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西柏坡精神传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创作救亡歌曲 唱遍大江南北 • 1933年,安娥回到上海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 部工作。此后的4年时间里,安娥为《女性的呐喊》 《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路是我 们开》《我们不怕流血》《抗敌歌》《战士哀歌》 等进步歌曲和救亡歌曲创作歌词。其中一些优秀 作品更是历经岁月的涤荡,至今仍在传唱。创作于 1934年的《渔光曲》,歌词既渗透着古典诗词的 传统风貌,又糅合了现代生活语言的质朴清新,鲜明 地描绘了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 • 创作于1936年《打回老家去》,简洁明朗、铿锵有 力的歌词,唱出了当时不屈的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 声。这首《打回老家去》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被 认为是“当时仅次于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是最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救亡歌曲”。
• 欣赏田汉作品 • <毕业歌>
• 了解沙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沙飞(1912.5.5—1950.3.4),原名司徒传,生 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 民革命军当报务员,1932年在汕头电台当报务员, 1936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年10月拍 摄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及去世后哀悼场面的照片, 并以“沙飞”为笔名在上海各大报刊上发表鲁迅 的照片。 沙飞酷爱摄影艺术、渴望自由、向往光明,在 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沙飞深 刻认识到进步文艺作品的战斗作用,明确提出 “摄影是暴露现实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他自 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摄影为武器 ,反 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与斗争,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杰出的左翼摄影艺术家。
欣赏沙飞与白求恩
了解西柏坡
• 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一个普通山村, 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 •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 驻这里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 会,这个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解 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 挥中心; •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主要建 设有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 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另 有同名动画电影,河北西柏坡影视制作中心、上 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
欣赏沙娥作品
• 了解田汉
•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 日),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 漱人、汉仙等。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 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 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 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 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 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 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 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死于狱中。
• 河北省动画电影《西柏坡》再获大奖 • 日前,中国动画学会在昆山举办了2011年年度颁奖大会, 我省红色经典动画影院大片《西柏坡》荣获中国动画学会 “美猴奖”评委会特别大奖。据介绍,这是《西柏坡》继 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以及第28届“金鸡奖 最佳美术片奖”提名后,又一次获得业界的认可。 红色经典动画影院大片《西柏坡》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下,由省委宣传部、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河北西柏坡 影视制作中心和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 是今年唯一一部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动画片。该片以太行 山、西柏坡为特定地域环境,以国民党军队偷袭西柏坡这 段真实的历史为大背景,以儿童团团员等挫败敌人偷袭轰 炸西柏坡、保卫党中央的情节为故事主线,动画优美、故 事精彩,被专家誉为“不一样的红色经典”。据介绍,此 次中国动画学会“美猴奖”评选共有近300部动画作品参 评。
• 10-24 团支部
• 了解河北省英烈纪念馆
• 河北省英烈纪念馆是经河北省民政厅和河北省文 物局批准成立的省级综合性纪念馆。纪念馆内展 出了“国歌的词作者”田汉、“燕赵才女”安娥 夫妇,“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功 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傅崇碧,“全国著名劳动 模范”吕玉兰、耿长锁,“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郭恩志,“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王德恒等十八位英模人物的生动事迹。同时还将 以图片、文字、文物的形式详细记载河北1840年 以来的革命历史,展示河北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英 烈人物,展现灿烂的燕赵历史文化,是我省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各界群众缅 怀英烈,追忆河北革命史、英雄史和发展历史的 教育主阵地。
在烽火中谱写战歌的燕赵才女 安娥
• 安 娥(1905 —1976) 原名张式沅,曾用名何平、张菊生, 地下工作化名张瑛,河北获鹿县范谭村(今石家庄市)人, 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夫人。 • 1923年考入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 进步思潮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 •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被派往大连从事宣传和女工 工作; • 1927年由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 1929年秋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工部工作;抗日战争爆 发后,安娥任战地记者,随丈夫田汉辗转武汉、重庆、桂 林、昆明等地,积极从事战时儿童保育和妇女工作。建国 后,安娥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任创 作员。主要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卖报 歌》《路是我们开》,诗集《燕赵儿女》,诗剧《高粱红 了》《洪波曲》《战地之春》等,儿童剧《假佬佬》《海 石花》,与田汉合作的戏曲剧本有《情探》《金鳞记》等。
• 焕发新的创作热情 讴歌新中国 • 1949年全国解放后,安娥曾先后在中央统 战部、保卫部等单位工作。抗美援朝战争 爆发后,她又到朝鲜战场采访,写了一系 列报道,后集成《从朝鲜归来》一书。她 与田汉合作改编戏曲《情探》《金鳞记》, 创作剧本《黄泥岗》、儿童剧《海石花》 等,还翻译了苏联戏剧作品《青年近卫军》 等。安娥在解放后写的报告文学和诗歌中, 以极大的热情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她 写的《天安门前的骄傲》《北京之歌》 《三位少妇》等歌词,被青年传唱。