洞可以利用。
逾墙钻隙逾:越过;钻:穿孔,打眼。
越墙、钻洞。
指对女子作挑逗的行为。
乘间投隙乘机挑拨离间。
乘隙捣虚趁空子,攻虚弱。
乘虚蹈隙犹言点出窾窍。
比喻锡杖中节。
乘间抵隙指趁机钻空子。
乘间伺隙指趁机钻空子。
伺瑕导隙指寻衅生事。
伺瑕抵隙指生事生事。
同“伺瑕导蠙”。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翻译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没有厚度的东西插入到有空隙的东西里面去,在空隙中游刃往来必定会感到宽绰。
用来形容我们做事应该不断努力,而不能有任何松懈。
选自《庄子养生主》翻译:把东西放进去,拔出来,上下伸缩,左右转动,能没有余地吗?《老子》第五十六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把本体视为无,把器世间视为有。
这里所说的“无”是指存在之前的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而“有”则是指本体呈现出来的各种性状。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又复归于无。
当你放进去时,也就随着你的作为消失了,然而它毕竟已经存在过;当你拿出来时,它仍旧可以依靠自己原有的功能再次呈现。
这就是道。
关于庄子“无厚入有间”的道理,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养生主》的“无厚”应该读作“物薄”。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庄子》三十三篇,当是道家学派的著作。
《庄子》一书成书于先秦时期,据郭沫若考证,庄子著书并非以一人一时之作为最后成书,实际上是诸子百家中许多学派的著作汇集。
“物薄”应该是指所谓“道”与“言”。
因此,郭沫若主张《养生主》一文中的“无厚”应该解释为“物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养生主》中的“无厚”应该解释为“无间”,“有间”与“无间”通假,意思是“空隙之间”,指狭窄之地。
《文选》李善注引曹大家《释名》说:“有间,如通论有分间也。
”从“有间”通假为“无间”的角度来看,郭沫若、曹大家都是对的,因为二者都可以解释为“空隙之间”。
显然,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更符合原文的含义。
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拔出来,上下伸缩,左右转动,能没有余地吗?《老子》第五十六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把本体视为无,把器世间视为有。
这里所说的“无”是指存在之前的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而“有”则是指本体呈现出来的各种性状。
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又复归于无。
当你放进去时,也就随着你的作为消失了,然而它毕竟已经存在过;当你拿出来时,它仍旧可以依靠自己原有的功能再次呈现。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7游方外者相忘以生相造乎道无事生定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7游方外者相忘以生相造乎道无事生定《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7游方外者相忘以生相造乎道无事生定题文诗:子桑户与,孟子反及,子琴张也,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孰能相为,于无相为?其孰亦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也者,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莫然有间,子桑户死,未下葬也.孔子闻之,使子贡也,往侍事焉.其或编曲,其或鼓琴,相和歌曰:嗟乎嗟乎,已返其真,我犹为人.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合乎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子,恶知礼意?子贡以返,告孔子曰:彼何人邪?修行无有,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名之,彼何人邪?孔子曰彼,游方外者;丘游方内;外内不及,使汝往吊,丘则陋矣;彼方且偶,与造物者,为人游乎,天地一气;彼以生为,附赘悬疣,彼亦以死,为决溃痈,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外,自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问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虽然吾与,汝共求之.子贡问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穿池养给;人造乎道,无事生定.故此曰鱼,相忘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者也.子贡又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齐于天,故此而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原文】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①,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②,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③,未葬。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④。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⑤!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⑥,而我犹为人猗⑦!”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⑧,而外其形骸⑨,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⑩。
以无间入有隙 心学
以无间入有隙心学“以无间入有隙,心学”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学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实践来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以无间入有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没有空隙的地方寻找空隙,或者说在看似紧密无缝的事物中寻找到可以突破的点。
这里的“无间”指的是没有空隙、紧密无缝的状态,而“有隙”则是指有空隙、可以突破的状态。
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和实践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心学的理论体系中,这一观点与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密切相关。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心学的这一观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保持好奇心,积极寻求答案。
同时,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自己的求知欲。
2. 学会观察和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
同时,要善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3. 勇于实践和尝试。
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实践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4. 反思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
总之,“以无间入有隙”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字成语有间字
四字成语有间字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间不容息间:中间;容:容纳;息:喘息。
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
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间不容缕比喻与灾祸距离极近或情势危难到极点。
同“间不容发”。
间不容瞚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瞬指闭眼的时间都没。
形容时间急促。
间见层出先后一再出现。
间不容缓指刻不容缓。
间不容砺指磨治的时间也没有。
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间不容缓指刻不容缓。
间不容砺指磨治的时间也没。
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缕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同“间不容发”。
间不容瞚指闭眼的时间都没。
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急促。
间不容息间:中间;孟:容纳;息:休养生息。
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
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间见层出先后一再发生。
半间半界①不全盘,不深透。
②不明确。
③犹言不上不下。
④曰愤世嫉俗。
半间不界间、界:今并作:“苦恼”。
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壁间蛇影犹“杯弓蛇影”。
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吓。
不间不界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置。
也形容样子别扭。
同“不尴不尬”。
草间求活草间:草野之中。
形容求眼前能够马马虎虎活下去。
乘间抵隙指趁机钻空子。
乘间伺隙指趁机钻空子。
乘间投隙乘机挑拨离间。
窗间过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反间之计间:离间。
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
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一致的计策。
九间朝殿帝王受到百官朝拜的大殿。
间,指两柱的距离。
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
亦并作“九间大殿”。
九间大殿帝王受到百官朝拜的大殿。
同“九间朝殿”。
窥间伺隙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
暗中观测,准备工作伺机采取行动。
人间地狱人世间的活地狱。
比喻黑暗的社会。
人间天上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
指景物极幸福的除此。
多比喻境遇全然相同。
人间天堂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以无厚入有间翻译
以无厚入有间翻译
“以无厚入有间”的意思是: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出处:出自《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翻译: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宽宽绰绰的地方运起刀刃来还有很多余地呢。
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养生主》赏析:
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
无分微尘如果微尘没有可分的部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无分微尘出现了遍和不遍的 两个部分,失坏立宗
两个微尘融为一体,如此则不 会出现逐渐扩大的情况
微尘并不是最小的单位, 最小的单位应该是极微。 所以此处所说的微尘, 实际上应该是指极微,
由此可见,所谓无方分的极微,它绝非组 成粗尘有支分物质的元素。无有方分的积 微只是人们在心识中假立的一种概念,外 道与内道二乘行人执无方分微尘实有不需, 是构成万物的因素,现以理观察却是不存 在的。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器世界和有情 世界都可以容纳在两个微尘之间的过失
经部宗
无间接触 不粘连
右手与左手相互接触, 但是不会粘合在一起
合掌时,两只手虽然紧紧贴在一起, 但中间一定会出现间隔,如果无有间 隔,左手和右手也应该成为一体了。
一个微尘如果毫无间隔地接触另一个 微尘,则与粘连同一个意思。(因为 一定空隙没有,绝对也是一个挨一个 的粘连。)
经部宗 无间接触
食米派观点
微尘必须要相 互接触并且聚 合在一起
所有微尘
粗大的瓶子
一个粘合一个
1、食米派的观点及破斥
破斥
无分微尘指最细微的、 再也无法分割的法。
粘合会出现接触 和未接触的部分
无分微尘成了 有分微尘 失坏立宗
不接触
还能分
接
无分微尘
1、食米派的观点及破斥
对方补救
无分微尘
并不存在未粘连(不接触)的 部分(全面接触)
倘若有者言:位中之微尘, 朝一尘自性,向余尘亦然。
如果有人说:位于中间的微尘是朝向一个微 尘的自性,其他的微尘也不会出现朝向他方 的情况。
无分微尘必定存在朝着一个方向的一面,否 则根本无法指定它以何种方式存在
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 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秋阳赋》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
②生:发芽。
③矧:也。
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无间入有隙
卢麒元
以无间入有隙,此句是我春节送给朋友们的新年贺词。
在欢喜的春节里,我和一些朋友已经忧虑早春二月的倒春寒了。
许多左翼的朋友感到沮丧。
是的,左翼的思想非单不被重视,甚至左翼本身成为了各种势力打压的对象,许多朋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失望、屈辱、愤怒、彷徨中,一些朋友开始放弃或走向极端。
其实,困境未必不是好事。
心学的功夫,讲究的就是对境修炼。
以无间入有隙,是心学的方法论。
何谓“有隙”?任何事物都有缝隙,都是可以被细分的,都是可以分解的;何谓“无间”,就是密不可分,亲密才能无间,团结就是力量,这无间是铁,这无间是钢,无间成了金刚,就可以分解一切的有隙。
心学的修炼者,是大无畏的,是勇往直前的,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是可以消灭任何敌人的。
毛泽东是当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实践论》是伟大的心学著作,他的《论持久战》是心学的伟大运用。
困境是好事,它考验我们无间的工夫,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在外边,恰恰在于完善我们自身。
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服领导?我们为什么不能引领群众?当然是我们的功夫不济!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我们需要继续精进!
心学的功夫,基本功就是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我国近现代在哲学上的倒伏,正是国人主体性的集体丧失。
真理是变动不居的思想,真理难道是别人可以施舍的吗?别人怎么能够赠予你真理呢?我们必须自己去发现真理!所谓“心外无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心中有理,我们人人心中有理,那理就是天下人共同之理了,那理就会变成制度、政策、行动、成就。
我们不能反躬自问,我们总是抱怨和批评,那是没有主体性的表现。
没有了主体性,就变成了精神上的弱者,就会试图依附和攀援,就会由失望而绝望。
真正的心学修炼者,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不会迷信,不会贪恋,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他们只相信真理,他们只依靠群众。
当然,仅有主体性是不够的,还要炼就一身无往不利的真功夫。
心学的真功夫,我用两句话来概括:正心以中;修身以和。
心正了,就找到真理了,就不会跑偏了,所谓“以中”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身修了,就能团结群众了,就有力量了,所谓“以和”就是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毛泽东是真正的心学大师,他正心的功夫一流,所以真理总在他的手上;他修身的功夫一流,所以群众总是跟在他身后。
我曾开玩笑说,蒋介石如果叫“正中”就能赢得天下了。
我们掌握正心的功夫了吗?我们真的掌握真理了吗?仅仅出发点是正确的,难道就够了吗?我们掌握了修身的功夫了吗?我们的牺牲能够感动上帝了吗?光喊一些动人的口号,难道就能成功了吗?正心的功夫是艰苦的,将一颗心从名利中拔出来,绝非一件易事;修身的功夫是痛苦的,将一身的荣华富贵统统放下,更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没有功夫,就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天底下哪有那样便宜的事情?
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英雄审美,我们的人民从来未曾在精神上堕落。
在红尘滚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确实罕见超凡脱俗的伟岸英雄了。
是的,几乎没有人愿意艰苦地正心修身了。
即便是那些荣登大宝的显赫人物,也很难真正建立自己的主体性,他们大多数都已经迷失了自己,他们的心在外边寻理,他们的心在外边寻物。
他们跟着外边的理(洋迷信),所以走上了邪路;他们跟着外边的物(名利色),所以迷失了人性。
中国若有真正的行者,人民一定会崇拜他的,人民必定会冒死追随的。
雾霾可以一时遮蔽北京,雾霾却无法永远遮蔽太阳。
谭嗣同于心学颇有心得,其弟子杨昌济于心学用力颇深。
杨昌济将平生所学传授于毛泽东,毛泽东深得心学神髓和现代视野,他将心学要旨与马列主义相结合,重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哲学高度。
毛泽东以他的哲学高度入世,应用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几乎是战无不胜。
毛泽东走了,毛泽东思想还在。
新一代的
中国青年,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继续精进。
他们会学习毛泽东的方法,融合古今中外的思想精华,重建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高度。
拥有了新的哲学高度,就能够以无间破有隙,就可以战胜一切的困难。
早春二月了,倒春寒再萧瑟,能挡得住春天的脚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