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传统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斗争的历史。

从总的看,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为了救亡和启蒙而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最终战胜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没落思想。

这个历程是以血与火铺就的。

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先驱者的勇敢实践,也是他们爱国之心的拳拳体现。

是他们给了后来人改进向前终至成功的机会,所以不要怀疑这些人是否聪明,是否睿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们一样有。

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创造的已经突破了能突破的局限,看了更远。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4个1、周公的思想(德治包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天命不常)(1)敬德保民: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敬德是要求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明察实情,用贤去奸,慎于用刑。

要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善于维护奴隶制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

保民就是使奴隶和平民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永远保持奴隶制贵族的统治。

这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情,以民为鉴。

(2)明德慎罚(中罚):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明德慎罚”包含了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两层含义。

明德有两解:一是说赏罚都要公开公正,二是慎终追远让老百姓知道好歹;慎罚就是要谨慎的处罚下属,后世引申为慎赏明罚,就是说得到好处和失去利益都要确实,不能出冤假错案,否则会打击国民的积极性。

“明德”是核心关键,“慎罚”是辅助手段。

以德化人,教而后刑。

(3)天命不常(遵崇天命\天命):这是由周公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周公用天命不常的观点申明,小邦灭掉大邦殷,不是人为的事情,而是天命使然。

但周公指出,天之无常,并不是天不可靠,而是人类自己行为所造成的。

以此告诫统治者要谨慎治国,否则天命就会转移。

2、董仲舒的思想(1)大一统: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其“大一统”思想就是以老庄的“天道观”、阴阳家的“五行说”来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基础,以维护和巩固专制集权为主要内容。

它为汉武帝提供了施政依据,也使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其主张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务使并进。

”于是在汉代兴起一股尊儒热潮,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3)君权神授: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他把君主加以神化,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由天神授予的,君主的地位是由天神决定的,所以君主应叫做天子。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王权至上:商代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的祖先崇拜观念逐渐演变为王权至上观念。

人们在观念上认为,今王与先王一体,今王代理先王治理国家臣民。

今王是先王的代名词。

商代后期出现君权来自天的观念,也就是后来君权神授观念的萌芽。

天明非常:周公提出的解释朝代更替、告诫统治者谨慎治国的政治思想。

周公认为周克商不取决于周人,而取决于“天命”。

天命并不是固定的,不会永远保佑某个人或者某个王朝。

周人有德,而商人后世君王荒淫无度,于是天命助周灭商。

内仁外礼:孔子认为,仁和礼相辅相成。

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内在的,礼是仁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

所以,仁是礼的前提。

无仁也就不可能让自己的所有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但礼是仁实现的唯一途径。

孔子以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性善: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以心释性,认为性是情欲之性,道德之性。

性善的核心是“恻隐之心”。

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孟子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这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仁政:孟子的政治学说。

基点是要人能活下去,养生送死,不饥不寒。

具体内容:给民恒产、轻徭薄役,不违农时、反对株连,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

性恶:荀子主张性恶。

在先秦儒家中实独树一帜。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即自然生就的本能。

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

二权势欲望。

这些本性之中包含着恶的基因,若听其发展,不加节制,便会走向恶,所以荀子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

一是最根本的是圣人起伪(礼义法度)以化性。

二是靠老师的教育。

三是靠环境和习俗的熏陶,还有就是自我的修身。

道论:《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

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第二,是规律性的“道”;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

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

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

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

(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

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自古至今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迁。

下面是对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政治思想1. 古埃及政治思想:埃及的政治思想主要以法老神权制为核心,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和神的力量。

2. 古希腊政治思想:希腊政治思想主要包括雅典民主制、斯巴达军国主义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等。

3. 古罗马政治思想:罗马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共和制、帝国制和斯多葛主义。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1. 基督教政治思想:基督教政治思想主要强调皇权和教权的合一,追求上帝的王国和世俗政权的合理性。

2. 君主主义思想:中世纪的君主主义思想认为君主是上帝的代表,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和合法性。

3. 自然法思想: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指的是追求基于人类固有理性的永恒、普遍的法律体系。

三、近代政治思想1. 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封建制的思想衰落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

2. 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和社会契约论等。

3. 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主张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限制政府权力,发展了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四、现代政治思想1. 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理论,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2. 泛左翼思想:泛左翼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福利国家等,主张政府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3. 自由保守主义思想:自由保守主义思想主张保护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并强调个人责任和限制政府权力。

五、当代政治思想1. 新自由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小政府和个人自由。

2. 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思想主张国家间的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主张超越国家边界的全球问题解决。

3. 后结构主义思想:后结构主义思想主要关注权力、身份和认同等问题,挑战传统政治思想的二元对立。

以上就是对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2 . 为政以德 3 . 政者正也 4 . 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
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孔子
(二)举贤才 (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四)愚民政策
孔子
五、人生哲学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已忍让和 内省修身,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 解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每个人在社会生 活上都能够不计个人得失,让字当头,现 实生活中的矛盾便都能迎刃而解了。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 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 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 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

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二、仁礼学说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人们已经萌发了君主是国家 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尚 书· 盘庚》三篇载盘庚向百姓、贵族训话时自称”予 一人”,在实际上,是一种把君主置于民众之上的观 念。在解释君主权力的至上性时,盘庚把君主权力的 来源一方面归之于天,另一方面归之先公先王。由于 君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君主的意志。 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 果,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 重要的影响。
孟子
二、仁政学说 (一)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基础
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掌上”。
(二)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 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是指研究历史上政治思想的发展。

从古老的政治思想,把人们对于政治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努力研究出来,政治思想史可以追溯回古希腊和罗马共和时代,继而有分多部份的发展,例如法典,宗教,哲学,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关系等等,以及许多其他领域。

随着历史的演变,各个政治思想也发展变化,历史的起落有促进了这些思想的演变,例如孔子的大学和他的思想,坐拥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古罗马共和国则重视统治者权力,使统治者更多地有道义取得政治权力。

同样,东西方政治思想也有不同,其中包括禅宗,主张统治者由宗教和心灵精神指导,而不是军事和官僚。

而西方政治思想自然较为主张实用性,表现为统治者要用文治武治来维护政权,最终营造出天下一家的处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思想也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已经是任何一个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特点。

另外,政治经济学、建筑学以及其他政治学科也对政治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承担着政治责任的人们对国家的统治方式的不断改变,新的政治思想体系也将不断出现。

在思想的发展中,人们一定要记住包容,尊重和平等的原则,使政治思想走向更加光明的方向。

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第一,上帝崇拜。

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

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

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施政的指导思想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

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重点掌握: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一、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其特点为:第一,主张“道”。

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政治学中的政治思想史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政治思想史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与政治行为的学科,其中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政治思想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政治思潮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代政治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政治学中的政治思想史知识点。

一、古代政治思想1. 古希腊城邦思想古希腊城邦思想是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在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因此城邦积极倡导公民责任和参与意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城邦思想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主张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通过哲学家统治者来实现,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政治实践和合理的政治体制。

2. 罗马法律思想罗马法律思想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法律强调权力分立、法治原则和公平正义。

罗马法的编纂和应用对欧洲大陆法系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为后来的法治国家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政治思想1.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欧洲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启蒙思想强调个人和公民的自由权利,主张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政治秩序,并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批判。

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流派之一,强调个人权利、经济自由和有限政府。

亚当·斯密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被视为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

3.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另一支重要派别,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对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政治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现代政治思想1.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现代政治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主张政治决策应以实用和功利为导向,关注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约翰·杜威和理查德·雷克斯福德是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部分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揭示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历史观;圣贤观等。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孔子“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小国寡民”的设想;孟子“王道世界”;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4.伦理道德三. 概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1.20世纪30至40年代为开拓学科新领域阶段代表人物:梁启超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2.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开创研究新局面阶段代表人物:徐大同代表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朱日耀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第一章夏商周政治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神权政治思想是由祖先崇拜思想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帝、祖合而为一,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君权神授。

神权思想是神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利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利,管理人民。

二. “余一人”?“余一人”是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人辞中王自称“余一人”,其政治内容是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

“余一人”思想影响: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三.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 “以德配天”说(1)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中外政治思想史

中外政治思想史

简答:1、柏拉图政体思想他把国家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四种不完善的政体。

并认为从理想政体向这四种政体的蜕变是历史的循环结果。

而这四种政体都不理想,他前期推崇的是哲学王的贤人政体,在其后期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

即君主政体与民主政体的混合形式,将君主的智慧与民众的同意和参与结合。

2、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他把政制按两种不同的标准分为三类:①、以德性的高下分配权力,有三种:当统治者为一人时叫“君主政体”;由少数人统治的叫“贤人政体”(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叫做“共和政体”,前两种是更优秀的政体形式;②、以财富多寡为标准,按人数多少分三类:少数人的统治叫“寡头政体”;多数人的统治叫“平民政体”;这两者分别是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的蜕变形式;一人统治叫“僭主政体”,这是君主政体的蜕变形式。

3、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三种权力:关于制定法律的立法权;涉及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关于民政法规事项的司法权。

为防止国家权力因过分集中而产生专制和独裁,首先必须将国家的三种权力分别置于不同的机构之中,由不同的人分别行使。

立法权表现的是国家的共同意志,应当归属全体人民,由人民全体掌握。

行政权应该掌握在国王手中。

司法权应该独立。

政府的三种权力不仅是分立的,而且还应是相互渗透的,这样才能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4、布丹主权学说(性质、内容、限制)性质:绝对性,是指它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以及不可分割。

永久性,指它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主权者的生命有限,主权的存在却是永恒的。

内容: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

限制:由于神法和自然法先于国家而存在,高于国家和国家主权,所以主权之上还有神法与自然法的限制。

主权者无权侵犯家庭的私有财产,不得到各等级的同意,无权随意征收捐税。

5、文艺复兴运动时间是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先秦:法治思想:荀子强调“隆礼重法”,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

商鞅:法是治国的根本;法之作用在于“定分”、能“胜民”能“富国强兵”;实行“法”治的原则在于依法行事、明令禁止;刑无等级,其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天下得治的根本保证;要明法以利民;要轻罪重罚,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刑于将过”,在于出现犯罪苗头之前便以法律制止之。

韩非:在法的定义、特征上予以说明:法设之于官府,必须是成文法,而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习惯法;法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法的重要性在于: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要统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2、两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来自春秋公羊学的解释,王正月谓之大一统:董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所有事物皆要在一的原则下绝对统一起来,不得两起;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思想是“古今之通谊”、“天地之常经”,具体表现在:1)政治领域,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绝对效忠君主;2)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专制主义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

3、魏晋: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1)任何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皆要以“自然”为本;2)任自然的基本点是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之间的和谐。

于统治者而言,要节欲,实行无为、无欲;于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

4、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制的看法:1)君主要践行“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a)坚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君民关系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君主及国家制度是应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需要产生;黄所处时期君主与天下人的关系颠倒为“天下为客,君为主”;恢复立君的初衷,明确为君的职分,即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

b)“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c)区分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即法为天下万民立,而非为一姓立;行天下之法则治,行一家之法则乱;d)“以万民忧乐”治乱观作为评价天下治乱兴衰的标准;2)“行天下之法”以匡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来说太下*。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

★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来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来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参与:积极关心冷漠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出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

价值目标的提出:客观根源,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⑷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国家权力来规定和实现权威性价值分配的一种社会关系。

伊斯顿:政治就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三、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变迁1、古希腊城郊政治:大众民主和精英政治⑴雅典.斯巴达---城邦:城市国家(city-state)⑵雅典城邦①民主制-直接民主(主义与主事的合一,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不通过任何中介。

今天希腊的民主制是代议或间接民主-主义与主事的分离,实行代议制)②柏克: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执政官、陪审团君主制:世袭制、终身制共和制:选举制、限任制③雅典城邦值得推崇的地方A、公民对城邦的热爱、忠贞和奉献,人与人间有一种亲密感、认同感。

B、质朴而乐观的目标、平等观念,公共职位向所有的公民平等开放④雅典城邦的治国模式有何缺陷A、频繁的轮流坐庄、*抽签的选举办法使得政府庞杂,这庞杂使其难以运作,效率低。

B、其自由使得权威受到挑战→怀疑主义、诡辩论、自大狂(苏格拉底),破坏了自由、平等以及公民对城邦的热爱。

C、社会基础是版面的,是成年男性的民主政治。

D、智慧与才能的降低。

⑶苏格拉底提出的精英治国:社会需要一定的秩序和权威。

精英:具有崇高的德行,具有治国的才能和智慧,有正义感。

⑷柏拉图提出以精英治国为中心的哲学王①知识-本体形上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②理念论:理念意义上最完美的东西。

③理想国:一个目的在于追求道德至善的国家,在原则上和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样子。

理想国的思考方法:超越(超越现实,追求完美的国家理想)介入(依照理想介入、批判、改革现实)2、古罗马自然法传统:权利的普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⑴古罗马(帝国)大肆扩张,为进行异邦治理,增加法令技术上:分门别类→成文法、实在法价值上:正当依据→自然法⑵事实判断-是什么价值判断-应当怎样→自然法:合乎人性、人道的价值原则或正义理论-“人权”得以成立的依据。

⑶①生存权:A、不得任意剥夺人的性命。

B、不得任意把人置于毫无必要的危险境地。

②公正权:每一个公民都应得到公正对待,无所歧视。

③自由权:不受无理干涉。

④普遍最低标准的人权。

原则一:鉴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得到某种共同体认可的特定权利要求,无法用充足的理由来证明,它在别的共同体也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

原则二:无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存在多少差异,一些起码的,即最低限度的权利要求,必须得到所有共同体的一致信护,设若某个共同体对它公开拒绝,则只能断定,该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存在缺陷。

3、中世纪神学政治构架:道德监控和政教合一⑴禁欲→以权谋私→专制→强暴⑵法官、告发、侦讯、审问、刑罚、判决4、现代化背景下的西方政治思潮:权威的合理性和参与的扩大化。

⑴15、16世纪,西方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原生的)标志:①商品经济的发现②城市的崛起-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③市民阶层的成长④世俗化潮流的盛行-市民德行⑤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政治条件:秩序-稳定而非动荡,统一而非分裂,自主而非依附。

活力-反专制、反特权、要民主、要参与。

西方社会不是同时获得这两个条件的,这两个条件的获得即政治条件的形成,展现为一个历史过程。

A、建立统一的秩序(初始政治条件)要借助民族力量、王权力量。

马基雅弗利[意]《君主论》(专制主义)霍布斯[英]《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契约签订要件:功利谋划(自利、互利)理性权衡(对付出和所得进行精细的盘算)立体平衡、自由合意、信守承诺政治契约人━━“引力”━━趋乐避苦━━━━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公共权力体系━━契约━━战争冲突━━资源稀缺B、活力:较高条件少――专制没有活力,因为它的保障来自于统治的个人品质和一时好恶,在反专制、反特权、要民主、要参与的要求下,开始出现一些民主的著作。

洛克:《政府论》表达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是西方政治体制基础,但延用了社会契约论的方法。

西方自然法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正当就是合乎人性,合乎天理,这种原则就称为天赋权力,自然权力是生命权和自由权力的延伸。

5、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论证――激进主义和渐进主义法国大革命是激进的革命,以激烈的方式与旧的专制彻底决裂。

英国光荣革命是渐进的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存在虚位的国王。

⑴浪漫的激进主义代表人物:卢梭、罗伯斯庇尔①“乌托邦”情结,追求完美。

②不妥协的叛逆姿态。

③非理性的激性和狂热。

具体的、实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经济目标。

⑵激进主义提出的是“超验”目标,是尽善尽美,没有缺陷的乌托邦形式。

①野蛮、率真、朴直、活性、自然,蛮族是“类”意义上的自然。

儿童是个体意义上的自然,是最高境界,追求此境界。

(自然把tear赋于人类,就在于人有恻隐之心),情感是品格构造上的自然,超越世界,再介入建立一个尽善尽美的标准,对现实进行批判。

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

②财批富积累--假契约、伪契约③激进主义者对任何改良都不满足,其行为逻辑是“革命”的、暴力的,第三等级要暴动先从政治领域入手。

卢梭在书中认为最好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公意-完美的道德化政治,分权制度行不通,它对于一个最完美的国家不重要。

法国大革命:伟业与狂暴并存荷尔德林-常将国家变成把狱的,恰恰是试图把国家变成天堂的东西。

⑶理性的自由主义(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①对人性的不信任――幽暗意识②对理想的不奢求――现实定位③对改良的不放弃――进步取向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用到有界限的时候才为止。

”结论:不应基于对人性的乐观信仰而诉诸道德,而应基于对人性的悲观估计诉诸法律,个人、政治家、机构都应如此。

激进主义的理想是追寻一个尽善尽美的天堂,理性主义同意天堂好得尽善尽美,但正因如此,才无法变成现实,要通过革命变成一场灾难,从现实出发,不求恶的连根拔除,但求恶的有效约束。

最大的“恶”是专制统治者滥施暴政,最好在它处于萌芽就制优――分权制衡。

现实有阴暗面,要改良,不要犯激进主义的弱点,一步登天,要一步一步地进行,“社会进步只能零售,不能批发。

”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背景:在工业革命完成的基础上建立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⒊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⒋社会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阶级发展是社会发展是核心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⒍发展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第二章政治生活系统一、政治生活的系统性系统不是部分的相加,而是部分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1、整体性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相加2、有序性规划-协调3、自主性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整体特征,能够按照自身的机制进行内部调节。

4、开放性系统与环境存在互动关系,政治系统一方面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影响环境,政治系统不是封闭的。

二、政治系统的内环境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

政治体系总是要追求特定的目标,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

★生产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利益关系构成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A团利益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质。

B公共政策的受益面在全社会的分布不均匀。

掌握-分享-施压,目的在于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

文化:价值标准、奖惩机制、行为取向行为准则、规范、意义阐释、舆论监督政治社会化:主导价值、方法:感召-动之以情、说服-晓之以情、诱导-辅之以利、灌输-持之以恒3、人口因素与政治系统的互动人口影响政治的因素:数量(古代)、素质(现代)、构成(社会分层、民族)4、地理因素⑴生存空间(国土)大小决定的决定因素:先占、兼并、割让、添附成立国家国土的有无、大小(“领土广凋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⑵资源二、民族1、民族的起源和特征梁启超:“其始也同居一地,其始也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

”发展过程中,血缘关系变得稀薄,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共同的经济生活使他们分享着大致相同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由于交往协作的要求,就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文字,成了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开始形成特定的共同的文化传统,进行教化,又形成了共同的心理习性。

民族是在共同的地域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心理习性的特定的人群共同体。

2、作为政治动员旗帜的民族主义宣扬已群价值至高无上的自尊与自豪;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忧患和直觉,民族主义带有浓重的非理性化色彩,还带有暴力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