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步界定、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的新境界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的当代意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进程新境界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50-01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建设,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原则。要把握这一原则,就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的内涵;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本身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初步界定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就其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一种关于全体劳动者在教育领域中获得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它不是讲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而是论证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教育对于不同经济基础所起的不同性质的反作用;它不是以个人或部分人的利益为教育的立足点,而是以全体劳动人民的发展为教育的立足点;它不是把教育单纯地看成消极的反应对象,也不是把他们单纯地看成是积极的反应对象,而是把他们看成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动的认识主体;它并不是教育活动范围内无所不包的教

育思想体系,不能用来代替各门教育科学。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体系,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地,它以事实为根据,不断吸收人类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优秀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化进程

新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共同纲领》也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研究对象。但是,“以俄为师”的浪潮以及“一边倒”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思潮,阻碍了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旧教育进行改造的步伐。

1956年后,新中国开始对学习苏联教育中的教条主义进行反思,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同时,教育学“中国化”意识日趋强烈,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1957年以后,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党和国家陷入了“左”倾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一时期的教育用革命、斗争代替了教育、教学背离了其自身的规律。随后几年,党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调整,颁布了一系列工作条例,使大、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又将正常的教育秩序彻底颠覆,使各级各类学校陷于瘫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一语境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走

入了“改革模式”: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一元化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新体制。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的新境界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二是对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结合的重视。教育创新思想的提出,正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其创造性的突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给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新的内涵

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激发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张扬了人们求新求发展的个性,打破了教育固有的模式,这种用教育创新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内容。

(二)将教育与创新联系起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教育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抑制创新精神两种可能,因此,教育与创新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新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因此,只有把教育与创新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育自身的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思想强调人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与传统教育目的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包含着经济关系、思想关系等一系列内容,也就是说人不是单纯的肉体的存在物,也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存在,而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活动者,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养成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而且,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明白自身的责任感并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二)注重教育研究的历史性,有利于实现马克思教育思想中国化。教育思想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社会与历史是教育存在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教育研究的历史性,增强教育研究的历史感,建构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客观地认识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结合中国实际,用马克思教育思想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与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内涵、中国化进程、新境界、意义上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问题,并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更好的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房玫:《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2]王宗光:《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8期。

[3]李进:《理清思路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7期。

[4]周谷平、代妮娜:《林砺儒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8卷第3期。

[5]舒志定:《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9卷第5期。

[6]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